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24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I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2
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 3
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 4
三、谢灵运的思想 ............................................ 9
五、结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0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
赵丽云

要: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将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寄托在山水中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跟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后来的山水文化。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文化心态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并在他们的手中继承发展并构筑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山水文化山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山水,但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是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开始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为诗歌创作增加的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还扭转了东晋以来清谈寡味的玄言诗风。由谢灵运开辟的山水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对山水的欣赏,而是一种在山水间透露着个人意愿、人生理想、个人抱负等,这种审美心态影响着后来的山水诗人。而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体。这种复杂不仅是个体的表现,更多的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

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六朝文化思想、文化性格,并影响着后来的山水文化。
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伴随一个朝代的衰落和一个朝代的兴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面貌、政治观念转变,为现代的人们探寻中国山水文化留下有迹可循的一页,而谢灵运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代表。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钟嵘《诗品》将谢灵运诗奉为上品,认为:“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窘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1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简洁但全面的概括了谢诗的特点。
从字面上来说,谢灵运喜欢运用华丽繁复的生僻字词,这与谢灵运“寓目辄书”有很大关系。他善于将其所见景物写入诗中,而诗句中又常常带有华丽的生僻字,譬如“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晚出西射堂》)中的“巘崿”,又如“契阔北京,劬劳西郢”《答中书》)里的“劬”“周览倦瀛堧,况乃陵穷发”《游赤石进帆海》)中的“瀛堧”等都是如此。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他将全部的心力勾画山水,他对于颜色的敏感是无人能及的,在谢诗中色彩词处处可见,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娟清涟。《过始宁墅》“戚戚感悟叹,星星白发垂”《游南亭》“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等等都是。
谢灵运不仅擅于将山水诗勾勒成一幅幅山水画,他还擅于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赠安成》诗中,他写道:“昔在先道,垂谆烹鲜。亦曰于豹,调和韦弦。运用西门豹和董安于佩戴韦和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谢瞻治郡不可太急也不可太缓。而在《陇西行》中,他借用《庄子·至乐》中关于颜渊的典故,所谓“柱小倾大,绠短绝泉。鸟之栖游,林坛是闲。《韶》乐牢膳,岂伊攸便”以告诉人们这并不是养鸟的正确方法,同时也表达了谢灵运不宜做官,自己的本性就是应该在山水间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内容上来说,谢灵运的诗歌大多体现他对道家的哲学的领悟,这种领悟有对隐逸
①本文所有谢灵运的诗歌及其解释均参考顾少柏编写的《谢灵运集校注》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养生之道的探求。“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这两句很好的体现了谢灵运道家的思想。达生在《庄子》中即达人生,体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消极避世思想。又如“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表明他对养生之道的见解,只要内心感到满足,就不会违背养生之道。但他在诗歌中常以老庄哲学来谈人生道理,不免让人觉得带有玄言的味道,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他诗歌中带有“玄言的尾巴”,需要指出所的是,山水诗是从玄言诗中解放出来的,“在以玄学为主要的清谈风气影响下,谢氏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就某一玄学问题进行辩论或在诗作中夹杂玄言成分。这些诗作采用说理的形式[2]表达自己对人生或世事的看法,形成山水景物在前玄言成分在后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即成为了他诗歌中“玄言的尾巴”,他的这种诗歌玄言的尾巴诚如葛晓音所说的“谢灵运山水诗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图,奠定了山水诗特[3]有的时空观念。他将他在游山玩水中所见全都写入诗中,并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让自然山水陶冶情操,体悟先贤的精深学说并修着自己的行,最终通过诗歌中的玄言佛理表达出来,而这些“派生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言佛理’意识,就决不只是简单的‘一条玄言诗尾巴’,而是体现贯穿了他的心灵和人格。[4] 如果说道家对谢诗的影响多是在于思想内容上,那么佛家对谢诗的影响则在于它的结构。谢灵运对于佛学的修行主张顿悟说,即认为可在日常的修行中突然的领悟佛理。因此他的诗歌呈现一定的定势,往往是一种“应目——会心——感神——理得”[5]的结构。这种方式虽然使得谢诗的结构流于单一,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谢灵运所创生的这种结构模式对于中国后世诗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说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之一。
尽管谢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玄言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情与理、情与景的交融。“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以大篇幅客观的写景为主,又有一条玄理的尾巴,但其中仍有着丰富多样的意绪,诸如怀人、羁旅、孤独等都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所表现,对于这些情感的排遣也往往引以玄理。[6]我们以《登石门最高顶》为例: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连岩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幹,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全诗开头分别以“晨”和“夕”概括的他一天的行踪。早晨在拿着手杖攀登绝壁,而到了黄昏的时候却已在山中休息。他“寓目辄书”,将其在攀登石门上的所见所闻全写如诗中,这些应目的景物有:疏峰、高馆、对岭、回溪、长林、户穴、积石等等,以及所闻的猿啼、泉响等,并用“抗”“临”“罗”“拥”等动词将石门山的风景勾勒出来,并在游石门山的小路上开始体会人生哲学,所谓“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之后开始感悟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他认为自己的品格像松干高洁坚贞,“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此二句乃用《列子·天瑞》中荣期三乐的典故,表示自己不入仕途,安分守己以终天年的思想,并反映了他齐生死、等贵贱的道家思想,以说理的方式收束全诗,‘理’是谢灵运的哲学核心范畴”[7],并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思想,而“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二句,感叹没有相同志趣的朋友,一起来攀登山峰,超脱于世俗,一起探寻成仙之道。这便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成分,他“努力从登临游览中寻找理趣,追求感情的寄托和矛盾的解脱,它们是作者思想的组成部分。[8]
二、山水诗的出现——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
“经济的繁荣或者萧条,时局的安定或者混乱,并不能决定文学创作的质量,却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面貌”[9]每当社会动荡或者经济领域的萧条都会使得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异常繁荣活跃,此时的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发展。东汉末年,天下一 分为三,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同时“随着汉代封建中央集权的衰败与瓦解,与之相适应的儒家经术也随之衰落,社会中没有了占统治地位思想的束缚,于是思想界便呈现出开放、兼容的活跃状态。[10]4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之频繁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比拟的,现实的无奈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思想大解放。这一时期人们在战火中觉醒,他们不再奢求统治阶级的权利带给他们安宁的生活,此时的人们思想开放、文化兼容,但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人们开始思考更多的人生哲理,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人们慢慢的觉醒了,这种觉醒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

觉体现在六朝时期文人们的思想中不仅有对传统礼制淡化,思想上的兼容并序,也有对人生的重新探索。然而“‘人的觉醒’必然带来‘文的觉醒’[11]文学创作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一时期不管是老庄学说、谈玄论道、佛教般若学说,还是隐逸风尚,它门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而江左偏安为山水诗的出现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山水诗的出现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文心雕龙·明诗》
从《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到六朝时期历经百多年的玄言诗渐渐衰退,而山水正慢慢成为新的诗歌宠儿。在谢灵运之前,很多诗人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了山水的影子。东晋时期就已有陶渊明开创的山水田园诗,而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的诗歌中也有山水的身影。如“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诗》“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高树巅。(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临渊挹清波,陵罔掇丹荑。(郭璞《游仙诗》等等,但这些诗歌中的山水还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直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出现,才将依附于玄言诗中的山水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影响下的必然趋势,但南朝的诗人不止谢灵运一个人,为何谢灵运会成为山水诗的鼻祖呢,我想这与谢灵运的个人遭遇、思想意识、文化修养等紧密相关
三、谢灵运走向山水的路程
谢灵运(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大地主家庭,其祖父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功绩而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门阀士族。而谢灵运的父亲谢瑍“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谢灵运从小便跟着祖父在始宁山居中生活。谢灵运四岁时祖父谢玄因病辞世,而他也被送往钱塘杜明师之处寄养。因此后人们也称他为“谢客”

①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196 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05 引自房开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228 参见《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


谢灵运在杜明师处生活到十五岁才返回建安,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乌衣巷之游。谢灵运十九岁承袭其祖父谢玄的爵位,封为康乐侯,因此人们也称他做“谢康乐”。谢灵运二 十一岁(406)年作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正式踏入仕途,义熙二年(407年)便改从刘毅,成为他的记室参军,后又任卫军从事中郎。义熙八年,刘毅被刘裕击破,自缢而亡后,“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此后谢灵运又做了中书侍郎、宋国黄门卫侍郎。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高祖去世,少帝继位。高祖去世后,被徐羡之等人诬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之罪排挤出京,任永嘉太守。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文帝诛杀徐羡之等人,召谢灵运任秘书监,但因不受朝廷重用而终日游玩,不理政事,后被文帝免去官职,元嘉五年(公元428)——元嘉八年(公元431)谢灵运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隐居。此间他经常与自己的族弟慧连,珣雍、何长瑜等人作诗游玩。并大规模改建始宁山居,因改建始宁山居得罪了很多人,如临川太守王琇、太守孟觊等。元嘉八年,谢灵运因决湖造田之事惊骇百姓,孟觊将此事告发文帝,而文帝知其被诬,对于此事不予以追究,并让他担任临川太史,但谢灵运仍旧荒废朝政。其后又因刘义康“随州从事郑望生收灵运,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逸,遂有逆志。犯下死罪。当时他写下《临川被收》一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但文帝爱其才华,将谢灵运流放广州。元嘉十年(公433年)谢灵运被人告发欲有意谋反,文帝下诏,将谢灵运在广州行弃市的死刑。临刑前他写下《临终》来控诉刘宋王朝对自己的迫害,也惋惜自己不能终老于山水间。对于谢灵运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 童年时代,谢灵运受到其祖父谢玄和江南天道宗师杜明师的影响最大。谢玄对谢灵运的影响,主要是修建了始宁山居,让幼小的谢灵运早早就对山水有了接触从而深深影响了谢灵运的审美意识。谢玄死后,谢灵运被送往钱塘杜明师处。关于杜明师及谢灵运在钱塘的这段历史并无详细的记载,从褚亚丁、杨丽编写的《道教故事》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杜明师原叫杜子恭,是江南天道师的领袖人物。谢灵运从小便在杜明师的身旁深受道教文化的感染并受到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同时他也被钱塘的自然山水风光深深地吸引了。谢灵运从小在远离显赫家族背景的束缚下生活,他的聪颖好学并受到道家的超 参见《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同上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6

脱思想影响,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谢灵运从小便养成一种喜欢奢豪而又张扬的性格,以至于民间有谣言说:“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他恃才傲物、狂傲但却喜欢新鲜事物、追求人生精神享受的性格。
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化,无论是谢氏还是王氏都面临着衰落的现实。功高盖主的谢氏一族在谢安、谢玄死后,谢混便逐渐成为谢氏家族的领导人,此时的谢氏一族并没有了谢玄时代的显赫地位,而是渐渐走向衰落,但他仍旧希望恢复谢氏以往的名声地位并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的谢氏子弟中。十五岁时,谢灵运返京,从而开始了影响他人生的第二个历程即乌衣巷之游。乌衣巷之游对谢灵运的影响是巨大的。从隆安三年(公399年)返京到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为瑯邪王大司马参军而首次踏入仕途之间的六年时光里,谢灵运与家族成员的交游为他以后的政治理想以及他性格中矛盾的一面埋下伏笔。
在谢混领导乌的衣巷之游中,谢灵运的才华深得族叔谢混的赏识。此时的谢灵运常常与家族兄弟在乌衣巷中游玩作文。这段时光里影响谢灵运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族叔谢混。如前面所说的一样,无论是王氏谢氏还是其他门阀士族,此时都面临着“在显赫尊崇的外表下面对日益衰败的现实,于是无论愿意与否,退出社会权利的中心成为门阀士[10]183族必须承受的命运。他们心理不再渴望拥有中枢实权,而仅仅希望能够自保家门。谢混很清楚地看清当时的形势与家族的命运,为了重振家族昔日风采,他主动承担了引导和培养他们肩负重振家风的人生理想,“他首先培养加强谢氏子弟的家族自豪感;其次裁抑个人性格的不完善之处,使其更加适应现实的社会局势;再次,也是最主要的,他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到他们身上:‘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10]183此时的谢灵运正处于青春期,正值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受到谢混的影响,谢灵运有着极强的门第优越感和家族责任感。这种优越的门第感和责任感乃是他悲剧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他站错了政治立场。正所谓“古者,德义可尊,无择负贩;苟非其人,何取世族!名公子孙,还齐布衣之伍;士庶虽分,本无华素之隔。自晋以来,其流稍改,草泽之士,犹显清途;降及季年,专限阀阅。自是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转相骄矜,互争铢两,唯论门户,不 参见《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7

问贤能。以谢灵运、王僧达之才华轻躁,使其生自寒宗,犹将覆折;重以怙其庇荫,召祸宜哉。他的这种优越的门第感使他不愿屈服于出身寒族的刘宋政权之下,即便他站对了政治立场,他那狂傲的性格和优越的门第感也会使他的人生走向悲剧。“所以谢灵[10]187 运最终被杀并非是因为忠于晋室,对抗刘氏,而完全是因为自我傲岸不群之性格。谢灵运将重振家风作为他人生理想的一个目标,只是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政治上有所功绩而已。而他最大的喜好也莫过于山水,这一点可以从谢灵运的《过始宁墅》一文得到证实: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淄磷谢清旷,疲尔惭贞坚。拙疾相依薄,不得静者便。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诸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娟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且为树枌檟,无令孤愿言。
此诗是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秋,谢灵运将要离开始宁故乡时所作。诗的第一二句“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大意是说童年的时候心中怀着正直的理想,但却追逐世事而使原来的耿介之志未能实现。违心做官好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做官违背了自己的理想,而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追求。亦正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般,他认为“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游名山志》一文中,谢灵运同样认为“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在《答中书》中,谢灵运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意向:“在昔先师,任诚师天。刻意岂高,江海非闲。守道顺性,乐兹丘园。”在谢灵运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谢灵运喜爱自然山水,一心向往自然,向往隐士生活,但却因重振家风这一家族重任一直未能实现,成为他不能完全摈弃尘世的一个原因。
很多学者只看到谢灵运希望能在朝堂之上有所作为,因此将谢灵运的山水诗看做是他政治失意后的情感寄托,如霍建波先生曾说过,“谢灵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的功名心极强,寄情山水既是两晋以来文士们的时尚,更是他仕途失意后的无奈选择。[12]把他人生悲剧也归结于站错了位置,却不曾想过在六朝这样一个王朝更迭之频繁的时代里,是什么保证他们的名誉与利益不变,是什么保证他们的生与死,是家族 ①参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八卷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8

或者说是门阀才能给予文士们这样的保障。马晓坤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谢灵运身上并没有东晋王朝的忠臣节义之心,这在六朝时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时期,门阀统治是政治的基础和支柱,王朝更迭频繁,而门第却夷然不动,人们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以及个人声誉更多的是来自家族而非国家,于是在思想领域忠君的伦理趋于淡漠而孝悌之义则占了上风。在改朝换代之际,门阀士族之弟更多的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自己的立场。[10]187谢灵运也不例外。归结起来,谢灵运的人生悲剧无非两点:第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以及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他不愿屈服于寒门出身的刘宋政权;第二,政局发展的必然趋势。刘裕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削弱压制门阀士族的权利,“枪打出头鸟”,作为当时较大的门阀士族谢氏一族的子弟必然不会被重用,而谢灵运却始终没有看清这一点。他“自以为凭借门第声望与个人经国纬世之才能,应该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2]189但后来的发展却与谢灵运的想法事与愿违。他第一次踏上仕途是作为琅邪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先后做了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刘毅被刘裕击破后又作为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入宋后,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士族采取压制政策,将康乐爵将为康乐侯,但刘裕也“深知和门阀世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将有关于事业的成败。[1]41因此他一方面压制世族权利,提拔寒门出身的人掌握朝廷要权,另一方面又尽量笼络安抚像谢灵运这样世族大家的子弟,给予他们在朝廷的一些权利较小的职务。但谢灵运傲岸不羁的性格使他不愿屈服于寒门出身的刘裕,更何况刘裕还是自己祖父谢玄亲手创建的“北府兵”中的一个老卒,同时他极不甘心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故而对刘宋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仅管谢灵运不配合刘裕,但他与刘裕的情感关系很微妙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刘裕不重用他,谢灵运对他也是一再的不配合,但刘裕却又一直十分欣赏谢灵运的才华,十分袒护他。在宋国建立之初,谢灵运被王弘、傅亮等人弹劾说:“力人桂兴淫其嬖妾,杀兴江涘,弃尸河流”要求高祖将其免去谢灵运所居的官职,“上台削爵土,收付大理治罪。”但是高祖却只说:“灵运免官而已”另一方面, 谢灵运一向看不起寒门武人出身的刘裕,对他的政权也是不配合,但在永初三年五月刘裕死后,他写下《武帝诔并序》以歌功颂德,表达了他对于刘裕的不舍之情。
参见《宋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9

三、谢灵运的思想

谢灵运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思想的复杂性不仅是个人理想与家族理想的冲突中体现,同时他还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学说的在滋养。这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是很少见的。此外,“六朝文化是建立在贵族社会基础上的文化,如果认为居于贵族社会顶峰的是瑯邪王氏和陈郡谢氏,那么作为谢氏家族嫡传以东晋名相谢安之兄谢奕为曾祖父、以在淝水之战中立下战功盖世之功的谢玄为祖父的谢灵运,便可以说是六朝贵族中最典型的一例。在此意义上,谢灵运的思想有可能是六朝贵族思想及六朝文化性格的最好代表”[13]
在思想开放、兼容的动荡社会里,没有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束缚,忠臣节义的思想观念虽然在一般人的脑海中荡然无存,但对于谢灵运而言,他因为要重振家风,可以说还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在《答中书诗》一诗中,谢灵运这样回忆“乌衣之游”“伊昔昆弟,敦好闾里。我暨我友,均尚同耻。仰仪前修,绸缪儒史。”可以看出谢灵运自小便熟读儒史,而在《武帝诔并序》中,他写道“四维开张,九流昭明。敦俭务素,钦贤爱萌,制规作训,阐校修经。礼乐已甄,云雨未弘”“天地不仁,苍生寡福。已荷一遇,弃我何逮!”不难看出他是提倡儒家“仁爱”思想的,同时他认为恢复儒学对国家是有利的,不过儒家思想对于谢灵运的影响毕竟是微小的。儒家的入世与谢灵运重振家风的政治希望是相契合的,这种契合也许正成为了他内心更加挣扎的根本原因。 谢灵运在出任永嘉太守以及临川内史时依旧自由放任,终日游乐,完全不理政事,霍建波先生认为这是谢灵运政治失意后消极避世的选择,其实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他的道家思想。谢灵运曾对谢瞻说过“清静有默,平正无偏”《赠安成》)的话,希望谢瞻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行事公正没有偏私。一个人的思想必然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在谢灵运看来,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谢灵运从小便受到道家思想学说的影响,道家思想在谢灵运的思想里是根深蒂固的,他将道家的思想融入了他的一生。在谢灵运的诗歌中道家思想总是随处可见,老庄寓言中的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如《答中书》云:“在昔先师,任诚师天,刻意岂高,江海非闲。守道顺性,乐兹丘园。《赠安成》云:“在昔先道,垂诰亨鲜。亦曰于豹,调和韦弦。清静有默,平正无偏。《陇西行》云:“昔在老子,志理成篇。柱小倾大,绠短绝泉。鸟之栖遊,林坛是闲。《韶》乐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0

牢膳,岂伊攸便。胡为乖枉,从表方圜。耿耿僚志,慊傔丘园。善歌以咏,言理成篇。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着谢灵运的一生,他向往如庄子般的生活,追求庄子的思想生活境界。他向往隐居,“但他的隐居又绝不仅仅是意味着销声匿迹,隐居山林,他追求真正的道,在他看来“刻意而求高行,处江海以避尘世等等,这些只是得到了‘道’的一偏只有恬澹寂寞、虚无无为,才算是得到了真道。[14]6他凭借自身的才华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在自然山水中感悟老庄哲学的精华,使其精神得到自由。同时谢灵运的思想里也掺杂了一些道家仙道思想,“故在其诗文中,谢灵运一方面表达着对生命的深情厚爱,对神仙的无比艳羡,另一方面,又积极探索着长生的方法,求仙的途径。[15]

佛教从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到中国,但当时并不是很被中国人所接受,直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广为流传,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是因为佛教中的某些观点(如般若学说)认为客观世界是虚幻不真实的与道教学有无学说等相融合,形成便于人们接受的中国式佛教,为当时的人们找到精神的慰藉而深受欢迎。作为当时门阀势力最高层的谢氏一族自然容易接触到佛教。十五岁时,谢灵运返回谢氏这个大家庭,并在谢氏家族的教育中接触佛教。谢灵运可以说是中国文人中最早接受佛家学说的人之一。佛教中没有父子关系,没有主仆关系,认为一切众生平等,这也许也是谢灵运思想或许也是当时的文士们的思想中没有忠臣杰义思想的又一个原因。佛法道义精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悟佛法,但谢灵运凭借他的聪明他的敏感,对佛学有自己的理解。谢灵运一直寻找自己的净士。所谓净士是极尽人类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最为美好的地方,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地方。而谢灵运便期望在山水中找到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这就是他在诗歌中常常提及的丘园。“谢灵运继承和发挥的是大乘佛教我法两空、有无并遣的中观思想。[16]这种思想是与中国道家中无为而治的相思想融合。此外佛法讲求有体有悟,但该怎么悟,在当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要顿悟,一是渐悟,而谢灵运主张顿悟即不废渐修之顿悟。关于不废渐修之顿悟学说在谢灵运的《辩宗论》中做了详细论述,在《辩宗论》中谢灵运认为参禅是需要在生活中渐渐修行,但是参透佛理却是突然的,只有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顿悟佛理。 这些思想综合起来体现在谢诗中,就是一个既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又想隐退山林,向往仙人生活的复杂个体。这种矛盾从谢灵运踏上仕途不久之后就开始出现了。谢灵运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1

二十一岁便踏入仕途,是在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而据顾绍柏编写的《谢灵运集校注》《答中书》一诗写于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也就是说仅仅做了7年的官之后,谢灵运便开始流露出隐居之意。“在昔先师,任诚师天。刻意岂高,江海非闲。守道顺性,乐兹丘园。”除此之外,他还在多篇诗文中反复说到做官是违背了自己的志向的,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不能胜任做官。在《陇西行》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柱小倾大,绠短泉绝。鸟之栖游,林坛是闲。《韶》乐牢膳,岂伊攸便。胡为乖枉,从表方圜。耿耿僚志,慊傔丘园。”至此,谢灵运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在《过始宁墅》中,谢灵运也表达了做官违背自己的愿望,有向往隐居的意向,可是他却始终在徘徊。这种徘徊来自于他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自入宋之后,谢混被刘裕所杀,谢晦被宋文帝刘义隆所杀,谢灵运实际上就成为这个昔日大家族的代表人物,“灵运在仕途上的沉浮就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为谢氏家族利益而奋斗的使命。[17]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体会他的徘徊和他的矛盾。
谢灵运是一个矛盾而又真实的个体,他开始关注山水并不单单是因为 政治上的失意。首先,山水作为当时的审美对象已是潮流,这种风尚潮流让谢灵运很自然地去关注山水;其次,在谢灵运童年时代,他的审美意识里就有了山水的影子,为他后来关注山水埋下了伏笔;再次,在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放下家族理想,更加纵情于山水间。他正是在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开始自觉地创作山水诗。
五、结语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但他并不是一个圣人,更不是一个贤者。他性格里有很多缺陷,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但谢灵运将“创作的山水诗和自己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解脱的思想相结合,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融入山水诗,使得其诗透露出精神情感和哲理体悟”[18]。正是谢灵运这种在山水中体悟玄理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影响了中国后代的山水诗风格。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是我们今天探讨中国山水文化一个重要源头,为中国的山水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意蕴。而且也是我们研究中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2

反观历史,谢灵运及其他的山水诗不仅影响了像李白、白居易、王维等这样一些大诗人,而且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时至今日,山水诗的意义已不再是诗歌中的一个新的题材,它不仅是我们探究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我们窥探人们生活状态,审美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所在。对于谢灵运及其他的山水诗,仍旧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仲邑. 钟嵘诗品译注[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28 [2] 杨成靖. 谢氏家族传统与其山水诗关系新探[J]. 文教资料, 201123 [3] 葛晓音.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50 [4] 曾明. 谢灵运山水诗“卒章多托玄思”新解[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127 [5] 林珍华. 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影响[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报,2009(153 [6] 时国强.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以理灭情[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2 83.
[7] 姜剑云,霍贵高. 论谢灵运诗情、景、理之圆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528 [8] 葛晓音. 八代诗史[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195.
[9] 曹道衡, 沈玉成. 南北朝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0] 马晓坤. 趣闲而思远: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谢灵运诗境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1] 郭福平. “人的觉醒”语境下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J]. 贵州大学学报, 200927(3121. [12] 霍建波. 宋前隐逸诗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4. [13] 福永光司.谢灵运的思想[A].宋红.日韩谢灵运研究译文集[C]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5. [14]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15] 刘育霞, 徐传武. 道教对谢灵运及其诗文的影响[J]. 北方论丛, 2010(623. [16] 姜剑云,许海岩. 论谢灵运对般若性空的认识与诗文创作[J]. 保定学报,2012, (3: 25. [17] 李雁. 谢灵运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02.
[18] 沈婷玉. 论谢灵运的文化意义[J]. 西安社会科学, 201230(170.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文化心态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