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摘抄赏析

发布时间:2020-04-09 01:17:15

篇一:《骆驼祥子》摘抄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片段: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

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

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片段: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2摘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赏析:

这一段人物描写,从装束、体态、身段,到靠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自豪的体能、体力以及品性人格都写得很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大声地赞美他——他的健壮、朴实、充满生气,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欣赏这个旧中国的北京人力车夫吧,

3摘抄:“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赏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叫祥子的悲惨故事。而“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说的是祥子在“理想”和“生命”中选择了“生命”,因为“生命”是穷人唯一的选择,穷人不是不可以拥有“理想”而是他们根本不敢去想。穷人他们想要拥有的是金钱,有些穷人认为金钱比理想更可贵,但金钱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金钱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金钱会使人堕落 。

4

摘抄:明天的车份儿不要了,四点收车。白教你们拉一天车,都心里给我多念道点吉祥话儿,别没良心!后天正日子,谁也不准拉车。早八点半,先给你们摆,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对得起你们!都穿上大褂,谁短撅撅的进来把谁踢出去!吃完,都给我滚,我好招待亲友。亲友们吃三大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我先交待明白了,别看着眼馋。亲友是亲友;我不要你们什么。有人心的给我出十大枚的礼,我不嫌少;一个子儿不拿,干给我磕三个头,我也接着。就是得规规矩矩,明白了没有?晚上愿意还吃我,六点以后回来,剩多剩少全是你们的;早回来不行!听明白了没有?”

赏析 刘四爷是一个混迹北京数十年的流氓、恶霸,对于地方口语来说,他应当说是一个“北京通”。他的这段话,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完全是口语化的。通篇找不到一个“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但是”、“然而”一类的关联词,找不到一处比喻、夸张式的形容、修饰,句子简短、流畅,富有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第二,完全是地方化的。如“铜子儿”、“大伙儿”、“落座儿”、“晚半天”、“车份儿”、“念道”、“正日子”、“短撅撅”等一类的方言和行话,又如“先给你们摆,六大碗、俩七寸,??”,“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干给我磕三个头,我也接着”,“晚上愿意还吃我”等具有地方性的特殊语法的句子,都给人以强烈的形象、生动、新鲜的感受。

5 摘抄: 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得虎头虎脑,还有一对虎牙,“象个大黑塔”,没人敢娶她,刘四爷也不愿失掉这个得力的帮手,所以三十七八岁还没出嫁。“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这是小说对虎妞的一般性介绍。后来,小说在好几节里直接写到虎妞。

赏析:虎妞一出场,我们便听到了她具有特殊表达方式的语言。祥子几天没来,虎妞想着他,假若是一般的女人,就只会说:“祥子!几天没见你,你上哪儿去了?”这样,既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幽默,虎妞的语言则不同,完全是用形象的语言在说话。在北京城里拉车,而且又是身强力壮的祥子,会“让狼叼了去”是可笑的,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种不可能的矛盾现象,才使得“笑”油然而生。接下去,如果不是“让狼叼了去”那是不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呢?这两句话中间,有着相当大的跳跃性:由空间上讲,从北京一下跳到非洲;从命运上讲,由“让狼叼”到“挖金矿”,由凶到吉,由死到生。“让狼叼了去”一语,已经是幽默的了,再加之以“挖金矿”的强烈对比,就更增添了幽默的趣味。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赏析: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做到的事.只有生活像铁环那样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业绩

2、领袖的逝世没有引起党的队伍涣散.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强有力的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树梢.也绝不会因此而凋零.

赏析:知道为什么而死.问题就不同了.明白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有了力量.要是你感到真理是在你那一面.你甚至会从容就义的.英雄的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

3、收起枪.别跟任何人说.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赏析: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束他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找出活法活下去.生命总会有用处的.

4、“不必召开群众大会了.这里没有哪个人需要宣传鼓舞.托卡列夫.你说话很准确.他们确实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朱赫来说的.

赏析:勇敢向前进. 在斗争中百炼成钢. 为开辟自由的道路. 挺起胸膛走向战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5、突然,人们骚动起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伏在马背上,沿着公路飞一般的跑来。

赏析: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对军队来临的恐慌,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希望红军快点来到镇上救他们,他们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从“一个骑马的人伏在马背上,沿着公路飞一般的跑来。”这句话可以看出,情况十分紧急。

6、“我说老太婆,你的服装不够整齐。既然穿军服,就得穿皮裤裆的马裤,戴布琼尼式的尖顶军帽,在跨上马刀,不然,就是个不文不武的?四不像?了。”

7、他像一条泥鳅,不住地四下张望,故意躲避直接的答复,他潜意识地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

赏析:这里运用了比喻地修辞手法,把“秃头”比作泥鳅,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他对上级提出的问题不敢作答,表现出他害怕上级对他的工作部满意而把他撤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领取头等口粮,高级俸禄却又不为国家做贡献,不为人民着想的人感到愤怒。

8、不管怎样我得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失去的东西是没法同它相比的。

赏析:在没有这句话有真理了,是啊,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很重要,可是,终究是过去了,没有挽回的余地。所以,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要抓进身边的事物,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了才来痛惜,那样太虚假,也徒给自己人生一抹遗憾!

9、不要在你的生活里留下痛苦的回忆。

赏析:还是那句话,不做遗憾事,将来也就没有伤心的回忆;不做后悔事,将来也就没有痛苦的回忆。

10、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赏析: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需要的就是毅力,只有坚强,坚持,不放弃,懂得在困难中,越挫越勇,彼岸花香离你不远了!!篇二:名著好句赏析

名著好句赏析

简.爱好句赏析

“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能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

——简爱,一个追求平等、独立自主的女子,就注定她要在世俗中挣扎。她当然挣脱了金童玉女、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婚姻观,这句话不过是女孩子都喜欢说的气话而已。

“以后,每当你自以为罗契斯特先生对你有好感时,就把两张画像拿出来比一比。” ——两张画像,一张是丑丑的自己,一张是漂亮的布兰奇小姐。我们的简爱小姐想通过对自己相貌的否定来抑制情感。不过从小说后面的发展来看,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任何对情感的抑制都是徒劳的。

“我也不喜欢头脑简单的老太太”

——在一个偌大的房子里,没有一个能懂他、理解他的人,肯定是会感到寂寞的。简爱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我想罗契斯特先生与爱小姐只不过是日久生情而已。

“今晚我将成为大自然的客人,她将免费让我投宿。”

——简小姐在绝境中不失幽默,不过也体现了她当时的无奈。

“我劝人家要对卑微的命运满足,而我,上帝的任圣职的牧师,却几乎在不安发疯!”

——我们的圣约翰牧师,这个简爱小姐的表哥是在自我折磨吗?如果又来讨论被我们以前无数次提起、以后也要被无数次提起的“理想与现实”,我可不愿意。圣约翰牧师终究去了他向往的印度,在布道中走完了他的一生。身随心动,这就是他的选择。

“最近我很容易忧郁,悬念和忧虑不安使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忧虑、焦虑会使人对其它事物失去兴趣。

“像往常一样的体贴和细心,她们没有再往下问,只是关心我身体,怕我出远门吃不消。”

——父母、爱人、朋友都应该这样,因为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都应该有各自的隐私。朝花夕拾好句赏析

摘抄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摘抄二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摘抄三

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 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繁星春水》好句赏析1、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赏析: 冰心老人用鸟儿飞去匆匆和落红满地的情景来与生命做比较,她猜想生命会不会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侧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为某人叹息她(他)的生命是

1、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赏析:

冰心老人用鸟儿飞去匆匆和落红满地的情景来与生命做比较,她猜想生命会不会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侧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为某人叹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狈,为她(他)婉惜吧!

2、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虽然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的花朵都那样娇艳美丽,但是又有谁会知道在她们美丽的背后有着她们无限的努力,而有的人,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再回到诗中看一看明艳的花,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学习她们奋斗的精神,她们坎坷的过去。

3、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赏析:

从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告白”中,不仅可以看到芽儿、花儿、果儿对青年的期望、渴望;从芽儿、花儿、果儿的话中,还可以侧面看出芽儿、花儿、果儿的平时生活怎样的,通常它们都默默地去奉献自己。

4、阳光空进石隙里,

和极小的刺果说: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

坚固的盘石,

裂成两半了。

赏析:

在第二句中作者(冰心老先生)以极小的刺果为主人公,后来刺果借助阳光的力量伴随着自己的信心解放了自己的幽囚;因为借助阳光的力量和坚定胜利的信力,刺果最终穿出来了,坚固的岩石(盘石)被裂成两半了。本篇这首诗中写出刺果坚定的信念,欲话说得好正定胜邪。

5、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5、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赏析: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有圣人说:“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真是精辟精彩。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样饱经沧桑,饱经忧患,有时一回想往事,就难免心有余悸,痛苦不堪。青年人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青年人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家庭拖累,没有太多的杂事羁绊,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即使有一点“烦闷”,比起老年人来,也是“温柔的”。

6、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骆驼祥子》好句赏析

名句: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赏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叫祥子的悲惨故事。而“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说的是祥子在“理想”和“生命”中选择了“生命”,因为“生命”是穷人唯一的选择,穷人不是不可以拥有“理想”而是他们根本不敢去想。穷人他们想要拥有的是金钱,有些穷人认为金钱比理想更可贵,但篇三:老舍《断魂枪》赏析2

老舍小说《断魂枪》赏析

赵 均

[摘要] 《断魂枪》它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展开的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也不谈它人物塑造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光是小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就非常耐人寻味。《断魂枪》在我眼里面是一部地道的武侠巨作,他和别的武侠小说不同,他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信息,它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老舍通过对主角沙子龙形象的描写表达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个人已经不能为保全自己的文化而努力,通过沙子龙唤醒对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特殊的背景下创作的《断魂枪》,就赋予了它特殊的使命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处境作一深沉的应和。

[关键词]《断魂枪》思想性, 《断魂枪》艺术性,《断魂枪》人物形象意义分析,《断魂枪》文章赏析

沙子龙的镰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镳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注:口马,指张家口外的马匹。),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冲击,带来了疑问,为什么会把镰局改成客栈?它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老舍的《断魂枪》,我对这小说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一)文章分析

老舍擅写长篇小说,但短篇也写得精致。《断魂枪》无疑可以进入现代短篇小说的精品行列。我就对文章整体结果进行一下分析:

[1]《断魂枪》说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重点写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老舍善于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本来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叙述,但放在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内涵和寓意就大不同了。沙子龙的职业更换,他震动江湖的武艺和名声,他行走于荒林野店里的豪放事业,之

所以如梦幻般一去不返,与西方列强东侵后引发的中国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历史大变局的反映。

沙子龙显然不是和时代变动正面对抗的人物,他似乎颇识时务,能够与时俱进。既然祖先信奉的神灵都不再灵验,既然“走镖已没有饭吃”,他也就不再留恋保镖的旧业,他不仅及时把镖局改成了客栈,连他的武艺,包括他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也弃之一旁,甚至旧日镖局里的徒弟前来求教,他也不肯指点传授。

《断魂枪》的核心情节,是号称沙子龙大徒弟的王三胜卖艺场上受辱而沙子龙无动于衷。打败王三胜的孙老者随后登门向沙子龙讨教绝技,沙子龙却绝口不提武艺和枪法。从此昔日神枪沙子龙的威名一落千丈,连以他为荣耀的徒弟们也不再理睬他,但他无半点愠怒。其实他的内心如灼热岩浆。小说两次写到沙子龙在夜静人稀时面对天上的群星一气刺出六十四枪的场面,第一次是简要叙述,是铺垫性的,第二次则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描写,且放置在结尾,把沙子龙的 无奈和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小说的结构产生了一种张力,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果《断魂枪》仅仅写沙子龙这一条情节线索,这篇小说最终难免成为一曲为中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悼亡的挽歌。但《断魂枪》里还出现了一位孙长者。就他在卖艺场上显露的身手,以及他给沙子龙的表演,明显是位武林名家。他那深藏不露的性格和沙子龙颇为接近。但他和沙子龙大为不同,他乐观、坚韧,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在老舍的艺术构思中,孙老者也许只是作为沙子龙的一个陪衬或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孙老者的出现,却在《断魂枪》悲伤的氛围里增添了悲壮的情绪,使沙子龙的形象得到补充,受到诘问,也使这篇小说由“单声部”叙述变成了“复调”叙述。这种叙事特征,应该不是老舍有意经营的,而是从他的心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烘托和对照的手法。王三胜的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相对比;孙老者的刚直锐进又与沙子龙的保守愚顽相映照。在对同一个人物的描绘中,或用反差极强的对比,或用先扬后抑等手法去刻划其性格特点。对于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作品并不多用对话和直接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人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精确描绘来披露。

(二)主角人物形象意义分析

小说在(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身上着力描写,而对主要人物沙子龙所用笔墨却并不多。孙老者武艺高强,但沙子龙的断魂枪会胜过孙老者。这是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我就重点对沙子龙形象意义进行一下分析:

1.识时务,审时度势

[2]故事一开头即交代了,此沙子龙乃一镖师,仗着一套自创的“五虎断魂枪”,威震西北一带。也就是告诉了读者,此人与此套枪法是有一定的“江湖地位”的,是有相当的知名度的。然而逢此剧变的时代,在“这是走镖已经没有饭吃”的时候,沙

子龙毅然将镖局改成了客栈。甚至养起了鸽子,想来可能是给往来的客人寄信所准备的吧。

说到沙子龙这个人物,首先不得不说他很识时务,很能审时度势。如果说,沙子龙在冷兵器时代中可以独霸一方,但面对着强大的洋枪洋炮,自己所依仗的“神兵利器”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精湛的武功和强壮的躯体在枪炮面前是如此的羸弱,沙子龙显然很明白这一切。走镖原本就是一件凭实力和性命吃饭的活儿,这么多年来,在功夫对功夫的前提下,技高一筹的沙子龙有着相对安稳的“市场”。可现在,实力的天平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再强的功夫也无法对抗枪炮。且生逢乱世,流寇日增,遍地亡命之徒的社会中,走镖是何等危险。镖保不住,砸了招牌不说,只恐会徒然送了性命。

也许别的镖局会不惜成本地“升级装备”,配上几件洋枪。但这玩意毕竟不同于功夫,功夫对功夫,只要实力够强,对手或许不能伤你半点皮毛。洋枪则不同,纵然你枪法再快再准,一记冷枪足以致命。沙子龙权衡下来,显然明白这一行当已经走向了衰亡。想要在这个乱世继续相对安稳地生存下来,必须改行。一个习武的粗人也干不了什么精细活,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总能干吧。仗着还有几件空房,得,开客栈吧。

2.“与时俱进”的观察力与决断

如果他没有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察力与决断,仗着一股莽撞的脾气和那套“五虎断魂枪”坚持走镖的话,恐怕最终断魂的还是他自己。从此中我们又可以看见沙子龙的稳重与淡泊的性格。江湖中人,多半爽直豪气,快意恩仇。喜好大块吃肉,大块喝酒。遇事也喜欢争强斗胜,输了也会回去再练过,以期将来一雪前耻。然沙子龙却不然,一旦决意放下了过往的种种,便不再去纠缠其中。

作为一名曾经叱咤一方的风云人物,一名“武林好汉”,在过去的日子里,都以战胜对手为荣耀的沙子龙,不仅拿的起放得下,在放下之后能有如此好的心境、心态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个靠着争斗名利双收的人,是很难放得下过去“金戈铁马”的生涯的。不光光为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全靠战胜一个个对手所赢来的名誉。

不仅仅是学武之人,世人一般都不能免俗,一旦有了点地位、名声,受到众人的景仰之后,便很难再舍弃这些,所谓的“为盛名所累”。越是看重越是想守住这些,纵然已被客观、被历史所淘汰,却仍苦苦支撑。硬充的强大,越发显得外强中干。最终在残酷的社会进步中落个“盛名之下实在难符”的下场。皆因放不下“名利”之顾。

3.淡泊的心态,稳重的态度

沙子龙能安置若素,敏锐地观察了周围的生存环境,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再“呼风唤雨”后,果断选择了“退隐”。而且他隐的很干脆、很彻底。并非是抱着他日“东山再起”的心愿的隐,也没有“韬光养晦”的自欺欺人,而是彻彻底底地隐了,再也与世无争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沙子龙显然是“大隐”,他依旧生活在这些熟识他的人群之中,却将过往那个身怀绝技,震慑一方的沙子龙归隐的无影无踪。

这需要何等一个淡泊的心态啊?!看着别人胜利后的风光无限,想起过去自己的光辉岁月,不是每个人都能不为所动的。但沙子龙做到了!安心地做着他的客栈的老板,淡然处置俗世的一切!

淡泊的心态的背后又是沙子龙的稳重,从一个莽汉变成一个商人,沙子龙很好地完成了心理的转变也是靠这种稳重。他不再年轻,不再热血。不会如王三胜等弟子那样上街头卖艺挣钱,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血气方刚地去与人争一时的胜负。而是安心经营起自己的新事业。他明白,如果再如以往那般都应战,他的客栈是无法经营好的。他不年轻了,需要为下半辈子的生活做个安排了。他不与孙老者开打,因为一旦应战,无论胜负,将再无宁日。若胜了,之后挑战的人将会骆绎不绝地到来,不胜其扰。若败了,恐一世英名被毁,无法承受这种屈辱。他的稳重决定了他必定不会再返回世俗纷争。那种为了国仇家恨仗剑重返江湖的离奇故事是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沙子龙的身上的。

4.整体分析

老舍先生是想通过沙子龙这个人物来表现一个麻木不仁、在国家危亡之际只求安生而不愿挺身为国的中国人的形象,或者扣上一个其他“落后”的帽子。如果有,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个人认为沙子龙,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虽然引退了,但仍不失侠义之风。对往昔弟子,嘴上虽不承认,却依旧像师父对徒儿一般待之,可以说有求必应。对上门挑战着也是盛情招待,这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侠士之风。而其夜连枪法的一幕,也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轻易忘记过去的人,对以往的峥嵘岁月,他在人前表现的很淡然,但却在私下里借着操练枪法来深深怀念起来。我却老舍先生描写沙子龙的一句“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感到了他的能识时务的睿智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全文中,有简短的一句话,却独立成段: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简单看来,仅仅就是介绍沙子龙所处的时代,但从中却看到,作为领袖们的革命党和教育家们都没有找到出路的时候,像沙子龙这样的普通小民,势单力薄,又无人领导,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三)艺术性,思想性分析

《断魂枪》单从小说角度讲,我认为是一部武侠小说,是一部无论在艺术构思的精度和思想挖掘的深度都远胜于金庸,古龙小说,他们追求的是浪漫完美,而《断魂枪》却实实在在的体现出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文化意思.读一本金庸小说你会觉的你侠肝义胆,充满活力.向往神奇的机遇,读《断魂枪》则让你心灵受到冲击, 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处境作一深沉的应和。我现在就对《断魂枪》思想性,艺术性上进行一下浅谈:

1.表面的思想

[3]拳师沙子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没落、保守的拳师形象,还是一个识世事、顺应潮流的拳师形象?作品的第一句话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其实是对全文叙述内容的一个规制。透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对沙子龙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定位。他已经没落了,做为一个拳师的沙子龙的时代已经过去。神枪沙的世界已被狂风吹走了。但说他保守是不确的,他的将镳局改成客栈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他自己早已认识了作为一个拳师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于是他改行了。他夜间对自己五虎断魂枪的重温,只是一种怀旧,使心理得到某种慰藉和平衡。当然,他对现代西方文明是有一

种抵触情绪的,他甚至仇视这外来的人和事,破坏了他所喜爱的一切,但他又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个过程愈是平静,愈是淡然处之,我们越能深切体会到沙子龙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正是当时时代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

2.历史背景下的思想

作品的重心不在于批判什么,而在于展示。透过拳师沙子龙的遭遇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尴尬处境。而这种民族传统文化是老舍作品中所一贯关注的,对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的批判、反思构成了老舍作品的一大特色, 同时也是所有京味小说的一大特色。在 《断魂枪》中,沙子龙的武艺,尤其是他的五虎断魂枪,甚至沙子龙本人,就是这种民族传统的象征。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一样,主人公沙子龙是一个武术高超的拳师,曾经以独一无二的五虎断魂枪闻名于西北一带,人们给他以神枪沙子龙的美称。但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洋枪洋炮等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沙子龙和他的功夫失去了用武之地,他的世界都被狂风吹走了。他只是在夜间,才偶尔地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在老舍的另一短篇 《月牙儿》中,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女儿的 “恋爱自 (神)圣” “婚姻 自由”等新观念与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不同,是一种西方传入的现代文明,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显示了一种文化的思考。女儿的新观念,其实就相当于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尴尬的文化处境。可以说,这两篇作品是姊妹篇,一唱一和,反映了现代文明和古旧传统在中国社会的难行。这一新—旧都不行,那么,什么才是中国社会所需要所适合的呢?作品没有说。这也再次应验了中国作家在描述现实上的有力,而一谈到理想就显现了思想的贫弱这句话。然而,老 舍对传统是有一种偏爱的,对传统的没落,他更多的是一种 无奈,在作品中表现为对沙子龙的描写取一种欣赏的审美的 眼光,颇有一种怀旧的气息弥漫在作品中。 再谈一谈老舍的幽默手法。在 《断魂枪》中很难发现老舍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所一贯使用的幽默手法,同时,在他的其他许多短篇中,也极少发现幽默的痕迹。这主要源于老舍 对短篇创作态度的认真。他写短篇,脑中有一个完整的轮 廓,就如在做一个小巧玲珑的艺术品。他小心翼翼,不肯轻 易地拿幽默犯险,深恐破坏了它的结构。但幽默也并不意味 着写作态度的不认真,由于老舍缺乏一种对长篇的驾驭,有时就不得不借幽默来缓冲一下,起一个补充作用。这也就是他短篇精巧、长篇松散的内在原因,不过我觉得 《骆驼祥 子》是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还有一个人物很值得分析一下。 他就是孙老者。在分析孙老者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清理一 下整个作品写了什么。是写沙子龙的没落吗?不。沙子龙很 久以前就没落了,已把镳局改成客栈。但这只是沙子龙他自身的自觉的行为,虽然他自觉地退出了武林,但他的威名还 在,人们还知道 “神枪沙”这个虚名。他并不是一个被人所 遗忘的拳师。而作品所描写的正是他这仅存的虚名的丧失, 他的再一次没落。他真的被社会遗忘了。 而使这个结果得以实现的是孙老者,是他让沙子龙仅剩的一点虚名也没有了。但不可否认,孙老者又是另一个沙子 龙。他将和沙子龙一样,无论他的武功练到怎样的地步,在 现代社会中都没有可用之地。在这里沙子龙就是孙老者外在 的社会 环境 。读 《断魂枪》,我们会有这种感觉,一个很大的开场却 附了一个很小的结尾,有点别扭,然而正是这一点别扭造就了 这篇文章的深刻性。这种略微的遗憾正是老舍先生想要告诉 我们的东西,他的目的就是让我篇四:老舍七律《乡思》的赏析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

这首七律,是老舍1945年底在四川北碚写的,是老舍用来结束其自传性散文《八方风雨》的一首诗作。《乡思》诗题直接道明诗歌的中心思想,即表达对故乡的思恋。首联以一问句开篇,诗人自问天地“茫茫”,“何处”能“话桑麻”。“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见于晋朝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唐朝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二字,使人联想起田园村居生活的恬淡舒适、怡然自得,但此时的诗人却在广阔天地之中,茫茫四顾,没有可以闲话农事的归处。首联后半句立即给出了原因,国家此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能“话桑麻”的“家”也自然难以幸免。这两句从小处入手,感慨不知“何处话桑麻”的愁思满怀,自然过渡到对国家、故土山河破碎的慨叹,从而奠定了全诗伤感悲苦的忧国忧己之思的感情基调。

在抒发黍离之悲后,诗人进一步联想到自身。“一代文章千古事”化用自杜甫《偶题》诗的起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论·论文》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老舍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不求文坛一逞,“余年”的“心愿”仅仅是求得“半庭花”,求得安居乐业而已。“半庭”字面含义即指方寸庭院,在古诗中常指向悠闲自在的家居、隐逸生活,如唐朝唐求《题杨山人隐居》中“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的庭院小景;以及宋朝刘过《好事近》中“谁斫碧琅轩,影撼半庭风月”的夜月庭落,无一不描绘着安逸闲适的怡然生活。“半庭花”的意象,可谓含意深远。

颈联中诗人由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了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西风”、“霜天”是凄凉、苍茫、惆怅的代名词,象征着哀痛、悲凉的游子漂泊情怀;“碧海”源自古籍《十洲记》中“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此外,“珊瑚”、“羚角”等意象无一不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婉的氛围。此联两句有义山体遗风,大量运用“西风”、“碧海”、“北岳”、“霜天”等片段意象,创造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诗人驱遣自己的想象,使故国山河的实情实景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抒情婉曲见意,具有李义山“哀感沉绵“之风。

尾联中,诗人由想象回归现实。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借助于上联的“西风”、“霜天”和此联的“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此联上句“乡思”与诗题相呼应,道尽思乡之“无限”,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更是道出了诗人乡思的惨痛与愁苦,深情绵邈,悱恻之至。

《乡思》全篇,诗人遥想北方故土的破碎凋零,于哀苦凄清的虚幻情境中借助典型景物委婉抒发沉痛的故土之思,最终却只能在秋日斜阳下目送老鸦归巢,而自己不寄望文传千古、只愿独得“半庭花”的“余年心愿”也只能聊寄己心。全诗感时、抒怀,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情致深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致力于婉曲见意,有义山之风;大量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创造幽深的境界;组合典型意象,寓情于景,情境交融,这是老舍旧体诗深受吴梅村影响的一种表现。吴梅村的诗具有“遗民”心态的沉郁自伤,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景结合,情事结合,互相渗透,创造“意与境浑”的境界。老舍深得吴梅村之神髓,《乡思》中虚写“西风”、“碧海”、“霜天”,实写“秋日”、“夕阳”、“归鸦”,在景物里,寄寓自己的情怀,看似写景叙事,其实景语皆情语,感情伤感哀婉、深蕴沉痛。其次,长于用典,化用古诗。《乡思》巧妙运用古典诗歌,如“一代文章千古事”,反其意而行,使抒情写志更有感染力。

《乡思》全诗,老舍于茫然天地间慨叹家国动乱、故土难归,自己只能在秋日夕阳斜暮中歆羡老鸦归巢。八年流离漂泊的游子之苦已然沉痛,而回归故土的遥遥无期使老舍只能如一只南飞的孤雁在时时回首中倾述胸中难抑的乡情。

老舍摘抄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