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发布时间:2019-08-20 03:34:55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

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

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

做人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

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

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热,陡觉得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

《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

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惟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掉进钱眼里去了!

人空手来到世间,也必然空手而去,但是,有的人财迷心窍,将发财视为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动力,要知道,财富能够使人幸福,也能够给人带来灾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悲剧令人警醒。

秦汉时期的著名谋略家陈平年轻时,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后,独自一人带着宝剑逃亡,摆渡陈平过黄河的船夫,见他狼狈的样子,猜到他是逃亡的将士,认为他身上一定带了不少金银财宝,顿起杀机。陈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图,虽然很害怕,但仍然沉着应付,主动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帮船夫撑船,船夫见他没有财宝,便打消了杀人的念头。

船夫送一个客人过长江,见客人用黄色的金杯喝酒,起了歹意,其实,客人用的是黄铜杯子,根本不是金杯。客人对船夫异样的眼光也有所察觉,于是为了防止万一,随着船的颠簸故意将杯子扔进江水。船夫见失落了金杯,感到十分惊讶和惋惜。客人趁机解释说:“这是一只黄铜杯,掉到江里没什么可惜的。”客人的机智使他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在不便直言的情况下,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话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很贤惠,有时还帮助唐太宗处理政务。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厚葬了她,并将陵墓命名为昭陵,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楼台,稍有闲暇便登上楼台远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眺望了一会儿,唐太宗问魏征:“爱卿看到昭陵了吗?”

魏征揉揉双眼,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实在看不见啊!”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魏征真的是老了!于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让我看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还是能看见的。”

唐太宗听了,深感惭愧,下令拆除了宫中的这座楼台。

在这里,魏征借口自己眼花,点出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名称,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只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为开国元勋的父亲。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而闻名,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变了以前不合适的做法。

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

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大智若愚。“智”与“愚”是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智愚的范本。

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行了。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

二十几岁的人都巴不得自己精明一点、再精明一点。殊不知,这种小聪明正是阻碍人生前进的绊脚石。有时候,糊涂一点也无妨,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以为糊涂是不好的、贬义的,其实难得糊涂,才是人生的真谛。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块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

砚台还有许多空白,板桥便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郑板桥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为什么写难得糊涂呢?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

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这样就不难理解郑板桥的意思了,身在官场,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才能安然而退。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

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于大方向,为全局负责。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

难得糊涂按现代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作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不休;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涂化险为夷,以聪明的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

况且,一个人在处世,生活中学会难得糊涂,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

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法不指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就会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糊涂是福,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高境界的糊涂不是真傻,而是一种大智慧,就像象棋博弈中的高手,他不在乎丢掉了几兵几卒,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着眼于整体的合理布局,欲擒故纵,稳扎稳打,最后在条件成熟时给对手致命的一击。

这种糊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早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看似鼠目寸光,实则早已紧紧地盯住了未来的目标。

二十几岁的人,不要时时聪明外露,要懂得适当装糊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

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