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笔记:多表扬表扬孩子

发布时间:2019-06-07 01:22:53

教师笔记:多表扬表扬孩子

教师笔记:多表扬表扬孩子

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换句话说,人是很看重认同感的,一旦自已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就建立起了自信,而自信又可以激发出不可估量的动力和正能量。 但是好多家长不一定知道这个道理,经常会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经常唠叨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而发现孩子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比如,好多孩子都有马虎的习惯,有的家长就会抓住这点不放:

作业写错了,批评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太马虎了吧;孩子上学忘记带什么东西的,会批评孩子是个马虎蛋,整天丢三拉四。孰不知,越是批评和强调,孩子的缺点就越是被放大,逐渐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也改不过来了,进而自暴自弃。 反之,同样是对待孩子的缺点,若改成表扬的方式,经常表扬孩子的进步和好的变化,比如这样夸孩子:

宝贝,今天作业真细心,比昨天少错了两道题呢! 就会激励孩子不断进步,进而逐步改正缺点。 家长们,以后多表扬孩子试试吧!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

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

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 B. 对重点段落设问 C. 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 D.作业或测试 E.带学生外出考察珠海历史遗迹

教学不是告诉,而我们多时却习惯于告诉,尤其是当学生启而不发,死气沉沉时。 为了完成每节课的任务,我们只好越俎代庖,管你听不听,答不答,我讲完作数。其实,能作数吗?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以教师是否讲完来衡量,而应以学生听讲掌握情况来衡量。当我们自顾自地往前讲时,不妨停下来问问学生,刚才讲的听得怎样?提两个问题,看学生能否回答上? 让学生动笔写写,讲过的方程式记得怎样?只有这样做后,我们才知道,教学的反馈并非如我们所讲预期同比上升。了解学生,从关注学生的所学开始。 我们真的了解学生么?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按照教师自身的理解来预设教学的进程,设计作业。学到盐类水解时我设计了一个题。我在提问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这些感念在学生大脑中简直糊涂一团,不让学生说还真就不知道。我恍然大悟,学生不说,老师并不清楚。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晰怎么去进一步学习根深的知识。 有时学生的疑难在教师根本想不到的点上。所以,多听学生的声音,教学才会有更好的准对性。尤其是对于习题讲评课,如果教师还是一味自己讲,浪费时间不说,还可能根本讲不到学生不懂得点上。放手让学生确立讲评的重点题,让学生来提出自己的疑点,让学生帮着解答,把话语权更多给予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更富实效的。

附送:

教师笔记:教育从记住学生名字开始

教师笔记:教育从记住学生名字开始

我们当老师的以桃李满天下而自豪,然而当已毕业的学生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叫不上他的名字的时候,会何等尴尬,学生们估计也会 伤不起 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我所在的小学和中学在一条路上,而且相距不远。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经常碰上中学放学回家的学生。这个时候,我只能跟他们点点头,说句 你们好 之大吉。其实,我是多么想念他们,想和他们聊聊过去的事情啊。但是又害怕学生问我还记得他们叫什么 叫不上学生的名字时,看到学生们伤心,我的愧疚之情也久久不会停息。 我时常在想,我为什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呢?是英语每周的课时少,我给他们上课的时间少吗?是我教他们时间太短吗?是我每一级教的学生太多吗? 这些似乎都是表面的现象! 最近,我读到了张晓风的散文《念你们的名字》,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 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 每一个名字,不论雅俗,都自有它的哲学和爱心。如果我们能用细腻的领悟力去叫别人的名字,我们便能学会更多的互敬互爱,这世界也可以因此而更美好。 张晓风的情怀打动了我,麻木的心灵猛然被唤醒。我开始欣赏 名字 这一人间最美的字符。我开始一点一滴去思考所谓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不妨从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开始。 然而我已经错过了一批批的学生,错过了与一个个美丽的 名字 相知,错过了与一颗颗美好的心灵相融,错过了那一簇簇美丽朴素的情感之花。学生绝不是我们人生的过客,想到这里,无法抚平我的愧疚之感。 记得刚去师范学校报到的时候,班主任就能叫上我们的名字了。当时我感到一种莫大的亲切感,来到新的学校的陌生感随之烟消云散。后来听班主任说,他一拿到学生档案,就看着档案上的照片开始记每个人的名字了。 杭州一名中学老师为记住学生名字,写了一篇三四百字的散文:

顾天夏时节,更是一年远足好时光。这天,已结束宇辰时分,冯越一坠一坠地落下了山头,倪晨曦渐渐初透,地平线上跳出了一轮沈铭阳,瞬间点亮了天空 轻松记下全班37位学生的名字。 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师住院了。他的几位学生相约去医院看望他。老师的眼睛蒙着纱带,看不见他们。当然,他即使看得见,也未必认出这些学生,毕竟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天真懵懂的小孩子早就变成了中年人。令人震撼的是,当这些学生见到白发苍苍消瘦不堪的老师时,老师竟然凭借着学生的声音,一一叫出了他们的名字。一位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抓住老师的手,竟说不出一句话来。他没有想到,一个平淡无奇的声音,竟能穿越几十年的岁月,留在老师的记忆里;一个学生的名字竟能像树一样扎根于老师的心里 用心、用情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走进每一位名字的背后,你也一定能走进学生一颗颗善良而求知的心灵。心与心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的一学期即将开始了,我又要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面对新的班级,我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惶恐。暑假里,我就在思考: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第一次走到学生的面前呢?我将如何展开这新的教育之旅呢?现在我懂了,教育不妨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

教学不是告诉,而我们多时却习惯于告诉,尤其是当学生启而不发,死气沉沉时。 为了完成每节课的任务,我们只好越俎代庖,管你听不听,答不答,我讲完作数。其实,能作数吗?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以教师是否讲完来衡量,而应以学生听讲掌握情况来衡量。当我们自顾自地往前讲时,不妨停下来问问学生,刚才讲的听得怎样?提两个问题,看学生能否回答上? 让学生动笔写写,讲过的方程式记得怎样?只有这样做后,我们才知道,教学的反馈并非如我们所讲预期同比上升。了解学生,从关注学生的所学开始。 我们真的了解学生么?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按照教师自身的理解来预设教学的进程,设计作业。学到盐类水解时我设计了一个题。我在提问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这些感念在学生大脑中简直糊涂一团,不让学生说还真就不知道。我恍然大悟,学生不说,老师并不清楚。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晰怎么去进一步学习根深的知识。 有时学生的疑难在教师根本想不到的点上。所以,多听学生的声音,教学才会有更好的准对性。尤其是对于习题讲评课,如果教师还是一味自己讲,浪费时间不说,还可能根本讲不到学生不懂得点上。放手让学生确立讲评的重点题,让学生来提出自己的疑点,让学生帮着解答,把话语权更多给予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更富实效的。

校长布置我们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我向来对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抵触情绪,但细细读后,却被佐藤学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建立 静悄悄 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现在我们所欣赏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 热热闹闹 的课堂为主。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佐藤学教授笔下的 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 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 静悄悄 活力 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 静悄悄 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 活力 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现在都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就应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 接住 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 投球 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 投球 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 学习共同体 ,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 学习共同体 里共同成长。

教师笔记:多表扬表扬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