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3-03-24 10:11:54

佛教和中国文化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向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传入中国,并在这2000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佛教文化的建立、佛教的思想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印度佛教; 产生 特点 ;中华文化 ;影响

1.佛教的产生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是当时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佛教创立之前的印度河流域,迁入了大量的雅利安人,政治、经济纷争不断,尤其在种族问题方面矛盾不断。当时的四大种族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随着战争的发生,一部分的刹帝利人武力水平发展逐渐壮大起来,吠舍族的商人也以经济创造为主,两家种姓共同掀起了“沙门思潮”运动,针对当时最大的统治者婆罗门教。,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而释迦牟尼在见到了世人生老病死的现象之后极为痛心,便四处走动寻求解脱之道。在经历了苦修、坐禅之后任没能求得解脱之道。最后在一科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也就标志着释迦牟尼的成佛。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开始了他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即: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并招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佛、法、僧这佛教三宝具备以后,佛教正式形成。



2.佛教的基本思想特点

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释迦牟尼的观点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王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申出来的。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出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1)对思想届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佛教和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再例如佛教和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儒家思想,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叶城“灭佛事件”)。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2)对文学届的影响

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槃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

(三)对建筑届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但是如果与印度的石窟相比较,你会发现中国的石窟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印度。

4.总结

印度佛教自产生并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磨合已经使之中国化。同时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佛教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互相融合,这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佛教在古代对中国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现代社会,佛教对中国依旧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倡导的“无缘慈悲”的思想,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有利于平息人们心中的贪念、邪念,对于促进人们豁达的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