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发布时间:2019-03-18 16:38:44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曾经看过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的《风雨张居正》——最失败的教育, 从教授的讲述来看,我们感觉到张居正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他每年都提前准备好教材教法,为了便于小孩子阅读,自己还在教材上画插图,他潜心于小万历皇帝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深得皇太后的信任和尊崇。张居正在教育小万历的10年间,一直被万历皇帝尊称为“先生”,实际上“先生”已经成为张居正的代名词。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后尸骨未寒,其最“优秀”的学生万历皇帝就对他的老师尽抄家产,褫夺封爵,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后世子孙,全家上下全被饿死。他实行的新政也全被推翻。为什么?教授说这就是“师徒一场”最失败的教育。张居正这个最成功的政治家、教育家却成了最失败的教育者,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无叹息。当我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教育,献给那些自己认为最得意的弟子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他们的感受?我们总是期望他们怎么怎么样,总认为自己的学生、孩子能够如何如何出类拔萃,殊不料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使他产生了压力甚至反感,最终的结果适得其反。

教书育人是教师毕生的职责,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不管是科学还是体育,每个科目都要做到内外兼修,既教书又育人,让他们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教学多年,我深深地明白,语文素养的培养远比语文知识的教学更重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千教万教都是在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作文先做人”,告诉我们要想写成好文章,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无论学习好坏,对社会都是有害而无益的。而在教学中进行德育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脱离文本,牵强附会,不但起不到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曾记得多年前有人在讲汉语拼音ü时讲到“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马上就脱帽,小ü这么有礼貌,我们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学生齐声回答“好!”好像孩子们都接受了这个有礼貌的品德教育,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小ü有礼貌吗?它见到jqx的时候才脱帽,而其他时候就不需要礼貌了吗?且不说脱帽这个习俗是否还在今天的文明礼仪中存在,但就这见谁有礼见谁没礼就足以让人学的稀里糊涂,或是学会了趋炎附势、巴结逢迎当权者;或是学会跟红踩白,无视路人;或是什么也没有学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说是教育,也可以说不是教育,它不像数学、化学一样有公式可导入,它无声无形,却又时时跟随在身边。像春夜细雨,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笼罩了整个屋顶”。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里的文字,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文字的内涵,受到文化的熏陶,品德的感染,岂不是非常完美?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当以文本为基础,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让学生学习优美的词句,感知文章的内涵,品味作者的情思,进而有所感悟。语言文字是有形有色的,语言文字是有情有义的,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阳光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我在语文语文课上加了一个环节:就是上课开始之前加上一项老师告诉你,通过一两个小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在平时的阅读中我有意地挑选一些合适的小小说或散文编个小故事,在课前五分钟讲给孩子们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听故事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而在故事中有所感悟又是我所期望的。这个故事当然也是我德育中的重头戏。当然语文课的讲授,仍然是正题,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是围绕这个单元主题来安排的,在语文学习中除了文字语言的知识以外,我会让他们在课讲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悟。这也是我讲解德育的重头戏。

悠悠之口难堵,孩子也有心。他太小,还不能明白老师的一番苦心,当然,即使我们是大人,能明白别人是为自己好,但是听到他们说的不顺耳,心里也不好受。虽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谁也不愿意听逆耳的话。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能注意到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对学生,我们做老师的,如果不讲究方式和策略,只是一味地批评教育,结果是适得其反。遥想当年,张居正教授小万历时是何等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何等的光荣,何等的骄傲,结果却是那样的悲惨,不得不引人深思啊。
你咬我一口,我咬你十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教育学生,是让孩子们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在“咬”他还是在“教”他?是不是该认真琢磨琢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