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2-06-08 18:27:44

红河学院 2011 - 2012 学年季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期中论文

考试单位:国际学院 考试日期:20111110

评分

论文 (总分共100)

觉新与觉慧

【内容摘要巴金在《家》中成功塑造了两个人的形象。一位是悲剧人物的双重性格,顺从正直、妥协与反抗奇特而又和谐地统一起来。觉新身上展现的是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另一位是一个从污秽的垃圾中蜕化出来的新人物觉慧。一方面,他具有进步和战斗意义。另一方面,他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旧社会的污垢和陈迹。毫无疑问,他们性格的形成无疑是社会的产物,他们的相同爱情悲剧也是社会的产物,他们都或多或少是不幸的。

]觉新 觉慧 长子 “五四”新精神

Jue Xin And Jue Hui

Abstract: Ba Jin “home” successful created the image of two people. One is the tragic figure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bedience, integrity, and resistance to compromise weird and harmoniously together. Jue Xin show is humiliation, self-sacrifice, Zuo Yi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non-resistance. Another is a degeneration from the filthy garbage out of the new character-Jue Hui. On the one hand, he has a sense of progress and fight. On the other hand, he inevitably has some dirt and the old social thing of the pas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ersonality is undoubtedly a product of society, they love the same tragedy is a social product , they are more or less unfortunate.

Key words: Jue Xin Jue Hui Eldest son “May Fourth” spirit of the new

初读巴金的《家》是在初中,那时只是一味的嘲笑里面的人物,再次读《家》的时候是在高中,因为高考(江苏)要考十几本名著,《家》就在其中。这一次不在是单纯的品读故事情节,而是系统的分析。然而这次不是嘲笑,更多的是伤感。我很喜欢觉新,与其说喜欢不如说是同情,因为“黑锅”他背的太多了,为他感到不公平。不过,我也喜欢觉慧,只不过没有觉新的强烈,他只是个大胆的反封建闯将,缺少成熟。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眼中的兄弟二人。

一、觉新

觉新,是高公馆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生活在五四运动这样一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就注定了他人生的这段悲剧。因为时代的原因导致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困境,在面对“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相冲突时他选择了后者。许多人认为觉新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甚至长期以来他都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成了“懦夫”,成了封建家族礼教的“帮凶”。这对觉新本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说是非常残酷的。依我看来,觉新不仅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牺牲品,还是一个英雄。

觉新首先是一个英雄,同时又是一个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生存处境的悲壮的英雄。他决不是愚昧麻木,“五四”新空气使他和他的弟妹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必然崩溃地命运,在“五四”浪潮的召唤下,他渴望个性解放,渴望能够得到个人生活幸福。觉慧说:“大哥为什么要常常长吁短叹?不是因为忍不了这种绅士地生活,受不了这种绅士家庭中的闲气吗?”这里,就大致勾勒出了觉新的形象。他曾经也是一个拥有理想与志向的年青人,由于受新文化的影响,他希望在封建大家庭的生活中获得又一种新的人生,可是,当他新的人生理想和父亲对他的人生道路的安排发生冲突时,作为“长子”的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对父亲的权威是一种维护,对整个大家庭的利益是一种维护,但对觉新却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可是他把痛苦都咽到了心里,“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是的,他追求自由恋爱,也有中意的姑娘;他英姿勃发,让人生羡;他勾画过自己的人生,也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幻梦被人打碎时,这种痛苦在整个大家庭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这种痛苦觉新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从此,他便丢开了学校里的一切,大步走进了社会。他与他的弟妹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身又是这一行将崩溃的家庭制度的产物,他无法甩掉这个包袱,轻装前进。但他无力反抗封建的宗法制度,早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从这方面的处境看来,觉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受害者,尽管他在高家受到最大的宠爱和器重,他却始终处于被欺凌被残害的地位。觉新能怎么办?作为长房长孙,头上顶的是名门世家,不能和无枷无锁的弟弟们一同反抗、叛逆。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的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又常常引起他们的责难。但是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生活。

其次他又是一个牺牲品。他是以自己的牺牲为他的弟弟妹妹们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大家庭支撑起了一片相对自由的空间,以自己的牺牲为他们的幸福创造了条件。所以,他的牺牲是伟大、悲壮而有意义的。他父母双亡,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长期承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养成了温和而百依百顺的性格,在爱的环境中长大,脑子里充满各种美丽的幻想。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没有和自己心爱的表妹结婚,又过早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于是,“许多有形的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他躲开了一些,但也有一些射到了他的身上。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觉新就在这样的处境里忍受和挣扎。觉新从自身的痛苦遭遇中无限同情弟弟们的叛逆行动,但他又必须按照祖父、叔父们的意愿,以维护封建家庭秩序、封建礼教为最高职责,对两个兄弟严加管教。这种特殊处境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他内心的极度矛盾和精神上的剧烈痛苦。与此同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家长们出于维持高家固有的封建秩序和自身的利益的需要,必然对叛逆者怀有极大的仇恨,他们不能直接责罚觉民和觉慧,自然而然地便把这种仇恨发泄在对他们惟命是从,听从他们调遣的觉新身上。因此,觉新又必须替两个弟弟承受来自封建家长的种种无休止的责难。他经历和目睹了发生在他这代人中间的一幕幕悲剧,意识到自己特殊地位、处境,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不超出自身局限地、有意识地、或明或暗地用“两主义”保护着高家弱小的反抗力量(觉民、觉慧) ,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处在进退维谷中的觉新如果硬抗,必须以牺牲弟弟们的利益为代价,因此他即使要斗争、要反抗,也不能象觉慧那样锋芒毕露,而要隐蔽,甚至有策略地以退为攻,让来自上层的压力到他这里失去应有的效力。因此他采用了适合自己的柔中有刚的斗争方式。可以说觉民、觉慧冲出封建“囚牢”踏上光明前程,是踩着封建“尸骸”走出来的,同时也是踩着觉新的“肉体”和“灵魂”走出来的。至此,觉新性格已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觉新这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典型,在黑暗势力的逼迫下有所醒悟和进取,但这种醒悟和进取毕竟太迟缓、太微弱了。最终仍然无法摆脱悲剧命运。觉新悲剧的一生始终是沿袭着这样的生活道路:一种打击降临,始而不平,继而屈服,屈服之后却又表示悔恨。然而当新的打击来临后,又重蹈不平、屈服的老路。不平屈服不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悲剧命运的终结,这就是觉新性格的独特逻辑。

在瑞珏即将生产却又因封建迷信的“血光之灾”中,要求搬离公馆,觉新爱自己的妻子,却又怕落下个“不孝”之名,而再次屈服,觉慧就已恳切地劝他:“大哥,你要奋斗啊!”“奋斗,胜利。”觉新忍住心痛,嘲笑似的说:“不错,你们胜利了,你们反抗一切,你们轻视一切,你们胜利了,就因为你们胜利了,我才失败了。”觉新的辩白,在我们眼里可以看到他牺牲的痛苦,然而他牺牲自己幸福的同时却换来的是觉慧等人的胜利,假如他不去承担这份痛苦,那么他的痛苦肯定要在觉民或者觉慧身上重演,但是,他把一切痛苦都自己承担了。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长子长孙”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一个勇于替弟弟妹妹承担苦难的崇高的“长兄”的形象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觉新刚接替父亲扛上一个大家庭地负担时,他又何尝没做过奋斗。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其确切的奋斗事迹。只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面对的环境注定他的奋斗是毫无结果的,所以最后他选择了忍让、逃避便是最好的处世态度。毕竟,他面对的是一个家庭,而且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人生有许多困境并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突破的,更何况是逆来顺受的觉新,处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的特殊地位,旧文化已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使他不得不维护高家的“体面”与“完整”。觉新在新青年与暮气十足的少爷之间、在梅与瑞珏之间、在兄弟情与父子情之间摇摆着、动荡着。他有一个美妙的梦幻,他自己把它打破了;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他自己把它毁灭了;在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新理想,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于是,他麻醉自己,“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把新文化的理论与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的结合起来。“它给了他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他自己却并不觉得矛盾。”觉新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沾染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同情并保护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反对受害者进行反抗。他并非不知道其他牺牲者的冤枉,可是为保一己的片刻安宁,只好把同情咽进肚子里。他无法像觉慧那样,幼稚而大胆地反抗这个封建家庭,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长房子孙”,担负着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个人的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他像弟妹那样冲破家庭牢笼,走向新生。他处处维持着这个没落的大家庭,甚至为缓和它的内部冲突和崩溃命运而不得不去做它的维护者。他一次次向恶势力妥协,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来换取一己的暂时安宁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个人的安宁,他不但背叛自己的意愿,也帮助家长强迫觉民服从经历与自己一样的命运。觉新在面对兄弟的责难时,曾做过多次剖白,但是次数多了,所说的思想内容也渐渐变得千篇一律,感觉便愈发的与“祥林嫂”的故事相似。一样的引发人心的悲悯,一样的叹息生活的无可奈何,一样的开始变得如同鸡肋。连觉慧都多次发出幸好自己不是长子的哥哥的叹息。最后,惨痛的生活教训使他最终有初步的觉醒与反抗。或许,事实上,觉新那曾经美妙的幻梦不仅是被封建家长打破的,更是被自己的懦弱捏碎的。他本来可以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是,他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挤压他的理想和幸福,最终使他的理想和幸福不断地沉沦乃至破灭。

觉新又是一个甘愿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这种思想特征比之于他渴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一线理想更为牢固,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准则,构成了他悲剧性格的阶级道德。觉新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形成了他屈从的性格。觉新深爱的人--钱梅芬,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家庭环境很好,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诗文,且修养很深,长得端庄大方,性格也非常温顺驯良。但被长辈说成两人的命相克,不能配合。其实根本的原因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上辈人在牌桌上有龃龉, 互相拿孩子的终生幸福向对方报复,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拆散了这一对有情人,然而,觉新也接受了,用抓阄的办法为他娶的李瑞钰。在他看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品的资格。”正是觉新这样一个既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死心塌地地去维护封建秩序的复杂性格,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性。自己被封建礼教所残害,而又拿封建礼教去害人的这一点上看来,觉新的形象是罕见而杰出的典型塑造。关于觉新的性格特征,除了他具有一定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又甘当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健忘也是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里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的评价忽略了觉新的这个特征,因之缺少对他复杂性格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正因为他健忘,才有可能在极度痛苦的折磨中消磨生命。他在遵奉父命成亲的过程中,尽管由于不能同他中意的梅表妹结婚而感到“美妙的幻梦破灭”的痛苦,也为他所爱的少女绝望地痛苦过,可是在他成亲之后健忘帮了他的忙。“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美妙的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觉新的健忘还表现在其他时期,如知道梅回来,感到痛苦,可是不一会儿,他又高高兴兴的和弟妹们一起逗乐与觉新的懦弱性格相对的是觉民和觉慧的叛逆精神。那么他们的命运也是可悲的么?是的,尽管他们是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但是因为他们生长在那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也有自己的悲哀之处。

觉慧

觉慧,是受到“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新生力量的代表。觉慧在反对封建礼教方面最勇敢、坚决,没有任何顾忌,正如巴金所说,“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中的基调。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期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正如作品所描绘的那样:“他时时觉得在这个家庭的平静的表面下有一种待爆发的火山似的东西。”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觉慧盼望封建家庭早日溃灭、盼望“树倒猢狲散”,而热心于结交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最后,当封建大家庭的黑暗让他忍无可忍的时候,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心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当然,觉慧毕竟是从破败的旧家庭长大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还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觉慧曾多次强调这样一句话:“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但是怎样才能争取到幸福呢?这对于他来讲是非常迷茫的。觉慧与鸣凤的爱情关系,在当时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不失为一种“逆举”,作者也刻意用这样的情节来体现觉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觉慧曾宣誓要娶鸣凤为妻,鸣凤是一个多么美丽、纯洁柔顺的姑娘,但是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消除一个少爷和一个丫头之间的天然的距离,封建的家庭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把他们隔离开来。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遗憾为什么鸣凤不处在琴的地位。在琴和鸣凤之间,觉慧依然以琴为重。当鸣凤被迫自杀后,这个珍重爱情的青年,经过一夜的思索,就准备把这个少女放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忙的跟蚂蚁一样。”为了一篇“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他甚至忘掉了一切,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冲动,不忘记分出一点点精力去关心鸣凤为什么“眼里闪着泪光”前来找他。正因为他具有这样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和鸣凤殉情前的最后挣扎的情节交织在一起,除了表现觉慧的幼稚和无知外,也确实还是动人的。此外,他曾自语道:“不会有的,这样的事情做不到。”而且认为这“真是梦想!真是梦想!”从小说最初所表现的情节看来,觉慧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他对鸣凤的一片爱恋只不过是一种“做不到”的“梦想”而已。这就不难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软弱性。

三、殊途同归

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他们虽有不同,但共同构成了青年一代的爱情、幸福被摧毁的现实悲惨命运,他们的遭遇、形象也反映了小说的意蕴。觉新和觉慧虽性格不同但同样都是悲惨的,最爱的人死去了。觉新失去了梅和瑞珏,觉慧失去了鸣凤。失去原因虽有自己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的没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人物描写。巴金并没有将人物脸谱化,他们性格不单一,有些有肉,显得生动感人。尤其是觉新,牺牲自我的精神,令人感慨。

参考书目:

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丹晨《巴金全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雪林《论巴金》【C】黄河文艺出版社

张毕来《巴金的现实主义》【J

李均《<>不是因为觉慧出走而解体》【J

关于《家》的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