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

发布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
游侠在中国为古而有之的社会群体,历来为文人墨客乃至民众所称道,在文学中也是重要的体裁。本文概述了游侠自先秦至魏晋的发展流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群体构成、魏晋南北朝的游侠群体及其侠行,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游侠形象,基于游侠群体展现出的不同风貌,企图做出整体的以及在个人所关注到的方面做出赏析。

标签:魏晋 ;游侠 ;任侠精神

一、魏晋南北朝的游侠行为及任侠精神

最明显的侠行,首推快意恩仇的报复行为,其中既包括报恩,也包括复仇。如吴均《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归,翩翩骏马肥。报恩杀人竟,贤君赐锦衣鲍照也写过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的诗句。

关于复仇的侠行,首先,复仇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少年游侠,他们年少气盛,行事肆意妄为,报复的行为出现在他们身上,既符合这个群体的整体气质,也符合人们对少年人的一贯印象。年轻的灵魂中总是充满了亟待发泄的蓬勃欲望,时便崇尚豪侠的他们,一遇契机,便借助任侠的行为尽情地宣泄。这确实是个性的一种张扬,但个性过度得到显现之后,又往往会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一个随时都会有当街杀人、血溅五步的现象发生的社会是不够安定的,魏文帝曾下令有私复仇者,皆族之,即使如此,民间的复仇行为却仍是屡禁不止,当时的社会心态也可见一斑。另外,官方对复仇行为的态度也暧昧模糊,前面提到复仇曾被严令禁止,但事实上,许多复仇之游侠往往是借助这种侠行获得了名气,并为人所称道,最终获得封赏。因为本身复仇行为,便是儒家文化中报恩意识的一种极端化推演,而且魏晋南北朝本身时代便经常更迭,前朝旧账无从翻起,对犯人的处置也不到位。统治者若要笼络民众,对盛行于民间的复仇行为便只好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在其中发掘统治所需的人才。

而除了这样为私己而发的报复行为,也有报君报国而远赴沙场、奋勇杀敌的战士形象,如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此种游侠到唐代后被统治者有意收编,成为镇守边塞的重要力量,留下了不少记载与诗作。

这样的游侠更具有升华后的典型意义。首先,他们的身上鲜明地体现着正统的报恩报君思想,契合于传统的儒家思想,足以为社会所推崇。另一方面,这样的游侠群体身上,又体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折射出他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和对自己极高的期许,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同时,有志于保家卫国,这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种游侠形象一直延续到后来,并且随着儒家地位的愈发固化,而日渐受到推崇。

还有一种,则是富贵少年侠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放浪生活,此处不做详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