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呼和浩特市旧城改造—大召广场

发布时间:2015-05-26 18:50:18

呼和浩特旧城改造

作者:文明

旧城是呼和浩特的文化中心和城市标签,对其改造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面貌,促进旧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城市社会理论、呼和浩特和玉泉区的整体概述,进而分析旧城区和大召广场的现状和问题,认为存在广场格局与城市定位不匹配、广场小品的人性化不足、广场铺装难以体现城市文脉,广场缺乏市民性等问题;同时分析了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包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不强、广场建设具有政治情结、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足;最后提出改造对策,即四个原则:“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old city is the cultural center and city label of the Hohhot. Reforming old city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city's appearance,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and ecolog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overall overview of the city society theory, the Hohhot and Yuquan District,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old town and the square of Dazhao, and find many problems, such as mismatch between square pattern and city orientation, the lack of humanity among square pieces, little city spirit in the square pavement, the lack of public citizenship. And then we analyze the main causes of existing the proble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in causes include the weak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quare building with political complexity, insufficient people-oriented concept.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namely the four principles: " Inheritance of culture, people-oriented, eco 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旧城改造 大召广场 保护原则

Key-wordsReforming old city The square of Dazhao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目 录

引言 2

1概述 2

1.1理论概述 2

1.2呼和浩特概述 2

1.3大召广场概述 3

2大召广场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

2.1大召广场的现状和问题 3

2.1.1广场的格局难以实现其定位 3

2.1.2广场小品的人性化、文化性和时代感不强 3

2.1.3广场的铺装难以体现城市文脉 4

2.1.4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比较欠缺 4

2.2大召广场现存问题之原因分析 4

2.2.1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 4

2.2.2广场建设的政治情结浓厚 4

2.2.3广场设计“人本”理念不足 5

3促进旧城改造的原则和建议 5

3.1文化传承,尊重旧城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5

3.2以人为本,回归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 5

3.3生态友好,实现广场环境有机循环 5

3.4可持续发展,促进旧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

4总结 6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呼和浩特旧城区环境较差,交通不畅,治安比较混乱,对旧城区加以改造可以改善旧城区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面貌。大召广场和大召寺都处于旧城区,改造旧城区的同时保护和开发极具文化价值的大召广场和大召寺至关重要;大召广场的改造既关系着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关系着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旧城区和广场的设施和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也无法实现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大召广场,探究其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自身,借鉴其他广场改造经验,以期在旧城和大召广场改造时,以人为本,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实现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的归回。

研究方法。其一,分析大召广场的现状和问题,并找出问题原因,为改造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其二,结合国内外城市广场,尤其是文化广场的改造经验,提供政策参考;再次,基于城市建设理论和国家政策,结合自身现状和国内外经验,最终提出可行的改造建议。

研究结果。大召广场不仅仅是市民生活的广场,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终促进旧城区和传统文化的复兴。

1概述

1.1理论概述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推进和完成,城市迅速发展,而且城市在国民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社会学最早的欧美诞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是以欧洲为主的古典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主的芝加哥学派。20世纪以来,社会分工加快,现代城市社会学也孕育而生。

最早的现代城市理论是社会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是由相对独立的社区组成,而社区内又有不同阶层的人员组成,不同阶层的人对社区的需要不同,一个社区应该满足不同阶层的生产生活需求;实际上,社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20世纪50-70年代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因此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资源、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要兼顾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

吴良墉教授在长期的旧城规划和改造中归纳和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采用适当规模、适当进度,并根据改造要求逐步实现,妥善处理现在和未来各方面的关系;旧城改造是小规模的、渐进的实习,而非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城市的有机更新分为实体环境的有机更新和社会经济的有机更新两个方面。

1.2呼和浩特概述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曾说,“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簿”。呼和浩特的建立、演变与发展正是这一说法的真实写照,这座城市的格局、建筑和遗迹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呼和浩特是我国北方草原建立的第一座城市,标志是草原民族从逐水草游牧到定居耕作的开始,也因此被称为草原城市,这座城市的布局别具特色,呈现“方城——中轴线——八字对称”的特点。呼和浩特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之地,处于草原和内地平原交汇点,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因此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商贸中心,汉族以商业街为主,围绕在召庙等繁华地周围;而蒙古族的商业区则围绕在清真寺等宗教地段。这里宗教建筑众多,比如召庙、清真寺、土地庙和关帝庙等等。居民的住处也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汉族和蒙古族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召庙附近,回族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清真寺周围,满族的聚集区主要位于绥远城。呼和浩特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玉泉区,是老城区,也是本文旧城改造所涉及和研究的地区。

玉泉区总面积270平方公里,总人口接近30万,这一区域的民族以蒙古族为主。玉泉区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故而有“旧城”之称;这一区域具有众多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首先要对这一地区进行旧城的保护和改造,以更好的保存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同时促进和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目前,这一地区除召庙地区外,其他地区多为低矮的建筑房,由于建筑时间早,质量差、环境恶劣,市政公共服务和设施不足,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旧城”进行保护的同时加以改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大召广场概述

大召广场位于玉泉区,因围绕大召寺建设得此名。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立的寺庙,属于黄教(喇嘛教)寺庙,1580建成,在蒙古地区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大召寺进行修复改善,对周围环境改建,扩大了大召寺周围的空间,以便于市民和旅客观光和娱乐,这即是当前的“大召广场”。大召广场每年举行两次(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型佛事活动,这期间也会举办跳恰舞,这是都会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观看。平常大召广场主要是市民娱乐和休憩的场所。

2大召广场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2.1大召广场的现状和问题

2.1.1广场的格局难以实现其定位

广场规模偏大,空间布局雷同。城市广场是该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中心,也城市的重要象征。我国自大连等城市通过建设大规模广场达到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投资者,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后,许多城市在这一示范效应影响下纷纷建造大规模广场,成为提升政绩的重要项目。大召广场同样面积偏大,同时其广场布局与一般的城市广场布局基本相同,其寺庙广场的功能没有凸显,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召寺、香客、教徒、旅客和市民等的宗教需求。

布局格式化,其宗教兼生活广场的定位没有充分实现。大召广场同样体现西方式的几何美,但广场布局的构思比较单调和呆板,缺少主题和个性,偏离其应有的宗教功能。

2.1.2广场小品的人性化、文化性和时代感不强

大召广场相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广场小品,但仍然存在模仿等问题,导致其缺乏个性化,难以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其一,广场小品与其他广场的小品比较相似,具有明显的模仿问题,没有凸显大召寺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与周围的建筑特色适应度不匹配,广场、大召寺和周围建筑不像一个浑然有机的系统。其二,缺乏时代感,所具有的呼和浩特和玉泉区的城市文化内涵不足,存在一些简单仿古或者简单模仿其他优秀小品,没有考虑因社会技术进步导致的使用者的最新需求。其三,小品的布局和设计没有满足不同层次和目的的使用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需求,大召广场既是宗教广场也是生活广场,不论宗教需要还是生活需求都是多样化的,而其小品设计和布局无法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其四,小品数量较少,而且布局不合理。偌大的广场都是空旷的,缺乏应景的小品、也缺乏旅客和市民的休憩小品。此外,由于布局不合理,一些小品并没有充分利用。

2.1.3广场的铺装难以体现城市文脉

广场铺装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铺装可以促进广场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广场资源利用和使用者效用的最大化。但大召广场在铺装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广场铺装所体现的寒地城市的特色不足,呼和浩特属于寒地城市,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广场的铺设没有充分将呼和浩特的地域和气候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广场冬季防滑性的考虑不足,铺设的气候变化适应性不足,铺设容易出现碎角和裂痕等等。其二,广场铺设的景观色彩没有融合周围环境,广场整体色彩比较单一,色调的协调性不足,无法起到良好的空间和氛围营造作用,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其三,广场铺设的层次感不够丰富,不同季节使用者对广场的需求不同,属于寒地城市广场的大召广场并没有增长铺设的层次感,也没有起到改善局部环境的功能,比如在冬季,广场因为空旷,冬季防风、春季防沙的能力较差。

2.1.4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比较欠缺

城市广场俗称“城市的客厅”,保罗·朱克认为广场实际上给人提供了一个免于车流危险安全岛,是人们重获自由和安全的场所。人文景观学者杰克逊认为广场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展示性的舞台,还是供人休闲和唤起环境意识的场所,更是唤起公民意识的场所。总之广场的真正功能应是让社会成为社会、让社区成为社区、让人成为人。

但包括大召广场的很多广场都缺乏人性和公民性。实际上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广场的公民性就已经丧失,而我国在当今的城市广场建造中更是如此,更多广场的建设追求的是复制,追求的是一元化,即使致力于打造特色多元化广场的建设者所建设的广场,其模仿痕迹依然较重,而且同样缺乏公民性,广场更多成为一种政治符号。

2.2大召广场现存问题之原因分析

2.2.1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但很多人的传统文化意识还是比较淡薄。一方面广场建设者,即政府官员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尤其是面对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情况下,文化保护更是沦为空谈,原因之一是文化保护并非政绩考核的指标。另一方面,广场设计者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广场设计者并不太了解广场周围和城市的文化,设计时就难以将文化保护纳入到广场设计中去。

此外,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由于旧城区的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并不能认识到其周围文化古迹和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只关注其是否可以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传统文化古迹和建筑不是由开发者破坏的,而是由当地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破坏的。

2.2.2广场建设的政治情结浓厚

1997年大连星海广场建成,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广场,同时这也是一个纪念香港回归的工程,星海广场的建成极大的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极大的促进了大连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示范效应下,各地政府纷纷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以图提升城市知名度,招商引资,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因此全国掀起了城市大广场的建设热潮。

广场建设的大而快,模仿其他城市优秀的广场建设经验和设计方式,抹杀了城市广场应有的特色和公民性,也执文化保护于不顾,大广场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绩工程,其凸显政府官员的在位政绩。虽然大规模的广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方便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化巨资打造的千篇一律的广场仅起到少许的作用,对更为重要的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作用较少,有的甚至破坏了文化和生态。

2.2.3广场设计“人本”理念不足

广场设计者所学习的广场设计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以西方几何美为主,不注重文化的内涵与历史的文脉,同时由于知识大爆炸和分工的深入,高校对处于学生时代的设计者所进行的文化和历史教育不足,缺乏人文关怀。故而设计者所掌握和形成的设计理念缺乏人性和公民性。

此外,广场设计匆忙和建设速度快,难以体现人本性。广场建造时追求规模大、速度快,非本地居民的设计者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广场周围环境的氛围来不及纳入广场设计,就匆匆设计完工并建筑完成。

3促进旧城改造的原则和建议

旧城大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居民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对其改造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原则,才能保证旧城改造时既保护传统文化,又促进城区可持续发展。我们根据大召广场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呼和浩特旧城改造、大召广场改造的四个原则,即“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

3.1文化传承,尊重旧城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鉴于其他地区城市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呼和浩特玉泉区旧城改造和大召广场周围建筑改造坚持的首要原则就是文化传承和保护。旧城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和文化标签,因而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专门发布规划,加强对文化遗迹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特提出文化保护原则,包括整体性和真实性,分类保护,强化特色,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以塑造有活力、有特色、人性化的市民生活文化活动空间。不仅保护物质空间对象,还要保护非物质空间对象,比如特色人文活动、传统商业形式(包括传统行业和老字号等)、传统地名。

3.2以人为本,回归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

城市广场是市民和游客活动的场所,因此广场的格局、小品、铺设等设计都应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才是广场应有的特性和本源。以人为本应坚持城市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有机更新理论,一方面使广场的设计和建造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心理和行动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场的建设渐进式地进行,减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开放者与居民的摩擦和,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是公民参与社会、获得社会认同的场所,回归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建设开放性和包容性呼和浩特的重要条件。

具体而言,大召广场改造要做到:一是广场整体格局和布局的以人为本,实现广场与周围建筑和生态的协调;二是广场小品设计的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心理和行动需求;三是广场铺设的以人为本,注意寒地城市广场的独特需要。

3.3生态友好,实现广场环境有机循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不仅仅是一个便利生活的场所,也需要满足的心理和健康需求。生态友好,既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满足使用者文化生活活动的需要。

生态友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运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开发生态友好型产品,促进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同时对传统产业加以改善,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生态化,最终促进广场周围环境的有机循环。

3.4可持续发展,促进旧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利用、兼顾发展,一方面促进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旧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平衡、有序、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开发、引导和限制相结合;对于不涉及文化遗址的地方,可以按照市场的需要自由开放;处于非核心保护范围的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空间,引导开放和适度控制相结合,以保证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不破坏历史文物和遗迹;对于核心保护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迹,要严格控制开放,以保证历史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总结

旧城区是呼和浩特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其居民文化素质低、经济发展慢导致其城区环境恶劣,不利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旧城改造,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街区,促进旧城“旧貌换新颜”,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

大召广场和大召寺是旧城改造的缩影和代表,探讨大召广场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有助于为旧城改造,大召广场在建提供政策建议。分析表明,大召广场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广场定位于广场布局不匹配,二是广场小品设计不合理,三是广场铺设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的文脉,四是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欠缺;这些问题是有以下原因导致的: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二是广场建设多政治因素却人文关怀,三是广场设计“人本”理念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基于城市改造理论和其他城市经验教训,呼和浩特旧城改造和大召广场在建需要坚持“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旧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旧城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回归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促进广场生态有机循环。

在论文选题和开题过程中,我得到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他严谨的研究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我,激励着我认真、仔细地从事毕业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经常给我的论文予以指导和修改,其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不仅使我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还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在写作之余,老师还经常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风范和人格魅力,令我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也正是老师在百忙之中审阅全文,修改细节,本文才得以成形。

同时,我还要感谢同学,他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大大促进了论文的写作进程。我还要感谢所有对我生活、学习等有帮助的同学,正是有了他们,我的大学生活才变得如此美丽而圆满,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谌艳.浅谈景观小品在广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华章,2008,21148-149.

2董明晋、苗志坚、王卓男.历史路名对城市文化认知浅析——以呼和浩特市旧城为例.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228-229.

3段炼、刘俊、张楠.地域文化滥觞与当代市民社会运动的结合──长沙五一市民广场设计方案示例.规划师,2002,1:25-28.

4高晓乔.呼和浩特市公园园林小品造景调查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39-41.

5郝凯.蒙元文化在内蒙古城市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为例.生产力研究,2012,6:108-113.

6金袅潘友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现代园艺,2012,6154-156.

7李娜、闫晓云、王赵双.大召寺园林植物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6:73-77.

8刘海洲.体现城市文脉的现代广场铺装设计——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285-285.

9明文卉、明宝芸、呼宇.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包头市友谊广场规划设计之本.华中建筑,201028(12)45-50.

10乔峰、范秀兰.城市广场中环境小品的地域性创作研究.中外建筑,2006,4:43-45.

11王兴平.市民广场:城市的“客厅”与“眼睛”.城市规划,2002,362-62.

12魏永祥.城市广场铺装设计方法思考.南方农业,2013,826-28.

13谢丽堃.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13-1521-23.

14俞孔坚、万钧、石颖.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新建筑,2004,425-28.

15曾发茂.城市广场的往昔追忆——以大武口星海广场为例.现代装饰理论),20141157-57.

16张敏、邹延杰、蒋芸敏.呼和浩特旧城中心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建筑学报,2006,1:26-28.

17张书勤、石克辉.地方特色建设与历史街区改造的矛盾与统一.小城镇建设,2008,9:28-32.

18赵立恒.寒地城市广场铺装景观设计探究.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7:198-198.

19赵阳、杨希文、罗志华.旧城区城市广场的改造策略.工业建筑,2013,9:169-171.

论文写作-呼和浩特市旧城改造—大召广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