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08 00:47:02

浅析《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特征及价值意义

[摘要]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极具个性、影响深远、堪称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本文试图对《三国演义》中张飞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作浅陋的分析,解析其人物形象的外在形象、性格品质,并试图从这一形象特征中阐述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挖掘其在文学、社会方面的价值及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 张飞 形象特征 价值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广大读者熟悉、喜爱的人物形象。但在众多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中,有关张飞形象的专题论文似乎并不多。沈伯俊曾有言:“《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带有较多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的英雄。”的确如此,《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既不像诸葛亮一样被神化得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像赵云一样形神完美,毫无缺点,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爱、贴近我们生活的有瑕疵的英雄人物。张飞是性情中人,是本色英雄,他的身上既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又有一般市井小民的粗俗鲁莽,甚至有着重大的性格缺陷。“粗犷鲁莽”就是张飞最好的性格标签。当然,他身上还汇集了其它诸多优秀的品行,本文将着重对其性格品行作详细分析。另外,张飞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也将就此作简要阐述。

一、《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特征

(一)张飞的外在形象分析

在古代戏曲舞台上,张飞的扮相大多是黑脸、眼大方正、虎虎有威,仿佛不这样就难以突出张飞的“英雄气概”。以致于很多人一提到张飞的外在形象,都会用“豹头环眼”来形容。其实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往往擅于用“惊人之笔”,夸张地凸现人物的形貌、声音、气势等。比如,写张飞出场那一段:刘备读了招募义兵的榜文正在叹息,忽听背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为国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只见来者“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便是对张飞形貌、声音、气势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威猛霸气的猛张飞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反观全书,还有很多章节都对张飞这异乎常人的外部特征进行了大肆渲染,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了张飞“威猛、鲁莽、豪放”甚至有点“令人生畏”的外部形象。

在古代艺术样式特别是小说和戏曲中,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有点“脸谱化”。张飞的外部形象从《三国志》开始,经过《三国演义》的加工,随后历经宋元民间话本及舞台的进一步加工,越来越被脸谱化为一个威猛、豪爽但又粗鲁、暴躁的武夫形象。这种脸谱化的处理其实是很多古代小说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而采用的惯用手法。于是,《三国演义》中,仁刘备、义关羽、莽张飞、智孔明、奸曹操的外在形象就被仿佛被定了型。自然而然,张飞的“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就成了其外貌的“标签”了。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罗贯中对张飞外貌的夸张描写,“莽张飞”形象才会如此地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喜爱。我想,假如张飞的形象被描写成相貌儒雅、知书达理,恐怕会使很多人接受不了。

(二)张飞的性格品行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和其他人物相比,其实不算一个着墨很多的人物,但却是一个性格异常鲜明的艺术典型。从人物的外部形象中我们也可以解读这一艺术形象的部分性格特征:如威猛勇武、鲁莽粗俗等,但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张飞这一形象倾注了罗贯中的个人感情,他不但写出了张飞的“莽和直”,也写了张飞的“善恶兼具”、“智勇双全”,使这人物形象摆脱了以往小说“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惯例,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忠和义的结合。

张飞与刘备的结义不单纯是由于仰慕或是传统理解上的恩义。这从结义的誓辞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中可以看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可以说是忠和义的最好统一。刘、关、张结义的根本出发点是他们都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还拥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就是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所谓的“汉室宗亲”。《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作品是把刘备当作“仁德爱民”的圣君来歌颂。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就可以将他们看似不合法的起义行动合理化,甚至将他们变成汉朝的希望,正义的化身。

我们上面在分析张飞的外在形象中引用了张飞第一次出场的话语,其中也表现了张飞的“忠”的性格特点。“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张飞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就当为国出力,报效国家。所以当他一旦知晓刘备的王室身份时,就觉得刘备是可以让他实现这种愿望的人。这就是他愿意与刘备结义的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虽然忠义在张飞身上基本是统一的,但两者相比,忠高于义。比如他怒鞭督邮时,主要原因是“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也就是说他怒鞭督邮不是为了救民救国,而是为了保护哥哥不受别人欺辱。古城会要杀关羽,也是忠高于义的体现。关羽投降了敌人曹操,既不忠,且不义,所以他要杀此不忠不义之人,所谓的兄弟之义就不复存在了。长坂坡大战时,他怀疑赵云背叛他的哥哥反投曹操去了,于是要“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了!”所以说,对于张飞来说,他首先是忠,而且张飞之忠,首先在忠于刘备,而忠于刘备是建立在他们共同忠于汉家天下的基础之上,因为忠汉所以忠于刘备。毛宗冈在《三国志演义回评》中也认为张飞是“盖有君臣,然后有兄弟,君臣之义乖,兄弟之义绝。”

当然,刘关张身上也表现了结义的“手足之情”,甚至是因为这“手足之情”促使蜀汉走向灭亡。但是我们具体分析这一情况,是在他们初步达到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目标——即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一目标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用关羽的牺牲换来的。关羽以生命为代价见证了他对刘备的君臣兄弟之义。张飞拥有了二哥拿命换来的富贵。作为以给耿直的汉子,他的内心是自愧不如的。他说:“昔我三个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哥半途而废,吾安得独享富贵耶。”他不会让二哥枉死,当他实现了对国之忠后,这份兄弟之情就显得特别重要,甚至成了他生命的支柱。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张飞的心目中,忠和义是同时存在的,但份量是不一样的,忠国之心大于忠兄之义,君臣之义大过兄弟之情,只有在君臣之义无损的情况下,兄弟之情才会现于他的心中。

2、勇猛和智慧的结合。

张飞的“勇猛”是无可置疑的。在数年的对外“争夺”中,他屡立汗马功劳。著名的战役有:徐州时捉刘岱,长坂桥退曹兵,取武陵,夺巴郡时擒严颜,战马超,败张郃取瓦口关等,在这些出生入死的战争中,张飞的勇武性格得到多方面的展现。尤其是长板桥退曹兵,用“一人独退曹家百万兵”,将张飞的神勇威猛描写到了极致。《三国演义》以勇武著称的名将众多,但也只有张飞一人拥有能退“百万”敌众的战绩。甚至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一人能退敌“百万”的将帅也仅张飞一人。《三国志》中也有这场战争的描写,说明其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小说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烘托和合理的夸张,将张飞神勇慑敌的形象描写得鲜明生动。

但让人忽略的是张飞的“智”。有人认为张飞是有勇无谋,其实张飞在真实历史上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儒雅英雄。主要是《三国演义》对他的形象描绘,给人们感觉只是个“莽夫”,又因为其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缺陷,严重影响了历史真实的张飞在人们中的形象。但我们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形象,发现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也并非全无谋略,只是偶尔嗜酒犯浑而已。张飞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至少有四场:诈醉擒刘岱;长坂桥智退曹操;义释严颜;智破张颌。从这些著名战役中至少说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也并非完全是一个粗人,而是粗中有细,用兵打战还是颇有些谋略的。只是他 “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才给人们留下了鲁莽、粗大,缺乏智慧的深刻印象。其实,这是张飞性格中的重大缺陷,是人性弱点所致,和智慧无关。所以总体来说,张飞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真英雄。

3、鲁莽和暴虐的结合。

《三国演义》中,张飞 “莽”的一面被进一步强化。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时,见诸葛高卧不起,就马上要到屋后放火。在争夺大业时,更有诸多“莽”的表现:如刘备、关羽出征袁术时,他主动承担留守徐州的重任,却因醉酒使性,责打曹豹,使吕布乘机袭取徐州,害得刘备顿失依据,进退两难。刘备依附吕布而暫居小沛时,他擅自抢夺吕布派人购买的马匹,导致吕布前来围攻,迫使刘备放弃小沛,投奔曹操。这些都使得“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与关羽的“刚而自矜”、赵云的稳重精细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张飞的“莽”又并非一味的莽撞,有时反而表现出其率真、坦诚的本性。比如诸葛亮出山之初,他很不服气,但火烧博望一战成功,他马上与关羽交口赞扬:“孔明真英杰也!”从此真心钦佩、恭听指挥。庞统刚投奔刘备时,刘备以貌取人,仅任其为耒阳县令,庞统怀才不遇,每日饮酒,不理政事,他听说后大怒,想抓住庞统问罪,而当亲眼看到庞统的真才实学,便立即赔礼道歉,并向刘备极力举荐。在攻打严颜时,刚开始被一箭射中头盔,恨得咬牙切齿,而捉住严颜后,却被这位“断头将军”的慷慨不屈所感动,马上来了个“义释严颜”这些都说明张飞不仅仅限于“鲁莽”,而是坦白豪爽、率真至极,从而为小说中的“莽张飞”增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反复讲了,张飞身上也着重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暴虐。身为猛将,历经百战,性格暴躁一点,本不足为奇。但张飞对属下简直是暴虐了。张飞驰骋疆场数十年,与士卒一起出生入死,甘苦与共,却不懂得善待部属这个起码的道理,这真是他的致命弱点!张飞对士卒极其粗暴,动辄鞭挞致死。刘备就曾多次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就是改不了这毛病,动不动就拿部下出气,最后一代猛将竟死在两个裁缝之手,壮志未酬,死于非命,真是令人痛惜,但也可谓其命也,是他自己暴虐性格酿成的可怕后果!陈寿评张飞云:“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实在是恰当不过的。

二、《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一)张飞是市民阶层喜欢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英雄人物。相比刘备、孔明、关羽,张飞更接近于“凡人”。他的身上,既体现着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质,又有粗俗急躁等明显的“丑陋面”,但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反而显得更“真实”,更受人喜爱。

1、张飞性格特征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观。

我国古代小说描写人物性格时,往往比较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而《三国演义》中张飞这一人物性格却突显个性化,可以说标志着古代审美观念的提高和进步。虽然《三国演义》有的人物在这进程中走向了极端,但张飞性格并未概念化、简单化。他既爽直粗俗,鲁莽暴躁,但又能从善如流,真诚朴实,充分显示出憨直可爱的一面。对诸葛亮先是不服,后在诸葛的谋略面前“拜服”;对庞士元也是如此。这两种有机联系,张飞性格就呈现出多侧面的立体状态。另一面,张飞出身市井,文中说他“屠猪卖酒”,虽然他本人未必亲自操刀,但毕竟也是生活在社会下层,身上沾染了更多的市民习气,只图眼前痛快,讲究实际。因此张飞性格表达了一般市民的愿望和企求,他的所说所干所想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内心需要,也代表了古代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的拥护和喜爱。

张飞身上最显著、最令市民阶层喜爱的品质就是:爱僧分明、嫉恶如仇。千百年来,在市民阶层中,这些品质都是英雄人物的最大特色。张飞怒斥吕布、鞭打督邮等言行,足见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表现了正义对邪恶、高尚者对卑鄙者的道义优势,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英雄的向往之情,可使那些长期遭受压迫欺凌、满腹怨愤、常常敢怒而不敢言的市井小民们拍手称快。因此,其形象才会如此深入民心,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2、张飞的语言有较强的市井色彩。

《三国演义》全书大多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所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不象正史那样“理微义奥”,又不象《三国志平话》之类那样“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是雅俗共赏。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与书中人物多是统治阶级的上、中层人士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众多的人物中,唯有张飞的语言带有较多的白话成分和市井小民的色彩。如他冲进馆驿擒拿督邮时的怒吼:“害民贼!认得我么?”关羽斩华雄后,他不顾自己是个马弓手的身份,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 又如张飞抢了吕布部将买的三百匹好马,吕布怒而率兵攻打小沛,有这样的对话:张飞挺枪出马曰:“是我夺了你好马!你今待怎么?”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飞曰:“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两人全是通俗的口语,张飞直率嫉仇的性格跃然纸上。还比如吕布到徐州投奔刘备,曹操致书刘备,教杀吕布,刘备尚在盘算对策,张飞却径直拔出宝剑,对吕布大叫:“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留守徐州时,他宴请众官,强迫曹豹喝酒道:“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你吃一盏。”这些话,都是比较直爽而粗俗,全然是市井人物之语,既体现了张飞粗豪的性格,更使普通民众感到亲切、可亲。《三国演义》正是利用这种通俗的口语描写,才让张飞形象深深扎根于民众之心。

(二)张飞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

张飞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人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找到了类似于张飞的艺术形象。像李逵、程咬金之类,甚至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张飞的影子。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不拔高、不虚构、不隐恶,使之贴近于市民阶层,有血有肉,丰满可爱。相比于近乎于神的诸葛,忠义过头的关羽,他的言行与普通人更为一致,更给人真实感。另一方面,其貌的夸张描写,其性格的多样描写,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史上和人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对张飞形象的成功塑造,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发。首先,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张飞,都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无论是其“豹头环眼,燕额虎须”的外貌,还是“卖酒屠猪”的出身,鲁莽豪爽的举止,坦率痛快的语言,暴躁粗鲁的性格,都和真正历史上的张飞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心目中的张飞其实是经过《三国演义》改造和重塑的形象。他既以历史上的张飞为原型,又有很大的发展变化。而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主要就来自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更接近市民阶层对张飞这一形象的要求,因此,才促使张飞形象不断地改变、发展。这说明,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有贴近于人民,贴近于生活,才能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动文学发展创新的主要动力。

其次,张飞形象的塑造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通俗文艺的发展中,伟大的作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张飞这个形象也是逐步发展、丰满起来的。《三国志》中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的塑造,但较为粗陋,可爱度不够。罗贯中一面熟悉汉末三国史料,一面吸收通俗文艺的养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张飞形象。杰出的作家,总是深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又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决不当庸俗文化的传声筒,而是市民意识优秀成分的提炼者和引导者。罗贯中正是这样的杰出作家。他塑造的张飞形象,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政治目标和道德旗帜,不仅是普通市民喜爱的豪杰,而且是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英雄,因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其外貌、其性格已经深入人心。罗贯中精心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符合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因此,张飞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才会对中国的文学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胥惠民,论张飞的性格,第13届三国演义研讨会论文集,2005

[2]张金亮,论张飞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意义 青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3

[3]赵英善,善恶兼具的“真的人物”张飞性格的艺术魅力,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4]李兴和,对我国古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重新审视,中文科技期刊,2001年第4

[5]沈伯俊,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道可88

张飞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