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发布时间:2013-06-22 12:42:55

第九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2013427——54

周次:第九 课时:6课时 累计:5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二) 出示目标

(三)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一) 戊戌变法背景:

第一步知识分析:

1)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

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⑷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

第二步:学生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见学案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6月)

2、基本内容: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康有为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定国是诏)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提问:“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方面。然后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人民、当官的。

问题二这里的""具体指什么人?

""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问题三 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问题四 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问题五 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提问:这是为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知识入网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3.进步意义

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提问: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光绪帝没有采纳维新派“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但在政治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资料回放】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4)【合作探究】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 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

2 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6月)

2、基本内容

3、评价

⑴局限

⑵进步意义

⑶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是学生以前已经接触的内容,所以我在设置时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学习。

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三节 百日维新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二、预习内容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

1)“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2)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如何评价百日维新?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二、学习过程

活动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的必要性有哪些?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活动探究(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戊戌变法的内容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面问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活动探究(三)、戊戌变法影响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影响有那些?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2)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2. 康有为下列哪一作品中的主张引起光绪帝强烈共鸣

A. 《孔子改制考》 B. 《新学伪经考》

C. 《日本变政考》 D.《上清帝第六书》

3. 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直接原因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

4.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于

A.1895 B.1898 C.1899 D.1900

5. 戊戌变法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是由于变法诏令

A.告诫群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 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D.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6.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文化教育方面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废除科举制 B.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生

C.京师设立大学堂 D.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7.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建立新式军队

C.改进军事装备 D.增强海军实力

8.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有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广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务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

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时,上述主张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五)课后研讨

“读史的人往往很同情光绪帝,以为他是维新派的一个皇帝,并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史实?试就维新派的基本要求与百日维新实践之间的差距,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课前预习答案

(1)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

3)爱国——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启蒙——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结论——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活动探究(一)答案

第一步答案:政治上: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破产。经济上:19世界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第二步答案: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活动探究(二)答案

第一步答案:政治上:臣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上奖励办厂,修铁路,开矿; 军事上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上废八股,兴西学。

第二部答案: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活动探究(三)

第一步答案: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第二步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当堂检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C 5.D 6.B 7.D 8.B

.材料解析题:

9.(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2)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体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依靠皇帝改革的道路,对封建势力妥协;光绪帝只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统治,利用维新派同慈禧太后对抗,扩大自己的权力,并不是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也不可能完全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

.问答题:

10.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原因:这些措施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进步意义。

课后研讨

思路:光绪帝为什么要支持变法,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光绪帝是在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其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希望有所作为而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维新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变官制这一要害问题。因此可以说光绪帝的变法并非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光绪帝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的皇帝。他虽然借助维新派同慈禧对抗,但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