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老街申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4-09-02 09:20:31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水东镇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

千年古街徽风皖韵 多元文化异彩纷呈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明清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申请报告

水东明清老街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水东镇距市区东南29公里,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枣乡因其独特的魅力以及经济快速的发展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分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宣城市“十佳”美丽乡村之首。

水东镇交通便利,自古便是皖东南地农特产品集散地。以水东蜜枣、横纹茶、表芯纸为主的土特产品汇集水东,通过水路运往南京等地,当时的水东,市场繁荣,商贾云集,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历史文化名街-水东老街。

1、水东老街的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沿革 早在11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水东地区就是人类活动频繁之地。在中心镇东5公里的茶花岭(又名长幡岭),是宣、郎、广、宁4县交界处,在唐朝初年就形成繁华街市,后因战争频繁,百家争夺,渐为废墟。唐末,商贸活动从茶花岭移至水东老街,水东的始建便从此开始。现在的水东老街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以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使之成为历史上皖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水运码头和经济最为活跃的商埠之一。

解放后,随着皖赣铁路和104省道等各级道路的修建开通,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水东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被削弱,但是由于水东历史上的商贸中心地位和水东人传统上较强的商品意识,水东仍是宣州东南部商贸中心,只是其影响范围被大大缩小了。

2、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

街区的功能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史上街区的功能是以商贸为主,兼有部分居住,故历史上的主要街道上街头、正街、下街头、横街两侧的建筑进深较大,多为前店后坊式,临街经营,纵深作坊成居住,这样的建筑现在仍保留下来许多。与此相配套的有许多会馆、当铺、妓院、烟馆等,现在这些建筑仍大部分保留下来。

历史上老街经济的极度繁荣促进了宗教的兴盛,使之成为皖东南一带久誉盛名的宗教圣地。明清时期,佛教在水东极为盛行,当时广刹林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三官殿、祠山殿、东平殿、二仙庙、七仙庙、杨泗庙、五昌庙、鲁班庙和仙姑庙,史称“三殿六庙”。直至今天,三官殿仍然香火不衰。除佛教外,天主教在老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末时期,天主教传入我国,大批西方传教士随之涌入水东,进行传教活动,并先后建立了8所天主教堂,其中现在最为完好且最具影响的当属1880年由法国传教士建于街区内的总教堂,现为华东地区两座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与上海佘山天主教堂齐名。至今每逢周末或占礼节日,都会有大批虔诚的天主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于此,进行礼拜祈祷。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街区的商贸功能逐浙衰弱,而代之以居住和商服作为主要功能。过去大的贸易货栈和商业会馆已不复存在,现在主要街道两侧的商服主要为服装、鞋帽、小百货、日杂用品等小商品和理发、洗浴等服务业,还有木梳、铁匠、蔑匠、木匠等手工业作坊,规模都比较小,为家庭式店面和手工作坊,还有一个汪同发油坊和一家蜜枣作坊。

、水东老街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水东历史街区主要建于明清时期,总体上依然保持了皖东南地区传统商贸和居住街区的风貌特色。街区空间依然为传统农业和手工业时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感觉,街道空间狭小、亲切,适宜于人行和人力车通行,路面铺砌材料为传统的青石板和卵石,由于年代久远,街道中间的车道被打磨得又深又光滑;商服设施沿主要街道两侧布置;建筑多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低层建筑,以皖南民居风格为主调。

1、街区格局。水东历史街区在格局上保持和体现了皖东南地区传统商贸中心和居民集中聚点的特点,即街区由民主路、胜利路、东风路、粮站街、十八踏几条鱼刺状的主要道路作为骨架,将街区划分为一个个街坊,街坊内有小巷深入,到达每户,每户居宅多为院落式或内天井式布局。商贸和服务业设施集中在主要街道两侧。

2、街道空间。街区中最主要的街道为民主路、胜利路、东风路,民主路俗称长街,为街区内最长、最主要的南北向街道,由上街头、正街、下街头组成,其中下街头又名“崇祯街”;东风路为民主路向南的延伸,因过去两旁多为当铺,所以过去又叫“当铺街”;胜利路是街区内东西向主要街道,所以过去名叫“横街”。长街和横街历史上是街区内两条最古老、最主要的商业街,街区内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多集中在这两条街道旁,一般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居,进深比较大,一般都带有内天井。街道空间基本保持了传统风貌特色,街宽都为3米,两侧建筑多徽州居民风格的传统建筑,两层为主街宽和两侧建设高度之比基本为11.5左右,空间感觉亲切而略显狭窄。

3、建筑。由于水东历史上曾是著名的转口码头和商贸中心,多富商和官绅,所以街区中商铺作坊和深宅大院比较多,还有会馆、客栈、当铺、酒馆、妓院、烟馆等建筑。街区中尽管功能和使用目的不尽相同,但建筑形式和风格极为相似,大概是由于地处皖东南,靠近古徽州,受徽州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当时当地徽商较多的缘故,这些建筑一般都为典型的徽州民居风格,二层为主,一般都分为几进,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居,中间以内天井相连,天井下方有方形或长方形石砌水池,民间称为“四水归明堂”,功能上有采光、通风、排水的作用,喻意有“肥水不外流”之意。一般临街店面多板门或板壁。马头墙、灰色小瓦,马头墙一般都比较高,许多建筑都比较注意细部处理和雕饰,雕花木窗、栏杆、椽头、梁柱、马腿等采用较多。

三、水东老街主要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环境构筑物。

1、天主教堂 为法国传教士于1880年所建,为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平面十字形布局,入口处为砖砌钟塔楼,后面为礼拜堂,尖坡顶、尖劵、尖形助骨拱顶、花窗棂,整个教堂建筑与街区整体风貌既有显著区别,又比较和谐、统一,反映了街区的历史文化特点。

2、三官殿 一座佛教老庙宇,占地约30亩,整个建筑风格为徽式风格,现存有木柱百余根,木质结构的大梁和檩条,加以雕刻和纹饰。现供奉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等,较有特色的是三官殿内院内有一颗百年老桂花树和香樟树,依然枝叶茂盛。三官殿也是水东老街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3、五道古井 街区中比较重要的突出和环境构筑物为五口古井,五口古井在街区西侧坡下南北方向一字排开,为过去街区的主要水源,五道井都为溢出式水井,方形井孔,以青石条围护,从井口往下游方向有东西向矩形水槽,为青石条砌筑,水槽以青石条隔断,形成不同的功能使用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衣物和其他用具等。五口古井旁都有石板路联系长街。五道井不仅是历史上街区的主要水源,由于其水槽和周边青石铺地提供的比较开敞的使用空间,也是街区中居民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

4、消防钟楼及水池 老街的建筑基本都是木质结构,防火尤为重要,老街至今保存着消防钟楼及水池,特别是消防钟楼,上挂一铜钟,如果居民不小心,房屋失火了,有专门的人员上去敲钟,哪个方向起火了就敲哪方向,通知老街居民去救火。消防水池为整个石块砌筑而成,平时存水,急时使用。

、水东老街保护有关情况

1、水东老街的保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筑缺少维护,质量破旧。经济环境的衰败导致物质形体环境的衰败,物质形体环境的衰败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与经济环境的衰败。街区中现有建筑中只有少部分建筑结构及围护及围护材料保存完好,可以继续使用的建设还有一部分结构完好,需要维护修缮方可继续使用的建筑。另一部分建筑结构与维护材料已严重老化腐朽,已成危房的建筑,导致建筑质量破旧的原因。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缺乏。由于街区经济发展的逐年衰败和新生力量的对外转移,更新整治费用的高昂,街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街区道路普遍狭窄,木结构的建筑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街区内虽有污水管道,但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污水、雨水不能有效地纳入排水系统中,造成环境卫生比较差,主要街道长街、横街有水泥电线杆,但其他地方供电线路和电话线路沿房随意穿行,既有碍历史街区的景观岁月,也造成了安全事故隐患。

2、保护目标。弘扬老街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其古朴秀美的建筑街巷景观,改善道路与市政建筑设施及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充实旅游与服务功能,营造一个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3、保护要求。全面地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和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保存历史的信息,包括典型的传统地方建筑和其他历史建筑,以及原有的街巷空间、尽度和传统环境构筑物,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文化艺术以及风俗民情同样要进行保护。在保护和基本保持街区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地对街区功能进行调整和充实。通过维护和整治,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使街区的历史风貌更加统一完整,使古老的街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水东老街的保护办法和具体方案。

1、早在2003年,水东镇就委托省规划院编制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2、传统建筑的保护办法。水东历史街区由于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要和群众的自觉意识,整体历史风貌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近期的新建筑极少,街区中近年来一直被控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的建设。因此,街区较好地保持着以前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近年来,虽然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善,但是对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影响不大,而路面铺装材料仍使用了原来的路面铺装材料青石板。街区中的一些历史环境构筑物如五道井、消防水池等,有些仍在继续发挥功能作用,有些虽然已废弃不用,但仍保存下来。

3、传统构筑物的保护办法。

五口古井,由于其独具特色的形式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价值,规划要予以严格的保护,不仅保护古井,也要保护古井周边环境,包括石板铺地等。对于已淤塞的古井,要设法进行清淤,尽量恢复其原有的功能。

街区内的青石板或卵石路面及铺地,规划也要严格加以保护,严格控制机动车辆进入,并尽量减少基础设施施工造成的破坏,对于路面和铺地的破损和缺失部分,要以相同的材料以原有的方式进行修整和补齐。

街区内传统的沈家巷巷口的清防水池及报警钟楼,清防水池现状保存完好,规划予以严格保护,而报警钟楼已部分被拆除和破坏,规划恢复其原来的功能与形式,也是街区内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与景观之一。

4、街区建筑以及建设的控制。历史街区的建设,主要分为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要严格加以控制管理。对于现状建、构筑物,要严格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保留、修缮、整饰、拆建等。具体来说,建筑层数为一至二层,非沿街部分可少量或局部三层,以灰瓦白墙马头墙为主要色调和形式,门窗采用木质门窗,忌用铝合金或塑钢门窗。

六、 镇政府与老街居民采取措施、齐抓共管,共同保护老街。

是狠抓管理 水东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2004年镇政府还制定了《水东老街保护办法》,并经镇人代会讨论通过。成立了老街保护协会,共同管理老街。镇政府同时聘请了多位老街保护义务监督员,老街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老街的历史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受到许多专家肯定。

二是加大投资 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镇政府不惜投巨资进行维护,力求修旧如旧。2005年镇政府斥资30余万元,修缮了明朝古建筑——大夫第; 2006年政府投资近100万元铺设了东平路、民主路石板路面,修建了排水设施;2007年,为迎接首届中国宣城首届水东蜜枣旅游节的举行,水东镇又投资200余万元,修整了老街的石板路面、十八踏古建筑群,新装了仿古路灯,建设徽派建筑风格的旅游公厕。

三是注重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例如皮影戏和水东蜜枣及枣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以增加水东老街丰富的物化底蕴。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水东老街成立了宣城市第一家皮影博物馆,长年展出各类皮影这一独居皖南特色的产品,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政府积极进行扶持,投入资金40万元建成了花戏楼,为皮影的表演提供了舞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镇政府组织“放河灯”的仪式,每逢两年举行蜜枣文化节,这些都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民风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

七、水东老街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

水东老街的管理模式,采取镇政府为主导,社区、居民共同的管理模式。镇政府有专门的部门“镇建委”负责对老街的日常管理,“镇建委”的确定专门人员对老街进行管理,对于老街的住房改建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镇老街保护办法”,严禁破坏老街传统历史风貌。其管理方式有一些具体的办法:

一是实行资金补贴 目前,老街民房大多是明清建筑,因年代久远,面临维修问题。为此,镇政府每年从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以鼓励居民维修房屋按旧貌实行修缮。

二是注意收集传统构筑物 为了抢救历史遗迹,镇政府总是注意收集传统构筑物,对于一些老的青条石、一些老式柜台和家具、包括一些老砖、老瓦平时都注意收集和保存,用于传统建筑的维修和保护。

三是积极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以保证对老街的维护提供资金保障。2010年,镇政府拟定了老街保护项目分别向省发改委和建设厅进行申报,其中省发改委以将水东老街保护项目列入十二五项目库,极有可能争取到较多的保护资金。

四是对老街的一些重点建筑,进行重点投入和改造。2006年,镇政府对老街的“大夫第”实行了收购,并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拨入40余万元进行抢救性维修,从而避免了这一明代故居的面临倒塌和破败的危险。之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譬如“五道井”的维修,教堂广场的改造等等。

五是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护与旅游相结合。2010年底,镇政府与黄山徽文化园投资人签订协议,约定共同开发老街,计划在三年内将老街打造成“四A”级景区可以想见,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水东老街必将焕发新的光彩,向更多人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水东老街申报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