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发布时间:2023-12-09 11:21:3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表现
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影响
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
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中下级武
皇、士(将军、大名、中
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商下级武士),农、工、商、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贱民
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采取“锁国政策”
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产生
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1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黑船事件”
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
3、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
1860“樱田门事件”----1864“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西


运动
原因时间口号
1

要参与者结果原因目的时间领导
尊攘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失败,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推翻幕府的统治
1866--1869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南强藩:萨摩、长州、土佐
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倒幕派为了真正掌握国家的政权,决定彻底打败幕府,史称戊辰战争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庆喜不战而降。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1、打败幕府:从国内来讲,幕府统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从国际方面来说,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民平等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运动
过程

结果
维新
-----建新

-----
2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