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1-01-01 12:04:17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探索

摘要: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关键字: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了中国,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原有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对太平天国运动从发动形式到整个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因其明确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把中国农民战争推到了最高峰,成为中国人民较先进的民主革命的先驱,但最终却没能摆脱被清政府及外国侵略者封杀的命运。究其原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集团过早封建化,给太平天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以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较坚强的领导集团,他们都抱着强烈的反清思想。当时,由于敌我斗争十分尖锐,军事行动十分紧张,所以革命领导者们“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①这也就保证了领导者之间的团结一致。但遗憾的是,在洪秀全的思想深处却萌发着封建帝王思想,在发动起义之初,就经常用封官许愿等封建思想来鼓舞士气。只要军中将士能在反清战斗中勇猛立功,就能:“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②虽然说选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起一些鼓动作用,但时间越长,所封将士越来越多,为以后将帅间权力分散、彼此牵制埋下隐患,而且这种封建统治思想对将士们原本清纯单一的革命头脑也有一定的毒害。

太平天国原本是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出发的,但最终洪秀全却想建立一个“父子公孙” “江山万年”“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④的封建政权。这种腐化、倒退无疑是太平天国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固。

二、关键时刻领导人决策失误,贻失了许多有利战机

1851 年到1853 年是太平天国政治、军事上的极盛时期,这是因为当时正确的革命政策赢得了全国四百万劳动人民群众的拥护,严明的纪律保证了革命军的英勇无敌。最重要的还是有周密的战略战术。但此后的太平天国在战略上出现了几次较大失误,对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有决定性影响。

第一,1853 3 ,太平军建都天京后,面对清军在天京和扬州外围建立的江南、江北大营置之不理,而是留了一定兵力保卫天京,另分派两三万兵力进行北伐和西征。本来,江南江北两大营虽是清军的精锐部队,但与太平军力量比较,也是不堪一击的,但如果不先解决他们,又始终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累赘,使自己的军事计划不能完全摆脱他们的牵制。这样,原本十余万人的太平军不得不一分为三,无论在北伐和西征的战场,还是在都城天京四周,同当地的清军相比太平军不但不处优势反而趋于劣势了。经过三年的战争,北伐军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在军事上政治上给太平天国都带来了沉重打击。

第二,太平军自1858 年在浦口与三河取得了对敌人的两次决定性胜利之后,革命战争形势就开始有了转机,1860 5 月太平军又进行了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的天京解围战争,接着又东征苏、常,太平天国取得了势如破竹的胜利,按照天京军事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太平军应于1860 6 月中旬攻克苏、常后,尽早开始第二次西征,以攻克湖北最凶狠、强悍的湘军主力,然而,这时的领导人之一李秀成却执意贪攻上海不回天京,使第二次西征延期到1860 9 月底才出发,拖延了三个多月,给曾国藩湘军提供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并且,在西征过程中,由于李秀成一意孤行,各路太平军未能协同作战,来能帮助陈玉成解安庆之围,致使第二次西征失败,标志着重新高涨时期的结束,太平天国政权已是风雨飘摇了。

第三,太平天国革命首都天京第三次被清军包围是从1862 5 月到1863 6 ,李秀成天京解围失败后,在中外反动势力合力从东西方进攻太平军的形势下,再加上天京城中严重缺粮,天京解围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小,清军破城只存在时间上的问题了。此时,李秀成从失守的苏州来到天京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进行战略转移,但洪秀全此时由于年老多病,对李秀成又心存戒心,加上他对“让城别走”的困难估计过高,所以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实际上是对天京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这在战略上显然是错误的。等到他逝世的时候,即使要弃城别走,也不可能更来不及了。

战略决策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决策的失误,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势力上的不平衡。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由于多次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使多次原本稳操胜券或不致于惨败的战争趋于失败,直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统治集团的极度奢侈和淫乱

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人物就丧失了进取心,实行无为而建都天京后,由于革命事业取得所向无前的胜利,冲昏了革命领导者们的头脑,使得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抵挡不住封建阶级的思想影响和侵蚀。他们一方面强烈反抗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比封建王朝更为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把原来的兄弟关系变成了依附性的君臣关系。洪秀全自从所居住的两江总督署被烧后,1854 2 月修建天王府,规模是:“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③1854 年正是太平军北伐和西征两个战场上军事都十分紧张的年度,而洪秀全却在天京大兴土木,养尊处优,完全改变了前期艰苦朴素的作风,这同当时革命战争气氛是毫不相容的。在南京这个 “小天堂”里,真正能过着天堂生活的,只有洪秀全、杨秀清等王。当天京城内实行男女别馆的时候,诸王却是妻妾成群,出入大讲排场,极力铺张,可见当时领导者身上已经滋长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和个人权威思想,无论政治思想还是生活上都已开始封建化,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革命积极性的倒退。

四: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阶极力量的对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革命战争的胜负。1851 1 月金田起义以后革命形式飞跃发展,从阶级力量的对比方面看,天平军是依靠了农民阶级和手工业工人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不满满洲贵族统治的人,也就是说,当时革命阵营的组成部分是清纯单一的。但是, 1853 年天京建都后,把这个必须进行到底的斗争放弃了。此后,阶级力量的对比就发生了变化。

1854 ,北伐军和西征军在两个战场的失败,表明太平天国革命军事上全盛时期结束。此后进入了与清军相对峙的阶段。但1854 2 月汉族地主武装湘军却组建成立,说明清政府统治策略开始转变。这个转变缓和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汉族地主曾国藩等投靠清朝后,极力掩饰阶级矛盾,使一部分本来可以参加革命的群众投奔了反革命阵营,成为太平军的敌人。而且,湘军的将帅、士兵都经过严格挑选、训练,武器装备又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尤其是它派生的淮军,几乎全是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可见,清政府掌握了一支最凶恶、最狠毒的封建军阀武装。这对太平军是相当不利的。

1860 年太平军重振旗鼓,军事上又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李秀成的投降主义对革命危害很大,他的一切措施和政策均有利于地主阶级。当时混进革命阵营的阶级异己分子和丧失立场的人掌握了地主政权,在他们的辖区内替地主阶级服务,同时太平军的某些成员也有因贪图享受而腐化堕落的,这就大大捐害了农民阶级对于革命政权的拥护,也削弱了太平军本身的战斗力量。更重要的是,1860年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条约从清统治者手中勒索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开始撕下以前同太平军“中立”的招牌,正式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也就是:无耻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1860年外国资产阶级入侵中寻求靠山,他们一起结成同盟变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顽强敌人。此后,帝国主义一方面在武器装备上更加支援清军或直接进行武装镇压,另一方面也给清朝统治阶级以财政上、经济上的支持。洪仁王干曾说: “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太平天国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帝国主义所绞杀的革命。

总之,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归根到底,是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革命的最终失败。虽然太平军在革命早期也取得过开创性的胜利,然而太平天国内自上而下的革命性没能坚持,政治上也过于保守,终于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它再一次以流血奋战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是要失败的。

参考文献:

太平天国存在十四年的原因 罗晓东

简述太平天国的兴亡 梁镇恒

  

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