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编第七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25 08:48:52

第7单元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洛、单”等生字,规范书写“芙、蓉”等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芙蓉楼送辛渐》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欣赏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初读正音。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芙蓉(fú róng)、洛(luò)阳、冰(bīng)心、玉壶(hú)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介绍一下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我”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整体感悟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准确。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

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同学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配乐朗诵。

3.自读自悟。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4.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四、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你能借助注释说一下前两句诗的意思吗?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瀚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吟诗……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

师引生再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凄凉、孤寂。

2.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些什么话呢?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2):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后两句诗的意思?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找一名学生回答。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五、归纳主题,熟读成诵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写景叙事

表白胸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的时间过长,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但是结尾明显啰唆,余味少了一些。还有就是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说诗意的时间过少,只有个别同学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语文课上,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塞下曲》

一、直接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卢纶的《塞下曲》,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汇报,师补充:

《塞下曲》:“塞”为边塞的意思。《塞下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个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导书写。

“雁”字的“厂”横、撇要充分展开;两个“亻”左短右长。

正音:单于、欲将、轻骑

2.这首诗的作者是卢纶,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课件出示卢纶的相关资料。

三、 整体诵读,整体感悟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2.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3.集体交流。

四、品诗悟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由“月黑、雁飞”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谁能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4.深入品味。

五、布置作业

事情说到这里还没有讲完,那么,将士们最后是追到了单于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和同桌自由交流。

【板书设计】

塞 下 曲

()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不足之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意,我采用的是分步出示古诗内容的方式来讲解古诗,但是忽视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不能从整体感知古诗的意境,容易让学生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如果对古诗的拓展再深入些,内容再丰富些,相信学生们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墨梅》

一、激情谈话,引入新课

出示梅花图片,:走进梅园,各种颜色的梅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瞧,这是粉红的,像——霞,这是白色的,如——雪……。梅花真美啊!漫步于梅园的小路上,感觉整个梅园都被梅香浸透了。是啊,无论是粉的、白的,都显得那么淡雅高贵,清新脱俗。

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生汇报。)

课件出示“墨梅图”,:这是什么?(墨梅。)

为何称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便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二、“墨梅”解题,初识王冕

说到画墨梅,当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造诣最深。课件出示王冕的相关资料。

王冕非常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梅树上的梅花盛开了(图片出示),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课件出示《墨梅》)

三、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来。

2.自由读诗,指读,正音。

3.我们知道“文房四宝”分别是笔、墨、纸、砚。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

4.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古诗。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二二三”这样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

四、品诗悟情

1.同学们再来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你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我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洗砚池头有一棵梅树。

: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处,古人说:个个花开,我们现在说——朵朵花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意思是在天地间留下清香。

2.众所周知梅花的颜色是十分淡雅的,在王冕的《墨梅》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到,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因为梅花很淡雅,所以王冕    (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梅花的样子

3.你能读出淡雅的味道吗?生读。

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可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生沉思。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冕的生平。

4.课件出示:元朝的达官贵人们以千金向他求画,但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却选择了退隐山林。

:此时,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冕?

生自由回答:洁身自好、不追求功名利禄……

:说得好,答应求画他可以得到金钱,选择做官他可以得到权力,这些对于王冕来说不过是浮云,一个“淡”字道出的是王冕一生对名利的淡泊。他不正像这墨梅一样吗?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读诗。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写梅花的诗还有很多,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而梅花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课后收集描写梅花的诗词,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 

托物    言志

墨梅——借物喻人——不与世俗

淡墨痕   淡泊名利

清气——托物言志——清白正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其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

[不足之处] 在引导朗读过程中,默读、齐读占据大部分,有个性的朗读少了,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尽量多留些时间给学生展示朗读。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恭、勤”等生字,规范书写“萤、焉”等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价值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文言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注释及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囊萤夜读》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许多刻苦学习的故事,你能列举出这样的故事吗?孙敬——悬梁、苏秦——刺骨、匡衡——凿壁借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学习的古文《囊萤夜读》。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初读正音。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课件出示:囊萤、恭勤不倦、博学

指导书写:“囊”结构紧凑。上部扁小;撇、捺尽量伸展。

“恭”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的“ ”。

“勤”字要注意左部横画布白均匀。

2.课件出示课文《囊萤夜读》。

指名读课文,师范读课文。强调“盛、数”在文中的读音。

3.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车胤。

谁收集到车胤的资料了?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车胤的相关资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或查阅字典,弄清古文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齐读。

:对照注释,你弄清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扩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倦——疲倦,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自由汇报。

4.指名分别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5.如果你就是车胤,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读书?(生自由汇报。)

6.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启示?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7.指名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凿壁借光。看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你们自己能不能读懂它。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自强不息

勤学上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学习文言文知识与积累,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课外拓展没有让学生表达,时间没有掌握好。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基础,可文中生字的读音很重要,实词也很重要,句子翻译很重要等等,结果一堂课下来什么都不舍得丢,什么都想讲到,什么都想抓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铁杵成针》

一、激情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铁杵成针》,请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学习《囊萤夜读》?这节课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来学习《铁杵成针》呢?

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然后评议。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还是木棒?,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3.看一看。

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是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

1.为了更好地朗读课文,先来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逢”的“辶”起笔低,平捺长伸,托住被包部分。

“卒”上横短,下横长,竖要在正中,与上面点对齐。

  2.课件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老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太白/感其意,/卒业。

3.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4.检查自读,重点正音。

5.看部首,猜词意。如:老媪、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字,可以想到“老媪、老妪”分别指老奶奶和老婆婆。

6.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你们了解他吗?生汇报。课件出示李白的相关资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弄清古文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齐读。

:对照注释,你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4.观察字形,理解“曰”的意思。

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弄清意思。

四、 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由汇报。

课件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齐声朗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诵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希望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小古文!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以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我让学生们吟诵课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们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得还不够透彻,我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有所不同,对文本内容领悟、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给学习文言文稍弱的学生解决一部分难点。在这一阶段,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可能还存在不彻底、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这时候,我应该给予合理指导。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师的带动讲解,学生掌握本文中的字词和作者的简介。

(2)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掌握朗读课文时重读的技巧,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课文内容。

3.情感与价值

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受船长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比体会在危急时刻人们及船长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伟大灵魂”。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视频,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文天祥有句名言“时穷节乃见”,说的是在非常危难的时候,一个人的品行、节操就能显现出来。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人物“时穷节乃见”的文章。

板书课题:“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介绍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1)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不好理解的字词。(2)对于文章中的内容, 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3)阅读之后,请你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四、 学生质疑

   大胆说出读课文时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之间交流:相互说说朗读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设计说明: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学生读课文时不明白的地方,解答学生的疑惑,并组织学生交流朗读课文后的感受,一则锻炼学生敢问、会问的能力;一则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节课做准备。

五、朗读课文

  说明:在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采用教师范读或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并做适当的指导,以调动学生更加深入课文之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更好的感受。教师鼓励和表扬学生大胆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可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再回到2008512,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导读: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1870317日夜晚,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分的场面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段录音,学生倾听。

2.:你们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活命、逃命、哭等。

3.: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课件出:“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4.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1)指名学生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情况危急、 场面混乱。)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表现? (板书:惊恐万状)

(2)“海水哗哗往里灌”说明什么? (再读)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

(4)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段录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共同感受这可怕的灾难。

三、 细读品味,感受三幅画面

   1.:这场灾难令人害怕。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如果就这样继续混乱下去,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船毁人亡。)

但是结果是这样吗?(除了船长以外,全部脱险。)

2.:是的,乘客们都存活了下来,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的井然有序。(板书)

3.:在这样的转变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哈尔威船长)

4.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文章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非常高的评价。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谁来试试?

“相提并论”是什么意思?

: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非常欣赏能自己提出问题的孩子,当你读完这个句子的时候再质疑。

:为什么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5.那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特别要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认真读读,并想一想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生快速读文,交流、再现画面。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静下来,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个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

:①庄严的指挥;②简短有力的对话;③悲壮的沉没。

()感悟第一个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画面,来感受一下,为什么雨果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咱们先走进第一个画面。

  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1.师读旁白,剩下的话学生自由练读,想想该怎么读。

(生读):为什么读这么大声?(抓住“吼”字)

2.再看看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有什么特点?(简短。) 为什么? (生答)

3.灾难来临之际,别人都惊恐万状,而哈尔威船长却在做什么? (指挥、发布命令。)

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逃走呢? (因为他是船长,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这是什么品质?(板书:忠于职守)

和别人的惊恐万分相比,他在做什么?(指挥大家。)他指挥的状态怎么样?(镇定。)

:,镇定自若。(板书:镇定、自若)这份镇定自,别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吗?(不能。)

4.你还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什么来?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咱们常说女士优先,在灾难面前也要做到让妇女先走,这叫什么?

:绅士风度。(板书: 绅士风度)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面对混乱的人群,你准备怎样下达这道命令?

指名学生朗读。(师指导:场面混乱,情况危急。),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

:这是庄严的指挥。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

: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还有他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这是咱们从第一个画面中感受到的。

()感悟第二个画面

:下面我们走进第二个画面。(课件出示对话)

1.这是一段怎样的对话? (简短有力的对话。)

在这段对话当中,有三个角色: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请同学们与同桌互相练练,要注意读出那种威严和有力来。(同桌互读,小组展示读,评议。)

2.咱们一起合作读好吗?你们想读谁?(哈尔威船长。)那老师就读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的话。

3.入情入境地读一读,你就把自己当作是哈尔威船长,好吗?师生再合作读对话。

4.:读得真好。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各位船长,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什么意思?

:想知道还有多少救援的时间。

:当你听说只有二十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指的是什么够了?

:脱险的时间够了。

5.:二十分钟救出六十个人时间够了,但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人们撤离的时候必须井然有序。

6.能惊恐万状吗?(不能。)能像一窝蜂似的往前挤吗? (不能。)所以,你下达了一道死命令,一道看似无情却至关重要的死命令。谁来读读? (读出那种威严。 )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7.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令开枪打死那些胆敢抢在女人前面的男人?他该不该下达这道命?

生汇报:首先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却又不得不这样做。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共同下达这道看似无情却至关重要的命令。(齐读。)

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8.这么无情的命令,收到效果了吗?从文中找找,用笔画出来。 (生答)

课件出示: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称他是“伟大的灵魂”?

9.:同学们,正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要这样来评价哈尔威船长,一起读,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还有他的    (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

()感悟第三个画面

1.:同学们,正是因为船长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救援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分钟很快就到了。当第60个人登上小艇的时候,船头开始下沉,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此时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2.同学们,这是悲壮的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与船同沉,请你们自己带着感动来读读这段话,轻声地读。(学生轻声读, 指名读。)

3.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船长吗?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雨果吗?

生甲: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没?

生乙:这薄雾为什么是阴惨惨的?

生丙:为什么要称船长为雕像呢?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地凝视每一个字,思考刚才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啊?你为什么要与船同沉呢?雨果,你为什么要将船长比喻成一尊黑色的雕像呢?在你的眼中,为什么薄雾都是阴惨惨的呢?静静凝望,静静思考。

生思考并回答:

(1)作者把薄雾比作人们悲痛的心情。

(2)因为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

还因为雕像都是非常伟大的,与其说哈尔威船长是一尊雕像,不如说他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

(3)因为他是船长,这艘船是他的心爱之物,船就是他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船长他遵循着这样一句诺言:船在人在,船毁人亡。明白了吗?虽然牺牲了船长一个人,但是却让其他人获救。这是什么品质? (板书:舍己救人)

4.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要如此评价船长,一起读这两句话,课件出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遵守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读得再肯定一些。(生再读)

5.音乐声响起。师: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不辱使命、流芳千古?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行动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此时此刻,轮船还在下沉,可是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哈尔威船长赴难,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仿佛听见获救的克莱芒在深情地呼喊着……我们仿佛听见小艇上获救的人们在深情地呼喊。所有的人都饱含热泪在呼喊。

四、倾诉心声,总结全文

   1.: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涤。在这次灾难中,最令我们感动、最令我们敬佩的人是谁?

:哈尔威船长。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里和老师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船长说,那就请拿起笔,把你心中最想对船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话,汇报。)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相信每一个人学了这个故事之后,一定会记住这样一位船长:记住一位与船同沉的船长!记住那位在大海中永生的船长!记住那位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船长!

五、布置作业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营救了所有人,自己却与轮船同归于尽。如果你被感动了,如果你联想到别的事情,请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得吧。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还会思考问题。一个月学会学习模式训练,让学生对提问更深入、更到位。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三、主线清晰,中心明确。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撼人心。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不足之处] 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2.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3.对雾的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没来得及总结,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表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24 黄 继 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图片描述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使黄继光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感受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学生熟读课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古至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我想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草地夜行的老红军,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祖

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黄继光。

(板书课题:黄继光)

从课文的题目中你能看出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一定会写他的事,所以说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课件出示:匍匐、屡次、摧毁、胸膛、冰雹、报仇。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同学们都被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打动了,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亲身体会一下在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1.分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12自然段。

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任务怎么样?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任务的艰巨?

:进攻开始了,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么样呢?

3.学习34自然段。

思考:我军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怎样?

哪句话更能体现出我军进攻阻力大?

“屡次”说明了什么?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这句话说明此时离黎明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是怎么做的呢?

4.学习5~11自然段。

(1)分组读5~11自然段

思考:黄继光是怎么做的?

:危急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板书:主动请战)

(2)指名读:黄继光的话

:从黄继光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谁能用充满信心的语气再读一读黄继光的话。(指名读)

:黄继光接受任务后与战士们是如何向敌人的火力点挺进的?(板书:爬向火力点)

(3)师生接读:

师读: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

生读: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匍匐”是什么意思?(:身体贴着地面爬行)

从“匍匐”这一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就在这样艰难、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黄继光是怎么做的?

(4)生齐读:!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站起来十分不易。)黄继光为什么要站起来?(板书:投掷手雷)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从哪句话中能看出黄继光伤得很重?指名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就连挪动都很困难。

(5)生齐读:黄继光第一次站起来的句子。

:谁能用惊讶、出人意料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读: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 (出示句子: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什么?黄继光又是怎样做的?(板书:勇堵枪口)

:这一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身负重伤,没有一件武器,天快亮了。)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指导员的信任、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和朝鲜人民的解放。)

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什么?(自己的生命安危。)

: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又站起来了……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此时此,你想对这位英雄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对黄继光的敬佩,再读读这句话: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怀着要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像海涛一样冲向了敌人,他们的口中高喊着:(生齐读: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的营夺取了胜利。

师看板书:从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一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黄继光?(板书: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个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四、总结全文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它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年轻的英雄,从你胸膛迸发的热血,阻断了敌人凶残的弹雨,而你奋力一扑的瞬间,震天撼地,让我们一起再次高呼这位英雄的名字——黄继光。

【板书设计】

黄 继 光不怕牺牲

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不足之处] 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方面,我觉得不仅仅是这节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也总是不敢放,总担心学生会说不好。当一个学生的回答和我自己想要的答案有所偏离的时候,我会很着急,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我想: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有所进步。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掌握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做自我介绍。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3.情感与价值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营造更加和谐的人际交往空间。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有条理地简单介绍自己,乐于和别人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位作家曾说过:“在广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你,以前不曾出现,以后也不会重复,你绝对是唯一的、独特的。”是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请大家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

相识、相交,始于介绍,介绍把陌生引向熟悉,让陌路变成知己,所以人们把介绍称为“交际之桥”。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做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思考:这几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各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自我介绍?为什么?

相比之下,刚才的自我介绍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组长归纳、发言。

二、明确交际要求

和别人初次见面,转学到新学校,应聘校报记者……我们常常需要向别人作自我介绍。面对不同的情况,自我介绍也应该有所不同。

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试着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想一想是要向谁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刚刚转学到另一所学校,老师让你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

◇应聘校报记者,负责人让你介绍一下自己。

◇报名参加电视台“我是小歌手”节目,导演请你作自我介绍。

◇去家门口的车站接一位不认识的客人,你需要先在电话里介绍自己,接站时让他能够认出你。

介绍完后,和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除了课本上学生已自学的面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时自我介绍的不同要求外,还应明确以下几点——

1.自我介绍的基本要求:①内容:客观真实;②语言:简洁明白;③态度:落落大方。

学生可根据上述要求再次审视刚才几位同学的自我介绍,看看是否达到了基本要求。

2.自我介绍的基本原则:

两个不认识的人见面,都有一个自我介绍的问题,那么,谁该先做自我介绍呢?一个基本原则是:位低者先行。

现代社交的基本规则:①主人向客人先介绍;②晚辈向长辈先介绍;③下级向上级先介绍;④男士向女士先介绍。

三、学习提高,模拟情境

1.自我介绍的最佳效果是:通过自我介绍,给对方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对方与你进一步交往的动机,为可能的深入交往拉响前奏。那么,如何保证自我介绍的最佳效果呢?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总结:①要对对方有所了解;②要确认时机;③要讲究态度;④要掌握时间。

2.给出四个情境,每小组选取一个进行情境模拟练习。

要求:介绍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恰当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四、教师小结

得体的介绍,就像一座无形的桥,让互不相识的你我他,轻盈地跨越陌生的鸿沟,愉快地靠近对方。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收获颇丰,学会自我介绍,你口语交际的天空一定会更广、更蓝!

五、布置作业

每人设计并制作一张“我的名片”,在班内交流展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合理、层次清楚,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结合实例说话,在评议的基础上明确自我介绍的原则和要求,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也为后面的情境训练做好了铺垫。具体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创设了生动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们感觉到口语交际是生活情境的再现,就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学生的热情很高。

[不足之处] 在小组上台展示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因为生活经历、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表演得还不到位,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交际方法和技巧的点拨。

习作:我的“自画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向别人介绍自己。

2.过程与方法

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热爱写作。

【教学重点】

明确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好词佳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给自己画过像吗?在画笔下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不想再用文字把自己“画”下来,让别人认识你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文章《我的“自画像”》。

二、习作提示

假如你们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他想尽快熟悉班里的同学。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向班主任介绍自己,让他更好地了解你。写之前想一想:

(1)你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2)你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3)你最大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

(4)你还想介绍自己的哪些情况?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

三、 指导学生选材、命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为大家制定了学习指要。

指要一:小组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向别人介绍自己。

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汇报。

: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爱好特长。

指要二:真人演示,观察外貌。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他们每个人的身材和长相特点。

1.请两名学生上台前,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根据导学指要,引导学生回答。

身材:高、矮、胖、瘦、中等身材。

:你们同意大家这么评价你的身材吗?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的身材、长相吗?

(上台学生说自己的身材、长相。) 还可以适当描述一下自己的发型。

2.性格特点,仔细刻画。

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片段,请学生猜描写的是班级的哪一个同学。

师读片段一,生猜,师适时评价、引导。(人物原:××)

生读片段二,生猜,师相机评价、引导。(人物原型:××)

:看来大家都很了解班上同学的性格特点,在写这篇文章时概括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必要时还可以举个小事例,这样刻画得更具体、生动。

3.爱好特长,展示自我。

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片段,请学生进行对比,找出描写好的片段和原因。

课件出示对比材料,生默读。

:你们觉得哪个片段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个片段写得不够好?不足在哪里?

生充分发表意见。

四、尝试写作

通过刚才的讲解和交流,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要怎样给自己画像了,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动笔,我们共同为自己“画”张像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作引路,章法导引

老师这节课先请你们来欣赏一篇佳作,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想法。课件出示“我的‘自画像’”。

二、修改评议

请拿出你的习作,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先自己进行修改。

修改步骤:①修改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修改啰唆的段落。

引导学生先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三、欣赏佳作

全班推荐佳作,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1.课件出示佳作,师生共同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习作讲评:

1.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四、总结点评

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下次习作注意。表扬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给每个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誊写习作

写完后,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改一改。把自己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到有轻有重,有顺序。如“我的‘自画像’”中除了可以重点写外貌、性格和爱好,还可以写自己的名字、身高、体重等。你的大名可以先写,也可以放到最后,但是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你是谁。至于顺序,简单点的可以集中在一起写;重点写的,如性格、爱好和外貌可以各分为一个自然段进行描写。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方法。以上的教学,我落实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清顺序的能力上,我比较满意。

[不足之处] 时间分配上显得不足,情节需要简化;对学情估计不足,前面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学生当堂写作环节用时少,看不到学生的当堂展示。还有部分学生写出的习作模仿的痕迹太重,完全按照例文的模式去写,体现不出自己的特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蔼、慷”等生字,理解“和蔼、慷慨”等词语,从人物的外貌、行为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

掌握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并且了解它们的故事及含义。

3.情感与价值

积累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名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还学习了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的特点,以及从人物的外貌、行为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现在请你们说一说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学到了什么,

以后我们的习作有什么帮助。(生交流汇报。)

:从《黄继光》中“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一句我发现从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从《黄继光》中“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一句,我体会到可以从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

师点评。

二、识字加油站

你认识下面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和蔼 慷慨 临危不惧 锲而不舍 焦躁不安  心急如焚

开火车式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读了这些词语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词可以描述人物的品质、心情、性格……

: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可以通过查词典的方法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生汇报。)

“和蔼”的意思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慷慨”的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临危不惧”的意思是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锲而不舍”的意思是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焦躁不安”的意思是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指导书写。

三、布置习作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四则名言的意思及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选两三个,讲讲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课件出示: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铁杵成针、程门立雪、手不释卷

生汇报:

“囊萤夜读”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无法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在夜晚接着学习。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所成。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大,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

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疼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凿壁借光”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

仿照下面的例句,选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他勇敢地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车厢,了窗口。

◇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她背包,从里面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小动物们。

蝴蝶飞舞 小男孩在打羽毛球 妈妈下班回到家

示例:球场上,小男孩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弄得湿淋淋的了,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因为他早已目不转睛地盯着那飞舞的羽毛球了。来了,他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真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那速度可真快!他抢球,带球飞奔,射门!球进了!

二、日积月累

下面四则警句分别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生汇报:意思是宇宙不停地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师补充: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生汇报:意思是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生汇报: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生汇报: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使人败亡。

三、布置习作

收集更多的警句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词句段运用”板块是几个和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师鼓励学生练习讲述,课后讲给别人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学习“识字加油站”内容时,指导学生的“识字环节”有点儿重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课堂节奏,使课堂时间更有效。本节课识字、认词的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精编第七单元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