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6-12 12:19:05

9赤壁之战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 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和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3.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分析孙权的形象从而了解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会运用知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整体感知

课文以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形势为孙权献策开篇,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然后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被迫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接着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出现“主和派”与“主战派”两大阵营,孙权举棋不定,鲁肃再次诚挚劝说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这是孙刘联盟中出现的波折。鉴于孙刘联盟并非单一的政治联盟,鲁肃敏锐地感觉到单有他的意见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武将的支持,于是他劝孙权召回周瑜,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力排众议,最终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最后略写了战争实况。课文通过对三国时代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记述,揭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得当,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弱国可以战胜强国的战争规律。

整体感知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①写鲁肃说吴主孙权,②写鲁肃说蜀主  ,③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④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⑤写 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廓开大计”,⑥写周瑜日说孙权,⑦写 夜说孙权,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答案】

刘备 鲁肃 周瑜

整体感知

试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提示】

文章写了三件大事: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赤壁之战三足鼎立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初年,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王安石变法时,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因神宗不采纳他的意见,离开朝廷,退居洛阳。后宋哲宗继位,保守派得势,他受召入朝任门下侍郎、宰相,废新法,当政8个月死去,被追封为温国公。

作品

主持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评价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走近作者

姓名

司马光

生卒年

1019~1086

朝代

字号称谓

字君实公实号迂夫晚号迂叟,死后被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相关材料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判西京御史台,拜资政殿学士。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1071年离朝退居洛阳,致力编撰《 》。

【答案】

宋朝 资治通鉴

走近作者

同学们小时候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你对本文作者有哪些了解?

【提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1066~1084)。

写作背景

官渡之战以来,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的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经济比较稳固。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南下的曹军迅速前进,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十分赞同,派诸葛亮去见孙权。那时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只有大将周瑜等主张坚决抵抗。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写作背景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八十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 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三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 “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

刘备 赤壁之战 魏、吴、蜀

写作背景

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吗?

【提示】

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当时在割据一方的军阀中曹操的势力最大。他以许昌为据点利用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对各军事集团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后打败了袁绍,消灭了吕布,并于208年7月乘胜向荆州进军打算征服荆州的刘表及依附刘表的刘备然后再攻孙权平定江东。当时割据江东的孙权难以与曹操匹敌而刘备尚无固定的地盘他们不甘心被曹操消灭便商定联合抗曹出兵迎击。这年的十月两军在赤壁(在今湖北)相遇于是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文体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人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文体知识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中心,按 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 》等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 都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答案】

年、月、日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文体知识

你能说说对《资治通鉴》的了解吗?

【提示】

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6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主持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刘颁、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都经由司马光删削、润色、整理文笔简洁流畅如出一人之手。历经19年(1066~1084)才得以成书。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自主预习

字音辨识

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雄(xiāo)    cóng)    kuài)(jī)

(nǔ) gǎo) (jīng)(huī)

有(yǎn) pó)阳 案(zhuó)

服(shè) dí) (xiè)(hòu)

gě) 兵(léi) (jí)

夷大难(shān) 以实之(jiào) 上将军(jué)

王室之(zhòu) 与操有(xì) 烟炎天(zhàng

字音辨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雄( )    ( )    ( )( )

( ) ( ) ( )( )

有( ) ( ) 案( )

服( ) ( ) ( )( )

( ) 兵( ) ( )

夷大难( ) 以实之( ) 上将军( )

王室之( ) 与操有( ) 烟炎天( )

【答案】

xiāo cóng kuài jī nǔ gǎo jīng huī yǎn pó zhuó sdí xiè hòu gě léi shān jiào jué zhòu xì zhàng

字音辨识

下列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野(wò)  富(yān)  雄(xiāo)  (méng

B.敬(xián) (lǔ) (nú) (qí)

C.贵(zhòu) 逃(dùn) gǎo) bèi)

D.衣(gēng 足(dǐng 稿草(gǎo) 官(lěi)

【解析】A项,“殷”应读“yīn”;B项,“弩”应读“”;C项,“敝”应读“bì”。

【答案】D

通假释义

识记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用法及意义。

(1)进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2)将军操(禽,通“擒”)

(3)五万兵难合(卒,通“猝”)

(4)卿能办之者决(诚,通“请”)

(5)顷之,烟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6)鼓大震(雷,通“擂”,敲击)

通假释义

找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卿能办之者诚决

(5)烟炎张天

(6)雷鼓大震

【答案】

(1)住,通“驻”,驻扎

(2)禽,通“擒”,捉拿

(3)卒,通“猝”,仓猝

(4)诚,通“请”,请求

(5)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6)雷,通“擂”,敲击

通假释义

例句

本字

通字

意义

进住鄂县之樊口

驻扎

将军禽操

捉拿

五万兵难卒合

仓猝

卿能办之者诚决

请求

烟炎张天

炎 张

焰 涨

火焰 弥漫

雷鼓大震

敲击

古今异义

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论天下事势之意

古义:恳切慰问

今义: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

古义:态势形成

今义: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数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

6)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义:万一一旦

今义: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而事之

古义:面北朝拜

今义:方位词与南相对

(8)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古义:他实际上

今义:表话题转换或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9)彼所将中国人十五六万

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转折关系

(10)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刚一

今义:表年级或日期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数千里

古义:

今义: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3)而事之

古义:

今义:指方位,与“南面”相对。

4)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5)致之意

古义:

今义:周到热情。

(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古义:

今义:致力于投身于。

(7)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或表转换话题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鼎足之

古义:

今义: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答案】

(1)土地方圆纵横

(2)妻子和儿女

(3)北向指面对北方

4)刚刚开始

(5)恳切慰问

(6)古代官职名

(7)他实际上

(8)中原地区

(9)局面形成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数千里

古义:

今义:

(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古义:

今义:

(3)而事之

古义:

今义:

4)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

今义:

(5)致之意

古义:

今义:

(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古义:

今义:

(7)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古义:

今义: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古义:

今义:

(9)鼎足之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义:地区与中央相对;空间的一部分。

(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古义:北向指面对北方。今义:指方位,与“南面”相对。

4)古义:刚刚开始。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5)古义:恳切慰问。今义:周到热情。

(6)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致力于投身于。

(7)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表转换话题

(8)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9)古义:局面形成。今义: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词类活用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走(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托服从之名而怀犹豫之计(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内心里

(3)刘备、周瑜并进(名词用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士(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贤能的人;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巨有(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形容词用作名词)坏人

(7)瑜等率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兵粮精多足以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建立

(9)首尾相接可烧而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跑

(10)必上将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1)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词类活用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敬

(2)必上将军

(3)操悉以沿江

(4)乘犊车吏卒

(5)诸人持议孤望

(6)可烧而

(7)兵精粮多足以

(8)英雄

(9)备

(10)托服从之名而怀犹豫之计

(11)兼有步兵俱下

(12)盖以十舰最著前举帆

【答案】

(1)形容词作名词贤能之人;名词作动词礼相待

(2)使动用法使……受挫败

(3)使动用法使……浮

(4)使动用法使……跟从

(5)使动用法使……失望

(6)使动用法让……逃走

(7)使动用法使……建立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9)名词作状语向南

(10)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11)名词作状语从水、陆两路

(12)名词作状语在江中心

词类活用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名词用作状语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2)今将军托服从之名而怀犹豫之计

(3)刘备、周瑜并进

2.名词用作动词

敬贤

3.形容词用作名词

1)敬礼士

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3)为汉家除

4)瑜等率继其后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兵粮精多足以

2)首尾相接可烧而

3)必上将军

4)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1)向南

(2)表面上;内心里

(3)从水路从陆路

2.名词用作动词

以礼相待

3.形容词用作名词

1)贤能的人

2)老交情

3)坏人

4)轻装的精锐部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使……建立

2)使……逃跑

3)使……受挫折

4)使……跟从

文言实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治

2)卒

3)士

4)将

5)足

6)次

7)数

(8)烈

9)事

10)计

(11)难

(12)略

(13)资

(14)能

(15)当

16)方

17)并

文言实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事

兵精粮多,足以立

北面而         

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卒

夫以疲病之御狐疑之众

初,鲁肃闻刘表

五万兵难

3.资

此帝王之

多载

之币帛

4.治

同心一意,共曹操

刘表水军

水军八十万众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5.将

诚能命猛统兵数万

彼所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宫使驱惜不得

6.当

非刘豫州莫可以曹操者

以肃还付乡党

螳臂

7.方

数千里

与将军会猎于吴

助画

操军连船舰

【答案】

1.①名词,事业 ②动词,侍奉 ③名词,事情

2.①名词,士兵 ②动词,死亡 ③副词,通“猝”,突然,仓猝

3.①名词,凭借,依托 ②名词,物资 ③动词,资助

4.①动词,对付 ②动词,训练 ③动词,部署 ④形容词,太平的

5.①名词,将领 ②动词,率领 ③动词,搀扶 ④助词,无实义

6.①动词,抵挡 ②副词,会 ③动词,阻挡

7.①名词,方圆 ②副词,将要 ③名词,方法,计策 ④副词,正

文言实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非刘豫州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 用众人之议也(不要)

B.今为君(考虑) 备用肃,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

C.彼所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 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将要)

D.鲁肃闻刘表(死) 夫以疲病之御狐疑之众(士兵)

【解析】莫:不定代词,没有人。

【答案】A

2.选出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①孙讨虏仁惠(有智慧)

②鼎足之矣(经发展而成为)

③当天下(纵横驰骋)

④此天以卿二人孤也(赞赏)

⑤操军不利,引江北(驻扎)

⑥权起(上厕所)

⑦致之意(热情周到)

英豪咸归附之(长江以南,指江南)

A.③⑤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⑤⑥⑧       D.③④⑦⑧

【解析】①聪明:人慧巧,富智力。②形成:形,指形势,局面;成,即形成。④赞:辅助,协助。⑦殷勤:恳切慰问。

【答案】A

文言虚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2)乃

3

4)其

5)而

6)以

文言虚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罢会        

③骑得过

④蒙冲斗舰以千数

2.以

①此天君授孤也

②余船次俱进

③将军神武雄才

④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济大事

3.于

①鲁肃闻刘表卒,言孙权曰

②寄寓

③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

⑤青,取之蓝,而青

4.及

①今战士还者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延岸上营落

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5.为:

①今为君计

②为操后患

③安能复为之下

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

1.①动词,是 ②连词,于是 ③副词,才 ④副词,乃至,甚至

2.①介词,把 ②介词,按照 ③介词,凭借 ④连词,表目的

3.①介词,对 ②介词,在 ③介词,向 ④介词,被动 ⑤介词,从;介词,比

4.①连词,和 ②介词,表涉及,相当于“到” ③介词,到……时候

5.①介词,替 ②动词,是 ③动词,处在 ④介词,被

文言虚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

乃罢会(于是)

骑乃得过(于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解析】②乃:乃至,甚至;④乃:才。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恐为操所先(表示被动)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作为)

冰,水为之(结成)

何辞为(原因)

不为尧存(为了)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④语气词,呢;⑤连词,因为。

【答案】D

文言句式

掌握下列文言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译文:况且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译文: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4)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译文:很快被人吞并。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译文: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句)

译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

(7)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8)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译文:您要说什么?

(9)何以言之?(宾语前置)

译文: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1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11)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

(12)裹以帷幕(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外面用帷帐包裹。

(1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

译文:(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多人。

(1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

译文: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15)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

译文:再说荆州归附曹操的百姓。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帝王之资也( )

(2)刘备天下枭雄( )

(3)我,子瑜友也( )

(4)子瑜者,亮兄瑾也( )

(5)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

(6)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

(7)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8)亮见权于柴桑( )

(9)豫州今欲何至( )

(10)卿欲何言( )

(1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12)行将为人所并( )

(1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14)操军破,必北还( )

(15)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16)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19)与结盟好( )

(20)逼兵势耳( )

(21)操悉浮以沿江( )

(22)引次江北( )

(23)可烧而走也( )

【答案】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7)状语后置句 (8)状语后置句 (9)宾语前置句 (10)宾语前置句 (11)被动句 (12)被动句 (13)被动句 (14)被动句 (15)被动句 (16)定语后置句 (17)定语后置句 (18)定语后置句 (19)省略句 (20)省略句 (21)省略句 (22)省略句 (23)省略句

文言句式

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刘备天下枭雄 豫州今欲何至 巨是凡人 我,子友也 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灌油其中,裹以惟幕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⑪行将为人所并 ⑫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⑧⑨/⑪/

B.⑪/②④⑤///⑦⑧⑨/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⑪⑫

D.②④⑤/⑪/③⑥/⑦⑧⑨/

【解析】①⑪被动句/②④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前后句都省略介词/⑦⑧⑨状语后置句/⑫定语后置句。

【答案】B

语句翻译

揣摩下列句子的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文: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文: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后劲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文: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译文: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译文: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做个低级的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译文: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于孟德决之。

译文: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

语句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文: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文: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文: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文: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译文: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译文: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译文: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译文:

【答案】

1.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

3.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后劲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4.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5.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名义说话。

6.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做个低级的从事。

7.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愿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8.您能对付曹操就请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

语句翻译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A.①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按住武器、穿好铠甲,面向北方向他朝拜称臣呢!②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B.①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北面朝拜称臣呢!②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他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C.①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②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他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D.①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向北方朝拜称臣呢!②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①句中的“按兵束甲”应翻译为“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北面”意思是“面向北”,故排除A、B两项;②句中“其”是代词“我”,故排除B、C两项。

【答案】D

佳句吟咏

吟诵佳句。

1.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司马光《赤壁之战》

2.曹操之众远来疲,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3.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司马光《赤壁之战》

4.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司马光《赤壁之战》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司马光

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佳句吟咏

名言名句填空。

1.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司马光《赤壁之战》

2.曹操之众远来疲,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 者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3.曹公,豺虎也, ,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司马光《赤壁之战》

4.丈夫一言许人,

——司马光

5.由俭入奢易,

——司马光

【答案】

1.英才盖世 众士慕仰 若水之归海

2.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3.挟天子以征四方

4.千金不易。

5.由奢入俭难。

佳句吟咏

赏析下面的句子。

1.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这段文字,作者借鲁肃之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卓越的领导人应有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采:他聪明仁惠,敬重贤能之人;他深得人心,江南英豪都来归附他;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武器精良、粮草充足,足以成就大业。

2.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这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时说的话。尽管当时刘备兵败势弱,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但他闭口不提“求救”,一开口就把孙、刘、曹并提,以抬高刘备的地位。谈到刘备的处境,他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语带过,既不讳言刘备狼狈的事实,又说明刘备虽然暂时失败,但还是一位英雄,表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范。

3.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书信,实际上是一封战书。这封信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有一定的差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书信内容表面上是说要与孙权会战,实际上是说自己是尊奉皇帝的命令才出兵讨伐,希望孙权能向刘琮那样,赶快束手就擒。在这封短信中,我们能看到曹操的一贯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说刘琮束手之事,是表现自己力量之大、势不可挡;言“八十万众”也是这个意思;“会猎”是作战的委婉说法。

4.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时年34岁的周瑜是东吴出色的年轻将领,有卓识,有才干,说话慷慨豪迈。如这段话就是周瑜见孙权时所说的。他口口声声“禽操”“破之(曹)”,在孙权面前指斥曹操是“汉贼”,主动请求率军出战,具有大将的才略和勇气,力排众议,分析细致中肯,实现了决策的最后完成。同时也流露出他少年得志时的骄矜之气。周瑜劝说孙权的谈话,果决明快,分析精辟,充满信心,自请破曹,表明了他在战略上敢于藐视曹操,而在战术的安排上又非常谨慎、缜密,高度重视曹操。周瑜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咄咄逼人,大长了主战派的志气,足见其性格的英勇刚烈,体现了他从孙权的利益出发的立场和作为孙权集团最高将领的身份。

情景素材

文字素材

曹操、周瑜及相关知识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文字素材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年少时贪玩贪睡,为此经常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后来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起读书,坚持不懈,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不敢谩语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今河南光山县,亦说四川郫县),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司马光自此便不再说谎。

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文字素材

“火烧赤壁”的故事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初,曹军不习水战,小吃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但不久被周瑜巧妙地使用离间计铲除二人。

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谁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经过赤壁一战,孙权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则乘机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因而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火烧赤壁,还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黄盖被周瑜责打然后诈降曹操,被称为“苦肉计”,而庞统是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好朋友,他建议曹操用铁索连船,致使曹军战船被火攻时难以逃脱,此计被称为“连环计”。

图片素材

赤壁之战战势

图片素材

赤壁之战示意图

图片素材

赤壁古战场

图片素材

赤壁旅游风景图

图片素材

曹操惨败赤壁之战

图片素材

赤壁之战剧照

图片素材

诸葛亮剧照

图片素材

周瑜剧照

图片素材

孙权(右)和鲁肃

图片素材

刘备剧照

图片素材

周瑜和小乔

图片素材

桃园三结义

图片素材

曹操

文本探究

要点探究

本文是写赤壁之战的史实,为什么要详写战前的战略决策,而略写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提示】

这是由《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写赤壁之战的目的不在于客观记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总结经验,供最高统治者作治国安邦的借鉴,所以记述时侧重于总结经验教训方面。赤壁之战的根本经验在于联合作战的战略决策。因为战略思想正确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所以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

要点探究

《赤壁之战》中谁是主要人物?全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课文是如何围绕主要线索展开情节的?

【提示】

主要人物不是鲁肃,不是诸葛亮,不是刘备和曹操,也不是周瑜,而是着墨不多的孙权。全文事件错综复杂,但是紧紧围绕着“孙权如何决策”这条主线展开:①孙权首先与心腹谋士鲁肃共同定下了联刘抗曹的大计。鲁肃游说刘备,宣权旨,论天下形势,正是按着孙权的既定主张行事的。②鲁肃劝说刘备“自结于东”也是从介绍东吴主帅入手的。这实际上是对孙权进行侧面描写。③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过程,实质也是写孙权抗曹由顾虑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过程。④由孙权主持召开的“与群下谋”的军事会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矛盾以及孙、刘的内部矛盾,写孙权坚定迎战的决心。文章以绝大部分篇幅写这次战争的战前决策,而战前决策的中心是孙刘联盟。而写孙刘联盟,作者又把重点放在孙权一方来写,这是因为孙权一方在这次战争中的动向是当时形势变化的关键。

要点探究

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提示】

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帝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②刘备与曹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之。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要点探究

诸葛亮是如何劝说孙权联合抗曹的?

【提示】

要点探究

周瑜是怎样说服孙权抗曹的?

【提示】 

孙权的优势

曹操的劣势

政治上

为汉家除残去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地理上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远涉江湖

军事上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且已久疲;尚怀狐疑

要点探究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多次使用伏笔,使文章一波三折,回环照应,试举例说明。

【提示】 

类别

举例

具体说明

天时

时东南风急

为火攻提供必要条件与前文驻兵位置呼应

地利

曹兵在北岸,周瑜在南岸,曹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妄图克服水战却是致命弱点为“火烧”曹营埋下伏笔

人和

孙刘联盟 黄盖诈降

为“火攻”铺平了道路

要点探究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提示】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操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因而作者重点突出了孙权一方,兼及其他两方。

要点探究

曹操“遗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提示】

(1)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2)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威胁挑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意味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封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揭示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要点探究

鲁肃为什么在会上“独不言”,待孙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宇下”恳切进言?

【提示】

第三自然段只寥寥数语便显示出曹操不可一世、目无东吴的骄横姿态。而东吴则“莫不响震失色”,刻画了群下多数怯懦的神态,衬托出主战派不因曹军貌似强大而束手的可贵。张昭是东吴老臣,发言有代表性,会上主降派占上风,所以鲁肃“独不言”。孙权听群臣的议论不合心意而“起更衣”,鲁肃趁此机会追上去恳切进言。

鲁肃为孙权着想,把自己同孙权作对比,孙权无论从地位、前途都不能“迎操”,暗示只有抗曹才是惟一出路。这番话正中孙权不甘人下的心意,得到了孙权的赞许。

要点探究

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⑥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第②条是最根本的一条。

要点探究

概括文章中的“七说”。

【提示】 

次数

内容及作用

第一次

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

第二次

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

第三次

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

第四次

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

第五次

鲁肃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

第六、七次

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的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要点探究

试分析孙权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在赤壁之战中主要表现了孙权以下几方面的性格特征:

①有政治野心。一句“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显然表明孙权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事早有心理、战略准备,没有野心的政治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②深谋远虑,精于权术,有雄才大略。他在决断前依次考察了曹军的虚实、刘备的实力、部下的态度和周瑜对曹兵虚实的了解及决心,然后才做出了联刘抗曹的决策。

③善于采纳意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如鲁肃建议后,“权即遣肃行”,寥寥五个字把孙权刻画得很形象。

④善于用人,用人不疑。如运用主战派来统兵,用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计谋、调配等皆不干预,当真英雄有用武之地。

⑤遇事头脑冷静,从容、镇定、严谨。如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的对策等都做了周密的部署。

⑥做事坚决、意志坚定。如决断后“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又如告诉周瑜倘若失利就与他会合,共与曹操一决雌雄。

重点突破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如本文中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这就交代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火烧曹营埋下伏笔。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曹军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作了铺垫。这样,不仅使文章曲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有趣、有味,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传记中某一情节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传记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表现传主性格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这段所写的内容。

【答案】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重点突破

对话——尽透情态、性格

本文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

同是劝孙权,鲁肃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表现出对主人的忠诚;诸葛亮善于辞令,讲求语言的艺术效果;周瑜则是斩钉截铁,直言快语,对孙权表示一片坦诚。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皆由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处境所决定。情节的展开,人物的个性化,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谈话来表现的。这样做既使情节简练,又鲜明地展示了谈话人的性格特征,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进行对话描写,应注意:

(1)所选择的人物对话应能反映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每个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其说出来的话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异口同声”。个性鲜明的语言,能够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等特征,也能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2)人物对话应有一个中心或话题,使读者“听得明白如话”。写几个人之间的对话,一要注意层次清楚,二要注意人物的特征。

(3)对话形式应灵活多变,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进而使文章思路更加紧凑。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刻画。这样,可以使读者闻其言,观其神,更富有感染力。

【牛刀小试】

你有过与别人精彩的对话吗?你观察过别人精彩的对话吗?请把它写下来。

【提示】

示例:

①师生间关于迟到的对话(教室外)——

“老师,我这次是真没迟到,你听,铃声还没有停下来。所以,我应该算按时到了。”

“既然你讲时间,那我问你一个问题:是时间到了打铃还是打完铃到时间?想想,电台报时的顺序。”

“……”(生)

“你不但不承认迟到,还想找理由企图蒙混过关,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②关于宿舍内务整理检查不合格后的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们平时都是认真干值日和整理内务的,今天上午就没有通报,下午却通报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师:“老师并未说你们不认真。我只想问一句:你们的整理能否达到宿舍内务整理的标准?”

生:“老师,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今后一定会按标准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重点突破

重点突出使文章详略得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如本文中详写战前孙、刘联盟联合抗曹。三方矛盾的焦点在孙权“战”与“降”的决策所以对东吴写得多曹操只是侧面写及而已。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正确分析形势采取正确策略。

【牛刀小试】

要写一篇主题为“要有民族气节”的议论文,对下列论据的叙述恰当吗?符合“重点突出使文章详略得当”的原则吗?你能改写一下吗?

梅兰芳靠从小勤学苦练练就了一幅好嗓子,他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演的《霸王别姬》等剧倾倒了无数观众。梅兰芳热爱祖国,坚决不给敌人演戏。新中国成立前,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敢于对抗敌人叫他演戏的命令。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日伪军高价请他演戏,梅兰芳愤然拒绝。他从舞台上消失了,但一颗爱国之心并未消失,从哪儿能看出来呢?就是他留起胡子以示抗议。

【提示】

不恰当。所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是该详的详,该略的略,根据议论文的要求,引用材料的目的是证明梅兰芳有民族气节即可,因此此处应该“略”。

减缩这段文字的方法是:明确论点,提炼定向信息;理出主干,删除枝叶;简化语言,优化句式;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什么?证明梅兰芳有民族气节即可。

《要有民族气节》缩减如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愤然拒绝沦陷区的日伪军高价要他演戏的命令,并蓄须明志,昭示天下,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观点碰撞

问题

冷武器时代,由于武器都差不多,士兵的素质(身体的强壮程度、对指挥官命令的理解、个人的理性判断、对命令的执行程度)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败(在人数没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但是到了现代,随着武器的发展,人的因素占据的比例开始减小,武器左右战争胜败的因素的比例开始加大,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是英国人占雷达的先机,英伦三岛早被纳粹统治。这可说是武器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有力证据。但是,在亚洲,在朝鲜,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向世界证明,一个有着世界最伟大士兵的军队依然可以将拥有最尖端武器的国家打败,虽然我们付出了十分巨大的伤亡但美军是无可争议地被打败了。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到底是武器还是人决定战争的胜负?谈一谈你自己的理解。

观点一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因为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而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的。

观点二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战争理念和先进武器。不要忘记,中国在近现代史上一次次地被列强侵略,而最终从泱泱人口大国沦为半殖民地。

我的观点

观点碰撞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请大家探究一下。

甲生: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出了重点。

乙生: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我的观点:

观点碰撞

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在目。这种笔法称为“史笔”。试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

甲生:本文对战争的描写只用“操军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既要再现历史事实,又要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乙生:不直接介入评论,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在叙事中,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因为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而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的。

我的观点:

素材写作

【素材激活】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分析当时形势,做出正确的部署。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审时度势,就可以以弱胜强。

战争需要审时度势,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取胜同样需要审时度势。我们在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我们不要畏惧,要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勇敢地去面对,最终会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适用话题】“以弱胜强”“审时度势”“勇敢面对”智慧的力量等话题。

【运用范例】

(一)

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上一些困难,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办法来面对。有的人听天由命,有的人则勇敢面对。选择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井底的驴》。这个映入眼帘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驴子怎么落入井底它得救了吗带着疑问,我阅读完了文章,不由得对这头驴子肃然起敬。

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它在井底苦苦地哀鸣,呼唤主人能将它救起。可主人无计可施,兴是嫌弃它的哀号,决意将驴子活埋。当一铁锹一铁锹的土拥入井里时,机敏的驴子不再哀鸣,强烈的生欲望,让它将力量保存,用于将身上的泥土抖落在井底,用四蹄一点一点地将泥土踩实在井底,就这样,井被一寸寸地填高,驴子得救了。

多么勇敢、多么机智的驴子,它用行动告诉我们:遭遇困难,勇敢面对,永不放弃!

(二)

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它起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边界,止于奥兰治河,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公里;纳米布沙漠被艾塞布干河分成两个部分,南面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北面是多岩的砂石平原。

纳米布沙漠年均降雨量不足25毫米,有时甚至数年滴雨不下。只有大西洋的阵阵风暴,每月会给这片沙漠带来五六天的浓雾。想象中那该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然而,就在砂石平原上,却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千岁兰。

作为纳米布沙漠上独有的植物,千岁兰的根一部分深深扎入砂石中,一部分裸露在地表上;它有一对皮革般的带状叶子,长的可达3米多;这种半似松树球果半似绿色花卉的植物,顶端还生长着如同枸杞一般的红果……

在那酷热的沙漠戈壁中,干旱时常威胁着千岁兰的生命。因为缺水,千岁兰宽厚的叶片便会渐渐枯萎,看起来就像一堆破布条;炎炎烈日下,风沙还要不停地抽打千岁兰;荒凉的沙漠中,挺立的千岁兰还是动物们的美食……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千岁兰的生命纵然不会短暂如昙花一现,大概也经不起岁月的几番轮回吧。可事实却让人目瞪口呆——千岁兰的寿命竟然长达2000年!

这是怎样神奇的植物,干旱的日子里,肆虐的狂风中,千岁兰一任动物们吞噬自己的枝叶;而它自己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忍耐、坚忍地等待,等待着雨水的降临。无雨的季节,千岁兰伸展开长长的叶子,尽情吸纳雾气与露水,然后贮存起来,用来渡过生命中的难关……难怪著名植物学家韦尔威特希考察纳米布沙漠时,面对千岁兰感慨万端:“我坚信这是南部非洲热带生长的最美丽、最壮观、最崇高的植物,是非洲最不可理解的植物之一。”

沙漠的自然条件可以讲,是十分恶劣的,但千岁兰却能生长着,靠的就是自身顽强的毅力。它的根和叶子都长得能够适合沙漠生存的环境而与别的植物不同,在“忍耐”中支持着,从而成为了“南部非洲热带生长的最美丽、最壮观、最崇高的植物,是非洲最不可理解的植物之一”。

要说环境,哪能说什么时候都能尽如人意呢?生存的智慧就表现在身处困境和逆境的时候,却能从容地生活着而不被环境所压倒。

素材写作

【素材激活】

司马光是宋朝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时19年之久。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告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这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就会翻滚,将他唤醒。然后,他立刻坐起,继续奋笔疾书。

【适用话题】“勤奋”“信念”“恒心”“理想”等话题。

【运用范例】

(一)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靠的就是坚持。坚持是力量之源,坚持是胜利的保证。日本成功人士本田宗一郎1974年在密执安获得博士学位时说:“许多人梦想成功,对我来说,成功只有在多次失败后和对失败进行反省才能取得。事实上,成功只代表着你工作的1%,而99%意味着失败。有1%的希望,就应该坚持。”常人往往是这样的,一旦心血来潮,就努力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搏击,觉得成功无望,就轻易放弃了,结果是成功离他而去。

法国安格尔说:“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得到报酬”。千年铁树会开花。只要坚持,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费尔德曾构思了海底电缆的计划,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投资在这个项目上。可第一次铺设电缆失败了,第二、第三次均告失败。面对失败的打击,他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1858年,电缆铺好了,很遗憾电缆只运营几个星期就停了。之后他又在大西洋上来回50次筹集资金,眼看快成功了,可铺到2400英里的地方电缆又断了,一切又白费了,这次损失600万元。1866年7月27日,经过12年不懈努力,电缆铺设终于成功了。

坚持出成果,坚持出奇迹。如果司马迁在狱中不坚持写作,就不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果曹雪芹没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坚持精神,怎么会有字字看来都是血的《红楼梦》;如果贝多芬没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谱曲,那就不会有流传世界、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

(二)

人生如路,理想若灯。理想,指引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的人,生活不再彷徨,人生不再苦闷,理想时时激励他们,不会放慢前进的步子,不会让时间在自哀自怜中荒废。时代的车轮,在一代代仁人志士的理想推动下,滚滚向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有了这样的爱国理想,鲁迅才弃医从文,用他如枪如戟的笔唤醒国人,爱国的夙愿得以实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十载矢志不渝,终于指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素材写作

【素材激活】

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联合抗曹,大败曹军。曹操引兵而逃,来到一处。关羽依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设伏,于是上演了一场“捉放曹”的故事——关羽义释曹操,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适用话题】“义”“感恩”“智慧无价”“历史的细节”等话题。

【运用范例】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赤壁之战后,孙权故把曹操逼向刘备边境,诸葛亮便派关羽守住华容道,等待曹操的到来。他为了报答曹操之恩,就让军队从中间打开一条道,放曹操过关。因此就有了关云长义释曹操。读到此,我体会到感恩可以跨越世间物,感动万物

“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况且,我们的学习课程中,也有感恩的主题。我想有关羽的重情重义的品质,去感恩周围的人,消除身边的怨恨。感恩,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的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应学会感恩。

扩展题库

字音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兵(léi) 稽(kuài) 夷(shān) 以实之(jiào)

B.强(nǔ) (gǎo) (huī) 束手(zóng)

C.有(yǎn) 官(lěi) 阳(bó) 不振(jué)

D.案(zhuó) 逅(xiè) 雄(xiāo) 烟炎天(zhǎng)

【解析】B.琮cóngC.番póD.zhàng。

【答案】A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服(shè) (gāo) 夷(shān) 王室之(zhòu)

B.强(nǔ) 稽(kuài) (huī) 束手(cóng)

C.有(yǎn) 官(lěi) 阳(bó) 不振(jué)

D.案(zhuó) 逅(xiè) 兵(léi) 烟炎天(zhǎng)

【解析】A.gǎoC.番póD.zhàng

【答案】B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雄(xiāo) 稽(kuài) 阳(bó) 上将军(jué)

B.案(zhuó) (gǎo) (huī) 束手(zóng)

C.有(yǎn) 官(lěi) 夷(shān) 不振(jué)

D.敬(xián) 逅(xiè) 兵(léi) 烟炎天(zhǎng)

【解析】A.番póB.琮cóngD.zhàng

【答案】C

4.下列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旌(huī)  富(yān)  雄(xiāo)  (méng

B.敬(xián) 官(lěi) (nú) (qí)

C.贵(zhòu) 逃(dùn) gǎo) bèi)

D.衣(gēng 足(dǐng 稿草(gǎo) (lǔ)

【解析】A项,“殷”应读“yīn”;B项,“弩”应读“”;C项,“敝”应读“bì”。

【答案】D

5.下列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野(wò)  富(yān)  雄(xiāo)  (méng

B.夷(shān) (lǔ) 兵(léi)

C.贵(zhòu) 逃(dùn) gǎo) bèi)

D.衣(gēng 足(dǐng (jí) 官(lěi)

【解析】A项,“殷”应读“yīn”;C项,“敝”应读“bì”;D项,“骑”应读“”。

【答案】B

通假释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住鄂县之樊口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 五万兵难卒合

C.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顷之,烟炎张天 操舍鞍马,杖舟楫

【解析】A项,“住”,通“驻”;B项,“诚”通“请”,“卒”通“猝”;C项,“雷”通“擂”;D项,“炎”通“焰”,“张”通“涨”。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 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操舍鞍马,仗舟楫

【解析】B.“诚”通“请”,“卒”通“猝”;A.“禽”通“擒”;C.“炎”通“焰”,“张”通“涨”;D.“雷”通“擂”。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住鄂县之樊口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 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操舍鞍马,仗舟楫

【解析】A.“住”,通“驻”;B.“诚”通“请”,“卒”通“猝”;C.“炎”通“焰”,“张”通“涨”。

【答案】D

4.选出下列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③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④五万兵难卒合 ⑤烟炎张天 ⑥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⑦雷鼓大震

A.①②④⑦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⑦ D.③④⑤⑥

【解析】②禽—擒;④卒—猝;⑤炎—焰,张—涨;⑦雷—擂。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面而事之     B.将军禽操

C.烟炎张天 D.雷鼓大震

【解析】B项,禽—擒;C项,炎—焰,张—涨;D项,雷—擂。

【答案】A

古今异义

1.选出加点词意思与现代词语相同的一项(

A.何不按兵束甲而事之

B.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D.江山沃野千里

【解析】A项,北面,北向,面对北方;B项,其实,他实际上;C项,妻子,妻子儿女。

【答案】D

2.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何不按兵束甲,而事之(到北方)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他实际上)割据江东,数千里(土地方圆)交战,操军不利(月初)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儿女)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中原地区) 鼎足之矣(形势形成)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⑦

【解析】①北面:面向北;④初一:刚开始。

【答案】D

3.选出加点词意思与现代词语相同的一项(

A.彼所将中国人十五六万

B.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C.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

D.交战操军不利

【解析】A项,不过,不超过;B项,其实,他实际上;D项初一,刚开始。

【答案】C

4.选出加点词意思与现代词语全都相同的一项(

A.何不按兵束甲而事之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

B.操虽托名汉相,汉贼也 不如意便还就孤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割据江东数千里

D.江山沃野千里 方与将军于吴

【解析】A项,北面,北向,面对北方;形成,态势形成。B项,其实,他实际上;邂逅,万一,一旦。C项,妻子,妻子儿女;地方,土地方圆。

【答案】D

词类活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敬贤士 ②必上将军 ③吏卒,交游士林 ④为汉家除 ⑤而琮已降,备走 ⑥兵精粮多,足以事 ⑦瑜等率继其后 ⑧刘备、周瑜并进 ⑨可烧而也 ⑩操悉以沿江

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

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解析】①名词用作动词/②③⑥⑨⑩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⑧名词作状语。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英雄 B.操悉以沿江

C.必上将军 D.吏卒

【解析】A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

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B.吾道也

C.鱼虾而麋鹿 D.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析】例句中“礼”与B项“师”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释为“以礼相待”和“学习”。A项,“旧”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C项,“侣”“友”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D项,“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绿。

【答案】B

4.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兵粮精多足以 B.首尾相接可烧而

C.必上将军 D.礼士

【解析】D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他三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备、周瑜并进    B.瑜等率继其后

C.鱼虾而麋鹿 D.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解析】例句中“残”“秽”与B项“轻锐”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释为“坏人”和“轻装的精锐部队”。A项,“水陆”为名词用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C项,“侣”“友”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D项,“南”为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答案】B

文言实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肃宣权(圣旨) 肃请得奉命表二子(吊唁)

B.已平矣(大致) 成败之(机会)

C.以朝廷为辞(动不动) 追于下(屋檐)

D.兼仗父兄之(功业) 兵精足(使用)

【解析】A.旨:意旨,意图;吊:慰问。B.机:关键。D.用:器用,物资。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操皆行之(冒险) 此天以卿二人孤也(辅助,协助)

B.上旌旗(竖起,树立) 盖以十舰最前(居于)

C.荆州与邻接(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英才世(超过)

D.与操有(感情上的裂痕) 卿能之者诚决(处置)

【解析】冒:鲁莽,轻率。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肃闻刘表(死) 夫以疲病之御狐疑之众(士兵)

B.士民富(富) 致勤之意(恳切)

C.如其谐(能) 己奉公(克制,约束)

D.助画略(准则) 与将军会猎于吴(将)

【解析】方:方针,方法。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战,操军不利  初一:刚开始

B.可烧而也 走:使……逃走

C.瑜等率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军北还 引:率领

【解析】轻锐: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精锐的军队。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操军不利,引江北 次:驻扎

B.可烧而也 走:逃跑

C.瑜等率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还 北:北面

【解析】B项,走:使……逃跑;C项,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D项,北:向北面。

【答案】A

文言虚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裹帷幕 济大事

B.可烧走也 若据有之

C.操留征南将军 取蒙冲斗舰十艘

D.与操遇赤壁 莫若遣腹心自结

【解析】C项,都是“于是,就”。A项,介词,用/连词,来。B项,因果/并列。D项,“在”/“和”。

【答案】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裹帷幕,上建旌旗

②中江举帆,余船次俱进

取蒙冲斗舰十艘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以:介词,用;②以:介词,按;③乃:副词,于是;④乃:副词,才。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裹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次俱进

B.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C.顷,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

D.进,与操遇赤壁 预备走舸,系其尾

【解析】D项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按;B.连词,于是/副词,才;C.助词,无意义/代词,道路。

【答案】D

文言句式

1.下列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寄寓于表 B.受制于人

C.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D.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解析】B项,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B

2.选出句式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解析】A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答案】A

3.下列句式不同于例句的一项是(

例句: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于孙将军”作状语后置。例句与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C

4.分析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选出不全有省略成分的一项(

A.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②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B.①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D.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②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解析】A项,可烧而走之也,裹之以帷幕。B项,与之结盟好。C项,使之抚表众,逼于兵势耳。D项,以之示群下,浮之以沿江。

【答案】B

主观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进,与操遇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走也。”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战 刚刚开始

B.同时 点燃船只

C.北军 彻底溃败

D.瑜等率继其后 精锐轻便的武器

【解析】D项,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操军不利,引江北 中江举帆,余船以俱进

B.今寇我寡,难与持久 陷泥中,死者甚

C.顷,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

D.烧尽船,延及岸上营落 引军

【解析】A项,驻扎/次序;B项,多;C项,语气助词/指代道路;D项,江北/向北方。

【答案】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注意前后呼应,用“瑜等在南岸”交代了两军的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做铺垫。

B.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来反映曹军的骄傲、麻痹心理,以“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来证实周瑜预言的正确,这一切都从侧面说明曹军失败的必然性。

C.在赤壁之战中,重点是黄盖诈降,因而详写;次重点是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描写也比较细致。

D.本文寓褒贬于叙事。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部下大将不计其数,却因黄盖倡议火攻曹操而独提其一人。对刘备只是一语带过,因为在决战中,刘备仅处于配合地位。

【解析】C项,重点应该是“火烧曹营”。

【答案】C

4.翻译选段中画线句子。

(1)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2)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答案】(1)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

(2)(到)江中心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3)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是时曹操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5.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时曹操权书曰  遗:送给

B.今水军八十万众 治:部署

C.有其地 奄:覆盖

D.愚谓大计不如之 迎:迎接

【解析】迎:投降。

【答案】D

6.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权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②此天君援孤也

B.①不响震失色

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C.①蒙冲斗舰以千数

取蒙冲斗舰十艘

D.①向察众人

②不如早与

【解析】A项,均为介词“把”。B项,没有人/不;C项,甚至、乃至/于是,就;D项,助词,的/代词,他。

【答案】A

7.下面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分别编成四组,请选出人物、情节都与“赤壁之战”(不仅指课文)整个过程有关联的一项( )

①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

②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

③周瑜打黄盖

④诸葛亮草船借箭,呼风唤雨

⑤诸葛亮守空城,计退司马懿

⑥曹操凌波横矛,对月吟诗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

【解析】②⑤不在“赤壁之战”时间段内。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答案】(1)孙权拿曹操的信让群臣看,没有人不受到震动变了脸色的。

(2)仍然少不了在下级官署做个小官,乘坐牛车,使吏卒跟随着,与士大夫们交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注],终身不。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蓍(shī)龟:指卜筮。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操心制行,出于诚  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 易:改变,变更

C.司马懿其营垒处所 案行:查问,查办

D.天不汉,非人力也 祚:福气,赐福

【解析】案行:巡行,巡视。

【答案】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

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不疑

有知,其几何离

C.方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

不赂者赂者丧

D.公异道会于潼关

秦伯说,郑人盟

【解析】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跟,和。A项,前一个“为”是动词,作为;后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也是连词,表假设。C项,前一个“以”是动词,带领,率领;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

【答案】D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但也对诸葛亮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和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作者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钟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解析】C项,应是史家认为而非诸葛亮的想法。

【答案】C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2)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答案】(1)他用兵行军,都本着仁义节制的原则,从夏、商、周三朝以来,还从没出现过这种人物。

(2)钟会攻打蜀国,派人到汉川祭奠诸葛亮庙,禁止军士在诸葛亮墓附近打柴,这难道是智力和策划考虑能够做到的吗?

【参考译文】 

诸葛亮是千年难逢的人物,他用兵行军,都本着仁义和节制的原则,从夏、商、周三朝以来,还从没出现过这种人物。大概他的操行、心地、制度、行为,都源于他的诚恳,出生于乱世,(在南阳)亲自种田,如果没有徐庶的一句话,刘备前来三顾茅庐,那么他一定会只求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会追求自己的名声。和刘备最初见面,就论述实力无法和曹操抗衡,孙权只能作为援军而不该去打他什么主意,只有荆州和益州才是作为基业的地方,隆中的话就像预言一样,终身没有改变。二十多年来,君主信任他,士大夫敬仰他,各民族心服他,敌人畏惧他。诸葛亮上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如果我儿子不能继承蜀汉基业,可以由你来接替”这样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弱,难以振作,但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并不起疑心。诸葛亮同样有让部下信服的地方,所以罢免了廖立,廖立哭泣;罢免了李严而李严郁郁而死。后主刘禅身边的奸佞小人,在宫中到处都是,但没有一个人会有和他作对的想法。

魏国政权占据了中国的全部发达地区,趁着曹操和曹丕遗留下来的威势,勇猛的人才像树林一样多,却不敢向西蜀发射一枝箭,而诸葛亮却先后六次出征魏国,使魏国像惧怕老虎一样害怕蜀汉政权。司马懿到了蜀军的军营,感叹诸葛亮是天下的奇才。钟会攻打蜀国,派人到汉川祭奠诸葛亮庙,禁止军士在诸葛亮墓附近打柴,这难道是智力和策划考虑能够做到的吗?魏延每次跟随诸葛先生出征,都想率领一万人的军队和先生两路会师于潼关,但先生不允许;魏延又想带兵五千人,顺着秦岭向东,一直攻下长安,以为这样就把咸阳以西都可以攻取下来。史家都认为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不去采纳,其实并非这样。先生这叫做正义之师不使用阴谋诡计,这时候应该率领大军,以堂堂正正的方式攻击罪恶的势力,在旌旗和战鼓声中,向魏国的都城前进,应该下战书告诉对方,商定交战日期战斗,又岂能偷偷摸摸,在某天采用奸诈的办法来算计咸阳呢!司马懿比先生年长四岁,他活着而先生却先去世了,年仅54岁,这说明是上天不保佑汉朝了,不是人力能解决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的诗完整地说明了这个意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倾之,袁术道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大计不如迎之。瑜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权纳其议。

时刘备为曹公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权遂遣瑜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操军败退。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所用。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节选自《三国志》)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  耳目:刺探消息的人

B.尚当天下 横行:纵横驰骋

C.今曹新折衄,方忧在 腹心:心腹之人

D.外有张鲁 寇侵:盗贼入侵

【解析】A项,“耳目”,耳朵和眼睛;C项,“腹心”,内心;D项,“寇侵”,抢夺侵扰。

【答案】B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所:助词,与“为”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A项,介词,到/介词,比;B项,动词,叫做/动词,成为;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答案】C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瑜“远见卓识”的一项是( )

①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②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

③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④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⑤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解析】①句体现周瑜、孙策关系密切;④句说周瑜受到重用。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和孙策同岁,关系密切,这是周瑜后来为孙权效力的原因之一。

B.周瑜本想投靠袁术,袁术让他的从弟取代了周瑜叔父的太守位置后,周瑜就投奔了孙策。

C.众人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却主张迎战曹操。结果周瑜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

D.周瑜认为曹操新败,暂时不会对东吴用兵,就建议孙权进取西蜀,收服张鲁,进而谋图北方。

【解析】B项,周瑜没有投靠袁术的意思。

【答案】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

(2)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1)句中“假途”是重点,(2)句中“烈”“割据”是重点。

【答案】(1)所以要求担任居巢的长官,想借路回到江东。

(2)加以倚仗着父兄建立的功业,占据着江东这个地方。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周瑜身形修长、健壮,容貌英俊。当初,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把家迁移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两人互相交好。周瑜把路南边的大宅子让给孙策居住,到上房去拜见孙策的母亲,生活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周瑜的叔父周尚做丹杨太守,周瑜去探望他。不久,袁术派堂弟袁胤取代周尚做太守,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想任用周瑜做自己的部将,周瑜看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求担任居巢的长官,想借路回到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就从居巢回到了吴郡。孙策亲自去迎接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务,调给他两千名士兵,五十名骑兵。周瑜那时才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他为“周郎”。又跟随孙策攻打皖县,也攻下了,当时得到了乔公的两个女儿,都长得美貌超群,孙策自己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孙策死去,孙权统御各项事务。周瑜带兵前来吊丧,于是留在吴郡,以中护军的身份和长史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带领全部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发展到几十万,东吴官兵听说了都感到恐惧。孙权召集部下询问计策,与会者都说抵抗不如迎降。周瑜说:“凭将军的神明威武和雄才大略,加以倚仗着父兄建立的功业,占据着江东这个地方,方圆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豪杰皆以为您效劳为乐,这正是纵横驰骋天下,为汉朝去除残暴污秽之人的时候。况且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能够迎降他呢?”孙权接受了他的意见。

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率人马南渡大江,在当阳和鲁肃相遇,便共同商量计划。孙权就派周瑜率军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曹操军队大败而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的身份兼任荆州牧。周瑜上疏说:“刘备是骁勇豪杰,又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一定不会长期屈服受人支配。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应当是把刘备迁徙安置到吴郡,大兴土木为他建造宫室,多送给他一些美女和珍奇的玩物,使他的耳目感官得到享受;再把关羽、张飞分开,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地方,大事就可以安定了。现在分割土地来资助他们,这三人聚集在一起,又都在边界的地方,恐怕蛟龙得到了风雨,最终就不是水池能容纳的东西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泛招揽英雄人物,又担心刘备难以很快被制服,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当时刘璋做益州牧,外面有张鲁的抢夺侵扰。周瑜就进京拜见孙权说:“如今曹操刚刚受挫折,心中正在发愁,不能和将军交兵作战。我请求和奋威将军一起进攻蜀地,得到蜀地,吞并张鲁,尔后让奋威将军留下固守那里,方便和马超相互声援。我回来和将军占据襄阳迫近曹操,北方就有被攻克的希望了。”孙权同意了他的计划。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路过巴丘时病死了,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五、语言表达

18.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赤壁之战》 是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出自《梁父吟》,在一些关键性的具体战术的使用上,

能够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战役发动阶段都用了激将法。 整个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于能否挑起敌方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玩命,拼个你死我活。 ,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为什么与《梁父吟》如出一辙了,因为二者的创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作者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 ,晏子只是灭了三个有勇无谋的勇士,但是诸葛亮却任借着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结合语境,同时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不仅、也、因为、就、因此、不过

19.在下面的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①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②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① 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② ,显露了非凡的个性,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解析】此题为续写句式题。①句式的结构较为简单(人物+诗句),关键在于所填的人物所处的时代必须介于“曹孟德”与“谭嗣同”所处的年代之间,其次所选诗句必须体现一种“潇洒”。②处为总结句,注意总结以上分句的共同特点。

【答案】①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20.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李广 荆轲 黄盖 周瑜 孙权

示例:项羽

他是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作所为,辩证地对人物进行评论。

【答案】(示例)荆轲: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别离;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用大智应大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然而纵使他豪情万丈,也逆不过历史潮流,大势所迫。时势造英雄,亦能亡英雄。

21.请根据丰子恺先生《锣鼓响》这幅画,以“锣鼓响”为开头,描写一幅欢乐场景。

要求:①图中两个人物要出现在描写的场景中,②要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体现欢乐的气氛,③想象合理,④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锣鼓响为开头体现欢乐的气氛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最少使用一种修辞要出现画中两个人物要书写规范,语句通顺

答案锣鼓响起来了,喧天的鼓声震彻云霄,一年一度的庆丰收舞狮大赛开始了。欢欢拽着奶奶的手,急切地朝操场跑去。操场上,缤纷的衣着,欢笑的歌语,融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煞是热闹,连空中的白云也仿佛被感染饶有兴致地驻足蓝天,俯视着这个欢乐的所在

晨读晚诵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容赏析】本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久为人们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委婉而富有蕴藉令人佩服。

晨读晚诵

情飞大赤壁

蔡常维

先前游过黄州的文赤壁再来到位于长江与陆水汇合处的三国古战场赤壁我有了一些准备暗中提醒自己:一定要从苏东坡“创作”的赤壁走出去文还武看一个真实的大赤壁真正体会一下“火烧战船”的滋味儿领略一回争雄斗智的谋略提高一次作为当代军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站在蒲圻市西北39公里处长江南岸的赤壁山上虽然眼前“黯淡了刀光剑影”耳边“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诗)的古战场地理环境赫然在目:茫茫江水,滚滚东流,赤壁山形如利剑一柄,直插江心,溅起层层拍岸惊涛;隔江就是洪湖乌林,这是一壁面江、一壁靠湖的窄长走廊;其下游四公里即陆口,陆水于此注入长江……如画的江山不忘历史,为我们收藏了一幅1700多年前皇皇的战争大画。“赤壁山”如今已成为赤壁古战场的标志。

据地形和史料分析曹、刘、孙三家当年在蒲圻赤壁会战并不是一般的遭遇战而是双方都看清了赤壁、陆口的战略地位是专门选择此地会战的。此地关系江东安危交战双方都在拼命地争夺。曹操率领26万大军南下日夜兼程不惜在洞庭湖冒雾进军结果迷了路耽误了两天行程。周瑜带领5万孙刘联军车轻路熟比曹军提前两天占领了赤壁。曹军未登上南岸就遭到迎头痛击而后退江北屯兵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其时曹军帆樯蔽日旌旗遮天兵多将广阵势甚是雄壮。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周瑜反复筹划出台了“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设计“连环”、巧借“东风”等一系列战略战术终于创造了“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光辉战例。“水阔山雄能者用”在这里大赤壁用历史的名义证明了“代代英杰方能保万古家邦”的深刻道理。

“东风烈火,扫荡了铜雀春梦”。站在现代文明的制高点上,把“赤壁大战陈列馆”里的盔甲、战车、剑戟、弩机、艋艟等作最深情的怀想,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战将,在当代画家笔下,以其栩栩如生的造型,被长江上下卷动的硝烟、战云有力地烘托出来,而犬牙交错的城垛和高高耸立的烽火台,让人呼吸到了历史长河中那血雨腥风的悲壮气息。“江风有情传千古遗恨”,看初嫁的小乔在寂寞的闺房里,穿针引线地为前方的征夫绣制征衣——现代蜡像艺术所表现出的仿真美丽,让我们又一次在战争与和平的严肃主题面前,刻骨铭心地读懂了生命和爱情的宝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矗立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摩崖石刻前任浩荡的江风吹得我心潮起伏——脚下的赤壁眼中的赤壁心上的赤壁统一化作了新世纪最想实现的一件事:我们的先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第一个千年之初就谱写了陆地江上的赤壁大战壮丽画卷成为世界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壮景;今天我们新时代的军人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抢占“知识军事”的制高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谱写出新的海上空中的赤壁大战壮丽画卷对准危害和平的战争顽魔来一个“东风扫荡”、“烈火西焚”,在第三个千年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赏评赤壁鏖兵的辉煌一幕曾令多少文人墨客泼墨挥毫谱写华章无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军人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所见、所感则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旁征博引思绪飞扬从客观的史实、历史的演绎等角度用一个现代军人的眼光分析了“赤壁大战”的军事价值。当年火烧赤壁的硝烟早已随着历史的烟尘飘散无迹但古代那些曾经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面对历史的陈迹追思先辈的军事思想作者表达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世界和平的主题。

晨读晚诵

智慧的美丽

虹莲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因为要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6题时他显然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  

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宠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最后一题出来了,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一样。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妹妹。

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快说呀,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啊,这是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慢悠悠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冲刺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沿的话?

他又说了:“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啊,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早点分享!

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的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坐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了。

我从来以为只有“情”是美丽的,比如爱情、亲情、朋友之情,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