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古镇 时光逆流之旅

发布时间:2020-10-24


大圩古镇 时光逆流之旅-旅游管理

大圩古镇 时光逆流之旅

文·图/白英
初到山奇水秀的桂林,就听说漓江边上有一座千年古镇——大圩。这个大圩当年曾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贵港的桥圩)之最。今天虽小雨,我却难抑探寻古镇的兴奋之情,不必说狭窄的石板街巷,更不必说光滑的古桥石栏,踏进古镇,扑面而来的陈年旧香气息仿佛一下就把我揽进怀里,让我顿感回到了从前那个光影斑驳的岁月里。 三面环水的宁静古镇
从桂林三里店转盘搭乘去大圩的班车,也就是十来公里的路程就到了。眼前的大圩,古色古香,安宁静谧。它北临漓江,南靠磨盘山,东是潮田新河,西接相思江,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真是“村前漓江环绕,如玉带青罗;村后奇峰雄起,似龙腾虎跃”,难得的一个自在的去处。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北宋时就成为商业繁荣的集镇和水运枢纽,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
走在大圩古镇旧旧的、窄窄的路上,看着街道两边古老的民宅,依稀可以感觉到当年的裕饶。漓江的水静静地从大圩古镇旁边流过。听老人讲,大圩地处水路交通枢纽的核心位置,当年每逢圩日,人来人往1万不止,光泊在码头的船就多达二三百艘,曾有“小桂林”之称,不难想象,上溯百年,甚至千年,这里是何等的繁荣与富足。而今,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嘈杂与熙攘,但在一座座砖木、石木结构的斑驳建筑物里,依然可以寻到远去的文明,依旧可以听到历史的涛声中飞溅的浪花声里对大圩的铭记。



这天不是周末,古镇上没什么游客,显得非常宁静。小镇上没有充满情调的酒吧,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唯有古朴和安静,给人以祥和的感觉。古镇的一座座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家家都在门口挂上了红灯笼和摆上小摊出售一些纪念品,高高低低的屋檐下,长满了苔藓,经年的雨滴跌落青石的台阶上,“激”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石洞,“水滴石穿”在这里到处可以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斜身倚在门前的石凳上,淡然地看着陌生的游人。扫视了古镇的左右,我的脚步声不由得低落了下来,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溢满心头,?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到来是多么的多余。也许,我的踏街而入,已经惊扰了它的宁静。 油光水滑的青石板古街
大圩古镇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中间是一条古韵犹存的老街,地上的青石板油光水滑,不知踏过多少商贾和游人,脚步和岁月把它打磨得闪闪发亮,见证小镇曾经的繁荣和沧桑。小街最宽处不超过3米,窄处就2米,挑出来的瓦檐仿佛就要相碰。两边民居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基本还保持几十年甚至百年前原样。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服。虽小巧逼仄,却也有些与众不同的情调。
古街最有特点的是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道高墙相隔,高墙有厚重结实的门框,门框上有旧迹,说明过去曾经有过门。在这些大门的门楣上端多镶嵌有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着不同字体的“永安门”,或“泗水钟祥”,或“太平门”,或“瑞霭瀛洲”等吉祥词句,使古街道不仅有了防火防盗功能,还增添了不少文化的氛


围,寄托着当地人祈愿能在仙境般的田园生活中代代永安、岁岁太平。 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古镇老街,沿街现在还保留着的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古老店铺,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房前有闲着无事的老人,或是坐在街边看些发黄的老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街上间或有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从你身边走过,去江边捕鱼;还有相邻的妇女在悠闲地拉着家常,脚边是酣睡的鸡鸭猫狗,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生活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却很温馨。
青龙卧江影如月
蜚声全国乃至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有一组这样的镜头:刘三姐和阿牛哥乘坐小船横穿漓江,定情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下。在大圩古镇,顺着青石板路一直往东走,走出老街就会看到电影中的这座古老的石桥,这就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万寿桥。老桥两边各有20余级台阶,桥面以青石板嵌成,两侧有1米左右矮护墙。桥四角有四柱,柱头有造型美观别致的石狮。此桥单拱昂立,横跨马河与漓江交汇处,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颇具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
走上万寿桥,拱面和石阶经过百年风雨部分已塌陷位移,桥体显得老态龙钟。桥面磨得溜光发亮,而石缝里层层叠叠的青草却顽强地伸展着柔弱的身段,在湿润的风中轻轻摇曳。桥头两边各有几棵碗口粗、生机盎然的榕树,给苍老的石拱桥带来缕缕生机。有多少才子佳人伫立于此看风景,在不经意间成为风景中的风景呢?有多少商客游人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走过桥上的风风雨雨呢?曾经的华章,已成过往云烟。如今古桥依然静默地伫立着,守护着曾经的繁荣与如今的肃


静。
万寿桥旁一侧的河滩就是大圩的主要圩场。过去沿河密集分布着卖米码头、楼码头、秦聚利码头、五福码头等10多个码头。一个个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而伸入江中,码头多用料石镶砌,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的长方形平台,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码头顺江排列,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具有一种错落美感,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段平地,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天光一线,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给码头平添一种纵深感和活力。 繁华过眼 古风淡然
青砖黑瓦,静默宁静。你千万别以为古镇小气,和镇上的人交谈,他们会给你讲当年古镇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的辉煌。随意进入街口的一栋老宅。这是当年四大家之一的周家老宅,当年为武状元贺喜的木匾静静地放在那里,不过早已斑驳得不成样子了。院里看似不起眼的一口大石缸,竟然是乾隆十三年的老物件,在这栋民宅里处处透露出古意,就连那根深叶茂的大铁树也有三四百年的树龄了。
这个百年老宅,曾住过十几代人,如今留守老宅的女主人78岁阿婆,面庞清瘦,眉目却依然清秀,一看就是当年的美人。她人很精神,非常健谈,说起旧年往事,仿佛回到从前。在她的指引下我参观了她的百年老宅。主人的卧室,结构非常考究,像是一个“回”字,上面是露天采光的,四周都是用上好的木料修建,整个古宅保存着八扇完美的木门,每扇门雕刻的图案都不一样,民间传说故事“老鼠偷油”、“龙凤呈祥”等历历在目,房子遗留下的痕迹依旧保持着曾经的辉煌。



明朝的才子解缙有《大圩》一诗是这样写的:“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真实地描绘了当年此地的自然景致、生活场景和商贸繁华景象。阿婆告诉我,诗中说的壮人,不是壮族人,而是家中的汉子。汉子要亲自操持家务,买盐回家,那么汉子们的女人到哪里去了呢?解缙诗中到此戛然而止。阿婆说,当地有女人做生意的习俗,大圩的汉子对于女人抛头露面习以为常,非但不予歧视,反而呵护关爱有加,这种关爱,不是关在屋子里自己爱,而是让其张扬个性、尽情发挥。这家的阿婆一定如此,如今,悠然地洗菜濯衣,想必是见惯了繁华的,所以才有这般平静的神色和目光,一如“惯看秋月春风”的处变不惊。 古味惹沉酣
行走在这条老街,只是觉得小镇上的住户很悠闲也很友好。不觉已到饭点,街的空气里飘起了诱人的美味儿,家家户户在老屋的前厅摆起了饭桌。我刚好走过一户酿酒深宅,这户的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见我门前经过,也不管认识不认识热情地招呼起来:“进来吃饭吧!”一声真诚的招呼,让我顿时有了家人一般的亲近感。我也不推辞,趁机坐下来,也好品尝一下真正的漓江原味美食。 坐定细看,老屋里几十坛大酒缸摆在眼前,一股酒香扑鼻而来。主人好客,舀出一碗酒,叫我品尝。轻呷一口,满口余香,不由得赞叹一声:“好酒!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老伯自豪地说,这是自酿的漓江米酒,只有采用清澈澄碧且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漓江出产的优质大米、自制精选的酒曲,贮存在漓江边冬暖夏凉的老屋中,酒质才能这样的醇和芳香。
老伯知我远道而来,特意给我新做了几个看家菜,有漓江啤酒鱼、清蒸剑骨鱼、笋干炒腊肉、香菇酿还有艾叶粑粑,我看一眼就陶醉无比。特别是漓江啤酒鱼,


满满一盘,色泽鲜亮。可是我刚一下筷便惊讶地发现,鱼鳞竟然没刮掉,在汤汁中闪着银光。老伯说,这是漓江啤酒鱼的一大特色,不刮鱼鳞,提升鲜味,风味更佳。我半信半疑地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鲜美的滋味刺激着味蕾,没想到鱼皮竟然这么好吃。鱼鳞被炸成一层脆壳,又蘸满了酱汁,真正是一次全新的美食体验。鱼肉香嫩可口,并且没有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令人胃口大开。看我吃得如此惬意,老伯脸上满是笑意。他说,漓江啤酒鱼的用料全是本地独有的,鱼是产自漓江的鲤鱼,这种鱼生于山清水秀之处,鱼肉格外鲜美。用漓江水烹煮,滋味绝佳。所以,今天吃到此味,你不枉来大圩。我品尝着这一桌独特的美味,眼前是漓江水、两岸青山、古朴的小镇,耳边仿佛清晰地听到刘三姐优美的歌声:“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是啊,这道美味于我来说,除了是口福,何尝不是一次惬意的心灵旅程呢?抬眼望去,板路上,恬静的老妪和调皮的孩童惬意而行,留下那一串串悠远绵延的脚步声,恰似古村里跳跃的音符,经年不息地演奏天人合一的轻歌曼曲……








大圩古镇 时光逆流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