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发布时间:2016-01-24 01:45:29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1110



本建设方案依据电力行业特点,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以做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为目标,结合岗位任职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制订。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在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件的指导下,贯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开发模式,重点体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工学结合特点,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职业,工作课程的电力类专业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

在方案完成过程中,院、系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在政策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近期在不断地调查、分析、探索、总结的专业建设方案。它可为本校高职高专职前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各高职院校进行电力类专业建设时提供参考,进一步可为实现“零对接”在岗职工培训奠定基础,我们也继续坚持为电力类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仍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概述 5

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 5

1.2建设指导思想 5

1.3项目及预算 6

二、建设基础 8

2.1学校背景 8

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 9

2.3毕业生追踪调研 9

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 10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 12

3.1总体目标 12

3.2具体目标 12

3.3建设总体思路 13

四、建设内容 15

4.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15

4.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18

4.3师资队伍建设 19

4.4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20

4.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1

4.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1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21

六、保障措施 22

6.1组织保证 22

6.2制度保障 23

6.3管理保障 23

七、建设预期 23

7.1预期效果 23

7.2预期保障 26

附件: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8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刘淑华(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科(电力工程系主任)

项目组成员:黄宇强、 英、林美玲、李仙琪、娄方桥、马新慧

良(贵州电网公司计发部副主任

伟(贵阳供电局生技部主任)

温良彪(铜仁供电局总工程师)

一、概述

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5.《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

6.《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7.《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1.2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学院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紧扣“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立足电力育人,面向社会办学,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强化学院内涵和特色建设,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实现学院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为贵州及电力行业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为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1.3项目及预算

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系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支持,形成专项资金,两年建设合计费用:235万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合理安排经费预算支出,项目经费预算资金总表如下表1-1所示。

1-1 主要建设项目及资金预算一览总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

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20

5

25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21

41

62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42.5

30

72.5

师资队伍建设

27

23

50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6

1

7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1

0

1

合计

117.5

100

217.5

说明:我校为电力行业办学,依托贵州电网公司现已将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完成,能够满足现代教学要求;目前,我校多项实训实习仿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所有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已纳入办学成本,故没有单独列出。

专项资金支出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部分,具体项目建设规划及进度在后面章节列出,各个分项资金预算见表1-2至表1-7所示。



1-2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5

1

6

课程体系构建

8

2

10

课程标准制定

7

2

9

小计

20

5

25

1-3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优质自编教材

8

20

28

课程资源建设

11

20

31

课程考核与评价建设

2

1

3

小计

21

41

62

1-4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改造电机实训室

12

6

18

新建电力自动化仿真实训室

16

14

30

相关实验室内涵建设

14.5

10

24.5

小计

42.5

30

72.5

1-5 师资队伍建设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培养

2

2

4

骨干教师培养

9

8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2

10

22

企业兼职教师培养

4

3

7

小计

27

23

50

1-6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2

0.5

2.5

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4

0.5

4.5

小计

6

1

7

1-7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2012.10

2012.102013.10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1

0

1

小计

1

0

1

二、建设基础

2.1学校背景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区——贵阳市红枫湖畔,占地22万平米,建筑面积10万平米,是全国率先成立的电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也是南方电网(含黔、粤、滇、桂、琼五省区)内唯一的电力类高校,且是贵州省内经批准实施中外联合办学的首家高校。校园依山傍水,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四季花香,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掩映其中,景色宜人,学习生活环境十分优越。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精神,近年来依托企业,实施教育资源重组、教学课程改革,各类教育资源尽显优化,办学特色十分鲜明。

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

贵州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具有水火互济的先天优势。煤炭资源已探明保有储量523亿吨、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居中国江南诸省之冠。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量164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19999月,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电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贵州电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在西电东送主战场,掀起了令世人瞩目的四水四火四水八火字环网、两交一直的电源电网建设高潮。目前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已达到2135万千瓦,已建成以中部字型环网为中心,向北、向东延伸的500千伏主干网架,并通过五交两直500千伏输电通道和一批220千伏输电线路与省外电网相联。贵州电网现已进入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大机组、交直流混合外送的新阶段。贵州电力已成为西电东送主力军,正向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电力日益成为支柱产业。贵州电网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了贵州煤炭、机械、运输、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电力迅猛发展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得到极大扩展。电力行业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电力建设等几大环节都需要大量具备电力系统基础知识、懂电力系统专业技术和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将进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电压、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电力类技能人员会有很大需求。需要他们掌握多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继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提升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3毕业生追踪调研

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收集他们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技能的训练,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意义。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显示:对我校毕业生予以充分的肯定,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一直保持良好。不少学生成了技术或管理骨干,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对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评价较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水平,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对毕业生的调查总结如下: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特别是校内技能训练方面基本满意;建议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建议大力改善实训条件,实训考核应该尽量采用企业标准,使得教学同生产一线接轨,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他们也根据各自的岗位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

根据本专业在学院的定位和在校生人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取得的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分析:

(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本科压缩”与“中专延长”的影子仍挥之不去,传统高职教学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背离了高职教育的“高技能性”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原则,进而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电力高职院校,传统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迫在眉睫。

解决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聘请现场专家,拟订本专业对应的各职业工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的思路,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等相关配套的软件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双证书”要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加强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依据,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总体目标,通过引进、进修和培训、顶岗实践、特别是贵州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开发等途径,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团队。

(四)进一步建设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

存在问题: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原校内实训基地有以下实验实训室: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实验室、电子装配实训室、电机实验室、电机检修室、变压器检修室、断路器检修室、二次线装配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10KV变电仿真室、高电压技术试验室、220KV仿真变电站等,实训设备总值几千万,基本满足电专业可开设的各类实验实训教学环节需求。如今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中心(学院)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的重要技能基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低,教师没有完全参加实验实训管理的积极性,课程改革难以引向深入。

解决方法:通过专业建设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和贵州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进行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和制度建设,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良好管理与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实训基地集培训、职业素质训练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的强大功能。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未能完全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尚待建立。

3.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等,还不能满足我院人才培养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

3.1总体目标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电力发展规划、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兼顾到电力专业能力与现场适用性的融合,考虑到学生应用技能掌握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走以贵州电网公司为主导、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地市供电公司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之路;以配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运行仿真“研、培、教一体”为特色、企业支持的实训基地为优势、企业管理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深度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品牌建设,带动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发展。

3.2具体目标



3-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具体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

完成时间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深入探索“工作工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五个对接。如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教学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建设。

201110月至

201310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与企业紧密合作,按实际工作过程,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发设计学习情境;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行动体系,完成适应该学习领域的实施、管理、评价制度及相关标准,提供一个真实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竭力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建设3门及以上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改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3门及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适应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6人;到企业聘请3名以上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专兼比例达到21

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扩建1-2个具有仿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作区;保证学生在校内完成电自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做中学”的教学过程;建立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50%以上;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完成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岗位标准的开发,技能鉴定工作。

3.3建设总体思路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办学功能集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教师教学任务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独特优势,有机整合职前职后的各种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并推广工学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五个对接”。一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我院实际,选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为学院申报建设专业;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对同类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了适度整合,使公共基础类课程在符合上级要求并得以强化的同时实现了相对统一,使同专业类课程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同时得到进一步优化;四是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完成相关配套建设,完善专业内涵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紧扣“五个对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时,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小组的职能,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畅通,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和就业的能力,加快创新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完全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都是结合职业标准、工作规范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项目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进行专业定位时,必须考虑到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给一技之长,虽然给一技之长非常重要,但是为给一技之长的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技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更为重要,达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具体做法是,完成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标准、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开发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做、教、学为一体,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企业高度认可的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的全真设备以及仿真设备,引进贵州电网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性强、技能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段,按照运行、控制及调试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

四、建设内容

紧贴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具体建设的实施步骤与内容为:

4.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特面向电力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主要培养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电的全过程中,对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调试、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电力网的调度方面,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的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分析方法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基层主管和课程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素质结构合理、技术及学识水平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每年按市场需求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2)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设想如下: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改革应当体现系统性,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面向电力岗位的系统,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线索,收集整理专业服务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引入;通过广泛调研和咨询电力行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主要工作岗位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岗位。第二,深入生产现场,调查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群,组织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分析工作任务群,找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第三,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行动能力领域。第四,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从而确定专业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第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完成教学资源的建设,配置合理的实验实训条件,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专业建设开发步骤如图4-1所示。

4-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步骤

通过上面几个步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完全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继续深入推行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上岗证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利于学生就业为目标,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类别。实行专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搭接的“双证制”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理-实交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增强学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学生就业上岗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的训练到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训练再到岗位适应训练的“无缝”过渡,使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实现“零对接”。

在整个过程中,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向准技师的职业目标靠近,确保学生离开学校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4.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1、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思路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确定专业课改课程建设目标。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的任务是:配合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按照重构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电自专业职业工作任务中各工作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完善重构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改课程及项目课程建设。

具体做法: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负责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每门课程由骨干教师牵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使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步进行,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思路形成:完成多媒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试卷库、专业图片库、视频动画库、学生作品库、电子教案等,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间上整合为一体,不再采用分阶段进行,为应用到在岗职工培训做好充分准备,体现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

目前,预计涉及《变电运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电工》、《电力系统分析》等4门及以上课程。

2、教材建设

根据重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核心课程,结合学校现有情况,建设校企合作编写3本及以上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一体化”优质校本教材中,完全脱离原书本的知识结构,代之以一个基本贯穿前后的实践项目作为主线、以实践技能为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够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注重过程考核与职业能力测评。课程考核标准、内容、方式与电力系统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区分对待应知应会能力,形成由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生工作过程,又评价工作成果;既要评价学生技能训练状况,又要评价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评价其工作表现和态度。按照课程特征,可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操、口试、答辩、观测、提交专题报告或分析说明书、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同时,学生也要评价老师、评价学校,不断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4.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职教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型课程的实施完全不一样,其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完成特定的实训任务,因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无法适应高职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和实施的需要。

1.建设思路

在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推进专业群中各支撑专业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和教师结构,在2年内将建成一支能够引领电自专业发展,具有较高水平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5-8人,聘请3-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注重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比如参加高级技能等级考证,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代高职教育规律,掌握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提出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及措施。

通过安排到相关科研机构、高职院校学习培训,安排到基层企业一线锻炼,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主持或参与教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实现。

3.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

计划2年内培养5名以上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技研发、社会服务能力;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秀,能够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通过学术研究、参与科研、主持或者参加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派到省内外企业实践,建立校企合作互访交流制度和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等途径,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骨干教师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造就一支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4.兼职教师

在贵州电网公司聘请3名以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人才资源库,构建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既可担任专业课、生产实践课、毕业综合实习教学,也可参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担任专业建设指导顾问。

4.4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实验实训室主要用于满足学生校内技能培训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培训、新进人员技能培训、技能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的需求。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确保本专业每位学生能在实训基地获得本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学院的现状,拟新建电力自动化仿真实训室,改造电机实训室,同时,加强本专业其他实习实训室内涵建设。为确保实训的顺利、安全进行,学生计划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的费用支出

4.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成败,校企合作制度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应注重找准学院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拟建立校企合作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制定如:《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实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共制规章制度、协同管理,提高电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内涵。

4.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发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优秀创新团队的作用,利用人才集中和技术集中的优势,参与电力行业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支持电力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服务,开展面向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我专业近几年教学质量总目标是:培养模式实用、教学设备先进、实验实训完善、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率保持稳定、专业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具体分目标的监测指标为:

1.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监测指标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

2.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监控指标为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学生考核评价等。

3.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监测指标为公共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校内外各类技能大赛状况等。

4.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监测指标:

1)教学资源主要监测指标是师资队伍总量、结构、质量及其建设与发展状况;教室(含多媒体教室等)配置状况;校内实训基地、机房、教学仪器设施配置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状况;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状况等。(2)管理队伍主要监测指标是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状况以及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3)制度建设主要监测指标是相关制度,特别是校企合作制度健全与科学合理性。(4)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监测指标是改革创新意识、成果和实效。

六、保障措施

专业建设中,应实现组织、人员、经费、政策保障及质量控制,具体设想如下:

6.1组织保证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需要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能,根据专业建设实际需要,成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学院领导、教务处所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能。除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外,重点就“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提出建设发展指导意见。

2.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

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师资现状,配备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组成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地为专业建设做好工作;专业建设领导是重点项目推进的主体,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加快专业建设的合力,确保专业建设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6.2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制度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应制定相关制度,同时,专业建设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及相关教学管理文件,计划制定:《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专业建设情况定期检查制度》、《责任人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保障性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制订并认真实施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考评,保证建设项目优质如期完成,使专业建设有目标、有规范、有措施、有检查、人才培养多元化评价。

6.3管理保障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实施项目责任制度,系主任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负有全面责任。各建设方案项目均明确直接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实行项目实施问责制。实行项目建设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实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建设资金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项目管理建设实行专款专户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

七、建设预期

7.1预期效果

按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目标,合理控制建设进度,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内容的建设确定具体监测点,编制预期效果及建设进度表如下:



7-1 电自专业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表

建设内容

201110月至201210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201210月至201310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预期目标:

依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课程重点、难点的把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展项目课程的建设工作。

预期绩效:

①与电力企业专业合作,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

②与企业专家一起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调研,写出调研报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

预期目标:

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新体系的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预期绩效

完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②制订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③完善项目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课程评价标准。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预期目标:

确定专业课改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课改课程项目化的准备工作,建设2门以上课改课程方案,确定特色课程建设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本2门。

预期绩效

形成课改课程的基本框架。完成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和部分初稿。

②确定进行工学结合的企业,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与电力企业的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建设课改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

③开展《变电运行》等2门及以上项目课程的建设,初步完成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建设。

④完成《变电运行》等2门项目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预期目标:

重点继续建设课改课程1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1本。

预期绩效

①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1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建设方案及课程标准。

②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1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等。

③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门课改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设计等。

④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2门及以上课改课程的配套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

预期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1名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突出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带领本专业快速成长。

预期绩效

①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专业教学团队。主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主持专业建设工作。

②参加国内职教学术交流,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经验。

引进的电自企业专家,有5年以上研发、生产、管理工作经历。

预期目标:

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丰富教学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预期绩效

①送到国内先进院校进修学习,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研究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②组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教材编写工作。

③提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领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工作。

2

骨干教师

预期目标:

完成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培养2名骨干教师,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专业教学、科研的骨干。

预期绩效:

①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

②分别送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

③参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论文1篇。

预期目标:

培养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通过送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3名及以上骨干教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

预期绩效:

①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

②分别送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国外先进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职教经验。

③参加国内职教学术交流,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经验。

3.双师型教师

预期目标:

完成2名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相关工作。

预期绩效:

①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

②分别送国内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

③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工作。

预期目标:

完成2名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工作,通过送相关高校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相关工作。

预期绩效:

①到电网公司所属等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

②分别送国内进修,学习先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

③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工作。

4.兼职教师

预期目标: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参与专业建设。

预期绩效:

聘请3名以上,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工作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预期目标: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到校内实训基地兼职,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预期绩效:

聘请3名以上,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兼职工作,指导相应教学任务。

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期目标:

作好实训室新建规划,完成实训室建设的调研工作,形成建设方案证,保证该实训室建设的科学合理,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

预期绩效

1. 制定拟购设备清单并进行市场询价;

2.完成42.5万元的设备采购及内涵建设,并安装调试。

预期目标

完成实训室建设,面向全院师生开放,提供电力企业的典型生产过程仿真性实践教学,提高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工作实践和认知能力。

预期绩效

1落实200平方米实训场地建设;

2.制定拟购设备清单并进行市场询价;

3.完成32.5万元的设备采购及内涵建设,并安装调试确保正常教学使用;

4开展部分学生的技能提升实训,按面向生产过程的要求组织实训;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期目标: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制度保障。

预期绩效

完成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企业运作模式进行。

期目标: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制度保障。

预期绩效

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预期目标:

在贵州电网公司带领下,创建良好的仿真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锻炼工作技能;参与企业员工技术培训。

预期绩效

1.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2.参加技能鉴定工作

预期目标:

在贵州电网公司带领下,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岗位标准的开发参加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预期绩效

1.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岗位标准的开发

2.参加技能鉴定工作

7.2预期保障

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教师方面:

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提出更高要求。

2、学生方面:

对于上进的学生,上课不再枯燥、内容不再乏味、学习有了方向;就业后上手快、竞争力强、工作得心应手。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等个人自身原因将会更多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于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3、制度方面: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理实一体课程过程控制,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要求课程考核分为完全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代替课程考试等几类,倡导课程考核方式选择能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考核方式。

完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下厂锻炼、校内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校内实训环节教学过程的管理,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制度建设。

4、条件方面: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学进程安排理论、实验、实训教学,打破传统教学运行管理方式,从教学调度、资源调度、教师调度和实训室开放等四个方面保障专业教学的运行与实施,例如:一体化课程安排可四节、整天、整周甚至几周连排,教师可根据内容需求由一个教师甚至多位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室、实训资源优先考虑课改专业课程;根据改革需要实行实训室开放等。

实训条件应该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规划建设建议,逐步建设完善。

电自专业通过两年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贵州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合理、完善,更好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及实施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以“一体化”课程为主、多种模式共存的课程开发及教学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附件: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对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国家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2条 学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学校自筹的专项资金。

第3条 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第4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规范管理,集中使用,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项目管理,绩效考评。

第五条 学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的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对资金实行学院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承建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政、财经法规和本实施细则规定,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有:

(一)审批专项资金预算草案。

(二)审批专项资金预算调整方案。

(三)审批专项资金决算。

(四)审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六条 使用专项资金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材料等,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第七条 凡使用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购置、新建的固定资产,均应纳入学院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

第二章 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第八条 专项资金预算是学校综合预算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预算。

第九条 专项资金预算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经过项目申报、评审、认定、预算资金核定等程序,逐级建立严格、规范的评审机制,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制定预算方案。

第十条 专项资金年度项目预算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需按相应审批权限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

第十一条 各项目部门在上报项目预算时,应严格按照相关项目申报文本的要求,规范申报。

第三章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二条 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费:是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生自专业进行教学研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相应教材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发生的费用。

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费:是指学院建设过程中购置、调试、改造、维护实验实训设备以及相关实训制度建设、规范设计发生的费用。

3、师资队伍建设费:是指学院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用、引进及聘请专家所需经费。

4、其他费用:是指除上述费用支出外,其他与专业建设相关的非基建类费用支出。

5、项目管理费:是指专业建设办公室在实施项目建设中所必须开支的经费,主要用于专业建设办公室统一组织的项目论证、评审、考核、验收所需的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复的建设方案中的支出项目、范围、额度。

第十四条 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采购。

第十五条 由学院采购的支出项目按照学院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招投标采购: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

专项资金的支出审批程序: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专业建设办公室复审→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审批→财资部审批支出款项→经办人办理相关业务。

具体业务办理完毕,原始单据要由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建设专业带头人、财资部负责人、主管领导签章,并明示业务内容;要由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核确认后,方可办理报销。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化债等与专业院校建设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四章 专项资金决算管理

第十八条 学校财资部要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财政厅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及时将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按照预算科目编制专项资金财务决算报告。

第十九条 财资部上报的专项资金决算报告要做到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决算报告要附文字说明,对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特殊事项、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上报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上级有关部门。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部门应高度重视和确保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进度,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项目,将进行处理和考核。年末专项资金预算资金结余,可结转下年按建设计划和规定继续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一条 财资部须每季度末公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跟踪、反馈。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专业建设运行监督小组应对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各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施全面监督,并接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学院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由项目组负责人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全程负责,定期向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 建设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如发现有截留、挪用、挤占建设专项资金的行为,以及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资产毁损、效益低下的,将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做出处理,情节严重者,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所有与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有关的领导、项目负责人和财会人员,都应自觉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同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及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十五条 项目建设结束后,学院财资部要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将专项资金所有账户的凭证、账簿、报表和相关资料整理归档,按规定交学院档案室保管。

第六章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及相关部门政策变动时,以教育部、财政部文件为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项目审批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学院财资部负责解释。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