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模板

发布时间:2020-05-16 15:38:25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

(四)何:通” 呵” ,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何以】即” 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无何】译为” 不久”“ 没多久” 。

【何乃】译为” 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 乎” :在;后一个” 乎” :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 这才”“ 就” 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 竟(然)”“ 反而” 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等。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你” 。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这样” 。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若夫” 、” 至于”“ 如果” 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 恐怕……”。

【乃尔】译为” 这样” 。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 ,” 它的” (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 它” (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我的”“ 我(自己)” 或者” 你的”“ 你” 。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这”“ 这个”“ 这些” 。

6.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可” 、” 还是” 。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恐怕” 、” 或许” 、” 大概” 、” 可能” 。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难道” 、” 怎么” 。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何其】译为” 多么” 。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 ,” 再说” 。例:

【且如】就像。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 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

2.表近指,相当于” 这”“ 这样”“ 如此” 。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 如果”“ 假设” 等。

2.表选择,相当于” 或”“ 或者” 。

3.至,至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 要说那” 、” 像那” 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 几许” 、” 多少” 。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 字结构,表示” 所……的人” 、” 所……的事物” 、” 所……的情况” 等。

2.” 所”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 为” 和” 所” 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1.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 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等。

2.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 到处。

2. 所在之处,处所。

9、为

(一)动词。

1.有” 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所” 结合,构成” 为所” 或” 为……所” ,译为” 被” 。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当”“ 等到” 等。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 、” 于此” 、” 于彼” 。

2.相当于” 于何” 。译为” 在哪里”“ 从哪里” 等。

(二)代词。

1.相当于” 之” 。

2.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

3.作词尾,相当于” 然” ,译为”……的样子”“……地” 。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 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说明:” 以” 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 又”“ 而且”“ 并且” 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而” 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 来”“ 用来”“ 以致” 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例如: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 ,或省去。例如: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1.通” 已” ,已经。

2.通” 已” ,止。

【以为】 认为, 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把……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 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 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3、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 依照,根据。

2. 依靠,凭借。

3. 趁着,趁此。

4. 通过,经由。

5. 因为,由于。

(二)副词。

1. 于是,就;因而。

2. 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 根据

2. 沿袭,继续。

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 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3. 由于

4. 向,对,对于。

5. 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6. 与,跟,同。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8.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崤之战》)

【见……于】表示被动。

15、与

(一)介词。

1. 介词。和,跟,同。

2. 给,替。

3. 比,和……比较。

(二)连词。

1. 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 给予,授予。

2. 结交,亲附。

3. 对付。

4. 参加,参与。

5. 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16、则

(一)连词。

1.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是……就”“那么”“就”“便”。

3.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1.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2.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 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的”,“……

的(人、东西、事情)”。

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可译为“个”、“样”之类)

3.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4.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不必译出。

7.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8. 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二)语气词。

1.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8、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2. 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6.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小度写范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