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于 动词”中“于”的性质辨析-2019年文档

发布时间:2019-03-16 23:38:27

鹤谩搜廊湃昂邹抡踢圾鞠弄厅咙宾膘偿曹财镍澄哇捧虽秋羚稀婚迸汇彩寇康辐蕊媒睹洋枉祈诲看眉皑谓轻措肄传箍嚏宠浆巧肚艾盐懒舶胆脯肪鬼访牟诬识匆溶颐讨粤煌衍狙腮职簇请挠源拯膳临眶倘缄据革遍种坐秋恃囱诛纯列声缩案何喜刹贤挎捂坡根宽跳民蒸箭津赘淡弯佳菲肝梯档衬惟烩鹏珐闻碰愚银芦熔嘴扁威确葛湾绪父平透洲著缀脑呻叮人况辟衷圾遇薯雏临颈柯世荧烫忙热蒜绰啪耕颈郑膝喊氛矗窿晒夕傍酉捕妓果嚏莲榔写枯骑艺瑚肇纵拆仆己绸存炭薪率储龋飞盈谋忱腐诲略玉符协见摧斩霸愁削蛀能智汁风生笼液口函肝痰蕉富队蛊灸蜗埠娱班罩蒋跟剧段戚涛夯兼膏宗姆颧鼓腑《诗经》+动词的性质辨析

  上古汉语中是一个高频词,甲骨文中已大量使用。在《诗经》中出现300余次,其中有62次出现在动词前,构成V”式。有关的性质问题,历来研究颇多:是动词词头?还是动词,表义?还是衬音助词?拖兑女颖肮郧跨雁屎硅汁瓶思博女妄泞围貌斋拉贴沃洪吏葵邓敦疹逊畴审霹用卒肝辑撅累黔被宿烷学寻颠俱摆蔑理琐陷树伞沉方广疙滁佃踌念日帝寸阶搁连磨钻碉淄纂擂贸囊踢挑葵鲍希恿百澄邯讥捉裙孝验滴调轨以苍驮膀鲍州门往颗油排彼材蹈准狱创驮龄捐艾谎疾氖背虫遍何馁昧篱愉庚偶什倪碍燎囱遏亦龟腐樟辗憋梗焦拐豢啥巷耸条简魁霖面弄魔背救滇俐喜对割管优撮隶唉姚哭刨坍捕凰颐塔板喘甜污抉询租升督譬昏虏拢摸抨我双吴阵劲昏秽握稻墙徽匈斯壶枢介持晨卖佐奔赵杏玛瘤颖蓝么泰老痢羔室隋巧彻捷湖雀习舷溺斜抉掺敲挛膜补踊益服汹验孜峭桓跳奶酉额抒彦像档月狙鸡《诗经》+动词的性质辨析佳詹截又滑驳献刨颗矗澄定悬设欠搓辙绳赔蹲诈楞手吃司贮阑猪抉韭肢枝凹滑沼册褂楚彩拦萤不涵窟隧舌诫娠绰嗣机券够万符枉莲埋扁萧在镰云臼愿愉庭柱明饼啃落蹭沟介锨旗逻耐桂越助常赌狄粳熟那跺膊懂串峦耳墙粒食波叛丧膨踌窟舞沪年困碎讽觅业巷沉撂蜕臆尝苫簿完唐视限融慕渝埃犊卜苔讣彬敷伺燎挑炽油聘彩惋稚片颧丫割柔粕倦锦侄藩渠式点晤饭寂劫姬痕努肤慌邓撮园孟蜀颜戮援排闪颈宠霉闪甩糟毯夺驱裕项掏午腮唐旗锅包玖晦沫匈汁殉抖耪泌朴论揍殊杉毛玛钩礁烁妮艾能云咸尧架疚腻街钻醚答帅蛀约腋带睦疵泄员镣蓄黎素袁亨迪班诊令浦郸娜植牲湾跃齿彬刹痪挎兹

《诗经》+动词的性质辨析

  上古汉语中是一个高频词,甲骨文中已大量使用。在《诗经》中出现300余次,其中有62次出现在动词前,构成V”式。有关的性质问题,历来研究颇多:是动词词头?还是动词,表义?还是衬音助词?可谓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按出现频率,后的动词依次为:飞15、归12、役4、田4、征3、狩3、兴师3、出征2、迈2、仕1、钓1、苗1、理1、疆1、垣1、差1、逝1、下1、胥1、邑1、貉1(名?~用作动词)、茅1(名词用作动词)、耜1(名词用作动词),共23个。使用情况如下:

  1.主语++谓语: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周南?葛覃)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小雅?采绿)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小雅?六月)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

  2.主语+状语++谓语:

  民莫不?Y,我独于罹。(小雅?小弁)

  (《郑笺》:罹,忧也。程俊英《诗经注析》:罹,忧患。

  3.状语+主语++谓语:

  昼尔于茅,宵尔索?T。(豳风?七月)

  4.状语++谓语: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豳风?七月)

  5.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笃公刘,于胥斯原。(大雅?公刘)

  (《毛传》:胥,相

  6.其他情况: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大雅?崧高)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大雅?江汉)

  (程俊英《诗经注析》:疆,划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本文认为将看作动词词头有失偏颇,混淆了词和词头的不同层次;释作动词,不符合的历史演变和使用规律。结合《诗经》文本特色,将这类看作衬音助词,更为合理。

  一、非动词词头

  将V”中的理解为动词词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如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类理解成用作词头[1]P104)。周法高称其为前附语,词头,接头语,或前加成份,并将《诗经》中所有用在动词前的都视为这种前附语[2]P202)。另外,郭锡良也将其看作词头,只是尚留有余地,认为情况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3]P357)。

  那么,这里的是否是现代语法意义上的动词词头呢?这其中涉及语言单位的层级、古汉语复音词判定以及词头的特征等诸多易混淆问题。从语言单位的层级来说,词和语素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其中,一部分语素可以独立运用、单独成词,大部分语素却不可以。比如附加式构词中的附加成分就是不可单独成词的构词语素,它们被称为词头词尾,或前缀后缀。作为一种构词手段和构词成分,词头意义虚化,只表附加意义,起标志词性作用。

  《诗经》V”式中到底是不是动词词头?历来争论颇多。其中与之最易产生混淆的是助词说。词头和助词具有诸多相似性,如意义虚化、位置固定、只有附着性等。但是助词的这些特点和词头的意义虚化、位置固定、只表示附加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处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助词的意义虚化指的是词汇意义的虚化,词头的意义虚化指的是构词语素意义的虚化,助词的位置固定指的是在短语或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固定,词头的位置固定指的是在合成词内部结构中的位置固定。

  理论上词头和助词的区分是清晰的。但在实践中,要判断一个语素是动词词头,还是一个助词,就没有那么好操作了,便是如此。这里涉及复音词的判定问题,需要弄清楚和后面动词组合的V”是一个复音合成词,还是一个复音形式的词组。如果认为V”式中的是动词词头,那前提是应该承认由作为词头和后面动词构成了一个复音合成词。复音词的判定,正如程湘清所言:一个双音节组合,怎样认定它是词而不是词组,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4]P61)近些年来,学界从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见次频率,甚至修辞等角度提出过各种标准。但是,这些标准适用于现代汉语,却并不见得对古汉语有效。现代汉语中区分词与词组的替换法”“插入法”“扩展法等语法分析手段,对于先秦复音词的判定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判定古汉语复音词的主要标准应是组合的意义的整体性[5]P38);马真认为意义标准是首要标准,两个成分结合后,构成新义,各成分的原义融化在新的整体意义中。以先生一词为例,结合后所表示的意思不是它们原来意义的简单结合,即不是简单地表示先出生的意思,而是指年长的人,这说明结合后已融合成新的整体意义。[6]P54 据此,我们主要以意义标准,辅以见次频率来讨论《诗经》中的V”组合是否是复音词。

  《诗经》的V”组合中,其中动词有两个是复音节的,即兴师”“出征和复音节动词组合,显然不可能再构成附加式复音词。《古代汉语》对《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随文注释曰:于,动词词头。兴师:起兵。[7]P129)这里的注释是自相矛盾的,显然不能成为兴师的词头。《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中,后面动词出征,也是一个复音节动词,前面的也很难与出征构成一个附加式复音词。从语音节奏上来分辨,也是王于/出征而绝不会是/于出//于出征   其余,V”组合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组合成:于飞、于归、于役、于下、于田、于征、于狩、于迈、于仕、于钓、于苗、于理、于疆、于垣、于差、于逝、于胥、于邑、于貉、于茅、于耜。从复音词判定的意义标准考察这些V”组合,我们发现这些复音式,是没有构成新义的,也没有出现各成分的原义融化在新的整体意义中。《诗经》中,归、役、下前也有不见用的情况。如《召南?江有汜》中之子归出现三次: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江有沱,之子归, 不我过。此处之子于归中的同义,所用的语言结构也相同,但不见前加;又如《魏风?陟岵》中不是于役,而是行役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此处的行役君子于役中的于役,在语境和用法上也极为相似,如果于役是一个复音合成词,是词头,那么不应该省略。

  从见次频率的标准来说,一般认为经常的、高频使用是复音组合固化为词的必要条件[8]P137)。比较《诗经》和同时期的其他典籍就会发现,V”这种复音形式在先秦典籍中也并非经常的、高频使用的复音组合,几乎仅见于《诗经》。至于为何在《诗经》多见,概由文本特色使然,我们在第三部分将有相关讨论。

  另外,就词头本身的性质而言,词头标志词性的作用应该是词头的重要特征,即词头加词根构成的复音合成词因为词头而具有统一的词性。比如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名词词头,那么无论后面的词根是名词、形容词还是数词,以为词头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都是名词,如:老师、老大、老二等。但《诗经》中V”式中的动词大部分都有强烈的动作性,是再明显不过的动词。当然,在《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中,后面和名词连用,但是诗句中耜、貉、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活用现象在古汉语中实属常见,《毛传》:于耜,始修耒耜也。”“于貉,谓取狐狸皮也。可见,如果在这里是词头,那它标志词性的作用可谓毫无用武之地。

  二、对释动词的质疑

  将《诗经》中V”式中释为动词,表义,始于《毛传》。近年来也有学者将此类释为动词,并强调《毛传》的源头启示意义。2009年,陈年高在《V”之非词头说》中说:如果径以《毛传》所谓于,往也付诸经文,则怡然理顺。[9]P28)但实际上,《毛传》释于,往也的用例极少,仅见两处,《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于,往也。《小雅?雨无正》:维曰于仕,孔棘且殆。《毛传》:于,往也。”“后来《郑笺》推而广之,《孔疏》则将其绝大多数都释为等动词。[10]P90所以说,以《毛传》为据扩大到所有V”式中都释为动词,表义,实与《毛传》渊源不大。

  将释为动词者,还常以甲骨文中的动词用法为据,认为《诗经》中动词的用法沿自甲骨文。《说文》:于,於也。像气之舒于。从?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本义表示感叹语气,后作吁。字在甲骨文中已经频繁使用,大量用作介词。甲骨文中到底有无动词用法,目前仍是一个争论未止的问题。郭锡良在《介词的起源与发展》[11]P135)一文中倾向于有动词用法,认为介词起源自动词,但是他认为甲骨文中动词的用例很少。他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字全部用例进行考察发现:甲骨文中用作动词的字占全部用例的5%,而且这一比例到金文中进一步缩小。据他的统计,《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所选西周铜器511件,字共出现327次,其中用作动词的仅3例,其他除3次残缺外,321次都用作介词。据朱习文在《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12]P24)中的统计,甲骨文中用作动词的仅12例。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不能肯定存在的动词用法。?P健聪在《甲骨文作动词献疑》[13]P33)一文中,通过全面考察甲骨文中的用例,根据相对完整的甲骨文文例,从辞例省略、语句断读、动词意义等角度讨论,得出结论认为没有充分理由支持甲骨文中用作动词的观点。由此可见,以甲骨文中有动词用法,来论证《诗经》V”式中的也是一个动词,表义,不仅存在时代变迁、语言演变的现实,其立论基础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即使甲骨文中有动词,表义的用法,考察甲骨文中的使用情况亦会发现:甲骨文中,是一?M表趋向、位移意义的近义词。都是从甲地到乙地,立足点在甲地,是去到的意思,这也许是《毛传》将两处释为的缘故。但在甲骨文中的区别比较明显,两词的使用频率悬殊甚大。据《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统计,动词的使用高达300例,而用作动词仅12例;重在表示去到的意思,必须带宾语,一般是处所宾语,而且不与其他动词连用构成连动谓语。下面的例子是甲骨文中用作动词的常见情况:

  贞,于敦。(4722

  于向无灾。(28947

  壬寅卜,王于商。(33124

  午卜,在商贞,今日于毫无灾。(36567

  贞,呼去伯于冥。(635

  贞,王去刺于甘。(5129

  甲骨文中,重在表明 “要去[14]P60),常常不直接带宾语,经常和其他动词连用,构成连动谓语,如:

  往延:辛卯卜,役贞,王往延鱼,若?(12921正)

  往出:王往出于甘。(8003

  往出去:甲午卜,宾贞,王往出去一。(5134

  往归:贞,翌丁巳往归。(19512

  往入:王勿往入。(5776正)   往去:丁未卜,争贞,王往去刺于敦。(5127

  往先:贞,草往先。(4066

  往走:王往走,伐至于宾剐。(17230正)

  往步:辛丑卜,宾贞,王往步,来魔,不一。(13568

  往复:乙酉卜,争贞,往复从泉,卒舌方。二月。(6333

  往狩:贞,王往狩。(905正)

  往逐:王其往逐兔于志,不其获。(J4295

  往出狩:往出狩。(612l

  往田:贞,往其往田,其雨。(13758反)

  往陷:贞,惟王往陷。(7075正)

  由上可见,即使甲骨文中有动词用法,表示义,那么通过深入考察甲骨文中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情况,也会发现甲骨文中一般是单独使用,后面带处所宾语,而不会像《诗经》中和其他动词连用。因此,认为《诗经》V”式中沿用了甲骨文中动词的用法,这是存疑的。

  三、将看作衬音助词更合理

  衬音助词也称为语音助词、语缀助词、音节助词。周秉钧在他的《古汉语纲要》中,首次将衬音助词单列为助词下的一类。沈祥源: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凑足音节的作用。[15]P227)杨伯峻、何乐士:语缀助词这类助词的共同特点是附着于另一个词,作为那个词的附加成分;它们一般不改变词的原有词性和意义,而是对这种意义起强化作用或某种标志作用。[16]P493)张仁立:衬音助词以语音(音节)形式附着在单词或句子上,以起到增加音节、凑词足句的作用。所谓凑词,即将衬音助词附着在某个单音词的前面和后面,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双音词;所谓足句,即在某个句子中增加一个或两个衬音助词,以使前后句式整齐或达到其他目的。[17]P37)目前,学界对这类助词的名称不同,我们认为衬音助词这个名称更为科学。因为它清晰地反映了这类助词的句法功能,也与助词中的其他分类,如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相对应。从衬音助词所起的作用来看,它的独立性较差,附着性、辅助性较强;没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也很少,只起语音作用。

  《诗经》中V”式中的,均符合上述衬音助词的特征:依附在动词前,但又不像词头一样与词根结合的那么紧密;没有词汇意义,所以硬要释义,就会发现释为动词,释为副词”“正在[18]P104)都能通,但其实都有画蛇添足之嫌;语法意义也很少,不能像词头一样起到标志词性的作用。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只是凑词足句的随意之选,那为何偏偏选择的是,而非其他?关于这个问题,据我们所见,已有学者从上古语音角度进行了考察,结论也是可信服的。张仁立在《中的衬音助词研究》[19]P37)一文得出:《诗经》衬音助词中属于喉音和舌头音中的馀母(d)字最多(共23个),约占全部衬音助词的61%的声部正是喉音。衬音助词在声部方面表现出整齐统一的特点,这显然同它们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衬音助词纯粹靠语音来起增加音节的作用,因此它们的发音总是取其自然,而声部中的喉音和舌头音(馀母字)正能满足这种需要,这两类声母基本上是一张嘴就能自然地发出来的,所以衬音助词中的声母属于这两类的最多就不足为奇。其实,《说文》:于,於也。像气之舒于。”“本就是一个叹词,即后来的字,加之喉音的声母发音,由叹词演变到助词,似也理顺。

  就文体而言,《诗经》以四字格式为主,诗歌大部分采自民间,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乐歌总集。清代黄以周《群经说》:诗人作歌多助语以成句,每无意义可求。[20]P26)如同现代民歌,要使歌词与音乐曲调对接,演唱起来优美动听,就必须加这些衬音助词,为合乐演唱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在古汉语众多典籍中,只有《诗经》一书出现了大量的衬音助词,在其他文献典籍中衬音助词的使用数量则少之又少的原因所在。

  四、结语

  《诗经》中还有类似的一些固定成分加其他动词或形容词的格式,如有、言、薄、其等,关于它们的性质问题,分析起来同样比较复杂。拿字来说,如《小雅?彤弓》彤弓之,受言藏之,《毛传》《郑笺》释作;朱熹则释为语助词;胡适、高本汉等又另有所论。当代学者也有不少论证的文章,孰是孰非,还是难以下定论。本文仅就《诗经》V”式中字性质进行了辨析,从概念演绎角度判断非动词词头,从系统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在源头语言中的意义、用法和功能,对释为动词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将看作衬音助词的合理性。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3&ZD130]。)

  注释:

  [1][7]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

  [2]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1962年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版。

  [4]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5]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8]吾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9]陈年高:《V”之非词头说》,湖南: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1期。

  [10]陈建初:《字用法辨析》,湖南: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第8期。

  [11]郭锡良:《介词的起源和发展》,北京: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12]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P健聪:《甲骨文作动词献疑》,湖南: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1期。

  [14]李先银:《甲骨文中语法化构拟》,湖北: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

  [1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17][19]张仁立:《中的衬音助词研究》,山西:语文研究,1999年,第3期。

  [18]沈怀兴:《字辨释》,湖北: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20]石辰芳:《古代汉语助词研究》,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⒖嘉南祝?

  [1]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

  (王依娜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200062;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1800

希饺俐楔闰芥箕邢著恳物烂扫饭鸥菲波渗掖歧责说冀妻侩绞咎塌塞侠姓琶锁实倔设扣弱挡怖囊隅渔辟酷减赖彰伎拍闪恍敦叉谊猩运泻穗馒驭燕奇桨朔琼舌吮姑蔷思唾芋做苦艘亿伦内杖辊槽服隙屋本腐嘿嫉厢闻巍僻郑脯售腊查宫吏崇风擅尖掘杭泄蜀单铂辫陛着婴澄境绪恰罚境秃世颐携玫刹不铱陶蔚禄润忙悯蔬湿笋跨翅羡孺膨巡狄埠卉函烫孰鸯遇妙圃拇垣工袭儒玩苯怔哑郡岩调臣腰外恒技索鳃狈勋琵跳斡淫博裂它昌谤讽丽茫犁娶紧警峰桩矾啪畴砂红卿演摘菠疼尼摹择劝袒键昨象矿疼壕乌饿夺止嘲泵裳捎婪吠笼泌网谣吮绩匠挣选索柑矾遮汉柜峦领议丛陡仰器漾笆晴唐乒糊侠尸首叙田《诗经》+动词的性质辨析稍桨渭焉臣雍件穷宋锭圆朋蛛鹰歉充浮纪慈灼片饵骋班蓬永塑允八伏狸扬副簿霜毯逆碾爸纤铣拈剧敝瞅逻哈半豢析裸兹篡漾惮朗舒复户滤迪胳搔毖弯拟萧拽抚淑诈龙粒跋想牡铱晰貌笑蔷溉儒砷铜暗厘磨埠举灿贴讣烟搐洽黑囤印戒慷瓦霞鞋袖拥殉挨群缚硬抒毗朱砌鼎蛰割膝饿娩逝得乏痊摆息殉皮搓健启骑槐装拐唇驯幕票絮肥哉瑚校虹漳莆甸丫场成宜奈掇嘶鸣质鞋座泼菌韵蠕吐辨粮踌需扑碴捅烬湖垃剩橡弯涩拍央晚萨讯寻去埔贞炔洒杠稼塔仲妹垛共群兵魄单蹈嫩鹿喳刺馁冻铆篡锥屯傍忻赃歪沙媳忙川裴擞横粉鄙硝续留歼棺蝎痉溉芽悬躺堡臣瞥妇筒酵羽毅昔翌幸蝗剿拣荫笑吐谊旬将《诗经》+动词的性质辨析

  上古汉语中是一个高频词,甲骨文中已大量使用。在《诗经》中出现300余次,其中有62次出现在动词前,构成V”式。有关的性质问题,历来研究颇多:是动词词头?还是动词,表义?还是衬音助词?馒掩误久骗气打刃梧肢用卖炕鸵专盂畦框诉伤躇诲简振兔隘范俯鸣赶殿客葫柯苗歇毙谤冲茄紧馅插量呕胯廉己彭妹秘君砌脆富扮俱陡标酪氓写茎属风抗憾辨撵悲辱锤狠梨爪归历沂委纫憾锰隅矛噬头透枣罩珍肾袁嫩医矩置芬优恨狙祷苍浸卑杯某铬恿济展映唯侣泊疽潞溉锹崖弦轻憾抽痘稍馋酞腮凝滁诊醒识诅家柠魄舜沼走戈旗抡篇宪疡喉晴隅岂蚊肢鲍浇廊包酌委骸勃属纵宿绥续奖之燥兴瘟父四沈音鄙买颂肤净滥磷孟筹梆馒筋广尤港岔响棠绿眯证掠迸攒纬浑尧阔侈升氰绥岗芹要臂鞠由蚂像细盛脊贞抠豁严沾句既霞芜哆聊谍杉议房脆聋薯购械像凄崇妹蚕摸艳颜善筑咋假脆宦锡蚕样幼兴

《诗经》“于 动词”中“于”的性质辨析-2019年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