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丸作用机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1-08-06 19:45:05

消渴丸作用机理探讨-陈长青/熊曼琪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博士;2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从消渴病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从消渴病的病机演变规律到现代医学对消渴病的研究;从发病规律到治疗 研究,对消渴病的防治途径作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并着重在消渴丸的作用机理方面,从中医理论到西医研究,都作出了详尽地分析与探讨,认为消渴丸有效防治糖 尿病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使用方便的作用特点。

1、消渴病源流概述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人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而早在公元600年前,医学家甄立言就给消渴病下了一个较为完整准确的概念,他在《古今录验》中指出: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甜者,皆消渴病也……”至今仍有较强的科学性。他对糖尿病尿甜现象的记载比西方认识要早一千多年。西方最早 认识到糖尿病尿甜的人是英国的托马斯威廉医生(公元1672年)。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而且极为重视消渴发病的内因,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的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
《内经》以降,历代医学家不断发展创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立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虚是其主要机理。宋代以后,对本病记述更为全面,多从三消 分证。宋人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其中有三消论一卷,明确提出三消一词。《石室秘录》进一步指出:消渴一证,虽分上中下,但肾虚以致渴,则 无不同也。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邹九滋按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对于上述治消之法,至今在临床上对 糖尿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2、现代中医对消渴病的研究
2.1  消渴病发病规律研究
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环节长期作用的结果。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说和血瘀说以来,该学说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
尿病早期一般表现为阴虚燥热之征,很快即进入气阴两虚阶段,气阴两虚由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或阴虚燥热病程日久,气虚及阴,阴虚及气转化而来,是糖尿病较为 漫长的病理阶段。病变终末期可表现为阴阳两虚。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障碍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浊、湿热等相互交阻,停于体内,留而不去,遂 致变证百出。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为发病的基础,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
2.2  消渴病治疗研究
古时候由于没有尿糖、血糖检查,主要是对症 治疗,所以不少经典古方对消除症状有效,但血糖控制欠理想。而近年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人主要是由于慢性并发症而致残、致死,但对此却缺乏足够的治 疗手段。因此,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提高糖尿病的整体治疗效果、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医学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实践证明,其有效途 径之一是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吸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如林兰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益气养阴法,能调节脏腑阴阳,特别是改善肺、脾、肾三脏的气血阴阳状态, 进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α细胞的功能,降低胰高血糖素的水平,同时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而使血糖下降,症状改善,从而达到调节阴阳,以平 为期的目的。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在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同时,又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黄精、地黄、山药、枸杞子、五味子等;既 具有降血糖作用,又具有清利解毒、理气活血作用的药物有天花粉、玉米须、葛根、丹参、桑叶、桑白皮、知母、番石榴等;既具有降血糖作用,又具有健脾作用的 药物有苍术、白术、黄芪等。既能降血糖又能降尿糖的药物有山药、山萸肉、金樱子、桑螵蛸、芡实等。若能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以上药物,确可提高疗效。
其途径之二是把握病机规律,开发专方专药。
据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原则,抓住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某个证型或疾病发展某一时期的主要病机的特点,确定治疗方法,从而开发出专方专药。这也是目前 文献报道最多的内容。专方专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大有可为。如针对糖尿病气阴两虚的病机主线,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成药,根据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血病 机的特点,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的中成药,用于临床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途径之三是配合适当的降血糖西药,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小剂量降糖西药为一条可行的治疗途径。大量研究证实,单纯使用中药降血糖的作用并不强,但不少中药与西药降糖药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比单独使用强。

3、消渴丸作用机理
消渴丸由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组成。其组方紧紧抓住了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本发病规律,同时又经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根等中药成分具有降低血糖、防治其慢性并发症的功效。格列本脲则是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无庸赘述。
3.1 组方紧扣病机
渴病的主要病程阶段是气阴两虚,因此以益气养阴法为主就是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葛根性甘凉,有生津止渴之功,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同用治内热消渴。地 黄性寒,味甘,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益精填髓。黄芪味甘,性温,《本经》记载: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历代医家均用 之治消渴。有人统计在糖尿病处方中,黄芪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1]。天花粉性味甘、苦、酸、凉,《本经》谓其主消渇,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续绝伤。山药性味甘平,《本草纲目》谓其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五味子具有敛肺生津、益胃养心、收敛固涩、滋补强壮等作用。玉米 须性味甘、平、无毒;能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用之既可降糖,又可利尿,使热、瘀、痰、湿等邪有出路。全方共奏滋肾益气、养阴生津、清热祛浊之功。
3.2 药理作用显著
究表明[2]用单味葛根治疗糖尿病降血糖收到较好效果。其药理作用[3]显示它能使聚集红细胞一定程度解聚,降低血粘度及血浆粘度[3];改善微循环,增 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网数目的功效[4];改善胰腺周围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又能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组织细胞对胰 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糖分解减少,血糖下降。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高血压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均有肯定的治疗 作用。据Maurica M报道[4],山药植物粗提取物对禁食大鼠和兔有降血糖作用,能控制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其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部分与降血糖活性有关。玉米须[5]水煎 剂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其30g的降糖作用与100mg降糖灵作用相似。玉米须水煎剂具有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五味子[6]能促进肝 糖元异生,又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的利用增加。地黄[7],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及降血糖等多方面功效。其中地黄低聚糖,可明显降低四氧 嘧啶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增加肝糖原含量,减低肝葡萄糖 6-磷酸酶活性,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态。1989年日本学者首次用体内试验动物模型直接证实天花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作用,他们从天花粉中分离得 到五种降血搪有效成分,命名为TrichosanABCDE。将它们分别给正常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在药后24小时,上述五种成分均表现出降低正常 小鼠血糖的作用[8]。黄芪含多糖、黄酮、甙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和 C肽的分泌,作用于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及胃肠道而达到对糖 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作用[9] 。

4、消渴丸的特点
4.1 标本兼治
消渴丸是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在古方玉泉散消渴方基础上化裁,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研制而成。用中药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以治本,配合优降糖来降血糖以治标。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具有扶正祛邪之效,起到较好的降低血糖和稳定血糖作用。
4.2  优势互补
渴丸的组成,是依据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如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温和,通过发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环 节作用的特殊优势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目的。并且,中药还能有效地防止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并可减少优降糖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4.3  使用方便
中格列本脲是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具有降糖作用强大、维持时间较长、副作用较少等优点,但容易导致低血糖。而消渴丸中每粒仅含优降糖0.25毫克,是 一般优降糖每片5毫克或2.5毫克的1/201/10,因此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而灵活地调整剂量,从而可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需注意的是,服用 消渴丸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血糖稳定至理想水平后可减量维持服用。具体可从每次服用3粒开始,若血糖控制不佳时再增加用量,每次加12粒,但 每次服用量最多不可超过10粒,每日服用23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30粒。
总的来说,消渴丸组方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可治标又可治本,既可改善症状又可提高整体疗效。这也是消渴丸深受患者欢迎,历久弥新的原因之所在。

发表人: 发表时间:2006-10-20 9:28:54

消渴丸作用机理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