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中国化维度与治理原则 doc

发布时间:2014-04-08 00:11:29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中国化维度与治理原则
作者:付晓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

        [摘要]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社会发展情势,笔者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全新的德育发展场域,对其危害性的判断是一个扩展的社会发展症候,对其立场的选择是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中国化维度,对其实行治理的依据是一个可尝试建构的原则框架,并基于实践层面提出系列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中国化 治理原则

        [作者简介]付晓春(1972-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83-02

        一、网络社会:一个全新的德育发展场域

        20世纪下半叶,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推广是继语言、印刷、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之后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的又一重大革命,它标志着21世纪人类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展至今的互联网技术,正如美国学者戴维·莫谢拉所描述:“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产业从主机转向个人电脑(PC),现在个人电脑时代也正在让位于日益围绕全球网络基础结构的一门产业。个人电脑使我们实现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数字化,而基于个人电脑之上的全球信息化网络建设更是将人们带入了遐想无限的异度空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截至20056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2530岁占17.4%。青年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角,在近40%的网络群体中,大学生又是主角的中心。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未来祖国发展的核心力量,显然,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符合时代要求。

        二、危害判断:一个扩展的社会发展症候

        从理论和纯粹的视角来看,现实中的道德是网络道德的延伸,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但基于网络道德的特殊属性,即全球性、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非人性化,网络道德又与现实道德相差甚远。网络道德的特殊属性带给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大致表现为: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从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的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搞网恋;有的则为成为黑客,用各种手段破坏公共网络的正常运转;不健康内容充斥着网上最热、最活跃的聊天室和BBS;有的沉迷于色情网站,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将使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严重弱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性弱化或丧失。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至少会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及社会稳定,导致人类知识匮乏,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干扰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与效果。

        三、立场选择: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中国化维度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况,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发达的国家,都不能游离于网络国际管理和合作之外。哈贝马斯认为,行使内部统治的结构和维护国家政权抵御外部敌人的结构再次发生变化,是由新的技术和战略的客观规律性推动的,而知识是一切事物的放大器,是未来力量变移的关键,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大战来夺取对知识和通讯手段的控制。网络自身禀赋着全球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意义,是少数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例如,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其他一切有益知识和文化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西方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大学生如何选择网络道德教育的立场?学校如何建构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网络德育的中国化维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思想。(2)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将八荣八耻摆在教书育人和院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和高教人才培养质量,还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和网络信息传播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合力。(3)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成立大学生网络中心或大学生BBS等传播工具体系,支持大学生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校本化),优化校园网络。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中国化维度与治理原则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