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救赎”

发布时间:2019-08-03 15:56:11

最后的救赎
作者:解华佳
来源:《音乐爱好者》2012年第01

        19982003

        20002011

        巴黎,上海。

        伦敦,上海。

        这两组时间,这两组地点,看似毫不相干;但是,一个名字,一部戏,将这四千多天、几万公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便是维克多·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19981月,戛纳MIDEM会展国际唱片大展,《巴黎圣母院》概念版首次亮相。

        1998916日,巴黎国会大厅,《巴黎圣母院》法文版首演。

        2003122日,上海大剧院,《巴黎圣母院》法文版中国巡演。

        2000124日,伦敦多米尼奥剧场,《巴黎圣母院》英文版首演。

        2011122日,上海文化广场,《巴黎圣母院》英文版中国首演。

        时隔八年,《巴黎圣母院》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呈现于观众面前,它就像一瓶老酒,历久弥新。

        回溯法语音乐剧的起点,是由1978年的《星幻》(Star Mania)开始的。该剧的编剧之一、法国音乐剧之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即为《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者。这个一出生就处于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盛名之下的法国人,以其不走寻常路的大胆创新精神,顽强地在世界音乐剧领域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但真正站稳脚跟,并成功分得一杯羹的是《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以外,《巴黎圣母院》就是法语音乐剧的代名词,它将《星幻》奠定的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发挥到了极致,并将其扩散到全世界范围:法语版、英语版、意大利语版、西班牙语版、俄罗斯语版……

        2003年《巴黎圣母院》法语版巡演时的掌声仍然回响在耳边,今年上海文化广场又将伦敦首演时就争议颇多的英文版带来,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我欣然前往。

最后的“救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