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发布时间:2020-08-02 05:56:46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摘 要】[ ]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也很重视仁。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即为仁,结合孔子对其他弟子问仁的回答,仁的终极目的还是归在礼上,而克己是为了更好的遵守礼。但是后来在对管仲的评价上却有了矛盾的地方,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但却是一个仁德的人。孔子对仁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视野更为开阔,着眼于民生而不局限于君主和礼。随着对仁的更为开阔的理解,我们对克己复礼也可以尝试新的理解,所谓的礼也不局限于周礼,而是指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使百姓生活的更好的行为规范和法则。

【期刊名称】文学教育(中)

【年(),期】2013(000)008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 仁;克己复礼;民生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literature-education_thesis/0201242728932.html

孔子很重视仁的品质,认为具备仁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论语·八佾》之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孔子看来,仁是最基本的品质,它不是一种规范和模式,而是融化在骨子里的个人品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领会其它知识的真谛。一个具有仁德之心的心良好品质的人,学习好了礼乐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那么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品质呢?孔子的六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张、子贡都曾问仁于孔子。而孔子也都给予了答案。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是孔子最喜欢也是最有才华的弟子之一,孔子认为颜渊是个贤人并且最接近仁的品德。对于颜渊的问仁,孔子给予了自己对仁的整体看法,即仁就是克己复礼。在这里礼才是终极目的,而仁成为维护礼的工具,或者说仁只是一种途径,通过它来达到礼治。而仁的具体做法就是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法的规定。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关于司马牛《史记》里记载其燥而多言,所以他来问仁,孔子就告诉他说话谨慎就是仁。说话谨慎是当时的礼法要求。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即是颛孙师,出生微贱,并且犯过罪行。孔子告诉他仁就是不受到别人侮辱,得到信任和拥护。要很好的融入到这个礼法既成的社会,要努力成为这个社会中的领导者。对子张来说做到这些就是仁。

孔子对弟子的回答,往往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答案。对仁的回答也是如此,但是归结到一点则是克己。每个人都克服各自身上的不合礼法的,或者有可能不能促进礼法稳固发展的部分,从而维护发展巩固礼法,这个过程便是仁。

那孔子又是如何看待礼和仁呢?

通过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以简略了解。《论语·八佾》“‘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里孔子是不看好管仲的,认为其不知礼。一些设置和国君一样,乱了礼法。但而后在《论语·宪问》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在这里孔子肯定了管仲的仁,认为其是一个仁者。而之前所论述的仁是到达礼的途径,如果做到了仁自然也到达了礼。但为什么孔子却认为管仲是个有仁德的人但是又说他不知礼呢?

每个人的思想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孔子也是如此。当中年之时他满怀抱负,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统一社会价值观,用道德来重建社会秩序治理国家,所以他反对任何僭越礼法的行为。这个时候自然认为管仲是不遵循礼法的人。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奔波流离,看惯了百姓的流离失所,承受战乱之苦,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能够让普通百姓安居乐业,专心农事,不受战乱之累即是仁。所以后来他评价管仲是仁者。在这里仁已不仅仅局限于礼了,而着眼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能够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安居乐业就是仁。随着对仁的认识变的更为开阔。那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即为仁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所谓的礼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主流所认可的规范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靠自己的自觉遵守,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促进或是阻碍的作用,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在中国的古代社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如果君主能够很好的按照礼来行事

所作所为符合礼法,自然天下太平;可是如果君主不实行礼法呢,暴虐荒淫,不理政事,置百姓于水火中而不顾,如果再试图以礼法来规劝,就会起到效果吗?恐怕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吧。《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被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三个人带着赤诚之心去规劝纣王,却带着剖比干,囚箕子的结局而返。礼法应该是使百姓过得更好的规则制度。在治世里,要克己复礼,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乱世里,百姓受到乱离之苦,那样的礼法已不能给百姓带来安稳的生活,和克己复礼之已含义不同。所有的抗争也是为了要寻找更合适的新的,能巩固秩序的礼法。

所以克己复礼之礼已不仅仅限于周礼,而是能给百姓带来安稳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是国泰民安,百姓富足的礼法。而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融于环境又更好改造环境就是仁。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1

[2]《孔子何以谓克己复礼为仁》陈玉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literature-education_thesis/0201242728932.html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的克己复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