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提案提出前后

发布时间:2019-08-07 15:37:11

精兵简政提案提出前后
作者:王姝丽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9

        【摘 要】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较差,党外人士李鼎铭适时提出了精兵简政政策。党通过实施精兵简政政策,使边区出现了军队精简,粮食充足,政治轻简,人民安乐的良好局面,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精兵简政;提出;实施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党在延安时期实行的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通过成功实施这一政策,大大缓解了鱼大水小矛盾,使党政机关克服了官僚主义,改善了各方面关系,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精兵简政政策又是如何提出的呢?本文拟对此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

        一、精兵简政提出前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

        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的基本政策是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1937年至1940年,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边区粮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征粮,主要是面向地主和富农;另一个是依靠陕甘宁边区政府拨款采购。由于这几年负担较轻,边区人民普遍地得到了休养生息。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武汉失守后,日本扫荡各抗日根据地。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开始加强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封锁。1939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后,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制造摩擦事件,干扰乃至破坏边区的财政经济。这些都导致边区的群众生活极其困难,粮食供应陷入紧张局面。

        边区的财政遇到极其严重困难,然而公家的负担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边区军政人数逐年增加。国民党统治区许多人,因受国民党当局迫害来到边区;各解放区的干部也陆续来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为了保卫边区,中共中央不得不陆续从前方调回一批部队,边区的军队人数也增加了一万多人。这样,边区脱离生产的人员激增,边区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战争和灾荒,附近战区和灾区的难民也有不少逃入边区,前后达170176人,进一步加重了边区的财政支出。1941年,边区财政亏空567.2万余元,边区的干部战士处境困难。

“精兵简政”提案提出前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