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2011-07-17 07:01:53

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 作者:娃娃看天…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152 更新时间:2008-10-29 7:45:50|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字号:大 小】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六、个性化理念

  丰富的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个性化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七、开放性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广泛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即教育要走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教育要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拓宽,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断开启人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指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等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以激活教育实践;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八、多样化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主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九、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营养、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所以,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十、系统性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与传统教育不同,转型时期我国正在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 李永胜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讲解例题时,指导反思的方法

  

  从初一开始,我就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告诉学生数学知识大都是由旧知推出新知,由模仿进而创新,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书上的例题。我指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反思:

  (1)这道题的关键在哪里?

  (2)还有其他方法吗?哪种方法最好?

  现在比较优秀的学生基本养成了自学例题后探寻其他方法的习惯,这对训练思维大有好处。

  (3)做这道题我须具备哪些知识?

  (4)做这道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对他经历的“沟沟坎坎”印象深刻,记忆久远,如果他错了,也会从反思中加深对正确解法的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在课堂反思的成果记忆得更深一些呢,我就设计了一项作业:写数学日记,内容就是把每天学到的知识写下来,收获体会写下来,把没有学会的也写下来,起到一个复习总结的作用。

  

  二、课堂练习中,渗透反思的意识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对于平时的课堂练习,我尽量设计得少而精,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留出反思的时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练习题,主要进行

  (1)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合理,:应用题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

  (2)对步骤进行检验,检验步骤的书写是否符合逻辑,并检查每一步是否存在错误。

  (3)对错误进行剖析,找出解决的办法。从对练习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有时效性,就是说从学生做完一道题到他知道他做错了之间的时间越短,他对错误的认识越深刻,他改正错误的欲望就越强烈。短这段时间,为此我就设计了“课尾小测验”,就是在每节课最后5分钟,出两道题考查本节课的知识,计时练习,一到时间马上上交。我凑课间10分钟批改,因为题少,所以改的很快,改完马上反馈到学生那里,这一方法效果很好。

  

  三、评讲作业时,培养反思的习惯

  

  我积累平时作业中出错率较高的题目,逐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些题目中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哪些知识点不容易掌握、哪些知识最易混淆等,这样我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对作业错误进行反思。

  

  四、考试结束后,重视反思的环节

  

  学生对考试都比较重视,我抓住每次考试后这一契机,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仅仅要求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还要反思在本次考试中是否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取得了哪些进步,获得了哪些失败的教训,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等。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张“考试成绩反思表”,这个表格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老师分析。

  此部分主要是老师分析考试范围,试题难易程度,考查学生的哪些能力,家长怎样从分数中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等。

  我们把学生形象地描述为四类:

  飞翔者:双基扎实,勤奋刻苦,有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在每次考试中稳定在优秀成绩。建议:多总结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争取让自己更加优秀。

  奔跑者:聪明但学习松散,因此基础不牢固,成绩不稳定。改进措施:端正学习态度。

  追随者:学习认真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当,成绩始终赶不上去。改进措施:老师、同学请教正确的学习方法。

  追赶者:基础太差,导致学习没有兴趣,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建议:只要你努力了,比原来的成绩提高了就好。

  比如:某次考试,填空题共40,约有8分较难的题目,3640分的属于飞翔者,2536分的属于奔跑者或追随者,20分以下就到了追赶者的行列。目的是给家长一把尺子,能较准确的量出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便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最后是老师鼓励的话,帮助学生树立下一步学习的信心。

  *第二部分,学生反思。

  (1)本次考试中,我的优点是:

  目的:督促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之产生强烈的自信,从而实现其潜能的开发。可是最初的几次,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空着不填或填“我没有优点”,这说明这些学生自我评价极低,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学习一定是消极的、被动的。于是,我就在第三部分加了一条:让家长找自己孩子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优点。家长的评价与肯定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家长的配合,现在每个学生都能填出自己的优点,这对他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2)本次考试中,我失分的原因是:

  目的:让学生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帮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合理归因。归因理论认为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

  开始写的很笼统,现在许多学生分析很到位,:某某知识点没有认真学习,计算能力差等。

  通过对失分原因的反思总结,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自我负责的意识。

  (3)针对近期自己学习数学的情况,请对家长、老师说出你的真心话:

  本条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的,当然也能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使家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刚开始用这张表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象征性地写上一句话,不愿意甚至不敢说实话,但是慢慢地发现能写出真实情况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这就说明本条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4)我希望自己成为 (飞翔者、奔跑者、追随者、追赶者),下一步我的措施是:

  目的:寻找学习的对策和方法,也可以成为今后具体学习过程的指南。

  以上学生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现代教育评价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因为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教师、家长更贴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成功、思维模式的优劣,以及情绪上的变化,都比较符合实际,更具有客观性。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能否认真总结各种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第三部分,家长反馈。

  (1)请您检查孩子试卷上的错题是否全部更正了。

  这一条是针对自制力差的学生设计的,发挥父母的督促作用,从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2)您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点是(一定要认真填写)

   (3)请您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鼓励和赞扬的话。

  孩子是非常渴望获得家人的关注和称赞的,让家长的鼓励和赞扬唤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愉悦中发展学习上的巨大潜能。实践证明家长填写都很认真,有一个家长专门到学校告诉我说,我的设计让她很感动,以前自己总是批评孩子,使母子关系非常紧张,现在发现孩子的优点也不少,激起了她对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说着说着哭了。我当时就觉得一句鼓励和赞扬的话就能挽救一个家庭啊。

   (4)请您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一个明确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对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评价和期望,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让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和适当的压力。

  通过以上的种种尝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原来解题时出现的马虎粗心造成的错误明显减少了,解题思路开阔了,同时学生们积累了不少解题

常见教育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