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发布时间:2020-07-27 11:35:30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第一节 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

一、父母素质对孩子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七八岁的孩子,血缘亲情,朝夕相处,使他们最信赖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等,直接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案例:

大石村有这样两家人:余吉贵,小学文化,是个“牛经纪”,每天赶这个集那个场,为别人牲口买卖做中间人,挣了不少钱,唐国泰,高中毕业,因家境贫寒未能上大学,在家务农。

余吉贵人品不怎么样,能蒙人就蒙人,能占人家便宜就占,仗着钱多,在村里大大咧咧,有空就在家里邀人搓麻将。他有两个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余吉贵对他们寄予了很大期望,为他们提供当地最好的生活条件,穿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学习用品,指望他们读书出头,光宗耀祖。可最后两个孩子连个高中都未能考上。他又花高价让两个儿子上了城里的学校,事与愿违,儿子后来完全学坏了,整天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上网,赌博,最后发展到参与抢劫,被送去劳教。

唐国泰为人正直谦和,在务农之余,一直爱着看书学习,经常为报刊写新闻报道,后来被几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他也有一对儿女,他一直对他们悉心教育,严格要求。虽然经济困难,他却一直为他们买书订报,使他们从小就热爱学习,奋发向上。后来,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儿子成了公务员,女儿还读了研究生,在某所研究所工作,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

乡亲们都知道,全村就数这两家人对子女寄予的期望最大,但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大家都称赞唐国泰的两个孩子争气,对他家羡慕不已,大家也认为余吉贵对子女是用了心的,只是孩子自己不学好。

孩子争气不争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如何。这两家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长的素质。余吉贵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差,唯利是图;唐国泰文化水平高,为人正派,有上进心,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能正确教育引导。家长素质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差距,结果一家的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而另一家不但望子成龙的愿望成为泡影,而且还走向了预期的反面。

家长的个人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家长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优劣,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为了孩子,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孩子已上小学,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发展,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榜样作用为孩子做示范,以端正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去教育引导孩子。

家长的素质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人素质,即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性格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养、生活行为方式等;第二,家庭教育素质,即作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等。

(一) 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1. 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和修养的提高

《三字经》里说“教之道,德为先”古人尚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现代的学生家长,更应该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应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不过,并不是对孩子讲讲道理,灌输一些观念,就可以培养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在这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长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如果家长的价值观损害社会,那么,这种价值观也会对孩子产生恶劣影响,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迟早会出现严重问题。像前面案例中的余吉贵,总想占人便宜,不惜坑蒙别人。他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逐渐也形成了不择手段地将别人的财产利益占为已有的价值观,再加上交友不慎,最后当然就会参与抢劫,走上犯罪道路了。

此外,在爱国爱民,敬业爱岗,友善合群,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等许多重要方面,家长都应该为孩子做出表率。孩子上小学了,正是形成价值观等基本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考虑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严于律己,为孩子带好头,示好范。

2. 努力完善自身性格,提高心理素质

案例: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娟性格很怪:平时骄横任性,暴躁易怒,但一遇到强势强力,却又胆小如鼠。父母认为她脾气个性不好,很伤脑筋。她这种怪异的性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娟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小企业,整天很忙。他虽然很疼爱女儿,对女儿有求必应,但脾气不好,忙乱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雷霆,就连在小娟面前也控制不住。平时他对小娟宠爱有加,可他心情不好时,小娟犯一点小错他都咆哮如雷。小娟平时爱在父亲面前撒娇,可遇到父亲发起脾气来,小娟却吓得战战兢兢。慢慢地,她就形成了这种怪异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虽然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与后天身边人早期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家长性格和心理品质方面的表现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戾,孩子是主要的受害者,许多孩子在父母大发雷霆时就感到心惊肉跳。这不仅直接损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且这种表现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孩子自然而然跟着学。有心理学家曾指出,孩子的坏脾气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此,完善自身性格,控制自已的情绪,提高心理品质,以良好的状态去影响孩子,以身垂范,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努力做到的。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努力表现出一些良好的性格,心理状态,比如:意志坚强,不怕困难;了解自己,充满自信;遇事冷静,有自制力;开朗乐观,喜怒有常等。

3. 对科学文化知识有执着的热爱与追求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后来的机遇也不同,家长的文化水平就有高有低。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在这方面有优势,可以直接为孩子传授许多科学文化知识。不过,家长的示范作用比传授作用更为重要。因此,无论家长的文化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工作有多忙,时间有多紧,都应该表现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以这种行为表现去感染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从小就对科学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追求方向。现在孩子刚上学,家长如果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话,也许孩子将来就真的能达到你预期的效果,实现你望子成龙的愿望。

具体地说,家长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经常阅读书报。看书读报对家长本人大有好处,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带头作用,孩子也一定会爱上书报,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这对孩子的课内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常探究问题。父母最好经常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与兴趣,随时探究各方面的问题,给孩子做出榜样。特别要善于选择一些合适的问题,与孩子一起探究,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探索精神,使他们逐渐养成喜欢钻研,喜欢探究的习惯。

对有知识的人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如果父母只崇拜明星,富翁,那么孩子也只会崇拜他们,而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如果父母对科学家,学者,以及身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表现出尊重和崇拜,那么,孩子就会向往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努力学习。

4. 保持或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情趣高雅、勤劳俭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家庭和睦等方面。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高尚情操、高尚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父母有不良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孩子必然也学会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好

语言不文明:一些家长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之间经常言语粗鲁,出言不逊,甚至满口污言秽语。这些不文明的语言,会像毒菌一样污染着家庭精神环境,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也可能不自觉地学到这些粗鲁语言,成为别人眼中的“粗鲁的,素质低的人”。

不良嗜好:据报道,在青少年吸烟者中,父母吸烟者是父母不吸烟者的3—5倍,“酒鬼”的子女也更容易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则危害更大,在彻夜打牌的家里,不仅很难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生活在赌徒身边,孩子的品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随随便便,不注意遵纪守法,不注意讲究社会公德;有的人生活铺张,喜欢大吃大喝;有的人无计划安排,遇事忙乱无序;有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守时,经常迟到早退……对这类人,人们的评价常常是三个字“素质差”如果孩子跟着你,也学成了这样的人,那你肯定不愿意。

家庭关系紧张:有些家庭,夫妻或婆媳感情不和,关系紧张,这对孩子伤害极大。有的夫妻之间经常吵吵闹闹,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不注意孝敬长辈,婆媳之间甚至视作仇人。在这种恶劣的家庭氛围中,儿童那活泼纯真的天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俗话说“屋檐水儿点点滴”,如果你不注意孝敬长辈,将来孩子怎么可能孝敬你呢?

家长如果存在这些现象,为了孩子,应该努力纠正,不断“修炼”,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

(二)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

父母的家庭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基本素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了教育好孩子,每位父母都应该努力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质。具体地说,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就需要学会一些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1. 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孩子刚上小学,作为父母,应该怀着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努力完成好抚养教育子女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随意地,处于自然状态地去尽父母的责任。家长要尽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使命感,尽量多花时间和精力在教育孩子方面,绝不能借口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或孩子发展潜力不大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家庭教育。

2. 要形成科学民主化的家庭教育观念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可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只能服从。要知道,孩子虽由你而来,但一旦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逐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维,也需要受到尊重。孩子上小学了,他们的独立性在慢慢增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理性地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民主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尽可能地在家庭中形成民主氛围,从根本上杜绝对孩子的自尊造成贬低和损害,在不娇惯、不迁就的原则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3. 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一定代表他科学教养知识的多少,因此,无论家长文化水平是高还是低,都应该努力学习和积累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不但要了解关于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生理学,营养学及卫生方面的知识,更要了解有利于孩子品格形成,个性发展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当代人才特征及人才知识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4. 要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家长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只有掌握了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才是合格的父母。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溺爱娇惯式、过分干涉式、严厉处罚式等教育方式,而采取温暖、理解与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他们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多学习,多反思,不断改进。孩子在成长,可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应是我们这一代家长最大的追求和幸福。

第二节 走出误区,教育好初入学的孩子

一、 初入小学孩子家长应转变的错误观念

孩子上小学了,父母也从“幼儿家长”正式成为“小学生家长”。在名称变化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呢?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不太明确,有些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及时改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该怎样转变我们最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观念。

(一)家长只管吃管穿管生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案例

小李夫妇和小邓夫妇都远离家乡在外打工,两家的孩子都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都已经6岁了,该上学读书了。8月下旬,小李和小邓都请假回家安排孩子上学的事。小李的父母认为,自己年纪大,文化低,管不来孩子,要求儿媳妇回来管孩子读书。小李却说:“又没让你们教他读书识字,你们只管他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其他事自然有老师管,你们不用操心。”小李给孩子办好入学手续后,全权交给爷爷奶奶照管,又外出了。小邓夫妇虽也有父母可以照顾孩子,却不这样做,妻子留下来,就在家附近找点事做,同时照管孩子读书。后来,两家的孩子情况截然不同,不用说,小邓的孩子当然成了学习好,习惯好的优秀学生,小李的孩子却在各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成了“问题学生”

孩子从幼儿园、学前班进入小学,身份变了,家长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应相应改变。一方面,孩子的衣食住行应该继续管好,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绝不能认为孩子上学了,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和老师,不管不问。那样的家长,注定达不到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

(二) 只关心孩子分数,不管孩子素质

案例

王梅及单位里几个同事的孩子都在上小学,每学期结束后,同事们的话题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年级排多少名。王梅的孩子成绩一直不错,每次都是前几名,她为此而骄傲。又是一次期末后,同事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问:“王梅,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名?”王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低着头说不出话来。原来,她的孩子在考试中由于粗心,错了两道题,成绩一下子降到了20多名,她感到没脸见人。

的确,上面的情形是常常看到的。学生父母与孩子谈话最重要的主题是学习,是考试的分数和名次;家长到学校向老师了解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孩子考好了,父母荣耀,孩子考差了,父母垂头丧气,甚至羞于见人。

应该说,父母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家庭教育的其他主要任务却被忽略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素质发展,而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当今社会需要人格高尚、心理健康、有各方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分低能,素质较差的人,即使拿到大学文凭,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把家庭教育各方面的主要任务都承担起来,促进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够正常地发展和提高。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孩子上学很久了,却还一点不爱学习,不爱动脑筋,不按时读书、完成作业。家长只是感叹:“这孩子学习不上路。”其实,家长只要不是仅仅盯着分数多少,而是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就能够使孩子主动学习,越学越有劲,孩子的学习就:“上路了”

(三)“逼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案例

刚上学的帆影放学回到家,妈妈迎上来问:“今天语文测验得了多少分?”帆影说:“91分”妈妈马上生气地说:“为什么没考100分,又错这么多。”妈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拿100分,如果少了,就要受处罚,少一分用棍子打一个手板。她以为,这样就一定能督促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可是事与愿违,帆影的成绩却越来越差,学年末却成了班上的学困生。

父母对孩子的适度的期望值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对孩子却有害无益。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现在就出类拔萃,将来出人头地,成名成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如若对孩子的期望脱离现实,抱着要求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观念来教育孩子,那就必然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其结果也必然事与愿违。

期望值过高会对孩子产生以下严重危害:一是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使孩子高度紧张焦虑地投入学习,其结果反而糟糕。精神压力越大,学习效率越低,并产生恶性循环;二是家长期望值高,标准高,孩子永远是失败者,看不到成绩,看不到光明,会丧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勇气。家长这种观念下的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诱发孩子自卑、焦虑、烦躁等多种心理问题,甚至使孩子的个性呈病态发展趋势,可能贻害孩子终生。

家长应该客观,理智地教育孩子,给孩子定的目标要恰当,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家长最好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三) 家长包办代替,一切不让孩子动手

案例

上学路上,孩子的书包由父母背着,孩子的鞋带开了,往往是孩子伸着脚,父母蹲下去为他系好。

孩子在学校值日扫地时,家长跑到学校去代劳。

在家里,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媒体曾披露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统计结果,美国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英国为0.6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城市孩子只有0.2小时。我们有些家长特别娇惯孩子,就是在农村,也有很多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这些做家长的总认为是,孩子只要把功课做好就行,不必动手去做其他事情。这样,不少小学生什么事都不会做,生活依赖性强,遇到事情不是自己动手去解决,而是找父母代替解决。

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 ,而且可以促进孩子头脑更好地发育,使孩子更加聪明。我们常说“心灵手巧”,实际上,孩子“手巧”才能“心灵”。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动手操作的锻炼,没有实践的机会,长期下去,将阻碍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和自然,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应该要求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平时应该鼓励或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实践活动。据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时的劳动实践活动与成年后的才干有着惊人的联系。那些童年参加劳动实践多的人,成年后交际能力强,有才干,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失业的可能性就很小。我们应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锻炼,努力使他们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初入小学孩子家长应纠正的错误教育方式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以致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简要分析其危害。希望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 唠叨说教

镜头一 父母老是催孩子,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让孩子始终不得安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表现出厌烦的表情,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镜头二 家长会上,一位年轻母亲说:“我一天到晚都把嘴搁在孩子身上,给他讲很多大道理小道理,结果他还是不变。”

不少父母对孩子这也不放心,那也不如意,在孩子面前整天千叮咛万嘱咐,不断催促,,总是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殊不知,这种好心却不会不好报,孩子往往对这种唠叨,说教非常反感。不少孩子说:“一听到爸爸妈妈唠唠叨叨的我心里就烦。”这样,他当然就会充耳不闻,当然就会不变了。家长应该明白,空洞的说教难以起作用,喋喋不休的说教,只会让孩子反感,即使孩子当时听明白了,却仍不往心里去。

正确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制度和规矩,要求孩子自觉执行,把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样干,变成他的自觉行动,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只在必要的时候提醒和监督,根本用不着随时随地都在说该怎么办,不该怎么样。我们做父母的,关键是培养孩子有计划,有安排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到了什么时候,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用父母老是催促。

对于孩子应该懂得道理,最好结合具体事例,让孩子体验领悟,明白其中的是非道理,利害关系。父母也可以讲,但只宜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不能絮絮叨叨,空洞说教。

(二) 数落训斥

镜头三: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这里太不争气,那里太令人气愤,于是常对孩子严加斥责:“你真是个笨蛋!”“你真是个没用的东西!”“你又做了错事,真可恶!”孩子听到这一类的呵斥,就会垂头丧气,伤心不已

不少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老是数落训斥。他们把这种方式看成是对孩子的教育,天经地义。严厉训斥的话语像刀子,说得孩子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孩子的心像玻璃,是脆弱的,应该小心呵护。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不负责任的语言,使孩子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只好破罐子破摔。

孩子对父母经常的数落训斥非常反感,往往是缺点不但不能改掉,反而得到了强化。因为久而久之,他会听而不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父母应该多赏识孩子,多看到孩子的成绩和优点,多赞扬,多鼓励,这样他就会少犯错误。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优点不说多不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果真发现了孩子的缺点,错误,也应以谈心的方式,注意使孩子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愉悦的心情,主动的态度去弥补和改正。

家庭应该形成民主的氛围,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把孩子当作朋友,可以劝告,可以提出建议。家长和孩子要平等地沟通,家庭成员能沟通了,家庭教育就活了,效果就好了。

(三) 怒目苦脸

镜头四 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板着面孔,总是冷漠或威严的表情。他们认为,这样在孩子面前才有威信,孩子才会听话。

镜头五 孩子回到家,面对的总是父母拉得很长的脸,愁眉不展或者愤怒的脸,使孩子的心情一片灰暗。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若父母态度好,和蔼可亲,我们会感到愉悦,做起事来也很有兴趣,很有信心;若父母苦着脸,或一副恶狠狠的表情,那我们肯定会感到天地一片灰暗,心情非常压抑,什么都不想干,就别说有效地学习了。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可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无论是孩子表现不够好,还是自己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面对孩子时,做父母的都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表情,让孩子觉得你可亲可敬,是他的依靠。这样,父母和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你说的话他才会听。

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可以用表情来传达。父母一个温馨的微笑,一个爱怜的眼神,会 让孩子觉得心中无限温暖是,眼前一片光明,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顺心顺手,劲头十足,你要他干什么他都会努力完成。

(四) 打骂体罚

镜头六 孩子做了让家长不如意的事情,家长顺手就给他一巴掌。孩子当时表面表示服从,内心里却不明就里;有的孩子当时就表现出不服气。

镜头七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怒不可遏,粗暴惩罚,棍棒相加,孩子皮肉受苦,痛哭流涕,当时认错,过后却错误照犯。

父母认为,自己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孩子可能当时被打怕了,连连承认错误,但你只触及了他的皮肉,并未触及他的灵魂,所以他照样错误不断。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粗暴体罚成了习惯,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情感性格就会被扭曲,容易形成冷酷,攻击的性格,或者是自卑,逃避,神经质的性格。

父母应改变态度和做法。孩子有过错,批评与惩罚是必要的,但应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要让他明白改正错误的意义所在和改正错误的方法。首先,应给孩子申诉权,让他从容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其次,要帮助孩子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在孩子对错误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在必在的情况下,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只有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

家长平时就应与孩子定好孩子心甘情愿的家规,犯了哪种错,就该接受哪种处罚。惩罚不是体罚,正确的惩罚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责备性的批评,罚从若干分钟,要求他对所犯错误进行说明并写也反思的说明书。还有很间接式惩罚非常有效,比如:取消一次按规定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暂时取消给他买某种东西的许诺,暂时取消带他到某处游玩的计划等。最后不要忘了,惩罚过后,要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惩罚是公平合理的,使他们摆脱心中的压力及不平衡感。

第三节 与学校、老师密切合作,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 家庭与学校各自为政,吃亏的是孩子,失望的是家长

案例

赵欢和孙扬是邻居,也是朋友,而且各有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两个孩子一同进小学,读一个班。学所末,两个孩子却在表现和学习成绩上拉开了很大差距:赵欢的孩子行为习惯好,好学上进,孙扬的孩子却表现很差,甚至已经开始厌学。孙扬夫妇对孩子生活上照顾行无微不至,却从不与老师联系。他们认为孩子现在的状况都是老师造成的,就和赵欢谈起这事。赵说:“老师不会只教好我的孩子,而对你们的孩子另眼相待,责任还是在你们自己身上。”赵介绍说,他们夫妻除了安排管理好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外,还经常与老师联系,欢迎老师家访,有时到学校校访,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汇报孩子在家的情况,虚心向老师求教,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办法,所以才取得了现在的效果。

后来,班主任来孙家家访,指出了孙扬夫妇不注重与学校,老师联系和配合的问题,他们这才找到了症结所在。后来,他们也像赵欢夫妇那样做,果然取得了好效果,孩子也逐渐走出了后进生的行列。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家长不注意与学校老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孩子的成长和民展就不会令人满意。到头来,吃亏的是孩子,失望的是家长。据了解,目前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是割裂开来的。像孙扬夫妇一样的家长还有不少,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除了必要的家长会,平时极少主动与老师联系。孩子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等情况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老师也不知道。学校和家庭信息不通,对孩子了解不全面,双方都难以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教育管理。家庭和学校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况,极不利于孩子成长。

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凭自我感觉行事,效果不佳。尤其是家长发现孩子出了问题,也完全没有想到向老师求助,只是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处理解决,结果往往是孩子的问题继续存在,令家长伤透脑筋。

此外,为着共同的目的,教育好孩子,家长本着有帮助学校改进完善学校教育工作的义务和责任,要从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议,献计献策。可是,目前,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想到这一点,更没有这样做。

二、家长未能与学校老师很好合作的原因

造成家庭学校不合作的状况,责任不全在家长,学校重视不够,老师这方面工作不够主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也该考虑到,老师要教几十名学生,工作很忙,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要好好找找自身原因,认识分析清楚,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像孙扬夫妇一样,很多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错误认识,认为我只该管好家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孩子到了学校,他的品行,学习,能否成才是学校的责任。于是,他们不注意行使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也不注意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

(二) 与老师缺乏亲近感和认同感

平时,我们如果遇到困难需要人帮助,首先会 想到向同事和朋友求助。可是在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多家长却没有想到向老师请教,求助。他们对老师缺乏亲近感,没有把老师当作“同事”和伙伴。要知道,家长和老师的目的都是教育好孩子,既然如此,家长和老师当然是同事和伙伴了。当然就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遇事互相支持和帮助。也许,有的老师这方面做得不够,在家长面前端架子,令家长敬而远之,这完全应该改进。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主动亲近老师,把他们当作伙伴和朋友,多联系,多沟通。

(三) 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作为初入小学孩子的家长,一般三十多岁,正是事业上奋力打拼的时候,的确很忙。他们往往没有尽力抽出时间,与老师通力合作,去对孩子实施尽可能完善的教育。中国的传统习惯,父母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孩子。如果因忙于自己的工作而荒废了子女的教育,不管你事业多么成功,到头来会对孩子愧疚终生的。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才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主动与老师加强联系,虚心求教,互相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家长该如何与学校,老师合作

(一)加强家校合作意识,明确合作伙伴的角色位置

1.转变观念,加强家校合作意识

古话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古人早就知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与学校应是一体的。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与家庭教育是一对教育者。”的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学校相辅相成,它们各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双方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了,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与学校合作教育子女的问题,否则,达不到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

2.明确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位置

首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和受助者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在这些方面,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提供帮助。”的确,现在不少父母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教育孩子往往只凭自己的感觉,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常常不顾孩子 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家长必须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及有关方法,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接受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在学校,在老师的指点帮助下,努力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逐步提高。在对子女的具体教育,管理中,遇到问题应主动向学校老师求教,求助,虚心接受学校老师指导,帮助,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发挥好支持者和参与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学校教育负责任的态度,成为学校老师的参谋和助手。如果每一位家长都用真诚和智慧来支持学校教育,那么,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将更加优化。

(二) 与学校,老师密切联系,积极交流,接受指导和帮助

1.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和交流

老师家访和家长到校校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家长可以和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对改善家庭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校访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向老师求教,求助的重要方式。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家访和校访,通过接待老师的家访和到校校访,与老师互通信息,共同商量和实施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

此外,通过电话,短信与老师联系非常及时和方便,在不影响老师工作和休息的情况下,可以经常进行,随时交换情况,请教问题,商量办法。必要时还可以与老师书信联系。

2.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1) 家长与老师积极对话交流

(2) 家长们之间相互交流

(3) 与孩子们真心对话交流

(4) 积极参与各种亲子活动

3. 与老师配合,教育管理孩子

家长与老师的配合,有以下几个要点:

(1) 家长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并向老师报告孩子在家的各方面情况

(2) 家长应和老师协商,沟通,双方对孩子课余时间,上学放学等方面妥善地安排和掌握

(3) 发现孩子的问题,双方都应该及时联系,互通信息

(4) 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双方应分析清楚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老师的主导下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双方分工合作,协同努力,去展开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使孩子的不良状况得到好转和解决。

(三) 关心学校,了解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1. 关心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2. 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务工作和教育活动

3. 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有的父母不注意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常当着孩子的面挑剔老师的失误和欠缺,这种做法有悖家校配合原则,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让孩子敬佩老师,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发现学校管理或老师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和欠缺,应该以恰当方式与老师本人或学校领导沟通,善意地向学校领导或老师提出改进意见。在家长的参与和帮助下,学校就能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去提升优化学校的教育水平,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完美。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