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实践论

发布时间:



《经典选读》结课论文
—论矛盾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2010-01-07

1


论矛盾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矛盾既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斗争和统一的结合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其意义在于找到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在社会中,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就达到了和谐,即和谐社会。关键词:矛盾论;和谐社会;对立统一
毛泽东同志在整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创新,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则,完善了其哲学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矛盾论。矛盾论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矛盾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矛盾论和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一)矛盾论的内容和规律
矛盾论是事物运动的最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对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资本主义必将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学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和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可以把辩证法简要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矛盾论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实质,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也是人们最基本的认识方法。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遵循矛盾规律。
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学说”[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双方联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所以会变化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矛盾在推动,有了矛盾才有发展。世界上任何变化和发展都可以归纳为量变和质变,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事物的发展正是这样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1][2]
列宁选集:第2[M].人民出版社,1995:556.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2.[3]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8.
2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我国历史上,儒家强调“和为贵”,道家提出“天人合一”,以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深刻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20052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
这就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顺应民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内
在要求。这是我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创新。

二、矛盾论与谐社会的对立统一
世界是永恒变化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每时每刻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毛泽东通过矛盾论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们内部矛盾,使得各个阶层和谐相处共同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它们之间不具有对抗性的特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应该正视矛盾,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用矛盾的对立统一不断推动社会从不和谐到和谐,从来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矛盾的分析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相互转化而达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积极的、向上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的消极的平衡。和谐社会就是要和,但是也允许存在不同。如果事物大同小异,那么世界就不会发展。在不同的基础上达成的一致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相同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条不紊,和而不同并且矛盾统一的社会。
依据《矛盾论》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最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1.[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06年第20期,第4.
3


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1]
过去我们比较注意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实践意义而对矛盾在运动中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不平衡性没有引起注意。特别是对矛盾在运动中同一性和斗争性着力点的转化规律没有纳入自己理论研究的视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着力点在一定条件下是转化的,只有掌握了这种转化规律,才能更好地驾驭矛盾的运动。特别是矛盾同一性在实践中的把握,不仅要注意它的战略和策略性意义,它还和斗争的目的性紧密相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和谐”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创造。和谐首先是一种哲学范畴,和”即差异的统一,“谐”即协调平衡,和谐是不同事物通过协调平衡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交点,体现了一个事物与其相关事物保持着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解决一个个矛盾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矛盾是由斗争性和同一性组成,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就是靠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来共同推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每时每刻都在共同发生作用,但是二者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是矛盾的斗争性在起主要作用,有时是矛盾的同一性在起主要作用。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时是矛盾的斗争性大于同一性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时是矛盾的同一性比例大于斗争性更利于事物发展,二者不同的比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正好处于一个最有利于社会发展比例的时候。总之,和谐与矛盾并不矛盾,和谐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处于最有利于事物发展比例时的一种状态,矛盾与和谐是和谐统一的。正确认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要意义的。
和谐社会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我们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坐到谁的和谐。这是矛盾论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实际运用和表现。坚持矛盾论的指导思想,我们才可以正确处理当今社会的各种矛盾,树立长时间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推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真正把握好和谐社会的矛盾,从来把社会理想变成现实。


[1]
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95.
4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M].人民出版社,1995:556.[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2003.[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95.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N].人民日报,2005-02-20(1.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06(204.[7]何云飞.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与和谐社会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10258-61.[8]缪赤彤.《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2-33.
[9]侯树栋.再读《实践论》和《矛盾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10:31-34.






5

矛盾论实践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