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复习内容

发布时间:2020-03-26 12:18:23

马克思主义复习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内容(六选四)

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1、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

A、20世纪80年代前为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五大规律。

B、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突出了实践观点(即人的能动性),力图增加对现实的解释力。

C、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元哲学)、人的存在方式、社会发展、中西融合

2、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认为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狂妄的理性,代之以谦虚的理性。最典型的代表:逻辑实证主义的哥本哈根、罗素、摩尔;

本主义:认为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冷酷的理性,要求代之为一种丰富的理 性。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以及存在主义的萨特、海德格尔

所谓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

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齐(从“西马”到“新马”)

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者:黑格尔。马克思也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认为其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要求代之以一种具体的理性。认为物质生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静(结果)朴素性;动(过程)自反性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以“物”的依附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关于《提纲》教材第8页

《提纲》写于1845年3月的布鲁塞尔,正式发表于1888年。

1、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所有的旧哲学、实现了哲学领域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转向是从批判全部旧哲学出发的,马克思既尖锐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又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不懂得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

A、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一是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恰恰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论著中都首先是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思维的优先地位,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思想路线,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的。二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正是在这两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B、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强调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身的,在对唯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相对比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二是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不仅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而且它只能是抽象地发展能动方面。因为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马克思展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C、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全面解决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元性的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哲学理论观点的根本变革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道德实践观和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A、道德实践观产生和形成的依据与基础:主要是道德人性论,把人仅仅理解为道德人、理性人,把道德性、理性、精神性看作是人的唯一特性,割裂人的自然性、物质性和感性,因为他们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伦理道德和人格教化,即仅仅具有内在价值、内在追求与内在超越道德的实践,而把具有外在利益和外在追求的客观物质活动、生产劳动都排除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这种理论最早可推到古希腊。)

B、生产实践观产生于形成的依据与基础:主要是自然人性论,仅仅从自然属性上来理解人,从纯粹自然的角度把握,将人等同于自然,将人的自然属性、物质属性、本能欲望当作人的唯一属性,把实践看作就是追求外在物质利益、改造自然、以获取生存资料的生产活动。

C、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既有内在追求、内在超越又有外在追求、外在目的。既要改造自然,把自在的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又要改造人自身使人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以,马克思的实践观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生产实践观,而是内含着道德实践与生产实践的全面的总体性的实践,是对前两者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深层根基:在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实践主体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一方面人是一个自在性的存在,人类永远是作为物质世界链条上的特定环节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超自然性的存在,人类是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而存在的。

自在自为的理论直接源于黑格尔,自然性合规律性、超自然性合目的性。

B、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实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是人把自己的目的要求变成现实的活动。一方面,实践主体要按照自己的欲望、目的、要求去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实践主体的目的性要求又必须积淀着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这种目的性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C、实践活动的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在于人类是依据两种尺度来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本质上,是以人的尺度去规范人的目的与活动。因此,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深层的看,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矛盾,正是在这两个尺度的对立统一中,实践活动实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对立统一。

D、实践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实践活动是一个双重性的过程,一方面,实践主体以人的尺度去要求实践客体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变成现实的存在这就是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又以物的尺度去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认识活动,这就是客体主体化。

二是实践活动的两重性又导致了世界的两重性。具体表现在:

A、人的两重性和历史的两重性。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自在的自然变成属人的自然。也就是意味着实践使世界两重化为自然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

B、人的两重性。实践活动使得世界两重化为自然的世界和属人的世界。也是人类自身两重化为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对立统一。人的自在性表明自然对人的本源性。人的自为性表明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

C、历史的两重性。实践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人类历史也表现出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历史是人们目的活动的过程,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人们无法改变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

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实现了历史观领域的变革。

A、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唯物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马克思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这种错误的片面的观点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的观点。这种一致,只能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B、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提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因而必须消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才能解决宗教的问题。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里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理解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以往的哲学家们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旧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其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不懂得社会实践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分析人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从而揭示了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费论》写于1886年,发表于1888年

A、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恩格斯对哲学问题的概括:他在总结全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a、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和反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即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而且是指思想的活动。

c、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中,不能把辩证法问题排斥在外。而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六、《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1915年哲学笔记》 1914-1916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6-1908

A、辩证法的自在性和自为性

所谓自在的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法的运动过程。自为的辩证法是指人们用以认识世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理论。

1、关于辩证法的自在性,列宁用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和阐述。

a、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就是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所构成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因此,就物质世界自身来说,并不存在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

b、辩证法又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人类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

c、辩证法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所固有的,人类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两者在结果中彼此一致,这是理论思维的,不知不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人类的认识运动在自在性上也不存在着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

d、辩证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和人的尺度、规律性和目的性、世界对人的生成和人对世界的生成的对立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自在性上也是辩证的、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关于自为性(只有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a、作为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辩证法,不是世界本身的,自在的辩证法,而是作为世界观或理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这就是辩证法的自为性或称为自为形态的辩证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只能是两种世界观的理论、两种理论思维方式的对立。

b、自为状态的辩证法其实质内容是以概念的辩证运动去表达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以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提供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产生的钥匙。只有用自为的辩证法,即概念的辩证法才能反映这一矛盾。没有概念的辩证法,世界本身的自在的辩证法,对人类来说,只能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

c、自为的辩证法即概念的辩证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他把他的概念、范畴自给的发展和全部的哲学史联系起来。只有在哲学史的背景下,才能产生这种辩证法。

B、逻辑和历史根据

1、逻辑根据

a、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

b、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方法。后者是对具体对象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辩证法是历史中发展着的认识活动本身所作的系统反思。

c、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辩证法是对思维辩证本性的自觉地理论表述。

2、历史根据

a、古代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这一阶段的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认识与认识的对象是直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完全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世界就是感觉中所接受的那样,是给定的。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当时的思想家还没有意识到在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有什么矛盾。

b、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性的变化,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主的研究。近代哲学中,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都看到了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的矛盾,即个别与一般的矛盾,或者说,认识对象总是以个别形式存在,认识却总是以一般的形式表现。近代思想家与古代思想家相似,并不理解这个矛盾,总是去消解这类矛盾。

c、康德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看到了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矛盾,本质上是思想自身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能取消的。但他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矛盾,而且企图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使所有矛盾都得以调和。

4、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思想过程中,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辩证法理论,实现了由形而上思维方式到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复习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