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王安石的诗的意思

发布时间:



元日王安石的诗的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为大家分享元日的原文翻译,欢迎欣赏!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鉴赏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
1/6

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关于王安石故事

据《西清诗话》记载,有一天王安石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菊花诗,名为《残菊》,其中有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不想,欧阳修看后却提出了异议,他笑着对王安石说:“深秋季节,百花落尽,唯有菊花在枝头繁盛怒放,你怎么能说是残菊遍地呢?”
说完这些,欧阳修意犹未尽,便又在诗后跟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他想提醒王安石,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别犯让别人笑话的低级错误。
对于欧阳修的提醒,王安石却讲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辩解道:“我这样写是有理由的,楚辞》里不是有句‘餐秋菊之落英’吗?难道欧阳先生没有学过吗?”他据理力争,以典故来证明自己这样写是有道理的。
至于《警世通言》中讲述的苏轼给王安石的菊花诗挑刺儿的事,则比《西清诗话》中的记述更为生动。
话说这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苏轼便在书房里等候。正在苏轼颇感无聊时,他突然瞥见书桌上放着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
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后,不禁觉得可笑,他心想:“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呢?”想着自己仰慕的高人也会犯如此低级错误,苏轼便一时技痒,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被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就在黄州的秋天,他发现,秋风过后,确实是满地铺满金菊花片。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于是,苏轼在感叹自己当初对王安石的轻薄同时,也决定当面向王老前辈承认错误。
2/6


3/6

元日王安石的诗的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