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发布时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周雪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
摘要:刘禹锡的《竹枝词》包含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哲理,音乐之声既是无哀乐的,又是有哀乐的,是无情与有情的辩证统一。音乐具有主客合一的性质,音乐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弄清音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哲理,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学改革。
关键词:竹枝词;《乐记》;《声无哀乐论》;音乐自律;音乐他律;音乐教改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30-0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寓情于景,展现了一幅融诗情、画意、音乐、哲理为一体的绝妙的画卷。古今中外的青年男女都喜欢用歌声来撩拨情爱,或者是单方的凤求凰,或者是双方的山歌对唱。这种歌声灵巧玄妙难以琢磨,凭空而来一掠而过,像柔漫的轻纱薄雾般飘动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仔细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诗句,可以弄清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弄清声究竟有没有哀乐的问题,以及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关系。一、古老而新鲜的命题
在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与《声无哀乐论》中,就有关于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问题的讨论,这个古老命题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在高等师范音乐院系现用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音乐教育史》、《音乐美学教程》等教课书中都有关于此命题的内容,对于初涉音乐美学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个新鲜的命题。学生们不会满足于课本上的简要论述,必然围绕声究竟有无哀乐的这一核心问题争论不休,提出大量疑问等待老师解答。再者,近几年中小学音乐教改中出现的误区,究其根源也涉及到音乐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命题,高师生和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搞清这个音乐教改中出现的新鲜问题的哲学根源,以便提高认识水平,搞好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为政治伦理服务,这一音乐他律的宗旨为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在我国,音乐教育的非音乐内容长期占据上风,最典型和极端的例子就是文革时期的音乐教育,四人帮行文化专制主义,把音乐变成他们篡权的工具,一方面把大量东西方经典乐曲、优秀民歌、传统戏曲作为封资修的毒草予以封杀,另一方面竭力用语录歌样板戏之类的东西搞疲劳轰炸。当时所谓的音乐教育很多都毫无艺术美感,既不讲究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也不提及音乐的审美性,更无法体验到音乐中真、善、美的内容。很多音乐都是为了某种政治运动、某

道是无情却有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