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比喻与及其释经原则

发布时间:2017-02-20 10:30:15

浅释比喻与及其释经原则

郑存权

一九三七年,一位格拉斯哥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麦克尼尔狄克逊(MacNeile Dixon)说:若有人问我造成人类历史最大的力量为何……我会回答……修辞表达。人类是靠想像力生存的;想像支配了我们一切的生活。人类的脑袋,并非如哲学家所表现的,像一个辩论厅;而是像一个画廊……若将比喻(修辞表达的一种)自圣经中除去,圣经的活力则随之消失……先知、诗人、领袖,都是运用比喻的高手,他们藉著形象化的描写掠夺人类的心灵。

怪不得,现今基层教会讲台上最受欢迎的讲道方式,就是举例见证、讲喻道故事。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信徒比较喜欢。因为用比喻讲论道理,容易懂,内容又很精彩,印象深。用现代的话,比喻可以说是“以地上的故事来讲天上的事”。耶稣是善用比喻的高手,福音书中耶稣教导的道理三分之一是比喻的形式。所以,对于比喻的解释很重要。但是,比喻的教导又不同于叙述式的教导,一眼明理。对于耶稣比喻的领受,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令人不知所措,莫衷一是。玛丽·安·托柏特(Mary Ann To1bert)说:“对耶稣比喻的研究,意见极为为分歧,辩论无法止息”。当年门徒要了解耶稣的比喻都不容易,何况我们呢?

一、比喻的定义

1.现代汉语定义

比喻:“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打比方”。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 及借喻三类比喻的重要性很明显,因为在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的教导三分之一为比喻的形式。但在古代世界中,它又是什么意思?耶稣那时代人所用的比喻内涵与今天所说的比喻是否一样呢?

2.圣经词源定义

希伯来文是“Mashal”,意思为箴言明喻,比喻,寓言...(撒下12:1-4;14:1-11;5:1-7等等)。希腊文“Parabole”,有“并排”的意思,目的在作比较,因此是一种说明方法,就好像说:“天国好像...”。圣经虽然是用希腊文写的,但是里面人物却是生活在希伯来文化下。所以希伯来文是“Mashal”,应是耶稣那时代“比喻”的真正内涵。有圣经学者指出,mashal原来是箴言的一般用语,后来发展成智慧教导的术语,最后则成为一个广义的字,可以指先知式箴言、比喻、谜语,和象征式动作。先知式的比喻,如拿单所讲母羊羔的比喻,把大卫对乌利亚的不公一语道破(撒下十二1-2);又如以赛亚所讲不结果子的葡萄园,把以色列的不忠与神对这个国家的审判完全表明出来(赛五l-7)。

希伯来文是“Mashal”,与现代汉语所讲的比喻,有点不同。它不像明喻、隐喻或借喻,只需用一个字或一句片语来表达比较或类推,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长篇类推。圣经里许多的比喻是用生活化的故事去说明或阐述某一个真理,有时是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来作实例。虽然有些比喻故事中的情节未必真的全部发生过,但却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从形式上来讲,它有点像寓言故事。

例来许多学者不认为,耶稣的比喻有些带有寓言的性质。他们把耶稣那时代比喻的手法用今天的概念去理解,难免如此。寓言不是修辞手法,它是一种文学体裁。而耶稣以比喻的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形式上来说更像寓言。耶稣所用的比喻究竟有没有寓言性质呢?布隆堡(Craig Blomberg)认为: 过去对比喻故事和寓言的差异太过夸大,其实按耶稣和福音书作者的原意,比喻故事都有几个要点:(1)旧约和拉比的比喻故事都显示,犹太的masahl倾向于细心控制的寓意重点。(2)在希腊罗马世界,并没有寓言和非寓言形式之分;大部分都是混合的形式,其中有一些细节具“第二层意义”,但不是所有细节皆如此。(3)形式批判认为,古代的趋势是将原来简单的故事寓意化,但是实况可能正好相反,古时的趋势不是扩张,乃是简化。(4)单一重点的比喻也具隐喻性,因此具有寓意,因为包含了多层次的意义。(5)“寓言”是一种文学笔法,作者藉此将读者带进他心目中更深一层的意义;“寓意化”则是将几层意义(并非作者原意)读入经文。这两者是不同的。福音书的比喻属于前者,不属于后者。(6)比喻中许多细节,因为具夸大的特性(超过正常的故事界线),所以原意便是要从隐喻的层次来了解,不可能只是附加的细节而已,一定有属灵的含义。”

二、比喻的目的

耶稣的比喻难解,耶稣所讲,为什么用比喻的原因更难解。可4:10-12;太1310-15;路89-10这几处都一致论耶稣用比喻的目的,很让人困惑。我们先从客观上来分析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接着探讨耶稣所讲的令人难以理解的目的。

1.表达技巧的需要,让听者容易明白道理

1334-35说耶稣用比喻讲论道理是应验圣经,为了要将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耶稣取喻的素材全都是来自平凡的生活。这是神伟大奇妙的手段,借着一些毫无新奇的事物来表达神奥秘的真理。怀爱伦说,只要是有心的人,怀着一颗饥渴慕义的心,无论他在做什么,即使是下地干活,田间劳作,或是厨房做饭。也在其中与神相遇,发现神的真理,不至于让日常的操劳占据整个心灵而忘掉了上帝。

 

2.灵巧智慧的举措,让敌人难得控告把柄

1153-54说明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危险与诡诈。耶稣一些比喻教导直接的由法利赛人而引出。如浪子比喻,此故事第一中心表明了神慈爱,另一层中心也从大儿子身上映射出了法利赛人的伪善和苦毒本相。凶恶园户的比喻,更是明显指斥法利赛人,法利赛人自己也知道比喻是指着他们讲的,但是他们却难以抓到耶稣话的把柄(路2019-20)。耶稣用比喻来指斥法利赛人的行为,并不是泄泄心中的忿恨。乃是阐明真理,揭露伪善,使心灵诚实与谦虚的恭听者得到助益。

3.耶稣特意的意图,让听众有回应与互动

福音书比喻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清楚陈明比喻之“目的”的那一段:马可福音四章10-12节(太十三10-15;路八9-10);那句话看来相当负面:“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四11-12)。其实我们来看(路816-18和可421-25)器皿下的灯的比喻,耶稣用灯台上的灯来比喻,他的真理教导,隐藏不是第一目的,显明是才主讲比喻最主要的目的。但是,造成的结果,不是主的责任,乃是听众的责任。所以主强调那句话:“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路8:18)”。引用以赛亚书六章9-10节的审判,不是神的目的,乃是拒绝带来的结果。耶稣使用比喻有人谓之“接触技巧”,其功用视对象而定。在与以色列的领导阶级和不信的人辩论时,比喻的目的就是将真理向他们隐藏(因为他们心已关闭)。神用这个方法审判顽梗的以色列人,好像当日对法老的审判,以及以赛亚时代对那背道之国的审判,使他们的心更加刚硬。

比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那是故事,可以立即引起听众的兴趣。当人们听到耶稣所讲的故事,全都是生活化的事物时,他们便立时与他一起投入故事的情节中。当他们急於知道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和结束时,便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去嘴嚼比喻中神丰富的信息耶稣希望他的听众能藉著判断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样地判断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兰姆指出,比喻是教导有回应的门徒之一种方法,也把真理对不回应的人隐藏起来。因着比喻,群众不得不作出决定,要支持耶稣或反对他,而他的门徒也因此受到教诲和挑战。比喻对每一种人(领袖、群众、门徒)的作用都不相同,最主要决定因素是各人的心态。

三、比喻的特色

1.属地与属天两面

耶稣的比喻很有感染力,因为大部分比喻均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经验。商业方面包括渔夫、建筑师、商人、金钱、利息、债款、财宝、雇主、家主、仆人、债主、欠债者、税吏、旅行者、珍珠和管家。农业方面包括农夫、牧羊人、羊。泥士。种子、树木、鸟、荆棘、收割、猪栏、葡萄园、葡萄园户、城墙、谷仓和无花果树。家庭方面包括房屋、烹饪(酵和饼)、缝补。钱币、打扫、睡觉、吃喝、儿童玩耍、寡妇、酒袋和管家。耶稣在他的比喻中也提到一些社交生活,包括婚礼、筵席、伴娘、父子。夜半求人的朋友、主人和客人。宗教人物包括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法利赛人。民事方面包括法官、王帝和打仗。

对耶稣的比喻了解之先,我们先要了解比喻之意象背后属地事件的细节,否则可能会歪曲比喻的重点,误解比喻所带出的属天道理。例如撒种的比喻,不了解巴勒斯坦地形的人,也许以为该比喻反应的是传道者如何传福音撒种的问题。所以,历史背景与地理常识的了解对解释比喻故事是一个前提。属天道理不是牵强意会,无病呻呤,乃是由故事情节合理的推理。例如好撒利亚人的比喻,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有人那人解释为“亚当”,将耶利哥解释为“乐园”

2.主要与次要之点

对比喻故事争论最多的,内容究竟是“一个中心”还是“多个要点”?不同神学派别,观点不一样。自由派人士大多认为,比喻只有一个中心。他们把耶稣变成希腊的教师,而非犹太的拉比,因为犹太人的比喻常将寓言和直喻混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能将比喻和寓言僵硬地划分,事实上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异,而不是严格类别的差异。在比喻定义里,我们已论述了耶稣比喻里确实有一些寓意的存在。在浪子的故事的确有一个主要的重点,即儿子的放荡到悔改;但是其中还有两个要点,即天父的爱和大儿子的嫉妒,这两方面在比喻中都富意义,不只是作为背景增加情节生动而已。

耶稣的比喻里,有一些情节确实有寓意内容,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随意将耶稣的比喻寓言化,除非有上下文的推理和故事情节的暗示。对耶稣比喻的解释,例来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传统的寓意法解经,不分青红皂白的在比喻内容上随意地塞进一些灵意,讲起来是天花乱缀,而事实却是牵强误会,无病呻吟。另一个极端是现代自由派所提倡的“一个中心”原则,这种方法的错误是过于呆板地应用到所有的耶稣所讲的比喻。

3.国度与救恩中心

耶稣所讲的众多比喻中,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常出现类似语句:天国好像,天国好比。毫无疑议,国度是耶稣比喻的主题。无论是登山宝训,还是其他耶稣所讲的比喻,“天国”永远是耶稣讲道中心。因着他的到来,国度也悄然临到了,正如他所说:“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路1120)。国度临到并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事实上,天国如今正在发展,好像芥菜种成长。听众若对耶稣所讲的天国道理心里有回应,能接纳,就表明他们是活在天国里。就如耶稣所告诉的,天国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乃是在各人的心里(路1721)。所以,许多比喻结尾时,耶稣往往用自己的话来点评,由此引起听众的回应。例如,无知财主的比喻(路1221),不义的管家比喻(路169-13),葡萄园做工的比喻(太2016),喜筵的比喻(太2214)。有时,耶稣也用一些提问,例如,路742“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太2140“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太2131“你们想这两个儿子,哪一个遵行父命呢”;路10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人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在所例举的这些比喻中我们也看出来,神作为国度的施恩者,他以几种身份出现。如君王(太1823-27),免了仆人一切的债;如慈父(路1512-20),接纳悔改的浪子;如慷慨的园主(太201-16),满有爱心地厚待工人。十九世纪自由派往往用伦理法来解释耶稣的天国比喻,把一些明显的国度、救恩与末世信息,忽略掉。把耶稣讲道中充满动力的国度重点,转变成纯粹的人文主义。当然,许多比喻确实包含伦理信息在内,但这只是国度大树的枝叶而已,真正的骨干乃是国度与救恩。

4、比喻的释经原则

1.研究比喻的上下文理

一个比喻的中心思想,有时很难从故事中得出,上下文理的分析是极其重要。撒种比喻的中心很是迷惑性,争议也最多。第一种解释,强调的中心是怎样去听,以及“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的警告。另一种解释,则以丰富的收成为重心,四周尽管有撒但权势的阻挠,但神话语在末后终必得胜。但从下文耶稣的说明中,我们得出真正的重点,乃是第一种。找出比喻的中心,通过上下文的推理,有时会在前言中得出(路1891911),有些则是出现在尾声(太1513;路169)。还有的时候,中心是在下文的暗示(太1821-35201-15;路1216-20)。

2.注意比喻的听取对像

耶稣比喻的听众有三种,门徒、百姓、法利赛人。注意比喻的听取对像,即比喻为谁而讲,这是得出比喻重点的要决。耶稣一部分比喻是讲给法利赛人听,目的是指斥他们错谬,揭露他们伪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重点当然不了说明一个“谁是我的邻舍”的问题(路829-37)。浪子的比喻,第一重点从慈父身说明了天父的慈爱。但是,另一个重点也不可忽略,大儿子的嫉妒正揭露了法利赛人的伪善。这一点也是明显的,我们从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论断中,以及耶稣对他们的回应里可以得出。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也为了回应贪爱钱财的法利赛人对耶稣的嗤笑。这个比喻不是说明,贫穷就能得救,享受荣华富贵就要下阴间。重点要从法利赛人的错谬道理那里入手。法利赛人认为富足是神所喜悦的得救族类,贫穷疾病是被神咒诅的族类。故事说明得救不在乎他是何身份的人,只在乎他是否听神的话而遵行之。又例如,路189-14两种祷告比喻,也是在揭露法利赛人伪善与错谬。诸如此类颇多。

3.适用比喻的细节寓意

在解释比喻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掉进本末倒置的景况。一些比喻的细节,确实有寓意的内容。例如撒种比喻,许多细节都有含义。但不是每个比喻都是有寓意。浪子的比喻里几个人物可以赋予寓意内容,但是故事中其他细节,如饥荒、猪和豆荚,就没有什么合理的寓意了,它们只是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而已。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但是不能因大儿子与父亲在一起,就得出法利赛人是得救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有人对那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进行了一番大研究,“二钱银子”也给予灵意解释。这些都是耗费精力,对中心思想也没有帮助。细节寓意滥用了,反则会迷失比喻的中心,细节上若有寓意的必要,也是为了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若已经明了,过多地在细节上纠缠不清那是多余的。即使有伟大的灵意解释,那也显得牵强附会,缺少逻辑原则。

4.处身比喻的历史情境

两千年前的的比喻,同样对今天的读者有共同的果效,在文学手法上是没有什么障碍。今天传道者,也同样好用比喻讲道理。词语意思、事物背景、风土人情,这些都会发生改变。真实的处身当时历史情境,还原当时讲论者真正的意图,需要增加背景资料的研究。十童女的比喻,该故事里有些情节是当时民风习俗描写,了解文化背景,能避免在一些细节上过多地停留。认识了巴勒斯坦的地形,我们就不会认为撒种比喻的重点是在撒种者。此外,有些学者研究比喻过于强调福音书作者的编写意图,这样也脱离了故事真实背景。耶稣所讲的有些比喻是类似的,但却有不同重点。这些类似比喻我们就不应该太强调是福音编写者的意图,虽然耶稣工作的处境与福音作者当时的状况并不相同,但是福音书作者为了自己读者的缘故,特别强调原初状况的某些方面。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并不互相矛盾。有理由相信,耶稣曾以用同一个比喻讲论不同的道理。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大胆地把比喻从真实历史情境中抽离出来了。这样我们就会以今天的主观来解释历史真实的客观了。

5.勿用比喻来断定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都是从一些说明或描述性经文里总结出来。我们没有十足理由,由一些比喻来断定教义。比喻如耶稣所说的,有其隐藏的一面,它不是每个人都能领受。比喻的解释有很大的弹性,不同神学观点有时甚至迥然不同。当然,解释出来的道理是不能与教义有冲突。比喻可以反应教义,但不能作为建立教义的依据。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阴间的概念,不能作为教义,财主受火焰之苦也与启2010意思有冲突。

附录:

5、比喻的释经历史

在研究圣经时,历史能提供情境--或是从积极面,或是从消极面。在筛选解经技术与解释法的例子时,我们要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吸取教训。在比喻的解释上,这方面很有助益,不过我们只能扼要地说明几方面

1. 世纪时期比喻的解释法
教父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基本的解释法为寓意法。比喻的每一部分都被重新解释,赋予灵意,以描绘基督教的真理。惟一的进展乃是寓意化的程度,愈后期的作者,对细节愈加考究;到了中世纪,则用「四层诠释法」。例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受伤的人成了亚当,他要前往乐园(耶利哥),但却受到试探,被今生享乐诱入迷途(强盗),结果他便犯罪(受伤)。基督(撒玛利亚人)医治了他(油=安慰或怜悯,酒=宝血),带他到教会中(旅馆)。改教者虽拒绝寓意法,主张按字面来解释,但是在解释比喻上,却不一致。路德对好撒玛利亚人的解释,大致上是按照教父的说法;加尔文却拒绝这样解释,也经常拒绝将比喻赋予灵意。可是,直到十九世纪下半之前,加尔文的呼声显得很孤寂。许多牧师书架上仍有特仁慈的《我们主的比喻注解》(Notes on the Parables of Our Lord 1841)一书,其中乃是采用俄利根与奥古斯丁的路线。

2. 近现代时期比喻的基本共视

福音派的观点:现代时期对比喻的研究,主要削弱了早期教会呆板的灵意主义,兼顾耶稣教导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圣经神学的整体性,和多面性来研究耶稣的比喻。

自由派的观点:强调比喻的中心的道德教导意义,严格将比喻和寓言区分。例如自由派神学家朱立策的《耶稣的比喻》(Die Gleichnisreden Jesu1888)。他不满寓意法的主导,大力主张比喻只有一幅图画,只教导一个要点。比喻不是寓言,因此不能寓意化。这本书的影响非同小可,许多著作都以它为基础,作进一步的发挥。

然而,对自由派死板的「一点式」理论的不满与日俱增。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假说有几个错谬(参Via 1967313-17Stein 198154-56Bailey 197616):(l)「一点式」的方法会忽略比喻中的重要成分,以致变更了它实际的意义。(2)将比喻和寓言僵硬地划分,相当武断,事实上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异,而不是类别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耶稣有将比喻寓意化的可能性。(3)耶稣的许多比喻实在是寓言。(4)朱立策用亚理斯多德的分类,把耶稣变成希腊的教师,而非犹太的教师;犹太人的比喻常将寓言和直喻混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一种事先决定的立场,来否定这种状况。(5)朱立策是十九世纪的自由派,他的倾向是将比喻道德化,但却不注重其中心的末世要点。所以,这种方法必须修订。

不过,近几年来又有新的变化,焦点变为现代读者的观点。有两派思想认为,要将近代文学理论应用到圣经研究,比喻是最好的例子。结构主义者寻求经文的「密码」,建立栏框,并说明表层比喻之下「深层结构」的含义。这更主要是取决于提出论点者的神学背景和宗派传统。



  还有几个问题值得留意(参Stein 198168-69 Boucher 197716-17):

  (l)当耶稣要求听众要「听」(可四933-34),他是指他的信息,而不是听众主观的了解。耶稣的原意才是惟一真正的意思。

  (2)比喻的重要性不单在其本身,更在于它们是耶稣的比喻;现代的诠释者常将比喻视为神,而不以耶稣为神!

  (3)当批判者不再注意比喻原初的历史情境,他们的解释必定会退到寓意化的地步。

  (4)诗歌与修辞学不同;诗歌具自主性,但修辞学却不然。如果修辞学过度向美学让步,就会使文字失去推动听众作决定的力量。比喻显然是在修辞学的阵营中,而不属美学或诗歌,因此它们不能与社会情境脱节。所以我们主张,每一则比喻都要按它在福音书中的上下文来解释。

浅释比喻与及其释经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