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发布时间:2020-09-12 17:40:28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1《草原》导学案 

课题

草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陈”等9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制作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揭题,板书课题。 

2.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3.介绍作者老舍。

1.生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后畅谈感受。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1.在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师相机补充。

2.对课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将搜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的 学生给予表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出示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及难写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组织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对照拼音读对生字,努力将课文读流利。  

2.相互提醒该注意的生字词。  

3.听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错之处。概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 绍了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1.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měnɡ;“衣裳”中的“裳”读轻声;“羞涩”的“涩”是平舌音。

2.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书写:“陈”右侧是“东”不是“”;“腐”是半包围结构, 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三、分层朗读,品景悟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2.逐层推进:是怎样的景象 让作者产生了“高歌”与“低吟”的感慨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天与地与众不同的美。 

3.引导探究写法:为了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哪些匠心独运的描写方法? 从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作用去引导学生感受。   

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 

①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 满心的愉快。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 

小组探讨:运用比喻句的好处,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描写小丘的句子为例谈一谈。 

4.用上“既……又……”写话,然后交流。

1.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课件出示:  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 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指导学生仿写: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置身于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呢?用上“既……又……”写写你的感受。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毯、裳、蹄、腐、涩、微。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总结本课的收获。 

2.布置背诵作业。

1.回顾本课学习所得,可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方法等各个方面谈。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求学生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2.引导背诵第1自然段。

3.提出本课学习目标:细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风俗之美,积累优美语句。

1..回忆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  

2.个别背诵第1自然段,师生评价。  

3.明确学习目标。

在个别背诵的基础上,全班背诵。

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深(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讨论:作者是抓住哪几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蒙汉情深的? 

3.结合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等词语。欣赏草原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

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思考:从哪些场面描写中感 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 

4.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 

5.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6.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   

2.在想象告别画面时可以指导 学生进行融情想象。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回顾,激发情感(用时:5分钟)

1.总结文本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引导讨论:作者哪些独特 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2.简要讲解情景交融法。

3.指导学生仿写。

1.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 

2.再次赏读三处直接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运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完成仿写,然后交流、修改。

1.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情景交融。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精笔细描”“写实质朴,不留雕饰”的呈现方式。 

2.让学生先说后写,然后集体评议。

2《丁香结》导学案    

课题

丁香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6个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丁香花中蕴含的情 感。3.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描写丁香的方法,联想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的颜色、气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借物抒发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一种植物。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收集有关丁香的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诗歌导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丁香花图片,教师诵读戴望舒的《雨巷》。 

2.作者简介。

1.欣赏《雨巷》,体会其中的情感。 

2.了解作者及作者的写作特点。

欣赏诗歌后,可以使学生谈一谈诗歌中丁香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用时:6分钟)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缀满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3.指名分段读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检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词语:同桌互读、组内赛读。 

3.分自然段读文,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强调“缀”是翘舌音;“拙”读zhuō,不读zhuó;“薄”在本课读bó。

三、再读课文,梳理层次(用时:8分钟)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2.指导学生画出描写 丁香的优美的句子。 

3.小组里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1.细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从颜色、 香味、姿态等角度来写丁香的。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的优美的语句,可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从多角度体会语句的优美,如:抓住了丁香的颜色、姿态、气味描写的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等。

四、全班交流,赏析美感(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

2.结合图片,指导朗读。

1.交流描写优美的句子,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优美。 

(1)交流描写丁香颜色的重点句:“城里街旁……丁香花。”从“雪白”中体会美。

(2)交流描写丁香姿态的句子:“有的宅院……回头望。”“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体会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好处。 

(3)交流描写丁香气味的句子:“还有淡淡……这是丁香。”体会丁香的芳香。 

2.有感情地朗读,配乐朗读。

1.在汇报优美的句子时,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说出描写优美的原因。

2.学生说完理解后,就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五、总结全文,练习书写(用时:8分钟)

1.出示词语,学生练习抄写词语。重点指导“缀、幽、薄”的写法。

2.摘抄优美的句子。 

3.布置作业:把课文读熟练。

1.练习抄写词语,把词语抄写正确。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 

3.练习朗读课文。

提醒学生把字写得端正、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回顾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2.导入新课。

1.作者是从颜色、姿态、气味等方面来描写丁香的。 

2.齐读课题。

可以借助图片来引导回忆。

二、落实要素,联想训练(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联想到的其他植物。 

2.说一说联想到的植物的颜色、气味、姿态。3.课件出示小练笔。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由作者所写的丁香花想开去,联想到哪些植物? 

2.尝试从不同角度说出所想到的植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学生在说植物的特点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习作者的方法将特点写具体,如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用优美的词语。

三、感悟象征,深化认识(用时:12分钟)

1.体会古人眼中丁香结的含义。 

2.结合课文最后一句,理解作者眼中的丁香结的含义。 

3.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1.画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读一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体会丁香结中蕴含的惆怅与忧愁。

2.读一读“结,是解不完的……味了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说一说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正直的竹,高洁的莲,顽强的梅花等。)

在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看法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作者的观点,再结合实际来理解,从而感受到,面对挫折与不顺心,我们也应豁达、乐观。

四、积累摘抄,朗读背诵(用时:7分钟)

1.摘抄描写丁香的诗句。 

2.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其他花的诗句。 

3.积累背诵。

1.把描写丁香的诗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小组里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其他花的诗句。 

3.练习背诵。

交流其他有关花的诗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花中包含的情感。

3《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2.理解诗词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词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作者的图片,西湖的图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诗人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用时:4分钟)

1.出示诗词名句,接上下句。 

2.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写景的词句旨在表达情 感,并非单纯的写景。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写景的诗词,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

3.板书课题,释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与老师进行诗词名句对句练习。 

2.认真听老师讲解写景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3.结合书中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1.进行接上下句的词句练习,教师要选择写景的句 子 

2.对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时间。3.提示学生借助注释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提出自读要求:

自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通过看插图,查找工具书,尝试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中小块陆地。 

5.指导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强调本课要求掌握的3个生字的读音。

1.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两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尝试说说这两首诗词的意思。 

4.独立解决一些字词。 

5.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读“xiàn”。)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对诗词大意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从整首诗(词)描写的内容入手,切忌一字一词地对照翻译。 

3.对诗词节奏的划分,要注意不能绝对化。

三、诵读感悟,体会情感(用时:15分钟)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说说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色。 

2.指导学习。 

(一)《宿建德江》 

(1)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 

(2)哪个字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些什么。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词与诗的区别。

(2)诗人在黄沙岭的山路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两首诗词,图文对照,说说它们分别写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完成活动卡) 

2.交流。 

(一)《宿建德江》 

(1)月夜美景:空旷的原野、孤单的树、比树还低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倒映在江水里的月亮。 

(2)读出了诗人孤独的愁绪,诗中一个“愁”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什么。如: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旅途寂寞等等。 

(4)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愁苦。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诗词的不同之处。了解其他的词牌名。 

(2)朗读,说说诗人在山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 看到:明月、树枝、喜鹊。 听到:鸟飞的声音、蝉鸣、一片蛙声。闻到:稻花香。想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心情:喜悦。 

(3)通过朗读再次体会,进而背诵这首词。

1.完成活动卡,要在充分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 2.指导学习时,第一首诗,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学习,第二首词教师可以给出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3.关于词,教师要做补充介绍,比如词牌是什么。

四、指导生字,规范书写(用时:4分钟)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德、鹊、蝉。 

2.播放生字动画:指导观察笔顺、各部分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学生仿写。4.反馈交流。

1.读准字音。 

2.观察,交流易错点。 

德:左窄右宽,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横。 

稻:右上部是爪字头。 

3.跟随教师认真书写。 

4.同伴互相评价,不规范不美观的字再次书写练习。

高年级写字,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怎样把字写规范、美观。

五、布置作业,讲求实效(用时:2分钟)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请家长监督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目标导入 (用时:5分钟)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继续学习古诗,板书诗题。 

3.引导学生解诗题。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读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根据教师提示,结合书上注释,说诗题的意思。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意指导学生读好诗题的停顿,有助于理解诗题的意思。

二、品读悟情 (用时:20分钟)

1.读准、读通诗句。 

(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

2.再读,想象入境。 

(1)听读并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点拨学生体会比喻的写法。 感受藏在诗中的画 3.引导学生感受诗题中的“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因什么而“醉”? 

4.结合诗人资料,说说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跟着老师轻声朗读,读出节奏。 自由畅谈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结 合课文插图交流自己感知的形象。 

2.(1)听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交流想象的画面,并读出情感。 用“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①想象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急速地向山移动过来。②雨大而急。黑云还没把山遮挡住,大雨就倾盆而下,像一颗颗珍珠胡乱跳入船舱。才下一会儿,雨就停了。③猛地吹来一阵风,好像把什么都吹散了,西湖顿时恢复了平静,碧水如天。

3.有感情朗读,体会“醉”的含义。 

喝醉:诗人喜欢喝酒,此时已是醉了。陶醉:诗人看到西湖雨景,被陶醉了。 

4.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从本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诗人愉快的心情)

1.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是否正确,读出韵律。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能生硬地统一,合理即可。   

2.古诗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想象。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并进行指导。  

3.本诗的灵感可谓突出一个“醉”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赋成即景佳作,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醉”。

三、拓展诵读(用时:12分钟)

1.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雨》。感受作者的不同写法。 

2.指导朗读,了解大意。3.简单介绍:体会西湖的美。(出示图片)

4.再次说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西湖雨景的特点:狂放。作者是通过描写疾风骤雨来表现的。 

5.再次朗读。

1.听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自读古诗,借助教师提供的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说说这首诗中西湖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美丽迷人,温婉可人,想象力丰富) 

4.对比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说同样写西湖雨景,这首诗有怎样的印象? 

(狂放豪迈、想象力丰富) 

5.有感情朗读两首诗。

1.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意,不要过高要求。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四、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试着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画成四幅画。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诵读积累。

1.根据四行诗描写的画面去画,一行诗一幅画。

2.借助网络搜集。

在班级组织一个“诗中有画”的展示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4*《花之歌》导学案

课题

花之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花的成长和芬芳,以及花的凋谢命运。 

3.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花的美丽、芬芳、乐观、谦虚。 

2.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纪伯伦的图片,作者的图片,各种花的图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欣赏一组花的图片。 

2.引导学生用成语形容这些花。 

3.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欣赏不同花的图片。 

2.用合适的成语形容这些花。 

3.读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花的图片要多样,尽量贴近课文中的描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2.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小组合作,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3)思考:课文里的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作者的资料。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习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①读好“苍穹”“冠冕”“摇曳”“旖旎”“馥郁”“琼浆”等词语。②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a.草地上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

b.婚礼上新娘头戴鲜花。

c.清晨,带着露珠盛开的玫瑰。……

③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中的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漂亮、芬芳、快乐……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内了解学习情况。  

2.略读课文中带音节的生字只要求在文中能够读正确,不要求掌握。

三、品读感悟,积累语言(用时:15分钟)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

1.自由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画出作者想象奇特的语句。旁边写写批注。  3.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感受花的乐观。 

4.理解“人类尚未领悟的哲理”是什么。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师生、生生交流阅读收获。

1.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我”是花? 

2.交流作者想象奇特的语句,说说奇特在哪里。如:把花说成是大自然说的话。把花想象成天上的星星,坠落在草坪上…… 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会通过各种花说些什么话呢?如:通过梅花告诉我们冬天到了,我们要不怕严寒。通过苔花,告诉我们要自信,学牡丹绽放…… 

3.说说自己最喜欢花的什么。 

(1)理解: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2)有感情朗读课文。 

4.理解“人类尚未领悟的哲理”是什么?

1.本文是略读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感悟,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2.强调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美,韵律美。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合理想象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与赞美。

四、比较阅读,体会韵味(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阅读课文后的“阅读链接”。 

(1)说说这段文字中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2)引导学生谈谈纪伯伦作品的风格。 

4.介绍纪伯伦的作品集《组歌》。

1.再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带给自己的感受,如想象奇特;自然清新;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开花谢、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啊!风》。 

(1)画出想象奇特的句子。(完成活动卡) 

(2)交流:读相关的句子。

(3)说一说,通过读两篇文字,纪伯伦的散文诗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4.欣赏《组歌》中的片段。

1.要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寻找纪伯伦散文诗的语言密码。    

2.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纪伯伦的散文诗。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 

阅读纪伯伦的《组歌》。

1.说说自己的收获。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纪伯伦的《组歌》,体会诗人的写作特色。

组织学生召开纪伯伦散文诗诵读会。

5《七律·长征》导学案 

课题

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1.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和故事;制作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课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视频。(教师) 

2.搜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走进长征,感受主旨(用时: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的岁月,并指导学生结合资料回忆长征相关的故事。 

2.板书课文题目,并请学生说一说长征的背景资料。 

3.课件出示长征的相关图片、视频片段,教师补充介绍长征的资料。

1.简单汇报搜集到的长征途中 发生的感人故事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

2.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并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3.通过观看关于长征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在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时,可将关于长征的经典故事以图片或短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愿望,让学生说出每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丰碑》中的军需处长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

二、学习字词,质疑问难(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 

3.教师相机指导“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读不准的字、易错字,同桌间相互交流。 

2.同桌互读,熟记字词。组长用 字卡检测组员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语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学习,组长组织组员朗读课文,并进行相互评议。 

(2)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课文。全班评议,正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崖、渡、索”。2.难理解的词语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学生汇报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理解词语。重点把握“逶迤”“磅礴”“岷山”几个词语的读音、字形及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学习要求: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梳理未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共同解决各小组的问题,并相机点拨讲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初步感受课文所表 达的豪迈气概。 

(1)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句读、表演读、想象读等)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质疑:小组选代表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2.针对几个集中问题,结合资料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重点弄清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件大事,即走泥丸(过草地)、千里雪(翻雪山)、云崖暖(渡金沙江)、铁索寒(飞夺泸定桥)

四、介绍文体,了解律诗(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介绍“七律”,同时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拓展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其他小组倾听并进行补充。 

2.把自己最喜欢的毛泽东诗词 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师生交流要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指导写字,规范美观(用时:7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崖、渡、索。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组织学生集体评议同学的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事件场景。 

2.同学间互相提一提建议。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诗中提到的长征路上的几件大事 的想象画面,描述场景。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默读并思考)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长征的“难”?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战士的“不畏难”?请找出来。

2.结合相关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3.想好后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全诗: 

1.默读全诗,画出相关词句,思考问题。 

2.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写写自己此时的想法。 

3.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1.学生汇报体现红军长征“难”时应联系“万水千山”“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寒”等词语,教师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在体会长征的“难”与红军“不畏难”时,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理解,深化对诗句的感悟。

三、品读全诗,体会情感(用时:24分钟)

1.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二句(第一部分)。 

(1)导学:读“只等闲”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2)重点理解:“只”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对“远征难”的轻蔑。 

2.引领学生学习第三至六句诗(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万水千山”是虚指,诗中实写了哪些“山”和“水”? 

(2)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跳动的细浪” 和“滚动的泥丸”。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3)指导学生巧妙处理关键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播放视频:红军强渡大渡河。帮助理解“云崖暖”和“铁索寒”。 

4.引领学生学习第七、八句诗(第三部分)。 

(1)哪两句诗写红军取得了远征的胜利?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1.朗读第一句,想一想“远征难”都包括哪些困难。  (结合第三至六句诗中相关词语进行交流汇报。) 

(1)抓住“只等闲”谈自己的体会。 

(2)反复研读体会“只”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2.围绕自学提示,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体会“万水千山”。这个词语说明红军在长征路上历经千难万险,诗中所讲的事件只是长征的缩影。 

(2)体会第三、四句诗运用的夸张的修辞方法。 

(3)练习朗读,读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气势,以及红军战士越五岭就如“腾细浪”,跨乌蒙就如“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3.学习伙伴之间谈谈“云崖暖”和“铁索寒”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至六句诗。 

4.小组交流学习第七、八句诗。 

(1)“更喜”“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战士战胜万水千山后的喜悦之情。 

(2)全班交流:全诗采用了“总—分”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1.学生在理解第二句的“只等闲”时,结合学习卡的内容说一说哪些事在红军看来“只等闲”,生活中哪些事是真正的“只等闲”。用自身感受与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求达到深入理解主题的目的。 

2.此环节,师生应具体分析,作者先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山势险峻;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其渺小。结合七律的写法特点,找一找每句诗中意思相对的词语,从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如“腾细浪”对“走泥丸”、“云崖暖”对“铁索寒”。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让学生谈一谈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同时,教师应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四、回归全文,激情朗读(用时:5分钟)

1.引读: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带着满腔的崇敬之情,齐读这首诗吧! 

2.引问:你最想对长征途中的战士说些什么?

1.配乐齐读全诗。  

2.集体交流,汇报自己要对战士说的话。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对红军战士想说的话时,可以在音乐和视频画面的渲染下进行。

6《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 

课题

狼牙山五壮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冀”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斩钉截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5.重点指导学生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3.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狼牙山的资料、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等;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 的成语。(教师)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狼牙山五壮士》影片片段。(教师)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分享资料,激情揭题(用时:5分钟)

1.板书“壮”字并引导学生给“壮”组词。 

2.板书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引问:你对这个故事有哪些了解?3.师生共写五壮士的姓名并深情朗读。 

4.介绍背景。(课件出示日本侵华图片)

1.用“壮”组词,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和区别。 

2.从课文题目中了解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并交流搜集到的狼牙山、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3说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

1.学生用“壮”字组词时,要对比“壮士”“战士”的区别。 

2.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对历史 事件简要介绍,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结果,表达个人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导学生写一写。方法:观察字形,发现关键笔画,再范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可以运用查字典、近义换词法及反义词否定法。 

3.组织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生交流写作层次,引导学生用上表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词。引导学生分清详略,并形成“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板书。

1.正确读记词语。(互相纠正字音) 

2.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难写或者最重要的两个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说。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 边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 

4.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概括小标题。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 敌——英勇跳崖)

1.教师在检查预习时,结合预 学案中的内容,着重落实的词语有“昂首挺胸、居高临下、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等,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重点强调的读音:“冀”读jì,不读yì;“抡”在本课中读

lūn,不读lún。 

3.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悬”字上边的“县”字的里面是两横不是三横;“雹”字的雨字头的第三笔是横钩。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用时:13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横线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

3.组织学生交流文章内容及感受

1.认真阅读课文,从字里行间细 心地找一找,画一画,用心地读一读,初步感受五壮士的思想感情。 

2.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批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所画句子的描写特点,从写法上和内容感悟上分别作批注。如:神态描写,体现壮士豪迈的情怀。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搜集描写有关英雄的词语或名言。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层次。 

2.自主积累。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板书概括或复述课 文内容。同时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举出一些描写英雄的词 语或名言的例子,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而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交流资料,明确重点(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或名言,引导学生汇报。 

2.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壮”字来写的。

1.汇报交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主要内容时,可以采用提前设计习题的方法。如: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了

(  )、(  )、(  )、

(  )、(  )这五个材料。

二、紧扣“壮”字,体会精神(用时:25分钟)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五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的段落,品读令人感动的词句。 

(1)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活动。 

(2)指导填写学生活动卡。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点拨。(出示句子和图画,指导学生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 

3.课件出示句子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并体会。(出示读书方法: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 

(1)引问: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动呢?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追问:五位壮士面对一次次严峻的考验,他们每一次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如此选择呢? 

(3)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运用解读关键词和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品悟文章内容。 

(4)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主题。

(5)出示课外资料,播放电影片段,帮助学生体会。 

4.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1.认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填写学生活动卡:用精练的语言填写学习活动卡,在填写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和补充。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时的动作和神态上。 

(2)还表现在五壮士面临的三次考验上。接受任务是一次考验,选择道路是一次考验,壮烈跳崖也是一次考验。

(3)抓住“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等,结合资料来体会五位壮士承担艰巨任务的壮志;抓住“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来体会五位壮士义无反顾的壮举;抓住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前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五位壮士舍生取义的壮烈,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 

(4)认真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画出哪些语句描写的是“面”,哪些语句描写的是“点”。小组 内交流。 

(5)观看影片,加深体会,升华理解。 

4.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畅读、互赏、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填写活动卡时应先引导学生按要求品读课文,将描写五位壮士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呈现在活动卡上,重点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文章的写法特点。 

2.在学生理解五位壮士面临的三次考验时,教师应追问:他们面临的是什么考验?选择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壮士们是怎样想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回答,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相关语句。

3.教师在播放影片片段时应提前剪辑好,注意只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用时:6分钟)

1.引读:课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2.结合学生发言板书:英勇顽强,勇于牺牲。 

3.出示五壮士图片,引导表达。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组内交流。 

3.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自由表达。

学完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与五壮士对话或与作者对话。也可以写最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一个镜头。

四、回归整体,揭示写法(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总结写作方法。 

2.提示:从内容的详略、人物描写的详略两方面理解本文详略得当这一写作特点。

1.浏览全文,小组讨论,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1)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2)描写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做到点面结合。2.交流明确: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

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在汇报文章写作特点时应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使自己的发言有的放矢。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指导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自主搜集并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注重方法的提示,如:小组合作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等,并在检查时不断提高要求。

7《开国大典》导学案

课题

开国大典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盏、栏”等13个字,会写“协商、汇集”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 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教师) 

2.查阅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或者看一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视频导入,进入情境(用时:5分钟)

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

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引导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点拨交流资料的方法及聆听资料的技巧。

1.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开国大典的盛况,并初步谈感受。 

2.结合课前预习的资料,与学习伙伴进一步交流预习的感受。学习共享资料、质疑问难、答疑解惑的学习经验。

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 汇报开国大典有关资料时,可以适当点拨运用数字列举法、事件概括法、发表感想法等多种技巧。同时,学生在聆听别人的资料时,注意搜集时间、人物、数字、事件等有效信息,帮助自己把握文章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活 动。 

(2)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指导。从字音、书写规范方面着重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应该注意的地方。 

(3)点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主完成“自学提示”。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练习读课文,听写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作简单的批注。 

(2)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3)理解生词,并造句。 

3.默读课文,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简单问题当时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引导 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1.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应重点强调“坦”“隆”的读音,强调“制”的笔顺。另外,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本课新词,如:理解“庄严”时运用近义换词法,理解“排山倒海”时运用想象画面法,理解“开国大典”时运用资料剪辑法等。 

2.学生在交流内容时,利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的方法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 词语来概括具体事件,也就是运用段意连接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用时: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学生活动卡(一)进行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请你试着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2.帮助学生结合课文题目找出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3.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学生活动卡(二)。 

4.指导学生明确七个镜头,阐 述自己选择这组镜头的原因。

1.默读课文,思考并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完成学生活动卡(一)。 

(1)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清课文脉络。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展开交流。 

(3)完成学生活动卡(一)。 2.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3.小组合作。 

(1)自主完成学生活动卡(二)。 

(2)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卡(二) 

4.在教师指导下汇报交流: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 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1.学生在完成学生活动卡(一)时,应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分段结果,并统一意见,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并请求老师的帮助。在填写段意时应以最简略的语言优先,最好是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 

2.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二)时,可以更多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在学生选拍镜头后,完成活动卡,进行小组交流。集思广益,以求达到课文内容中七个镜头全有所体现的效果。活动卡的填写力争让语言具体化,便于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四、指导写字、规范美观(用时:6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重点指导:盏、爆、制、距、隆。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写、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1.关注学生“爆”字右下部的书写,是“氺”;“距”最后一笔是竖折;“盏”上部一点不要丢。 

2.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书写。

五、回顾内容,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1.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2.作业:熟读课文,重点读关于群众表现的句子。

读文时可提醒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2.引问:通过学习,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3.过渡: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领略当时的盛况吧!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并读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部分,或者背诵一两句精彩语句。 

2.主动质疑。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学生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简要说出上下文内容,并在朗读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朗读体会。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涵(用时:22分钟)

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根据学生汇报的句子进行学法指导。 

①读了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②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③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教师小结并板书。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重点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出示重点句子的课件。 

3.合作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红流”“光明”指什么?

1.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自主学习。 

(1)理解、释疑重点词句。 (2)重点理解句子: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汇报交流: 

①为什么用“直奔”而不用“走向”? 

②换上“走向”读一读,体会一下。 

③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自由读第二、三部分。 

(1)抓住描写群众表现的词语“一齐”体会当时的盛况。(2)合作交流,汇报。 

(2)小组内研读重点句子,派代表全班汇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圈画重点词语,品悟。 (2)组内交流感受。。

1.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时,着重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运用换词体会、朗读感悟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注意在课前将每一部分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用多媒体呈现,便于集体交流。 

2.针对本文最后出现的“红流”和“光明”两个词语,教师应提前预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教学时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法和展开想象法进行理解。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用时:8分钟)

1.整体感知,体会文中运用的 场面描写的方法。 

2.组织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正面描写?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关于场面描写的词句。 

2.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正面描写?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小学生习作常用的一种描写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点拨,使学生在领悟其表达效果的同时,学习运用,可以在此环节安排“场面描写小练笔”,教师可以给出特定的情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构思片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用时:5分钟)

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主题。 

2.总结:难忘1949年10月1日,难忘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1.总结课文的主题。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可以在朗读时用音乐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8*《灯光》导学案

课题

灯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探究文中三处描写“灯光”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3.学习抓住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同类作品《七根火柴》《草地夜行》等,歌曲《闪闪的红星》。(教师)

2.准备关于“灯光”的照片、视频(璀璨的、多彩的、奇异的等各种灯光)。(教师) 

3.自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题质疑(用时:8分钟)

1.板书课题,介绍作者。2.教师引导质疑:如果没有了灯光,生活会怎样?

1.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在学生汇报灯光的作用时,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方面说透,再说下一方面。

二、理清脉络 (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助学生弄清人物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设计一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画一画,想一想,与伙伴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相机点拨学生理解关键词语。

1.自读课文,同桌交流,理清人物关系。 

2.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领悟火光与灯光的关系。画出文中描写火光和灯光的句子,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3.认真读文。 

(1)在文中找到三处“多好啊”,标上序号,看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弄清这一问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课件出示填空,帮助学生弄清 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__。他充满了 对未来的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

3.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三、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表达的主题。  

2.引导学生感悟抓住主线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

1.通过交流总结本文的主题: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2.再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感受文章主线。

引导学生写学习感受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在的美好生活写,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四、布置作业 (用时:2分钟)

1.指导朗诵《毛主席在花山》, 简介毛主席。 

2.推荐类似的课外阅读作品《七根火柴》《草地夜行》。

1.读《毛主席在花山》,感受毛主席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 

2.自主阅读《七根火柴》《草地夜行》,交流感受。

鼓励学生阅读积淀。

9《竹节人》导学案

课题

竹节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豁、凛”等16个字,正确书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竹节人”玩具制作的过程,教别人怎样玩竹节人这种玩具。 

3.体会传统游戏竹节人带给作者的乐趣,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4.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竹节人”玩具制作的过程,能教别人怎样玩竹节人这种玩具,体会传统游戏竹节人带 给作者的乐趣。 

2.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读文章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制作传统游戏图片、课件;竹节人玩具。(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能说说你喜欢 的玩具吗,它是怎么玩的? 

2.课件播放传统玩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认识几个。 

3.简单介绍自己认识的传统玩具。板书课题。

1.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说出玩法。 

2.认识传统玩具。 

3.齐读课题。

在给学生展示传统玩具的图片时,教师要进行简单的介绍。用一两句话把“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如何游戏”这几个方面介绍清楚。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用时:20分钟)

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根据“制作方法”“游戏方法”“有趣故事”“老师也玩”来给课文划分段落。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1)小组成员相互当老师,针对同伴圈出的字进行范读和领读。 

(2)互相评议朗读情况。(3)交流识字的好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 

4.检查自读情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5.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听读,思考并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儿时制作竹节人,并和同学们一起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发现老师也玩竹节人的事。 

(2)迷恋自制玩具和制作竹节人(第1~4自然段)。

玩竹节人(第5~18自然段)。 

玩竹节人得到的乐趣(第19~22自然段)。

老师也玩竹节人(第23~29自然段)。

2.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圈画本课要学的生字,反复认读。

3.小组活动: 

(1)在小组内读生字词,其他同 学认真倾听,听到不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 

(2)认读生字,相互纠正。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读词语。 

4.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5.完成查字典理解词语。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字形,针对字形思考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但并不都是左窄 右宽。提醒学生注意仔细观察。 

2.课文很长,也有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学生读有困难的句子时要注意指导朗读。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播放生字动漫。指导学生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 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范写生字,重点讲解上下结构的“筹”字;左右基本相等的“豁、雕、颓”;半包围结构的“疙、瘩、裁”的书写要领。 

4.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准确。 

2.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练习书写,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给学生范写,并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1.从老师的总结中,掌握识字方法及汉字书写规

2.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

2.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要按照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的方法来读书。

1.齐读课题。 

2.思考老师的话的意义。

教师可用适当的方式简单检测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任务,自由读文(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导读提示,想一想如何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 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分组自由读文,了解主要内容。

1.齐读导读提示,明确阅读的主要任务: 

(1)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竹节人。 

(2)找到课文中描写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乐趣的相关段落或语句。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读文,做好圈画或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三、开展活动,组内交流(用时:20分钟)

1.下发活动建议,并做好活动指导。 

2.分小组安排任务。

任务1建议: 

(1)写竹节人制作指南。(2)想想你怎样教别人玩竹节人,表述要完整。

任务2建议: 

(1)阅读全文,找到能体现竹节人带给人们乐趣的句子画一画。 

(2)在语句旁边写批注,表达自己的看法。 

(3)和同桌交流,说说玩具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任务3建议:

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梳理故事的前因后果。

1.小组内开展活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任务1: 

(1)展示“竹节人制作指南”。

(2)教别人玩“竹节人”。 ①组员们派代表到前面讲述玩法,并演示竹节人怎样玩。②总结游戏方法。 

汇报任务2:

(1)汇报圈画的相关句子。

(2)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汇报任务3:

找出描写老师的内容,并将老师的故事讲出来。

在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时,教师指导学生快速读文,找到相关内容后,再仔细读。

四、总结学法,有效读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再次读文。 2.引导学生说说同学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1.默读课文。 

2.交流汇报: 

(1)快速读文,先找到描写竹节人制作过程的段落(第3自然段),再仔细读,交流后开始写玩具制作指南,最后找到描写同学们是怎样玩竹节人的段落 (第5~18自然段),交流总结玩法,组织玩竹节人活动。 

(2)先仔细阅读课文,遇到描写竹节人带给人们乐趣的句子就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玩具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3)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的时候,重点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阅读任务要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10《宇宙生命之谜》导学案

课题

宇宙生命之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2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宇宙 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旁边的批注,学会浏览、整理、加工信息,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4.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宇宙世界的情感。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宇宙模拟图、星球图、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图片。(教师) 

2.搜集有关宇宙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播放视频:宇宙模拟图。

2.设疑:同学们,你们了解宇宙吗?宇宙中除了地球,其他星球还有生命存在吗? 

3.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1.欣赏宇宙、星空视频。2.结合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谈谈你对宇宙的了解。 

3.齐读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要指导学生针对课题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能天马行空离题猜想。

二、确定任务,初读感知(用 时:16分钟)

1.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1)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4.教师示范书写。 

5.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阅读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2)学习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3.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4.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5.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再次书写。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2 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三、初读检查,理清脉络(用 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1)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分组自学生字。

生命之奔月

未找到  氏度 

角  开  点 

场 

  海

指名读,齐读;及时正音。

(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 

(3)理解相应的词语。屏幕出示:沧海一粟、倾角、揭开、磁场、抵御。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①认真倾听,发现读错、添字、漏字、破句等问题,及时纠正。 

②注意长句子的断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明确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1.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组长组织组员认真读屏幕中出现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认读生字词,了解意思。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相互质疑解决。

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嫦”“尚”“摄”都是翘舌音;“倾”是后鼻音,读qīnɡ;“揭” 读jiē;“磁场”的“磁”读cí;“干燥”的“燥”读zào。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重点交流易混易错字。 

左右结构:谜、嫦、娥、摄、倾、揭、燥、漠、磁、御。 

形近字:迷—谜、班—斑、躁—燥、滋—磁。

(3)小组内查字典理解词语。

(4)按自然段的顺序朗读课文。 

2.交流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先总写再分写的顺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

1.注意学生在读文时出现的错误读音,从易混易错处点拨。  

2.教师在学生交流课文叙述。顺序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再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进行表达,学生也得到了语言训练,提高了学生 的语文能力。

四、课堂小结,落实基础(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谈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认真书写生字。

1.说说本课收获。 

2.认真书写生字。

学生谈收获时,教师不用刻意引导。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初读感知,质疑探究(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有1.目的的阅读”。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 

3.引导学生思考:听读课文后,你们有哪些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4.根据学生质疑进行归纳。屏幕出示提出的问题。

1.根据自己所在小组,有目的地读文。 

2.听读课文。 

3.自由质疑。 

4.梳理出主要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能天马行空离题猜想。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时要语言精炼。

二、出示任务,明确目标(用时:8分钟)

1.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这些 小字就是批注。这类课文是批注课文。 

2.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内容是什么?

3.小结:这些批注提示我们以下几种阅读方法:阅读时可以进行精 读,勾画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 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1.学生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 阅读找出批注对应的自然段,了解批注的内容。 

2.学生汇报。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 出关键词来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 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批注在第8自然段旁边,提示我们近 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了新的发现,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认真听老师总结,重温阅读方法。

1.教师要进行巡视,给予小组一定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话进行表述。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课文批注中读到的材料,引导学生知道,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2.教师小结要及时,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肯定、鼓励。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用时:20分钟)

1.根据选择提出的问题,组成学习小组。根据批注提示,有目的地阅读。 

(1)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请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出示的三个问题,结合课文旁边的批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一: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 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问题二: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问题三: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2)教师结合学生每组的汇报情况,屏幕出示相关语句。     

2.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宇宙生命之谜有意义吗?为什么?

1.交流汇报,完成阅读任务:

第一组:我们组研讨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快速浏览了课文,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我们还快速浏览了第4自然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第二组:我们组研讨了第二个问题。根据批注提示,我们对第3自然段进行了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得出结论。生命存在的条件:

(1)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3)适当成分的大气。

(4)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第三组:我们组也研讨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结合批注提示,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

(1)所谓的“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由于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才造成了颜色明暗的变化。

(2)火星十分干燥,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 

第四组: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又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2.讨论:研究宇宙生命之谜是有意义的。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总结。如:请你具体说一说:从哪些语句中了解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2.学生交流汇报时,如果偏离要点,教师要逐步渗透,直至引导学生切中要点为止。 

3.学生交流时,要关注其他学生倾听的状态,引导学生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方法及建议等。 

4.对学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多加鼓励。 

5.讨论“研究宇宙生命之谜是有意义的”,要引导学生从给人类带来益处的方面谈。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在分组学习中的感悟,体会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推荐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交流阅读的收获: 

第一组:我发现我们组学习的是精读课文的相关段落。 

第二组:我们组是略读了一些段落找到了答案。 

第三组:我们组还查了一些资料。 

2.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阅读方法 ——精读、略读、查资料阅读等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文章。

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懂得总结学习方法。

五、布置作业,培养能力(用时:2分钟)

继续搜集宇宙的资料,制作手抄小报,感受宇宙的奥秘。

课外继续搜集宇宙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关于宇宙知识的小报。

教师指导学生作主题小报,或者制作资料卡等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课题

故宫博物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自主读懂四份材料的内容。 

2.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观,感受故宫博物院的中华文化底蕴。认识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四份材料的内容,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雄伟瑰丽,激发民族自豪感。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课前准备

1.制作故宫建筑图片课件。(教师) 

2.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理解字词。(学生) 

3.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欣赏一组故宫建筑图片。 

2.引导学生用成语形容这些建筑。 

3.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1.欣赏故宫建筑图片。 

2.用合适的成语形容这些建筑。 

3.读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挑选的图片要特点鲜明,有代表性,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壮观,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二、确定任务,自主探 究(用时:18分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感知本课的呈 现形式。 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份材料介绍了什么内容。 

2.出示本课的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 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3.故宫之旅初体验。 

4.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确定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了解四份 材料的内容,选择适合学习任务的材料重点阅读。 

(3)小组确定学习成果呈现方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把带拼音的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2)学习小组合作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3)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本课的构成:由四份材料组成,每一份材料介绍了什么。 

材料一:整体介绍故宫博物院的结构。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的传奇经历。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以及2011年7月2日起施行的参观方案。 

材料四: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2.阅读并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3.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面对从未到过故宫的家人将如何制定游玩的路线图呢? 

4.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故宫之旅定线路,选择一个学习任务。 

(2)了解四份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学习,深入阅读。完成学生活动卡。 

(3)确定学习呈现方式。在组长的安排下合作完成。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三、学后交流,展示成果(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说说课文提供的四份材料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交流小组确定的学习任务,以及选用材料内容和理由。 

3.指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指导交流任务一: ①说说制定的故宫一日游的计划书及理由。  ②指导学生归纳材料一中提到的各宫室的特点。出示图片直接感受。指导学生感悟太和殿的重要性,从而明白此处安排的游览时间应该是最久的。③指导学生出示参观路线图,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2)指导交流学习任务二: 

①指导学生以导游词的方式介绍一两个景点。  ②以评选最佳小导游的方式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抓住宫殿特点,结合材料二介绍太和殿。

汇报交流。 

1.说出四份材料的不同内容。 

材料一:介绍游览路线、故宫博物院的各个宫殿的特点及功能。其中以太和殿介绍最为具体。 

材料二:修复太和殿的小故事。 

材料三: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及参观方案。 

材料四: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2.汇报选择的学习任务,以及选用的辅助材料。完成任务一要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其他材料略读。 完成任务二要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其他材料略读。 

3.按不同任务进行成果展示,

(1)汇报学习任务一: ①推选一个学生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说说故宫一日游的计划书及理由。②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各大宫殿的特点,了解太和殿是最重要的一个宫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参观。挑选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③推选一个学生为代表介绍本组的参观路线图并说说理由。 

(2)汇报学习任务二: 

①“我是小导游”:用导游词来介绍一两个景点。②评选“最佳小导游”。

1.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读到的材料。 

2.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意思讲清楚。同时要指导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我是小导游”的展示,要重点关注景点内容是否讲清楚了。 

4.评选“最佳小导游”时,可从声音、仪态、是否说清景点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拓展资料(用时:2分钟)

1.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继续搜集故宫博物院 的相关资料。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课外搜集故宫博物院的其他相关资料。

课外搜集资料,给学生提供搜集途径。

12《桥》导学案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4.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课前准备

1.准备有关“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视频。(教师) 

2.准备课文配乐朗读。(教师) 

3.准备洪水灾害、桥的图片。(教师) 

4.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播放影片,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播放有关洪水暴发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后谈感受。引入课题:肆虐的洪水让我们胆战心惊,可是处于洪水之 中的人们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12《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洪水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2.板书课题。 

3.组织学生质疑课题。

1.谈观后感受,互相补充、评议。     

2.齐读课题。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这是哪里的桥?这座桥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用“桥”做题目?

提示学生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几个方面来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用时:17分钟)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学生汇报。 

(1)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书写:“咆”“哮”等会写字。 

(3)分组出示词语,引导学生选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先独立学习,再同桌 互读,交流学习情况。 

2.学生汇报交流: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子  吟 

(2)写好生字:特别注意“咆、哮、嗓、呻”的写法。

(3)学生分组认读词语,试着选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咆哮  狂奔  狞笑 拥戴  清瘦  沙哑 

惊慌  嗓子 

②放肆  豹子  呻吟 胸膛  搀扶  祭奠 

书记  丈夫  党员

③乱哄哄  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3.全班汇报,概括主要内容。

4.同桌相互读课文,小组赛读。

1.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2.学生选择词语概括内容时,用自己的话,加上关键词语,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三、再读课文,感受危急(用时:15分钟)

1.指导朗读课文,了解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突遇山洪。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疏导撤离。 

第三部分(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 

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祭奠英灵。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要点:再次读文,要求读得流利,有感情,同时把文中让你惊恐的句子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句段,思考理解。 

(1)说一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形容。 

(2)找一找:如此大的洪水,人们有怎样的反应?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人们的表现。 

(3)朗读感悟,读出洪水的可怕和人们的手足无措、疯狂乱撞。 

(4)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个句子,说一说文章的写作特点。

1.细读每一部分,概括大意。

2.(1)以轮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⑤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结合相关的句段,思考理解。 

(1)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惊天动地。 

(2)想象在暴风雨中人们的表现。(跌跌撞撞 你拥我挤 惊慌 恐慌 疯了似的)  

(3)动情朗读。 

(4)交流理解:是魔鬼,是猛兽,死亡之神渐渐逼近。理解到了拟人的句子的表现力。随机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用拟人的句子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本文段落较多,教 师要注意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一共有27个自然段。     2.鼓励学生把找到的好词语、好句子摘抄到积累本上,教师可创设交流好词好句的机会。3.引导学生通过反 复诵读来体会比喻、拟人等句子表达的好处。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描述洪水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概括本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学 生本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成几个值得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听写词语,回顾导入(用时:4分钟)

1.播放听读课件,听写词语。 

2.启发学生结合听写的词语回顾主要内容。

1.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思考并回答主要内容。

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合理安排生字的间架结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把感受深的词语、句子画出来,并作批注。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学生活动卡。

小组合作学习: 

1.独立默读课文,找句子、悟感受、作批注。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学情况。 

3.全班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交流之后要订正批注。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用时:20分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老人像座山。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 教师导学:你体会到了什么?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的含义。

(2)结合学生汇报,理解“老汉沙哑地喊话”“党员排在后边”这两句话,并通过朗读体会。 

2.党员排在后边。 

多媒体出示课件: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为什么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经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2)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3)死亡正一步步逼近,这时儿子想逃生也是情理中的事,可被老汉揪了出来。你认为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3.父子之情。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设疑引导: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地“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2)引导想象:此时此刻,在儿子被吞没的一刹那,老汉如果能喊,他要喊的可能是什么?(3)指导朗读。

根据学习卡汇报学习收获: 

1.老人像座山。 

(1)读句子体会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老汉嘴上“不说话”,心里却在想怎样使群众能尽快地逃离危险。②“他像一座山”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像山一样巍峨,牢固,稳重,能给人们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座靠山。 

(2)有感情地读一读“老汉沙哑地喊话”,尤其注意感叹号的语气。将危险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2.交流描写党员的语句。 

(1)读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来理解。 

(3)自由回答。(秉公办事、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3.交流“父子之情”: 

(1)读重点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A.结合两个“推”、两个“吼”,进一步 理解。B.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品质。  ②结合两个“推”,体会小伙子与老汉在危急关头的父子情深。 

(2)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老汉要喊的话语。 

(3)在情景中朗读: 

①当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一座山,他用沙哑的嗓音喊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当洪水开始跳舞,木桥开始发抖,水已经蹿上了老汉的腰,老汉威严如一座山,他冲上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洪水狞笑着,木桥开始呻吟,水,已经 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他吼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体会老支书的无畏、无私时,注意让学生动笔去圈一圈相关词语,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避免拉长音,防止矫揉造作。 

2.引导学生结合两个“推”进一步理解,这里的两个“推”,表现出了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两个“吼”,第一个“吼”是表示老汉要小伙子站到最后,是严厉的斥责;第二个“吼”是叫小伙子快点走,是真切的关爱。   

3.提醒学生设身处 地、声情并茂地朗读。

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看似矛盾的举动中所包含的情感。

四、总结写法,布置作业(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布置作业:课外练笔。

1.在浏览全文后,汇报交流。预设如下:

(1)巧妙地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2.迁移写法完成练笔。

可以阅读《丰碑》《船长》等。

13《穷人》导学案

课题

穷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6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俄国穷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爱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女主人公桑娜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师生) 

3.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资料;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方法。(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出示课题,感受深意(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穷人”是什么意思?看到课 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介绍本文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3.结合所搜集的资料,思考: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穷人”交流想法,初步感知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 

(1)交流作者资料。 

(2)了解时代背景。 

3.小组讨论交流:以“穷人”为题的深意,以及围绕“穷人”写的内容。

设计“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围绕‘穷人’写了哪些内容?”等问题,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与理解,进行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22分钟)

1.出示学生自学卡,引导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溅、熄、皱、涌、澎、湃、糟”的读音及笔画。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先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桑娜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渔夫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4.指导朗读:课文中有两处比较难读,一是第9自然段,二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部分。

1.先熟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1)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信息,并解决疑难字词。读准字音:溅、熄、皱、澎、湃、糟。 

(2)组内互读课文,互相纠错。 

2.(1)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读生字新词情况。 

(2)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如,采用换偏旁识字法识记“皱、糟、涌、唉”,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每个字的字形;强化多音字“作”在“自作自受”中的读音。

3.自由读文后,从以下两个方面交流读书收获。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分几段?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5.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练读。

1.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之中,对易错字词引导学生反复练读。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要允许学生先说出故事梗概,再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4.提示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有序地把握课文脉络,概括每部分内容。

5.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朗读语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然后交流: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温暖、贫穷。)

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晚”“勉强”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补充。

三、研读课文,感受品质(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 

2.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抓住描写心理的句子,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贫穷。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地说说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然后交流: 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温暖、贫穷。)

2.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抓住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而舒适”进行对比,感受桑娜的勤劳。 

3.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从早到晚”“勉强”“光着脚”等词语,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 

4.小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桑娜是个善良、勤劳的人。

在学生回答“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可能不够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补充。

四、总结回顾,拓展练习(用时:3分钟)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你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来描述一下“桑娜的一天”。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根据提示描述桑娜的一天:“桑娜坐在火炉旁________。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________,炉子里的火______________,食具________。”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顺序描述桑娜的一天。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播放渔夫在波涛起伏的海上打鱼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回忆。 

2.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贫穷,他们抚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但还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1.欣赏渔夫打鱼的视频.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都有哪些人物。 

3.读题,思考: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应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式语言,辅以海边风吼浪啸的乐声,来描述桑娜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真真切切让人心悸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深层研读,感受品质(用时:24分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桑娜的善良。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认真研读,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桑娜的高贵品质。 

2.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时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3.引导学生读第9自然段中描写 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感受渔夫的善良。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 

2.指导学生抓住“熬”字,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3.结合渔夫的动作、语言,说说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一)学生通过“读文——找句子——谈感受”的过程,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在小组内交流相关语句。  

2.师生互动,品读相关语句。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3.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大声朗读,从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通过“朗读——抓重点——讨论”的形式,感受渔夫的善良。 

1.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内容,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2.理解重点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讨论交流: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教师向学生渗透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 好!’”

(2)表示省略次数的递增。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2.引导学生给“熬”字换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熬”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用时:10分钟)

1.说话练习。 

桑娜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西蒙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渔夫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

2.感悟写法。 

联系课文说一说:本文运用了哪些 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3.回归整体,深化主题。讨论: 

(1)桑娜、西蒙、渔夫这样的穷人,你们觉得他们穷吗? 

(2)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4.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

1.小组内完成说话练习。 

2.小组交流写作方法。  

3.讨论交流:  

(1)要结合文中重点句子来评论人物。  

(2)从“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疾病”等方面体会渔民的悲惨生活。

4.学生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

1.“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加深认识,指导以后的习作练习,学生可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应该是比较简单的。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上即可,不必要求太全面。 

3.学生续写得合理即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14*《在柏林》导学案

课题

在柏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快速浏览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2.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小说如何一步步铺垫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二战、德国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交流预习,课题质疑(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了解二战、德国。出示有关二战的资料,了解“战争”,了解历史背景。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结合预习、看图片介绍二战的简单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语,疑惑的问题,尝试为他人解答。 (“嗤”的读音,“后备役”的意思,“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两个小姑娘笑什么;老妇人为什么总数“一、二、三”;结尾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

3.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1.可以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初步了解战争。 

2.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大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全班交流。

3.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层层质疑,深入感悟(用时:27分钟)

1.引导学生展开默读活动: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有读懂的。 

3.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 个健壮的男子? 

(2)老妇人的身体状况怎样? 

(3)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4)车厢里为什么平静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

4.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兵会说什么。

5.出示第3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并思考:

(1)从这段话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文?

(3)对前文的疑问处,又有了哪些想法? 

6.再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老兵说完这段话后,大家是什么反应?两个小姑娘会怎么做? 

7.出示第4自然段。请用合适的语气读一读。 

8.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大家在想些什么?) 

9.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1.展开默读: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做汇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展开思考交流活动: 

(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 

(2)老妇人“虚弱而多病”,似乎神志不清。 

(3)小姑娘缺乏关怀和同情心。 

(4)车厢里平静了,是因为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接下来:也许那两个小姑娘被吓哭了;也许老妇人身边的老兵安抚了她,她不再数了;也许有人斥责那两个小姑娘……

4.默读第2自然段。 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交流。 

5.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得到的信息:在战争中这对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现在老兵要上战场了;他要把疯了的老妇人送去疯人院。

(2)要读出老人的悲伤、无奈、痛苦。 

(3)老妇人的“一、二、三”正好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妇人因失去三个儿子而深受打击,精神失常。 

6.用合适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交流。

7.指名朗读,读时带上自己感悟的语气。

8.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战争的了解,交流自己的想法。

9.交流,理解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反对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1.引导学生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有所读有所思,并充分交流。 2.分段出示课文,针对每个段落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对文字的留白部分进行大胆的想象。对故事的发展做预测性的猜想,与文本进行碰撞,感受小说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  

3.读文要连贯起来进行思考,前后联系,更合理地理解内容。   4.故事的讲述,文本的学习,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明白这个小故事 表达的意义是重大的,反对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用时:8分钟)

1.今昔对比:生活在和平年代 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想法? 现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战争,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向学生推荐《最后的常春藤叶》。

1.展开思考与交流。   

2.快速浏览,谈谈初步的感受。

1.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想。 

2.只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15《夏天里的成长》导学案

课题

夏天里的成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苔”等11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体会作者在文字表述上的特点。

3.懂得珍惜时间,抢抓机遇,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生字卡片、搜集相关植物的照片和影音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兴趣引导,揭示文题(用时:5分钟)

1.巧妙提问,激发阅读兴趣。

2.引导联想,鼓励学生思考。  

3.归纳点题,引出本课标题。

1.初步感知夏天。 

2.根据提问,想象在夏天成长的事物,交流发言。

3.跟随老师的步伐,带着信心和好奇心齐读文题。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意见。 

2.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突破字词(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生字默写大比拼。  (3)图片展示“蔗”“缝”“瀑”的间架结构,动漫出示或板书“缝、谚、瀑、蔗”的笔顺。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缝”的两个读音。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写得又好又工整。 

(3)注意观察生字结构特点,练习书写“缝、坪”等字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谈谈对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感受。

1.认真聆听,感受朗读的魅力。 

2.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勾画重点词句。 

3.积极发言,既可以用课文原文回答,也可以是自己的读后感受。

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感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主题,进而对课文有了初 步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分析文章段落,看看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文章中心的。

1.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对夏天的认识。

2.按照要求,用笔画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并想一想它们的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1.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一般的概括语句往往就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 

2.巧妙运用板书展示文章的脉络,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结合本课字词设计书写作业。

2.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按要求完成作业。

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旨在为下节课做铺垫,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小问题,或者让学生拓展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温故知新,启发思考(用时:5分钟)

1.据题提问,了解学生对“夏天里的成长”的认识。 

2.由谈话导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夏天里成长的奥秘。

1.积极发言:表达对夏天的态度,说说夏天里还有哪些成长的事物。 

2.思考:夏天和别的季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夏天为什么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针对学生对夏天的认知,启发引导学生增强探求新知的欲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读课文,感受生长(用时:20分钟)

1.学习第2自然段。  (1)列举课文中所提到的植物和动物,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试着用“昨天……今天……明天……”造句。 

(3)指导学生抓住典型事物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例证主题。

2.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内容上观察文中的三个排比句,进一步感知夏 天里的成长。 

(2)体会由于“草”“树”“稻秧”“甘蔗”“水”“瀑布”这些具体事物的生长,经过“一天一天”的积累,才最终使得“山变丰满”,“地变高”,“河变宽变深”。 

(3)引导学生补充例证。(4)分析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3.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发表对“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理解。 

(2)重点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 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学习第2自然段。 

(1)通过发言增强对夏天的认识;通过朗读语调的变化体会“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 生的看得见的长”。 

(2)小组交流,试写昨天刚栽下的蒜头,今天就破土发芽了,明天就会伸出一段细长的绿苗来吧? 2.学习第3自然段。 

(1)交流明确:从结构上看,三句话构成排比;从内容上看,再次验证夏天里万物生长的规律。 

(2)注意观察词语的对应关系,比如草,树——山(丰满);稻秧,甘蔗——地(高起来);水,瀑布——河(变宽变深)。 

3.学习第4自然段。 

(1)“六月六,看谷秀”意思是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处暑不出头, 割谷喂老牛”意思是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只能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割掉喂牛吃了。 (2)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读中领会: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做最该做的事。

1.时间是成长的关键词,因此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利于帮助理解夏天里的“成长”。 

2.造句子要和夏天里的成长相关联,不能简单地排列。   

3.理解谚语的字面意思是第一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懂得成长的紧迫和重要。

三、拓展阅读,升华感受(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梁容若的《夏天》原文,重点从段落角度理解“夏天”。 

2.活动设计:说说你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

1.读原文,概括各段段意。

2.讲述自己在夏天里的成长故事,让其他同学感知你的成长经历。

1.读原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夏天的丰富,多角度地理解夏天。 

2.活动设计不仅要让学生 叙述故事,还要谈感想和收获。

四、机动灵活,设置作业(用时:5分钟)

二选一: 

1.活动设计:搜集有关夏天成长的美文、诗句。2.习作练笔:描写一个夏天里迅速生长的事物。

自由选择进行练习。

两个作业都和写作有关:搜集文章目的是加深理解,积累写作素材;片段描写更是直接展示自己的所知所感。

16《盼》导学案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5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围绕“盼”写了哪些事例;理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通过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文感情主线,理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2.体会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课前准备

1.课文朗读,小说《盼》原文及心理描写相关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含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对比引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巧妙提问,了解学生态度。 

2.对比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3.布置阅读任务。

1.表达自己对雨天的态度。

2.迫切地想知道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不做正误判断。 

2.可以变换问题和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用时:10分钟)

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2.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瓦”字在本课读wǎ,不要读成wà。 

3.教师进行生字书写指导。 

4.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词。

1.课堂进行生字词书写。2.以小组为单位朗读,看谁读得又清楚又准确。  3.认真观察,随后进行书写训练。 

4.注意识记本课生词。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重点提醒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结构特点。

三、粗读课文,弄清原委(用时:12分钟)

1.布置朗读任务:全文一共描写了几件事?  2.直接点明“盼”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3.多媒体展示《盼》原文,提问:为什么主人公收到妈妈送的雨衣那么兴奋?

1.快速阅读,然后讨论:全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2.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全文是围绕“盼”来写的。 

3.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盼》原文第1、2自然段,试图进一步寻找答案。

1.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2.对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出答案,再逐步引导解决。 

3.引入原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题,不必过多展开讲述。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收 到妈妈送的雨衣那么兴奋。 

2.结合学生们的发言适时总结:因为有了雨衣就不必再躲在教室里不敢出去了。

1.讨论: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回答,认真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的见解。

2.边听老师总结边思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1.教师提问尽量环环相扣,不要一次性把问题都抛给学生。 

2.教师总结时能借用学生发言的尽量用,这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鼓励。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结合本课字词设计书写生字词,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1.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认真思考,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1.书写作业可以在教室学习 园地里展示,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2.思考题难度不要太大,尽量选择下节课刚开始要解决的问题设置。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作业内 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语句说明“我”非常兴奋。

2.导入新课:由学生们的回答,引领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感情主线。

1.积极发言:围绕“兴奋”找出课文中描述主人公动作的词语。 

2.思考:“兴奋”和“盼”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因为收到雨衣感到兴奋,从而迫切盼望着雨天的到来。

也可以变换问题角度,比如从课文中“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等动作上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把握主线(用时:20分钟)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设置场景,引导学生和主人公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直到……才……”这一关键句子分析主人公内心的兴奋。 

2.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

①课文中一开始就提到“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 成满天星斗”。在这里,作者用“可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②于是“我”每天放学就有了什么想法? 

③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 

(2)引导学生学习第4~15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②这一部分有没有描写主人公心理的句子?  ③课堂讨论:主人公为什么会觉得“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表达了主人公一种什么心情?(3)组织学生学习第16、17自然段。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第16自然段主人公的心情。 

②讨论: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3.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第18~21自然段。

(1)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儿是“甜丝丝”的?(2)写作指导:学习作者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1)通过和自身对比,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想象当时的场景,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内心的兴奋劲儿。(“直到……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很投入地试 穿着雨衣,根本忘记了室内的温度。) 

2.学习第二部分。 

(1)交流第3自然段: ①“可是”一词,说明和“我”盼着变天的愿望恰恰相反。 

②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③因为天空长了云彩才能下雨,我才有机会穿上雨衣。 

(3)学习第4~15自然段: 

①在朗读时要揣摩角色心理,注意朗读语气的变化。 

②“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③积极发言:结合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体会当时主人公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4)学习第16、17自然段: 

①担心。 

②展开想象:主人公自己穿上雨衣站在街上,雨点儿打在雨衣上水珠四溅,那种快乐的心情比看见珍珠玛瑙还要高兴。 

3.学习第三部分。 

(1)因为主人公终于盼来了雨,内心非常激动和喜悦,所以觉得雨点儿落到嘴里也是“甜丝丝”的。(2)练习:试着写一段话,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1.这一部分可以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设置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抓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主线。      

3.分角色朗读,通过必要的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准确体会主人公的心态。

4.小练笔:在课上可采用 “说一说”的方式,课后再进行“写一写”的练习。

三、概括主线,升华主题(用时:10分钟)

1.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每 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  

2.升华主题:从全文的感情脉络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1.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兴奋; 第二部分——盼望、急迫、担心;  第三部分——喜悦。 

2.认真思考。

学生发言不必要求简洁,只要能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确教师再做引导,不必深入分析。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课后思考题。 

2.课后阅读《盼》原文,说说当“我”终于穿上雨衣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认真完成作业。

两个作业兼顾了课内和课外,可以有所侧重。

17《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4.诵读古诗,学习诗中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2.了解《江南春》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

2.欣赏黄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3.认识作者。

1.齐读课题。 

2.根据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有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拆卡片游戏检查生字。

(3)认识多音字“簸”。 

(4)读词语。 

颠簸  簸箕  簸箩  簸谷簸动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古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卡片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字音:“浪淘风簸”中“簸”的读音为bǒ;“南朝”中“朝”的读音为cháo。 

(4)多种方式认读词语3.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多音字的读音:“九曲”中的“曲”读阴平,“簸”在“浪淘风 簸”中读上声。  

2.易错读音:“畦”读qí。

3.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3分钟)

1.介绍作者:刘禹锡。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3.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  

4.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2.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3.(1)从“九曲黄河”“浪淘风簸”这些词语感受到黄河的壮观。 

(2)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借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5.小组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理由。

1.注释:

(1)九曲:虚指,指黄河弯曲的河段甚多,民间 素有天下黄河999道弯的说法。 

(2)簸:颠簸。 

(3)天涯:天边。 

(4)直上:逆流而上。

2.要引导学生感悟:

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语(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指名读。 

2.指导观察。 

3.教师示范,相机指导。重点指导“簸”。 

4.积累。

1.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3.观察教师的范写,注意“簸”和“涯”的笔顺。

4.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执笔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

1.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

指名背诵古诗。

背诵出黄河的宏伟气势。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26分钟)

一、学习《江南春》。 

1.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指导书写“莺”。 

(3)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介绍作者。 

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 释,理解词语及前四行诗句的意思。    

4.交流对词语及后两句诗的理解。集体订正。

一、学习《江南春》。 

1.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练写生字“莺”。 

(3)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前两句——晴景、写今(1)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4.后两句——雨景、怀古。

(1)大江东去,南朝统治已经灭亡,只剩下这些寺庙在烟雨中。 

(2)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不同形式朗读课文。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自由读古诗,正字正音。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长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畦:读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闼”读tà,指小门。 

3.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交流明确诗人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5.再次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1.(1)读准字音,写对生字。 

(2)找准停顿。   

2.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3.南朝统治者广建佛寺,想要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四百八十”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4.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5.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6.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7.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三、练笔提升,激发想象。(用时:5分钟)

1.照样子写一写“我眼中的 春天”。 在我的眼中,最美的是春日里的________。 

2.展示评议。

1.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下来。  

2.(1)把自己的续写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并恰当修改 

(2)读给全班同学听。

要在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以鼓励为主。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拓展故事中的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积累背诵。

1.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中的对偶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

教师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18《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莹、裹”等11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懂得道理,体会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有关地球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感悟本课的写作方法。(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质疑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谈话导入:亲爱的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你能描述 一下她的样子吗? 

2.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揭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或者通过本课学习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1.看屏幕,欣赏地球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美丽与可爱。  2.自由汇报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感知地球的博大与无私等。  

3.结合课题进行质疑:文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

1.可适当进行提示:地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根据搜集的资料从地球的自然状况、地球的现状两个方面交流汇报。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勿打消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2)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想办法弄懂,实在弄不懂的做好标记。 

(3)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 (1)合作学习生字词。 ①认读词语。 

②指导难字书写,引导学生说出哪个字的书写要提醒大家注意。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不理解的地方。 

(3)本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展示朗读。

1.根据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认读和识记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内容。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长组织交流。 

(1)认读生字、组词。 

(2)交流不理解的地方。(3)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3.在教师的引导下汇报交流。

(1)认读生词,解释“慷慨”和“枯竭”。认读生字并组词。建议大家怎样写好认为难写的字。 

(2)汇报并解答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小组轮流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4.自主选择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展示,并说说交代了什么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 师要进行巡视指导,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帮助。 

2.小组学习要以小组长为核心,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3.报的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交流。对学生不理 解或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4.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学 习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或难读的部分进行展示。

三、再读感悟,合作品味(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并指导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反复朗读。

3.引导自主研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 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自学提示: 

(1)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句中作者将地球作了怎样的比喻,这样的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画出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  

3.根据自学提示研读句子,交流心得。    

4.根据教师点拨回答问题。(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5.朗读课文相关语句。

1.此环节的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引导学生重点突出“可爱”和“破碎”。   

2.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可爱”,进行寻找。  

3.这一部分可在小组中合作解决,完善自己的表达。

4.汇报时要让学生优先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引导学生结合我们的母亲都给了我们什么进行表达。

四、回顾课文,小结全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表达情感。 

2.说说本节的收获,或者产生的新的疑惑。

1.用句式“地球太可爱了,我们 ___________

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地球的情感。 

2.随老师一起总结全文,提出疑问。(这样可爱的地球又为什么让宇航员发出了“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

1.可直接用课件出示句式,让学生口头表达。 

2.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疑问,在总结时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也要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质疑引入(用时:6分钟)

1.引导复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内容,这些内容让你有什么体会?

2.引导总结:所有这些感受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3.质疑引入:上节课,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还想深入探讨哪些问题?

1.回忆课文内容,谈感受。 

(1)地球太可爱了,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2)地球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2.找出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并模拟宇航员发出感叹。

3.讨论质疑:是什么让宇航员发出了“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

在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梳理,以便确定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抓住重点,自主研读(用时:24分钟)

1.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1)自学提示:边读边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地球的渺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交流画出的语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2~4自然段。(1)自学提示:①自读自悟第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思考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结果会怎样? 

②第4自然段中的“本来”是什么意思,如果去掉它,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学习成果: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给你最警醒的地方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文字。 

(4)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语,和同学交流。 

3.学习第5~7自然段。(1)理解“资源枯竭”。 

(2)抓住关联词“……但是……即使……也……再说……”领悟第7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展开辩论:人类是否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4.学习第8、9自然段。(1)设疑:“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 

(2)引读课题。

1.通过朗读、画一画的方法,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进行体会。

(1)根据自学提示读文思考。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适当补充搜集的资料。(“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朗读句子,突出“渺小”。 

2.通过朗读、看画面等形式,学习第2~4自然段。(1)自读自悟第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①小组讨论:问题①和②。②汇报讨论结果:不可以。因为矿产资源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再生时间相当漫长,有的资源是不能再生的,所以乱采滥用将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 

(2)汇报后观看画面,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 

(3)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段文字。 

(4)畅所欲言。 

3.通过抓关键词语、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学习第5~7自然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资源枯竭”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解释。 

(2)抓住关联词理解相关内容,读一读,注意读好关键词。 

(3)展开辩论:人类是否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或课外搜集到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 

4.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学习第8、9自然段。(1)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2)在教师引导下诵读——只有一个地球,体会课题深意。

1.交流汇报部分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提示学生要学以致用;指导朗读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读好句子,可以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 

2.在学生谈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同时教师适时补充地球遭到破坏的图片资料,这样图文并茂,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撼。

3.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解词语“资源枯竭”——研读第7自然段——辩论赛这三个层次,做到环环相扣,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4.在这可引导学生诵读课题,能使学生在与文本、课题的对话中,产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5.引读课题时要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强烈责任感。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用时:10分钟)

启发练笔: 

当你看到饱经沧桑、伤痕累累的母亲时,作为她的孩子,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下来。

1.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

2.2.交流自己的练笔。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要饱含情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书写的时间,展示时可以选三至四名学生,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便学生提高练笔能力。

19*《青山不老》导学案

课题

青山不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教师)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师生) 

3.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的资料,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对晋西北环境有初步认识。(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导入文本(用时:5分钟)

1.出示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图片资 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老人图片,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青山不老。

4质疑:通过学文你想了解什么内容?

1.观看地图了解晋西北的位置。  

2.观看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图片资料,畅谈感受。  

3.初识老人,齐读课题。4.质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为什么青山不老?

1.在这里教师可对晋西北的环境、气候进行总结。

2.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加以提炼,将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 书,并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二、自读课文,自学感知(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初检自学情况。 

(1)分组读词语,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 

①肆虐  盘踞  险恶  ②绿洲  治理  劲挺 

荡漾  领悟  宏伟

如臂如股 

③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声速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2.(1)分组读词语,交流不理解 的词语的意思,思考分类的标准:第一组是描写晋西北环境的;第二组是描写绿洲的;第三组是描写老人的。   

(2)小组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学生对词语的分类标准的感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适当提示:每组词都是描写什么的?与什么有关?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按照“谁做了什么?”来概括。

三、再读感知,老人的老(用时:8分钟)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____”画出句子,并用“·”标出重点词语。

画出并出示句子: 

1.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拐杖,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在学生读文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老人的老?这 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重点感受老人的苍老,为进一步感悟 “奇迹”做铺垫。

四、指导阅读,感受“奇迹”(用时:14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课件出示: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体会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 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2.引导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3.启发口头表达: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种树的一个场景吗?

1.汇报并感悟重点句子(1)理解词语:如“绿色的波浪”“涛声”“粼粼的波光”。 

(2)体会写法:作者运用比喻 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绿浪滚滚、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暗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交流: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2.结合具体句子总结汇报: 

(1)“大环境”——险恶。(2)“小环境”——艰苦。3.结合大环境的险恶和小环境的艰苦进行想象,表达。

1.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要从两个重点句子入手,抓住句子中的词语、数字让学生进行感悟。这两个 句子要配上相宜的 图片,作为烘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还要重视朗读,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奇迹”。 

2.理解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感悟第2自然段,理解“大环 境”,结合第3自然段的感悟理解“小环境”。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想象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场景,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老人面对大环境的险恶会怎样做?面对小环境的艰苦会怎样做?

五、指导交流,升华拓展(用时:5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 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2.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写一段话来表达。

1.交流汇报。 

(1)“这样”指什么?(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2)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创造的绿洲以及留下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3)青山是不会老的——不老的是老人身上的精神。 

2.练笔表达: 

老爷爷,您真了不起!您为让大地披上新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老爷爷,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您一样保护环境,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义,一定要抓住“另一种东西”进行挖掘感悟。

2.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书写的时间,可以提示学生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敬重和赞美。

20*《三黑和土地》导学案

课题

三黑和土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语句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态度,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感受诗歌的特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和巧妙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对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2分钟)

1.请学生说一说对土地的感受。 

2.了解学习要求。 

3.介绍作者。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受。 

2.默读学习提示,了解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3.交流诗人的资料。

教师可强调略读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自读自学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 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指名读诗。 

3.全班交流概括,用小标题的形式划分诗歌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想一想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内容。 

2.分小节读诗。 

3.全班交流课文内容。(重获土地的喜悦,翻地、耙地、播种,回忆苦涩生活,憧憬美好未来。)

学生概括诗歌内容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词语来概括诗歌内容。

三、体会情感,品析形象(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借助资料补充深入理解。

2.引导学生学习第4~8节,通过三黑的行动描写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第9~15节,说一说三黑都想到了哪些内容?从中又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1.自由朗读第1~3节,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结合“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恨不得”来体会这份喜悦。) 

2.把描写三黑动作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认真体会。(抓住“翻起”“打碎”“耙了几遍”体会三 黑勤劳、认真劳作的特点;抓住比喻句体会三黑勤劳 耕作、热爱土地的特点。) 

3.默读第9~15节,画出三黑联想到的内容。 

(1)苦涩的回忆。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 

(2)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诗歌内容理解,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好的向往。

1.在体会喜悦之情 时,教师要适当补充 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在体会三黑对土地 的热爱之情时,可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好 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的巧妙。   

3.在了解三黑的回忆 时,可以适当补充农 民没有土地时的痛苦生活,从而体会土地 来之不易,更能深刻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深沉挚爱。

四、特色朗读,表达观点(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后阅读链接。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3.引导学生表达对土地的感受。

1.小组里进行分工,练习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2.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3.畅谈感受。

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同学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展示朗读。课前请学生提供必要的音乐、画面等内容,课中教师辅助完成。

21《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5个字。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 

4.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读懂课文,熟读成诵;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借助语言 文字,引导学生对一首歌、一幅画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教师) 

2.搜集关于《高山流水》的资料,简单了解伯牙、锺子期;搜集关于《斗牛图》的资料,了解戴嵩。(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趣引入,学习《伯牙鼓琴》(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播放《高山流水》,鼓励介绍学生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设疑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多好的知音啊!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这首曲子的相关知识。 

2.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1.学生在搜集资料时,要学会抓住重点来描述、交流。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朗读。 

2.聚焦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屏幕出现: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破琴绝弦。 

(4)终身不复鼓琴。 

(5)善哉。 

3.指导写字。 

4.借助学习单,检测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5.引导学生分层次吟诵,一吟节奏,二吟抑扬,三吟层次,四吟背诵。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屏幕出示句子,反复练习,关注节奏。 

(1)开火车或比赛读句子。 

(2)连句成文,读准确。 3.练习书空。 

4.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意思。 

5.有层次吟诵,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1.朗读中,关注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可以通过语感,或者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来断句。     

2.在学习单中,要将本课涉及的字词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训练,夯实基础;通过选择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大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理清脉络,体味语言(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怎样写伯牙鼓琴的?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呢? 

2.引导学生联想: 

(1)读到“巍巍乎若太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大山? 

(2)读到“汤汤乎若流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他们成了知音?伯牙又为何破琴绝弦呢?

4.指导吟诵。

1.讨论,并抓住关键词句汇报。围绕“知音”来写,一边读一边画出能够体现出他们是知音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伯牙与子期因为一首曲子成了知音,彼此悦纳,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4.反复吟诵。

1.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画 出关键词语,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 

3.引导学生交流对《伯牙鼓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补白,总结概括(用时:3分钟)

1.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伯牙? 

2.布置课后练习: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代代相传。 

3.指导背诵全文。

1.小组讨论,想象补白。2.读资料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背诵全文。

教学中,为更深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可以运用补白的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引入,学习《书戴嵩画牛》(用时:5分钟)

1.讲故事《牧童与斗牛图》,鼓励学生说听故事感受。 

2.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示《书戴嵩画牛》与《牧童与斗牛图》,说一说哪篇文章更简练,令你更感兴趣。

1.表达感受。  

2.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初步感知。

二、学文言文,方法迁移(用时:10分钟)

1.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认读。鼓励学生找到读的不流利的句子。 

3.鼓励学生多种方式读文,熟读课文。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自学单。 

(1)学习生字,书写生字。(2)掌握“拊掌”“股”“乃”等实词的意思,以及虚词“然之”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将句子读正确、流利。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迁移学习方法,建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讲解实词的意思时,可以对比其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更利于掌握与识记。

三、透过问题,抓住本质(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话回答) 

2.教师引导评价:你觉得牧童说得对,还是戴嵩画得对呢?

3.分小组开小小辩论会。

4.鼓励正反两方给予结论,并说出理由。(用文中的话回答。) 

5.深入理解句子意思。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句,并汇报。  2.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说出理由。 

(1)牧童说得有道理,因为牧童有实践的经验。

(2)戴嵩,是一个画家,画画可以形似,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想象。 

3.成立辩论小组,牧童组,戴嵩组,进行辩论。4.汇报辩论结果。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交流明确:实践出真知。知识从何处来?从实践中习得。

1.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讨论,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3.教师善于逐层揭示道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对比阅读,体会艺术之美(用 时:7分钟)

1.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戴嵩是一个艺术家,即使如牧童所说,所有的斗牛都是夹着尾巴的,但戴嵩是否可以创造出翘着尾巴的斗牛呢? 

2.透过《斗牛图》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恰恰是“传神”,而不仅仅是“形似”。你还知道哪些画家的画有这个特点,特别传神?

3.对比阅读:这两则文言文,有何相同之处? 

4.同学齐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来。

1.在研究中发现: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2.汇报: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 

3.思考并汇报。 

4.一首曲子让我懂得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一幅画让我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两则文言文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的魅力。

1.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发现艺术之美。  

2.在读课文时,学会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月光曲》导学案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奏鸣曲:《月光曲》。(教师) 

2.查找了解贝多芬的情况资料。(教师) 

3.完成预学案设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课件引入,切入重点(用时:5分钟)

1.播放音乐《月光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其意境。 

2.导入新课,设疑引导:这首曲子是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1.交流汇报,可以针对听到的大自然的气息和安静的氛围进行交流。 

2.圈画描写月光曲的段落,再读一读,然后交流: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优美月色的。

教师播放音乐,要求学生闭目倾听,自由想象画面,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体验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再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2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针对同学读不准的字音交流识记字音的好方法。重点指导“盲”的读音。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词,通过小组合作理解生词的意思。 

3.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键”的笔顺、书写要点。

1.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针对难读易错的字音思考识记的方法,大胆与同学进行交流。 

2.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词典等工具书理解圈画的生词,小组同学相互补充。 

3.同桌及前后桌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针对字形难点进行书写练习。

注意“谱”字右部是“普”,不是“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 

2.课件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引导学生找出体现名言内容的段落,展开批注读书。初步理解贝多芬的品质。

1.默读课文,明确:贝多芬弹了两首曲子。 

2.画出描写皮鞋匠与盲姑娘生活贫穷的句子,再画出体现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弹琴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句子旁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贝多芬名言,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关心。

四、梳理总结,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乐曲时的情境,引导学生概 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2.布置作业:倾听《月光曲》,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尝试着用画笔将画面画出来。

1.一边倾听,一边思考:《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交流的时候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 

2.利用网络搜集音乐,完成作业。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概括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依据课文,找准六要素,也可以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信息,还可以依据个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只要说清事情梗概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 容。 

2.引导学生围绕“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展开学习。

1.说清楚《月光曲》创作的起因、经过、结果。 

2.针对教师提问,一边读书,一边圈画相关内容,批注自己对贝多芬的印象。

“批注读书”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批注时间,同时要针对学生批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二、抓住线索,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

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贝多芬的高贵品质,教师相机补充

1.贝多芬是杰出的音乐家。 

(1)指导学生读书: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贝多芬是杰出的音乐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你搜集的课外资料中,哪些内容证明贝多芬是杰出的音乐家

2.贝多芬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作曲家。 

(1)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弹了 一首曲子,又弹了一首曲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3)启发想象: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你会想到什么? 

(4)课件播放一段贝多芬的乐曲,引导学生交流听后感悟,再引导学生从盲姑娘对贝多芬的评价中了解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及对贝多芬的尊敬。 

(5)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说一说贝多芬第二次弹琴时,皮鞋匠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 

(6)课件播放《月光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有感情地诵读第9自然段。 

3.贝多芬是愿意为穷苦人创作的音乐家。 

(1)引导学生围绕“除了皮鞋匠兄妹以外,贝多芬还为哪些穷苦人创作过音乐,或者他的哪些音乐与穷苦人生活有关”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课件再次出示贝多芬愿意为穷苦人创作的名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汇报交流,先列举找到的事例或者语句,再交流自己的感悟,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1)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2)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贝多芬作为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取得的杰出成就。 

2.(1)读后交流汇报:盲姑娘和皮鞋匠的手足深情,以及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贝多芬。   (2)分角色朗读,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心疼和过意不去。 

(3)扮演贝多芬,交流自己听到兄妹俩谈话后的感受。  

(4)倾听、交流: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盲姑娘听后,与你的感受相同吗?有感情地朗读盲姑娘的话,读出她内心的激动。  

(5)交流皮鞋匠的想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6)一边欣赏音乐,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3.(1)交流明确:贝多芬的《命运》《田园》等乐曲都与普通穷苦人的生活有关,他把为穷苦人创作当作一种幸福。贝多芬善良、同情穷苦人的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赞扬。    (2)有感情诵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1.理解盲姑娘和皮鞋匠之间的深情是感知贝多芬人物形象的一个基点。教师可以采取抓重点词体会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听贝多芬的音乐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从中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等。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教师组织教学时,要侧重对语义的领会。可通过联系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    

2.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描绘的三幅画面。即第一幅画面:轻柔舒缓——体会月光照耀下微波粼粼的海面。第二幅画面:刚健明快——体会月亮越升越高。第三幅画面:高昂激荡——体会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3.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第9自然段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

三、指导朗读,感悟写法(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第8、9自然段,引导学生默读,分清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2.在诵读第8、9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贝多芬、盲姑娘和皮鞋匠的情感,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练习朗读并尝试背诵。

1.填写“学生活动卡”,交流:第8自然段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可见可感的景物,第9自然段写的是听了贝多芬的音乐引起的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第8、9自然段,重点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第9自然段,也可以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体会“想象”这种表达方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写实实在在的事物,这篇课文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再进行引导: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用时:2分钟)

1.讨论: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贝多芬传》,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交流自己的启示和思考,体会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2.完成作业,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贝多芬传》这本书,教师可以打印其中的一些精彩部分,放在班级,供学生传阅。

23*《京剧趣谈》导学案

课题

京剧趣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文,了解京剧中“马鞭”“亮相”的艺术特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借助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概括本篇文章,体会表达的条理性。3.以本篇文章为契合点,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主题阅读。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京剧中“马鞭”“亮相”的艺术特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播放京剧《拾玉镯》,一边欣赏,一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谈谈对京剧的了解。 3.导入:京剧为何被称为“国粹”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吧!

1.欣赏京剧《拾玉镯》,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搜集关于京剧的资料。 

3.齐读课题,质疑:京剧为何被称为“国粹”呢?

1.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个词语、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介绍资料要学会选择与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的。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时:5分钟)

1.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学习单,带着问题去阅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1.运用多种方式合作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3.自主合作理清课文脉 络,汇报文章主要内容。

1.阅读理解的前提是充分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词语串联法、重点段落 法等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聚焦问题,理解内容(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 思考:  你从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2.汇报交流。

1.边默读课文,边与同桌讨论,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这样更容易理解“马鞭”“亮相”。 

2.自己做思维导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马鞭”与“亮相”的特色表现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提炼、归纳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关键词,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四、了解京剧,体会特色(用时:17分钟)

1.播放京剧中“马鞭”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播放京剧中“亮相”的片段,体会静态与动态“亮相”,尽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1.通过视频与文字结合, 了解“马鞭”在京剧中的表现手法——虽是道 具,在京剧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看过视频,与同学交流感受,体会京剧的艺术特色。

调动学生多种感 官,体会京剧的魅力,教师要倾听与点拨,鼓 励学生善于表达。

五、拓展阅读(用时:5分钟)

1.教师推荐阅读:《看戏》《京剧》。 

2.教师从语言、写作特点等方面总结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仿写。

1.阅读推荐文章,完成对比阅读学习单。 

2.汇报交流。

从课内阅读引向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24《少年闰土》导学案

课题

少年闰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胯、郑”等13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词,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营造氛围,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 

2.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认真听讲。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1)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 

(2)课文的创作背景。

课堂伊始,教师应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

二、检测预习,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检测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交流:自己对课文中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1.小组合作,交流预习收获。 

(1)自学生字词的过程中,学会难写字:厨、缚、毡;发现多音字:撒。 

(2)借助字典、词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或词语,如:弶、祭祀、值年、项圈、潮汛等。 

2.(1)选取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小组成员听。 

(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与闰土相识、听闰土讲海边趣事、与闰土分别。) 

3.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学习生字环节,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 )。 

2.学生可以利用预习卡交流相关词语的意思。 

3.在初读阶段,教师要把当堂练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读中构图,初识闰土(用时:15分钟)

1.利用课件出示教材插图,请学生欣赏。教师提示: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品析作者的描写方法。  

3.师生共同探究“与闰土相识”的部分。

1.畅谈自己的观察收获。 

(1)围绕画面中的人物展开想象与表达。 

(2)针对画面中的环境描写谈自己的感受。  2.(1)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组内探究作者的描写方法,全班交流。 

3.小组合作学习“与闰土相识”的部分。 

(1)多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读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内交流: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是怎样写的?表现人物性格时是怎样写的?

1.看图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应紧扣两点:景色描写和人物描写。并通过分层朗读体会描写的生动。 

2.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因素。提示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强调其重要性。“仿佛”在这里相当于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3.紧扣“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抓住重点词“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银圈”等体会一个纯朴可爱、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形象。

四、总结回顾,随机练笔(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 收获。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描写,进行课堂小练笔。

1.围绕阅读方法,如预习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否灵活等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2.进行课堂小练笔。  (1)独立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真的修改。 

(2)全班交流习作。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人物的外貌描写要体现人物的特点;对于印象最深的内容可用插叙的方法来引入。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过渡导入,明确目标(用时:3分钟)

1.揭示课题。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2.引导回忆闰土讲的四件事。

1.齐读课题。  

2.复习交流

教师可先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填空,然后揭示课题。

二、聆听趣事,品味情感(用时:17分钟)

1.利用课件辅助学生赏析文中“雪地捕鸟”这部分的内容。 

(1)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2)教师小结: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参与情况、合作交流情况、对内容与写法的把握能力、朗读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表扬或鼓励性总结。

2.课件出示“鬼见怕、观音手”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理解这段文字。 

3.对话探究“看瓜刺猹”之趣。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2)利用课件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獾猪、刺猬、猹、跳鱼儿”。 

(3)引导学生谈谈闰土留给自己的印象。 

4.总结:闰土的心里有着这么多稀奇有趣的事,真让我们羡慕啊!

1.小组合作,交流“雪地捕鸟”的内容。(围绕捕鸟的条件、捕鸟的过 程、捕鸟的结果及作者在描写捕鸟过程时所运用的动词和这些动词的用法这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仔细观察捕鸟的画面后,动情朗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动词,并说一说它们用得好在哪里。 

2.全班交流自己观察课件图片后的感受,可以尝试运用“鬼见怕、观音手”说句子。 

3.(1)朗读课文。 

(2)认真观察课件图片,认识獾猪、刺猬、猹、跳鱼儿。 

(3)全班交流闰土留给自己的印象。    

4.体会闰土童年生活的有趣。

1.学生自主学习“雪地捕鸟”部分时注意以下两点:

(1)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比较体会“扫、支、撒、拉”这些动词的用法。  

2.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哪张是“鬼见怕”,哪张是“观音手”,根据外形来认识贝壳。   

3.在对话探究“看瓜刺猹”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刺 猹的条件、刺猹的过程、刺猹的结果、刺猹的评价,并创设情境对话,体会“希奇”的事。

三、剖析文情,想象别离(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品味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我”和往常的朋友的生活 环境是什么样的? 

(2)闰土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3)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写法是要突出什么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观察“我”和闰土在分别时的各自表现。

1.(1)小组内探究:“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与自然界接触少、视野狭小。) 

(2)全班合作探究:闰土的生活环境。(广泛接触大自然,生活丰富多彩。) 

(3)突出自己对闰土生活环境的向往和羡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汇报读后收获。(“我”急得大哭,闰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别后互赠礼物。)

体会两者的生活环境的差异,拿“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的生活与闰土的生活进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我们”生活天地的狭小,表达的应该是“我”对自己所处的这种生活状态的不满,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四、延伸阅读,精设作业(用时:8分钟)

1.鼓励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小 说《故乡》。 

2.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进行阅读。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2.(1)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欣赏《故乡》的部分章节。学生 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拓展阅读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宽阅读面。

25《好的故事》导学案

课题

好的故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2个字,会写“预告、烟草”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体会故事的“美丽,有趣,幽雅”。 

3.进一步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同黑暗势力抗争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故事的“美丽,有趣,幽雅”。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章情感,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早些来到的渴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请学生谈一谈曾经有过的美好 的梦境。 

2.交流读了课题后,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 

3.回忆鲁迅的文章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结合梦境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质疑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 

3.结合自己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及对鲁迅先生的理解谈印象。

在谈鲁迅的文章留给自己的印象时,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进行启发,结合《少年闰土》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文章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  2.出示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3.同桌合作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读准生字的读音。 

2.读词语,读准字音。 

3.同桌逐段轮读课文,读准字音。 

4.(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在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如“膝髁”“伽蓝”“泼剌奔迸”等进行恰当点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指名读,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 

3.再读有关于梦境的描写,说一说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

1.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问题。 

2.通过读课文,概括出“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梦境中出现的事物,体会景物特点。

在感悟梦境的整体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个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12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搁 综 澄 萍 藻 漾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相机示范,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认真观察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教师针对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强调“萍、藻”是上下结构,“搁、 综、澄、漾”是左右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渡到新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好的故事”,说出“好的故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好的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8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好的故事”中都出现了什么景物?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 

2.学习第5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谈感受。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说一说梦境中出现的事物,谈一谈这样的梦境带给自己的感受。 

(2)配乐指导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感悟第1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1)组织学生自学“阅读链接”。 

(2)出示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1.边读边画出梦境中出现的景物,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第5自然段中梦境的特点。 

(1)结合梦境中出现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等事物,抓住关键词语“闪烁、解散、摇动、扩大”等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3.品读第7自然段。 

(1)圈出此段中出现的事物(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体会其美感。

(2)练习朗读。 

4.结合背景资料,抓住“昏暗、繁响、烟雾”等词语体会夜的“昏沉”的含义。 

5.(1)独立阅读“阅读链接”中的资料,勾画帮助理解的重点语句。 

(2)齐读后两个自然段。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1.由于本文中有些词语难懂,学生体会景物之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辅助相关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其美。    2.在体会第7自然段梦境的有趣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长了”“退缩 了”“碎散”“伸长”等词语体会画面中的变化之美及无限的趣味。   

3.教师恰当介绍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三、练笔提升,激发想象(用时:10分钟)

1.小练笔。 

情景交融,境由心生。描写一段环境,借用相关景物抒发自己的心情。 

2.交流点评。

1.在想到的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悲伤,或快乐。

2.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修改。

鼓励学生在进行环境描写时,选取的景物要恰当,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四、指导书写,推荐阅读(用时:9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重点指导“焰、瞬”。 

3.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2.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焰、瞬、凝、骤”的笔顺,注意“掷、陡”中“阝”在不同的位置,书写特点也不一样。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鲁迅资料搜集,在课堂中便于学生交流。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阅相关资料,读一读鲁迅的作品。(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揭示课题,明确内容 (用时:3分钟)

1.板书课题。 

2.依题设疑:作者为什么在“伯父”后面又加了一个“鲁迅先生”?

1.齐读课题。 

2.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与交流。(“伯父”在前,“鲁迅先生”在后,说明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表达的是对伯父的怀念之情,而后才是人民心中景仰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及革命家鲁迅先生。)

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本节课的理解做准备。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知(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 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画出精彩语句,进行恰当的批注。 

2.指名进行概括。 

3.小组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画出精彩语句,进行批注。

2.尝试为回忆的五件事概括 出小标题。(课文主要写了作 者回忆伯父鲁迅的五件小事:谈《水浒传》、谈“碰壁”、放爆竹和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在小组内,结合自己画的精彩语句及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在完成预学卡后可直接交流概括为五件事。提示学生概括小标题时,可以根据段意概括,也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完整故事来 提炼小标题。提炼的小标题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数是短语。

三、整体感悟,品析形象(用时: 17分钟)

1.全班交流,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鲁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品读“谈《水浒传》”。(2)品读“谈碰壁”。 

①指名交流、汇报。 

②介绍背景,理解“四周黑洞洞的”。 

③指导朗读。 

(3)品读“放爆竹和花 筒”。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语句来汇报。 

(4)品读“救助车夫”。  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②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5)品读“关心女佣”。  ①指导学生交流,重点透视鲁迅先生的品质。 

②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3.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4.探究:文章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是“结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面的几部分是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课文紧紧围绕中心句——“的确……为别人想得多”展开叙述,布局合理,情真意切。)

1.结合自己批注的内容进行汇报。 

(1)①画出对伯父的语言、神 态描写的句子。想想伯父的话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试着运用它们说句子。 

③探究:伯父为什么会送给“我”书? 

(2)①结合关键语句如“微笑”“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等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 

②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鲁迅先生的话的含义。 

③男女生合作读。 

(3)抓住描写鲁迅先生神态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的事物也是喜爱的、欣赏的。 

(5)①抓住伯父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心。 

②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背景,谈一谈自己的感 受。 

(6)①女佣的话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②在全班交流:为什么说“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人物的悲痛心情。

3.找到与结尾相呼应的语句,体会这种写法的巧妙。

4.探究课文的写法特色:了解课文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1.在谈论读书中,引导学生抓住伯父的语言和神态,理解伯父话里的弦外之音。   2.在感悟救助车夫时,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跪”,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感悟“半跪”的姿势。 3.在学习“女佣的回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女佣的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可以看出他忘我的战斗精神。

四、拓展阅读,总结全文 (用时:5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的资料。 

2.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简介。

1.交流课前查阅的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2.欣赏课件: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把自己读过的书,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交流后引入鲁迅先生的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将学生查阅的资料投影展示。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导学案

课题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3.从诗歌的内容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发。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朗读诗歌,了解作者,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学生) 

3.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情引入,揭示课题 (用时:2分钟)

1.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图片。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 学习情境。 

3.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简介。

1.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鲁迅先生。 

2.小组内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3.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在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了解鲁迅的环节中,学生可看图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鲁迅先生。

二、初步感知,识两种人(用时:10分钟)

1.初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录音。

3.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的结构划分。 

(1)诗人笔下主要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2)诗歌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 

2.倾听朗读录音: 

(1)认真倾听诗歌朗读录音,边听边小声跟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2)边听边找准每句诗歌的关键词语,标出诗句的停顿与重音。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自主感悟诗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人?他们分别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第1小节为第一部分;第2~4 小节为第二部分;第5~7小节为第三部分。) 

4.(1)小组内朗读接龙。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行诗句。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1.关于读诗环节: (1)学生初读要认真读,读准字音,不要忽视一个字。 

(2)听录音朗读时,教 师可要求学生用“/”标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3)学生在读诗时,要边读边思考,看有什 么发现。   

2.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朗读,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为下文学习诗的表达方法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感悟“精神”(用时:20分钟)

探究诗意,感悟鲁迅精神:1.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诗歌第1小节诗意。 

(1)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理解诗句中的两个 “活”字与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3)体会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2.诗人为什么要以“有的 人”为题?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刻内涵。 

3.对比学习诗歌的第2小节、第5小节。 

(1)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 

(2)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悟。 

4.(1)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诗 歌第2小节、第5小节的方法自主学习第3小节、第6小节。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第4小节、第7小节,教师随机指导。 

①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深刻含义和这种人的结局。②探究“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的伟大精神。③根据“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句诗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5.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写法特色。           

6.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再次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总结:“鲁迅精神”千古流芳,我们也要做有价值的人。

1.(1)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自由表达对“有的人”的理解。 

(2)全班交流: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深刻内涵。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 用。(第1小节点题,诗人主要写两种人。一种人是反动派;另一种人是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2.精读探究:“骑、俯”两个字各写出了什么?体会 这两个字的用法;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结局?“摔垮”一词写出了什么?结合这些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1)自主、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语“不朽、野草、地下的火烧、烂”等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 

(2)总结、对比两种人的不同做法与结果,谈自己的感受。

4.(1)小组交流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诗 的深刻含义。 

(2)围绕“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探究作者的创作初衷。(这首诗不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鲁迅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5.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诗人通篇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诗中具体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结构上:每一小节中的前两句与后两句 进行对比描写;第2小节、第5小节,第3小节、第6小节,第4小节、第7小节进行对比。内容上:反动派 与具备“鲁迅精神”的人在如何对待人民方面进行对比;人民是怎样分别对待 他们的进行对比。) 

(2)谈谈对这种写法的体会。 

6.多种方式朗读,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1)男女生对读。 

(2)同桌对读。 

(3)教师与全体学生对读。

(4)思考:诗人心中景仰的“有的人”仅仅指鲁迅先生吗?(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所有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1.在探究诗句意思、理解深刻内涵的环节上: 

(1)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补充,或者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来 理解,效果会更好一些。 

(2)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遇境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 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3)这首诗意蕴深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2.关于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和探究写作方法的环节: 

(1)教师一定要在学 生朗读欠缺的地方进行教师示范朗读,以突破难点。

(2)加强对比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使学生能在潜移 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3.“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环节:把“ ‘赞叹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精神及歌颂具有鲁迅精神的人”的情感融 入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四、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用时:8分钟)

1.向学生推荐诗人的其他作 品,如《难民》《老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2.找出几例像鲁迅先生一样 为了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人,并说说他们的事迹。与大家分享。

1.交流:网络上还有哪些臧克家先生的作品?

2.阅读欣赏周恩来同志为悼念革命战友黄爱而写的《生别死离》。

在这里学生可以从报刊、影视剧或身边的人中找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的事迹材料来阅读。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