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发布时间:2014-08-05 16:35:51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106,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喘息的机会。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驶进了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终于有能力开始整理文化的碎片,修补在动荡中艰难前行的文明,而圆明园便在其中。从八十年代开始,对于是否该修复圆明园,重现其昔日的辉煌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从内心深处讲,我们都想修复还原她,因为她曾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与自豪。然而这样做的意义又有多大?当历史只有被还原其真像时,才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破坏性的重建与修复却在进行着,还原出来的工程粗糙不堪,不仅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无法再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更不能与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相媲美。更有甚者,在圆明园内修建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诸如餐厅饭馆,使得圆明园变得不伦不类。如果说这些举措都被统统归结为保护的话,那么还不如就让它赤裸裸地躺在那儿,作为历史的凭证,文化的警钟,时刻提醒后人:不要让悲剧重演,让遗憾继续。她是民族的伤疤,这样的一个伤疤不会让一个民族变得丑陋,却只能让她因真实而美丽。

由圆明园,我联想到了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基础与坐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缺少或丢失了自身文化特质的民族便是一群浪人,找不到灵魂皈依之处,这样的一个民族,是难以在世界立足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日韩、欧美等文化潮流以锐不可当之势涌入中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这一历史与文化重要的传承条件和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看到,自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化遗产热,政府日渐重视当地文化的建设,广大民众开始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而,问题也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遗迹,古城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损毁严重,北京的旧城改造导致胡同以每年上千条的速度消失,南京,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这一永恒悖论的困扰。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文化快餐被人们喜爱,西方文化占领市场的时代,正面临着日渐被边缘化的危险。大多数非遗如戏曲,手工,器乐等,由于其技艺复杂,传承要求高,出现了严重的断代,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轻一代的传承者少之又少,一些技艺甚至只有一两位老人能够掌握,这不得不叫人担忧。

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下这些。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机制不健全是一重要原因。再次,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官员的文化素质不过关。受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环境、文化建设,这一错误的政绩观的影响,许多地方官员一味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文化,环境等因素让道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观。由于“世界遗产”这一称号给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兴奋剂,很多地方官员便将目光投向了疯狂的申遗热潮,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在重视文化建设,其实则不然,他们所最求的仅仅是“世界遗产”这一称号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摇钱树。,从而导致文化遗址的后续保护工作不到位,世遗委员会给出张家界黄牌警告便是一典型例证。另外,从事相关事业的专业人才奇缺。就拿中国的古籍修复来说,目前国家级的古籍修复人员仅百人,而急需修复的古籍却达到百万册之多。众所周知,时间是文物保护的大敌,很多文物古迹就是因为长期无人看管、护理而遭受了很大的破坏。还有,缺乏社会舆论导向,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还不到位也是一大原因。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政府,是专家们的事,也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从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以看到人民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当时德军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地毯式轰炸,在这样一个紧急关头,斯大林的百姓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逃命,而是奋力抢救城市内的文化遗产,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座文化名城得以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国民的文化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工作。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来保护? 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法和建立遗产资源管理体系是根本。我们要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平衡的支点,完全不讲经济效益是不行的。但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谋取经济效益更是万万不得。以法律作为规范,在此范围内合理利用、开发遗产资源。2.将文化遗产赋予鲜活的时代生命。不同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孕育出的文化是不同的,显然,在如今这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东西都在不断更新,改变。我们不能说为了继承,为了保护,大家天天穿汉服,用毛笔书信,住宫殿。这些都是不现实的。我们要继承的不是一些表面的,不现实的文化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即是说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式来继承。例如中国流行乐坛近几年掀起的中国风便是一典例。以周杰伦等歌手为代表,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武术,陶瓷等融入年轻人热衷的蓝调、HOP-POP等音乐表现形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为中国传统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接受,喜爱做出了不俗的贡献。3、保护一定要讲求科学性,遵从历史。一些地方政府将古建筑遗址拆除,移至其它地方重建,以冀一石二鸟之效。有些案例是成功的,但有些却因建筑技术不过关,产生了破坏性的效果。又如圆明园的重建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新的时代,我们不希望有第二个圆明园的悲剧,更不希望这个悲剧是由我们的无知和保护不到位造成的。“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是第一个中国遗产日的主题,也将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主题。中华民族的家园,让我们自己来守护。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外国语系2007级英语(翻译)2

刘印静美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