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8 02:30:39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杀死自己其父时,她毫不畏惧,要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窦娥希望能够在公堂之上,还其清白之身,寄希望于官府,但是现实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贪官将其拷打,但是她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这正是窦娥坚强性格的表现。窦娥为自己的冤死抱有极度的愤恨心里,因此她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充分表现了窦娥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抗争。即使化为厉鬼她也没有放过为自己洗清冤屈,在窦天章案前“弄灯”“翻文件”,鬼魂在公堂上为自己洗冤,这正是窦娥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世事的不满。

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孝道思想和节烈观念当然会对她有很大影响,并起一定的支配作用。她有刚直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又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对生活概括的深度、广度以及性格是否鲜明生动.窦娥刚直正义的性格和节烈观念,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其形象无疑是真实鲜明生动的。

窦娥形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