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30 11:12:05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2

1、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63岁时贫困而死,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作品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关于《归园田居》:(幻灯片3

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共5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第二年。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幻灯片4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四、诗题解读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幻灯片5

1、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 归去如何?

五、研读课文,讨论鉴赏: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幻灯片6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幻灯片6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幻灯片7

——明确:归向园田 守拙归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幻灯片7

问: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明确:【无尘/有余闲//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自由、安逸、喜悦。

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独立。

六、艺术手法总结(幻灯片8

问: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比喻“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拟人:“恋”、“思”

夸张:“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动静结合:静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课外延伸(幻灯片9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建筑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山气]山中的景致[日夕]傍晚[真意]人生的真义[忘言]无法、无须用语言表现

1、鉴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说说这两句诗刻画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幻灯片12——明确:悠闲、自在的形象;过隐居生活的志趣

2、把“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幻灯13)

——明确:不一样。“见”是无意所为,人、物融为一体,更贴切写出诗人悠然忘情的闲趣

3、此诗与《归园田居》在主旨有没有相同之处?(幻灯片13——明确: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作业(幻10

1、背诵默写《归园田居》。

2、就陶渊明的思想人品,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归园田居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