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19 13:57:50


家中有幸有一位喜爱唱戏曲的父亲,使我对戏曲中的红色文化接触的比同龄人更早一些。 我的父亲年轻时代是一位婺剧演员,经常带我去婺剧团看叔叔阿姨们演出。平时也经常在
家看戏剧的表演,对我来说,小时候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一些戏剧演出,比 如《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给我的童年时代,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尖锐突出。我认为在当代 年轻人的普及过程中 ,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 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红色戏剧的研究与应用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 要手段 ,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戏剧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从最先产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间,以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隽永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中的经典之作,早已为 人们耳熟能详。抛开具体的时代限制,那一幕幕话剧、歌剧、舞剧甚至样板戏,所体现出的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普通人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严谨的艺术追求,优美的曲调和经典的人 物形象,已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其魅力是永恒的。
家父常常在家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中的经典桥段,特别是《智取威虎山 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个选段实在是让我震撼。把杨 子荣的形象塑造的特别正义凌然,大义在胸,特别有男子气概和当时要去剿灭山匪的气势。
但是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一出成功的戏剧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现在将之奉为红色 戏曲经典,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则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汗水,特别在那个红色的年代, 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和血汗才能换来的经典。
1948 11 月,正是辽沈战役。曲波大腿骨折,股动脉破裂,送到医院治疗了半年,但 骨头没接好,右腿短了四公分,走路一瘸一拐,成了残疾人,上不了战场,只能退到后方,在 齐齐哈尔车辆制造厂担任党委书记,兼任副厂长。
于是他决定用文字鼓舞人心,曲波挥笔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 高波等同志。”于是从 1955 年初开始,每天构思好就写,能写一万上下。 1956 8 月,他 最终完成了《林海雪原荡匪记》,四十万字。书稿送到龙世辉手上时。稿纸有大有小,装订线 也五颜六色。
1957 2 月,《人民文学》连载了小说部分章节, 9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海雪 原》。曲波心愿达成了,他让高波、杨子荣的名字尽人皆知,他们牺牲了,但他们又活跃在另 一场革命斗争里。活跃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里。
1960 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
1966 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演, 10 月,《人民日报》发文,称其为“样板 戏”。
1966 年,曲波被揪出来,扣上四顶帽子,因为他是《林海雪原》作者,来看他批斗会的 人也特别多。曲波是二级残废军人,不用去干校,先是扫院子、扫大街,之后去食堂劳动,但 他盛粥撒了一身,摆馒头捏得太紧印上指头印,卖菜又会忘了收钱,只能去果园劳动,干点轻 活,他觉得挺好,还买了修剪果树方面的书认真阅读。
1966 年,“龙世辉是个好劳力”,严文井拿这句话保了他,但他还是去了五七干校,有 一天中暑昏迷,出不了工,大姐韦君宜大喊:“好劳力都病了,明天出工怎么办”。
1966 年,杨宗贵躺在牡丹江快 20 年了,人人都知道他,但没人知道杨子荣就是他,直 到三年后,终于慢慢查清了样板戏里的杨子荣到底是谁。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