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

发布时间:2018-10-14 01:02:05

P27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 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字有子。

2 为人:作为一个人。

3 弟:悌也,指尊重兄长。

4 犯上:冒犯上级、长辈。

5 作乱:即兴忤逆之事。

6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否定句宾语前置。

7 务本:务,努力追求;本,根本。

8 道:道路。

翻译: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和长辈,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和长辈,但却喜欢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应努力从根本做起,根本确立了,修养的道路也就确立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解析:

强调孝悌为“仁”之根本,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才能达到“仁”的美好德行,因此要培养仁德,必须从孝悌入手。

P28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 弟:孝悌。

2 谨:言语恭敬。

翻译:

孔子说:“作为年轻人,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要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说话恭敬而真诚,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

要求弟子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仁爱大众并努力学习。

P30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1 何如:怎么样。

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其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如同加工象牙,切了还要磋,使其更加平滑;如同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3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4 往:过去的事情。

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完善,富裕而又爱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您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你已经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了。”

解析:

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P3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1 道:同“导”,治理,引导。

2 齐:整齐,约束,划一。

3 免:免罪,免刑,免祸。

4 耻:廉耻之心。

5 格:归服,亲近。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法规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制裁来使老百姓的行为整齐划一,老百姓只要免于法律的惩罚,就不会有羞耻感;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节礼仪约束老百姓的行为而使之符合规范,老百姓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并且加以改正。

解析:

德治礼治相配合,结果优于法治。只用政策和刑罚来管理人民,只能管治人们的行为而不能管治其内心,这时人们只会想方设法地逃避制裁,而心中毫无羞耻感;而德治和礼治则能真正从根本上使人改正和悔过。

P3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1 喻:晓喻,明白,懂得。

翻译: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解析:

主张君子重义。(此条有多解,可以不拘泥,多查阅资料。)

P3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1 游:离家出游,主要指游学,游宦。

2 方:方向,方位。

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到远方求学或做官。(一定要)外出远行,必须有一定的方位。”

解析:

这是古人行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对此内容不能僵化地理解。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离开父母发展都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但经常与父母联系,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同时尽量多抽时间陪陪父母,却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孝道。

P39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1 惧:忧惧,担心。

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刻记在心中。一来是为父母已有的年寿感到高兴,二来为父母年寿的逝去感到恐惧。

解析:

因为时光流逝,父母在世间的时日一天天在减少,能与我们相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当高兴和恐惧相伴,这种矛盾的心情,是每一个孝子都会感受到的。只有感受到这种心情,才会时刻提醒自己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时光,及时行孝。

P4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 宰予:即宰我,孔子弟子。

2 枵: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指粉刷墙壁。

3 诛:谴责,职责,责备。

4 是:代词,这,此。

翻译: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析:

提倡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P4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 孔文子:魏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文”是谥号,“子”是对他的尊称。

2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

子贡问:“孔圉的(谥号)为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他机智敏锐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辱,这就是他可以得到‘文’这个谥号的原因。”

解析:

文者,学问也。一个人只要能勤学好问,那么长此以往,一定能成为有学问之人。这是孔子的观点。由此可见,对于有没有学问,孔子不是简单从结果来看的,而是更看重过程。从结果来看,人的年寿有限,所面对的时势也不同,有时终其一生也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只要他整个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哪怕最后没有实现,也是值得肯定的。

P43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1 质: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

2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

3 史:这里指言辞华丽,浮夸虚饰。

4 彬彬:有礼貌,配合恰当。

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朴实多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显得粗野;如果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在的朴实,又难免显得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解析:

强调文质彬彬(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此条有多解,可上网查阅。)

P44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 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贤明君王。

2 病:忧虑,犯难。

3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打比方。

翻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施予百姓,又能救助大众,怎么样?可以称之为仁吗?”

孔子说:“这哪里是仁,简直是圣啊!尧和舜都忧虑做不到这些!其实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身而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而帮助他人通达。能够从眼前的情况联想到他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了。”

解析:

我们很多人都和子贡一样,把仁理解为“博施广济”,因此觉得遥不可及。其实正如孔子所说,博施广济是圣人才能达到的状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只要从身边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一步步地通向仁了。

P4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 饭:名词作动词,吃。

2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称胳膊。(医学生都懂)

3 枕:名词作动词,枕着,当枕头。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做不正当的事情而谋取的富贵,于我来说,如同天上的浮云。”

解析:

以自我为例,提倡安贫乐道。也表明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P4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 兴:兴起,勃发,激励。

翻译:

孔子说:“用《诗经》激励心智,用礼仪作为立足的根本,用音乐来完善道德修养。”

解析:

提出诗、礼、乐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术论文对此有深刻探讨,可上网查阅。)

P57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

曾子说:“君子以讲习诗书文章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对于“以友辅仁”有两层含义,既有借助朋友辅助自身修养仁德的意思,也有友善理敬的对待一切人,包括严厉批判或激烈反对自己的人,都以友善仁爱的态度对待之,而不是当成坏人,恶人毁伤之。这种“友”的态度,对仁德的养成是有辅助作用的。

解析: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P5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 莒父:鲁国的城邑名。

翻译:

子夏在莒父做行政长官,问处理政治的道理。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求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解析:

此章强调为政所必须避免的两大问题,即急于求成和贪图小利。急于求成,事情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

P60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1 德:恩惠,恩德。

2 怨:怨恨,仇怨。

翻译:

有的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析:

此章的关键在于弄清三个概念: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者,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佛教中的“以身饲虎”,它是建立在原罪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牺牲和忍让的精神。在儒家理念中,这种思想并不可取。一来,它不符合人性,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二来,如果对怨者报以德,那么对德者该如何呢?如果毫无分别,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儒家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以公平正直之道对待怨者,既不夹杂私怨,也不过于忍让。而“以德报德”则是用恩德回报恩德,这种回报是不计厚薄的。

P6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

1 善:使动用法,使…完善。

2 利:使动用法,使…精良。

翻译:

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让他的事情完善,必须先使他的工具精良。居住在一个国家,就要尊奉有贤德的大夫,友爱那些有仁德的读书人。”

解析: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P62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

1 躬自:自身,自己。

2 厚:这里指厚责,重责。

翻译:

孔子说:“多多反省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解析:

与人相处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多反省自己,少要求他人和责备他人,这样才能少一点抱怨,少一点被抱怨。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不是因为别人真的对不起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有太多的要求。相反,如果我们凡事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他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而别人也就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理抱怨而怨恨我们了。

P6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释:

1 谅:诚信,诚恳。

2 便辟:习惯于装模作样,内心并无真诚。

3 善柔:善于阿谀奉承。

4 便佞:习惯于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守信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有益的;工于伪装讨好的朋友,善于曲柔逢迎的朋友,善于言辞能说会道的朋友,是有害的。”

解析:

此句表面上是讲交友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因为人以类聚,要交怎样的朋友,自己也应该是怎样的人。

P68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 迩:近。

翻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兴发情感,可以懂得博观天地,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远处讲,可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解析: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此句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P6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1 厉:严肃不苟。

翻译: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看过去是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接近之后又很温和,听他说话又非常严肃不苟。”

解析:

为什么君子会有三种变化呢?是君子善变吗?不是的。是因为不同时空不同境遇下的最佳状态是不一样的。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要将随时权变和恪守中道结合起来,在不同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应对方案。在这里,君子远远望过去之所以严肃,是因为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而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是因为君子待人亲切温和;而听其讨论问题又非常严厉,是因为君子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义正而辞严。一般认为这段话是子夏描述他的老师孔子的,因此后人也常用这段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

P20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这。

恶已:恶,丑。已,通“矣”。

形:相显现。

倾:相依附。

音声:合奏为音,单奏为声。

前后相随:前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顺序,前随后,后随前。

圣人:指统治者。处,执行。事,政事。

作:兴起,发生,创造。

有:占有。

为:作为。

恃:依仗。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对立相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附,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政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以其为依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劳不会失去。

解析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国学经典选读--重点句翻译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