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21 15:33:51

三峡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郦道元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写下了其中著名的《水经注》,其中记录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包括三峡。

2.文题诠释

本文题目《三峡》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对象:三峡。

三峡,即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地处中国的腹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3.主旨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山高岭连的地貌和不同季节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内容解读

《三峡》是《水经》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奇险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水势凶猛,船行速度飞快。“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描写角度上,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表现了山的多、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以日月从侧面进行烘托。写水,除了“襄陵”、“沿溯阻绝”的正面描写,还与飞奔的马和长风进行比较,烘托出夏水的迅猛。

课文写三峡四时的风光,先从“山写起。因为写山是为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写水,作者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水。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也最能突出三峡水势迅猛的特点,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所以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

5.结构分析

《三峡》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重点写山;

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重点写水。

地貌特征(山势):山高岭连,隐天蔽日 雄奇险峻

春冬之水:风景秀丽,水退潭清 清幽秀丽

夏水:交通阻断,水大流急

四季风貌(江水) 秋水:水枯气寒,猿鸣悲凉

6.写作特色

《三峡》在写作方面有以下特点:

①描写景物抓住特征,精心布局,条理清晰。作者先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不同的时令季节分别描绘了: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精心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②节奏有张有弛。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③层次过渡自然。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连接在—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④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作者在布局、节奏、过渡、照应等方面,精心策划,使文章的结构形散神聚,浑然一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7.精彩语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章第二段)

【简析】从这一段起作者着重写一年四季里三峡景物的变化,不同季节各有奇观。先写夏季,通过对江水猛涨,水流迅急的描写,突出了三峡的险。“至于”表示开始另提一种情况。“夏水襄陵”,形象地写出夏季江水暴涨时弥漫山岗的汹涌澎湃之势。“沿溯阻绝”写出水大流急,以致顺水、逆水都不得行船,这样就突出了水流之急、水势之险。然后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在“王命急宣”的特殊情况下,才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行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描写飞舟日行千里,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富有夸张的比喻,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江水一泻千里之势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到这里,山势高峻陡峭,水流湍急凶猛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章第四段)

【简析】本段写三峡秋天的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三峡》文本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