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与《包氏父子》

发布时间:

谢铁骊与《包氏父子》
华也
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在中国电影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1940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文工团戏剧教员、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文工团团长。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是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长。他共执导了30多部影片,为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导演的影片有《早春二月》、《暴风骤雨》、《知音》等。他曾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个人获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1113日晚,2010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在海南三亚举行,谢铁骊获得杰出贡献导演的称号。他为新中国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有些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
1983年,谢导要拍摄一部名叫《包氏父子》的电影,该影片是谢导根据著名作家张天翼的同名小说亲自改编的,据说谢导为了将该小说搬上银幕,多次去张天翼的住所进行采访,努力了解原著的精神和时代背景。影片讲述了在三十年代的某个江南小镇里,一位贫苦
的父亲和他虚荣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电影中的江南小镇,谢导就选中了同里。
在此之前,同里只不过是个不为人所知的江南小镇,但谢铁骊慧眼识宝地,在片中展现了它迷人的水乡风光,再现了故事里小镇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这是千年

古镇同里迎来的第一部电影的拍摄。当时退思园正在维修,影片中老太爷的家是在崇本堂拍摄的,主要外景是三桥一带和新填地。
当年,拍片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当时同里的用电不够,谢导通过关系从东海舰队中借了一艘海军登陆艇,将发电车运到古镇区,专门为摄制组发电。
根据剧情的要求,拍摄时需要有一段石板街,但当时的同里还没有这样的街道,只有用碎石铺砌的弹石路。后来,经过与镇上协商,将现在退思广场上的一个露天石台拆了,这个石台就在现在古戏台的位置。然后,把拆下来的条石铺在新填地,也就是如今古色古香、商贸兴隆的明清街,共铺了一百来米长,这就是同里镇上的第一条石板街。正巧,我好婆的家也在这条老街上。
拍摄期间,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一直好奇地关注着。记得有一天,剧组在街上拍摄,谢导穿着厚厚的羽绒衫,手里拿着个电喇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街道上铺设了简易的专用轨道,供摄像机前后移动。那天是拍摄老包从银行为儿子交清学费出来,走在街上的一场戏。饰演老包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管宗祥穿着打着补丁的旧棉袍,戴着顶破旧的呢绒帽子,在街上行走,路上遇到了高科长。这场戏来来回回拍
好几遍。当时我们就躲在好婆的楼上,关着窗,从窗里往外看,不知是谁把窗推了出去,把头探到窗外,这时,老远传来一声吆喝:“哎,上边的人不要打开窗户,不要把头探出来~”于是,我们只得乖乖地呆在里面隔着玻璃看,再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拍摄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还清楚地记得,拍摄时老街上还摆出了许多小摊,诸如卖粥的、卖豆腐脑的。几辆黄包车拉着客人在街上跑,还有一些穿着二、三十年代服装的行人,三三两两地在街上走。那车夫和行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群众演员。
还有一场戏是在三桥那边拍摄的:小包因与另外两个同学在寒假里拦路拧女同学的大腿,挨校长训后,没有供出那两个人是谁。小包从校长室出来后,与那两个

同学沿河走着,谈笑风生,自以为守信用,走到太平桥堍,在旁边的臭豆腐干摊上买了几块豆腐干吃。那时我也在远处观看,空气中飘散着油氽臭豆腐干的香味。
对《包氏父子》的拍摄,谢导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他把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就是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细节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情感,作为展示性格的有力手段,从而使影片成为一部幽默悲喜剧的上品。
影片拍成后在苏州首映,古朴的小镇、宁静的深院和长长的石板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自拍过《包氏父子》后,谢老再也没有选上适合在同里拍的片子,但他一直默默惦记着同里这块天然摄影棚。
自从谢导带着“包氏父子”来到同里以后,《风月》的导演陈凯歌带来了张国荣、巩俐;《戏说乾隆》的导演范秀明带来了郑少秋、赵雅芝;《红粉》的导演李少红带来了王姬、王志文;以及“林冲”、“宋江”、“范仲淹”、“孙武”、“罗贯中”、“朱元璋”、“关汉卿”、“唐伯虎”、“胡雪岩”„„均不约而同,蜂拥而至。

谢铁骊与《包氏父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