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对彝族汉语诗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09-02 09:05:06

内容摘要:当年,三毛以一部《万水千山走遍》享誉全球华人地区。在她去世前的那年,彝族青年诗人吉狄马加出版了第二部个人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一年之后,彝族诗人阿苏越尔发表了处女诗集《我已不再是雨季》。本文试图从三毛作品里的体现的精神,来探析她的作品对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三毛作品      当代彝族汉语诗歌       影响

    三毛,原名陈平,汉族,浙江省定海县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14日去世,享年48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一、  身份意识的认同和觉醒

 在三毛的作品《故乡人》中,有段她在西班牙的经历。当时她的丈夫荷西在尼日利亚上班,她一个人住在岛上。每周她都会开车送一位残疾的朋友去给妻子到墓地献花。有一次在一块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她发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曾君雄之墓。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曾先生,你怎么在这里,生前必是远洋渔船跟来的一个同胞吧?你是我的同胞,有我在,就不会成为孤坟。三毛从朋友那里分来了一束花放在曾先生的墓碑旁,心中默默地对他说:曾先生,我们虽然不认识,可我是一个故乡来的人。请安息吧,这朵花是送给你的,异乡寂寞,我就算代表你的亲人吧!

    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三毛作为一名流浪异乡的中国人,她细腻的内心里那颗火热的心。无论身处何方,她永远都记得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之根。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说到: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这是在他知道三毛去世之后写的《哭三毛》里的句子。当时海峡两岸关系紧张,三毛几次来到大陆进行演讲和访问,和贾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她写给贾老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和热爱。

    吉狄马加,男,彝族,1961623日生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出版诗集《初恋的歌》(1985年)、《一个彝人的梦想》(1990年)、《罗马的太阳》(1991年)、《吉狄马加诗选译》(1992年)、《吉狄马加诗选》(1992年)、《遗忘的词》(1998年)。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诗歌(诗集)奖;组诗《自画像及其它》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组诗《吉狄马加诗十二首》获中国四川省文学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88年应意大利蒙代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邀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成员访问意大利,1994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1997年应邀参加歌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1999年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泰国,2000年作为中国文联代表团成员访问约旦和埃及。现为青海省副省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

    吉狄马加出生在大凉山布拖县,是凉山古侯(黑彝)的后代。因为从小随父母在县城长大,他在接受汉民族的文化教育同时,彝族语言的能力基本消失了。1985年,他出版了当代少数民族第一本汉语诗集《初恋的歌》,引起了中国诗坛的震动。1990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奠定了在当代中国诗坛的地位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我在等待雄鹰的出现

我曾一千次/遥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我在期盼民族的未来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我还保存着无法忘记的爱

啊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从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

妈妈的乳汁像蜂蜜一样甘甜/故乡的炊烟淋湿了我的双眼

                ————《彝人之歌》

    很难想像已经失去了母语能力的吉狄马加是在怎么的煎熬和痛苦中完成了这首诗歌的。他的另一首成名作《自画像》,以自画像勾勒出民族的历史的轮廓,用传统的彝人对英雄和美女的审美观念,描绘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爱恨和情仇。他通过对葬礼的描写,刻画出这民族互助、深沉的情感,并向世界发出了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的呐喊。

二、孤寂、忧郁与故乡情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776227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体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

     阿苏越尔,男,彝族,1966年生于四川凉山越西县,1989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1985年开始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创作。

1986年创办了在当时的大学生诗社中间影响较广的〈山鹰魂〉诗刊。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自行油印个人诗集<梦幻星辰>,19947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部诗集<留在雪地上的歌谣>﹙又名<我已不再是雨季>,2005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部诗集<阿苏越尔诗选>。诗作雪花曾获得第二届黄河杯诗歌大赛特等奖;诗作昆明湖畔曾获得四川省作家协会等几家联合举办的民族团结杯诗歌大赛奖;诗集<阿苏越尔诗选>获得第五届四川文学奖提名并获得第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有诗作入选<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民族魂.时代风><地域诗歌>等选集,听一位老人谈雪等诗歌作品被译介到美国。鲁迅文学院第十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世界真大/那种远离人的感觉上/空白袭来/我注定迷茫一生

这是冬天的灵魂深处/寒风声中/倘若我找到适当的词汇/我必定会拥有你/我举目无亲/除了 孤独洁白和陆离漂泊/你已失去我

只因在我出门的刹那/碰到许多人/款个的创伤难以消除

亲爱你/只是为了迎接你/我才走向低低的平原/离开天国的山水

离开梦幻的星辰/亲爱的/我已多年未曾呼唤

伴随生存的欢乐如此久远/我真的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否则我早已拥有了你

                        ——《雪的自述》

 

     彝族古籍《勒俄特依》里对万物的出生有动人的传说——雪人传说。远古的三场大雪过后,雪人和他有血气的五个兄弟(猴、熊、蛇、蛙、鹰)以及没有血气的六重植物来到世间。诗人以雪花自喻,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但是孤独和洁白又是诗人作品里彝族人特有的精神内涵。忧郁是在几千年迁徙中留下的印记,洁白是纯洁的浩浩荡荡做人的民族气节。诗人表达的情感正是三毛一生所实践的人生座右铭。

      关于彝族来源的争论从上个世纪到现在,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说法。但是远古的彝族人的祖先经历了迁徙的苦难和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迁徙这个烙印深深地印在了彝族人的心底。吉狄马加是这样描写这个民族前夕的历史的。

  我看见他们从远方走来/穿过那沉沉的黑夜/那一张张黑色的面孔
浮现在遥远的草原/他们披着月光编织的披毡/托着刚刚睡去的黑暗
当一条深沉的/黑色的河/从这土地上流过/在那黑暗骚动的群山上
总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无畏的关闭/可祖先的图腾啊
照样要高高地举起/尽管是一个勇敢的酋长/在黎明时死去
(我看见一个孩子站在山岗上/双手拿着被剪断的脐带/充满了忧伤)

                         ——《一支迁徙的部落》

    从最初到德国留学到后来进入撒哈拉沙漠,再从后来移居大加纳利岛,直至中南美之行,三毛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漂泊,在漂泊中的孤独和寂寞可以想像。此刻,我们再回到《橄榄树》,那首三毛写的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橄榄树》

     当时海峡两岸关系异常紧张,三毛作为一名知名的台湾作家,能够打破两岸的隔阂,用自己的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向往和平的歌声来点燃海峡两岸热血青年的激情,值得赞扬。歌声里的故乡——大陆,是几千年的故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诞生地。

   从小生活在彝族聚居区的阿苏越尔,自小受到非常浓厚的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毕业后有机会深入彝族地区调查研究,体验了民间的生活。他凭借天赋和禀性写出了很多对民族生存环境的忧思和对故乡的深度热爱的情怀。他诗歌里的生命意识很强烈和赤诚,他对大凉山这片沧桑和古老的土地进行了追忆和缅怀,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命运与未来前景予以关注和深思。

   这时,你或许再度产生/深深的失落和离群索居的念头. 而我依靠了你/固守这生命的源头/头枕积雪和希望/任大好年华随水而下

                    ——《无怨的雪》

   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着的是彝人的梦幻/无论回忆还是梦想/彼此的脚印都蓄满了深深的沉思。。。。。/有一支友谊的歌曲/ 在远方抒情地吹奏

                        ——《在故乡的土地上》

   “小时候的你是否有过远走他乡的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于不知不觉中让那些土里土气的形神渐渐土崩瓦解的想法是否撞击着你的内心,让你热血沸腾并且一往无前?如果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让那些曾经对你不以为然的人们又气又羡,那简直就是人生中的至遇。这一切会激励你去奋斗去抗争。你会忘记一路的艰辛和作为被梦想充斥的劳累。从阿苏越尔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想见他深深地故乡情结。这和他曾经喜爱三毛的作品,被三毛那种流浪后思念故土的感情影响至深。

三、特立独行,不肯随波逐流的人格魅力

   司马中原曾经这样评价三毛的一生:如云的生命,舒展随心所欲的形状,生命的感受,无论是甜蜜或者悲戚,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从台北到香港,从马德里到伦敦再到撒哈拉,三毛坦然而执着的眼光冷冷地看到那些可笑的人和可爱的人如何在制造文明的同时制造着荒谬。

吉狄马加以动手剪断脐带的勇气和无比尖锐的批判意识写下了不幸,他安置的最后的一支暗器,却射穿了自己的胸膛。(《最后的召唤》)这样刻骨铭心的暗器。1

爸爸/我看见了那只野兔/还看见了那只母鹿/可是/我没有开枪/要是你要我开枪/除非有一天/我遇见了一只狼/那是我会瞄准它/击中它桃型的心脏/可是今天/我不愿意开枪/我会毁掉这篇/安徒生为我构思的/森林童话吗/我不能开枪

                           ————_《一个猎人孩子的自白》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在多雾的早晨/人们发现那头牛死了/在那昔日的斗牛场/它的角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全身就像被刀砍过的一样/只是它的那双还睁着的眼睛/流露出了一种高傲而满足的微笑

                               _______《死去的斗士》

    这里的猎人代表了老一辈的彝族,而诗人以小孩自喻,通过童真的想法表达自己渴望和谐远离屠杀和灾难的思想。而死去的斗牛里,诗人用老去的斗牛暗示这个古老而沧桑彝族文化,在失去了青春和力量的时刻,用死亡换取重生。这种精神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里清晰可见。

结语:三毛走了,她给世人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悬念。但是,她的这种精神给从自觉中醒来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带来的方向和信念。三毛的时代或许会结束,但是她的这种勇于发现自己、勇于向现实挑战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停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1)罗庆春——《灵与灵的对话》13页香港天马图书优先公司 2001

(2)阿苏越尔——《阿苏越尔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5

3)吉狄马加——《吉狄马加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 

4)栗原小荻——《栗原小荻文学

三毛作品对彝族汉语诗歌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