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案

发布时间:2023-04-15 17:46:43

相信未来


设计指导思想
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基本上是议论、抒情,文字较浅白;而前三节意象密集,读来朦胧,成为解读全诗的一个“瓶颈”。对这几节的解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诗歌的“朦胧”,教师的做法往往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读读读,把学生当作了“读”者,于是学生始终停留在“读”的层面,其结果朦胧诗还是“朦胧”诗;一是讲讲讲,教师把自己当作了“讲”师,从头讲到尾,其结果是学生没作任何独立思考,难以养成真正的能力。前者忽视了教师,后者忽视了学生:它们都忽视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对话。而缺乏互动、交流、对话的课堂,不仅无法真正解读出朦胧诗的诗味,无法出色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好的倾向,我在设计《相信未来》案例时注重体现新课程“互动、交流、对话”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开始于1966年。两年以后,也就1968年,“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位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这个青年是食指,他写的诗是《相信未来》。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快速阅读)另外,我再来补充一下食指的有关情况:他出身于革命家庭,他曾经也不能免俗,像大多数幼稚青年一样狂热过,热衷过“红色大串联”这样的荒诞行为,响应过“上山下乡”的号召,然而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良知——当一群造反的同学殴打教导主任时,他站出来劝阻;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当他写出一首首不满现实处境、向往美好未来的诗篇,被大批青年学生追捧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审查、迫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信未来》
二、朗读生疑
1、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在此基础上,重点朗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因为这一节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者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解读意象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
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
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 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
9“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1、这样一来,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诗行之中,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诗歌,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解读和评价呢?刚才我介绍时代背景时,提到了江青的解读和评价(指板书)。对江青的这种解读和评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提示:这个问题在形成共识之前,学生会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没有道理,有人认为有道理,还有人可能不会明确地表态。
2、引导大家现场辩论。认为没有道理的人,请陈述理由。明确:因为这是一首面对残酷现实,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诗,而不是像她所说的那样“灰色”。认为有道理的人,也请陈述理由。明确:她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实际上,诗人对“现在”就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嘛。这可以从开头两节看出来的。
3、集中讨论后一种看法:开头两节有没有写“现在”?明确:没有明写,但通过一系列意象能够感悟到。具体地说,就是:第一节中,诗人用“蜘蛛网”比喻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第二节中,用“深秋的露水”比喻失望的泪水,用“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比喻

《相信未来》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