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26 03:15:56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 赏析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翻译: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翻译: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翻译: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翻译: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觉得空荡荡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翻译:山野一眼望去尽是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翻译: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他们相互望去并不相识,但是彼此各得其乐,不禁让诗人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北风江上寒。

翻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翻译: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翻译: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翻译: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湖水高涨,与堤岸齐平,天空反照在水中,水天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翻译:水气弥漫云梦泽,波涛澎湃震动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翻译:欲渡洞庭没有船和桨,闲居在家有负朝廷恩德。

坐观垂钓者,有羡鱼情。

翻译:坐着观看湖上垂钓的人,我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下面依循文路,剖析诗心,一探主旨。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宇玉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翻译: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翻译: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翻译: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翻译: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翻译: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首五律虽然不是送别,但是李白还真有一首用五律写成的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即《赠友人》。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一开头先写明送别之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是外城,朋友远行,李白远送,两个人骑着马,并辔出城来到郊外,放眼望去,外城的北面有青翠的山峦,如画的景色使得即将远行的朋友忘记了征程;而近处,有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地向城东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诉说着悠悠的别情。首联不但对偶工稳,用无言的"青山"对有声的"白水",而且色彩明丽,远"横山""绕水",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郭外送行图。

  颔联紧承首联,出句"此地一为别",点明题目,对句"孤蓬万里征",交待了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远行它乡。孤蓬,是一种无根而随风飘转的荒草。这里借喻远行的朋友此地一别之后,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逝,万里漂泊,踪迹难寻了。如果按严格的格律要求,律诗的二、三两联是必须对仗的,可是这一联中的"一为""万里"却并不工整,因为""是虚字,而""是实词,这种词性不尽相同的对仗,在后来,特别是晚唐的律诗中都是尽量避免的,而在此处,这种不拘泥于对仗的写法,却好似诗人为情所困,急不择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深切关怀,在语气上更加自然流畅,合乎情理。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这联诗的寓意也十分丰富,用飘忽不定的"浮云"和无限感伤的"落日"分别表达双方此时那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思,天空的一片白云,随风变幻,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东了;而天边那一轮如火的残阳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对即将告别的大地恋恋不舍,正好贴切地传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结合前文,在这山青水丽、落日衔山的背景下,与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肠百结、难以为情呀。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千里送君,终有一别,友人已经挥手告别,这是全诗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体动作,而这一动作无疑再一次打开了作者内心感情的闸门,但是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此时的感受,或许他觉得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都是辞不达意的,所以,干脆荡开一步,用"萧萧班马鸣"这一场景来结束全篇,这一句是有出处的,《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这首送别诗写得非常动人,青山流水、落日白云,景物错落有致,色彩绚丽鲜明,特别是在结尾处挥手告别之际,几声班马长鸣,读起来更是有声有色,朗朗上口,又出人意表,过目难忘,不愧是李白送别诗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翻译:自古以来每逢到了秋天人们总是在悲叹秋天的凄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比春天更胜一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雾冲上九霄,这就将我的诗情引到蓝天之上。

刘禹锡《秋词》诗意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翻译:众山有高有低,恰恰与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翻译:美好的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独行无伴,幽深的小路让人迷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翻译:秋霜洒落,山熊爬上了树;树林空旷,鹿儿喝着溪水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翻译:仿佛从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不知道有住人家的地方在哪里。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翻译:山下兰草碧绿的嫩芽浅浅地浸入清澈的小溪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

翻译:松林间的沙石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烂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翻译:暮色苍茫,细雨蒙蒙,这里传来了杜鹃鸟一声声哀鸣。

谁道人生无再少?

翻译:谁说人老了不能重回青春年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翻译:门前流淌的河水还能从东往西倒流呢!

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根本不用为自己满头白发而叹气,说什么岁月无情,仅听见黄鸡的鸣叫就可以了。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探索人生哲理的小词,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向上。

上阕写暮春三月清泉寺所见到的幽雅景致: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小溪流水潺潺,溪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蔓延浸泡在水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沙石小路,仿佛经过春雨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萧萧暮雨子规啼”,时值日暮,细雨潇潇,杜鹃在寺外的松林中啼叫着。

上阕作者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描绘出一幅自然明丽、清新,雅淡凄美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引出下阕对人生的哲思。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词人面对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兰溪水尚可以西流!

“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该有“黄鸡催晓”的颓废心态。

下阕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催人奋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翻译: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国家。

明明是风雨大作触动了诗人,但诗的前两句却不提风雨。而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原来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所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来,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而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妙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的冰河。这空间是梦还是现实呢?恐怕连诗人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愿诗人就此入梦,真的梦见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不是毫无根据的祝愿,在陆游的诗集中,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记载比比皆是。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