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差异

发布时间:2019-08-06 16:24:15

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差异
作者:王庆林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4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家在现实封建伦理道德中无力实现的理想化生命需求。因此这些人物的形象在理想和现实的重压下是悲剧性的。本文将对比《窦娥冤》中的窦娥和《雷雨》中的蘩漪的形象,以此展现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悲剧命运的原因不同

        (一)窦娥——为孝、为守贞节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便被父亲典当与人家做童养媳偿还高利贷,十七岁结婚,当年丈夫就去世了。这样一个命运凄惨的年轻寡妇并没有改嫁,而是虔诚地守妇道,照顾年迈的婆婆。泼皮无赖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窦娥婆媳两代寡妇相依为命,顿生邪念。婆婆在凌逼下招了张驴儿做女婿,婆婆自己也答应了招张驴儿父亲。而窦娥坚持烈女不更二夫的贞洁观。作为弱势人群的窦娥此时支撑自己道德准则的动力是守旧的贞节观,而这样的贞洁观是封建礼教束缚女性人权的刽子手。面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窦娥态度决绝,她的这种态度也激怒张驴儿,所以张驴儿希望以毒死窦娥婆婆的手段强逼窦娥,不料却毒死自己的父亲。此时张驴儿希望窦娥顺从自己,而窦娥的态度依然决绝,于是张驴儿诬称是窦娥所为,而窦娥天真地认为官府能够为自己讨回公道。张驴儿勾结官府,威逼窦娥承认犯罪事实,面对淫威窦娥坚持抗争。最后她不忍让婆婆受苦屈打成招,以至于惨死。

理想与现实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