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08-02 11:30:50

以无公害蔬菜产业为轴 撬动经济发展 实现成果共享

——关于桂林街道蔬菜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为了全面准确地摸清全街道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以推广试验潼南“深丘”地区蔬菜种植,推进村村平衡共同发展,把握未来趋势,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确保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重庆市42号文件精神在桂林街道得到深入广泛的贯彻和落实,笔者对桂林街道无公害蔬菜产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 受调地区基本情况

桂林作为潼南乃至重庆无公害蔬菜产业的一张“名片”,从1995年建设初始、1999年成为重庆市第一个通过市级验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年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重点示范基地,到现在颇具规模已历经了十多个年头,全基地已建成6个集中成片、各具特色的常规蔬菜基地片区,蔬菜产业整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蔬菜产业已成为桂林的重要支柱产业,蔬菜种植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 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采取了包括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历史资料查阅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走访农户1000余户,发放问卷1000余份,召开座谈会4次,查阅统计材料100余份,对街道所属14个村、2个社区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走访,对街道无公害蔬菜产业情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谋划下一步蔬菜产业扩大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三、 桂林街道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

1. 聚集规模初现

1)产值。2008年街道第一产业产值较200721763万元增加了11%,达24224万元,其中蔬菜产业年产蔬菜量达25万吨,产值约为19000万元,约占78%

2)面积。1995年以前,桂林蔬菜种植面积不足0.2万亩,总产量仅0.4万吨。而与2008年相比,2009年基地面积扩增6500亩,已达3.3万亩,新增大棚970个。特别是今年小舟村新增了1800亩、观音村新增980亩、双坝村河坝地扩增700亩,位于沟地的高庙和半坡村新增了1460亩山地蔬菜。

3)销售。从2008年初至20097月,除少数几月因气候和市场因素外,街道蔬菜销售看涨, 特别是销售至重庆以外地区的也在逐渐增加。

4)收益。大棚设施栽培片区每亩年产值已达12000元左右,甚至高于15000元。人均种蔬菜收入达5800元,基地农民收入显著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5)品种。今年推广了白长龙、先正达、秋白玉、铁心白玉等萝卜品种;兴合苏椒、苏椒11号、渝椒5号等辣椒品种;津优31黄瓜和日本钢葱等新品种,逐步提高了蔬菜基地内的良种推广率。

2.品牌质量叫响

1)品牌。桂林产辣椒、番茄等9个蔬菜产品早已获农业部准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识,“潼南绿”无公害蔬菜远销全国,赐康果蔬净菜直供市内各大超市。一村一品的种植特色基本形成,如双坝村设施栽培辣椒、黄瓜、茄果和小舟村糯玉米、冬瓜。

2)质量。自2001年以来,农业部及其委托的云南省蔬菜质检中心、北京市蔬菜质检中心、农业部在渝的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蔬菜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市农药检定所及潼南县蔬菜办检测中心等多家权威检测机构,都对桂林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进行了跟踪检测。部、市、县三级检测结果显示,桂林蔬菜产品质量总体状况良好。

3. 基础服务夯实

1)营销网络健全。基地内现有蔬菜交易市场3个、收购网点30余个、营销组织10余个、蔬菜经纪人100多人,帮助蔬菜销往重庆、成都、昆明、辽宁、北京、新疆、上海、广东福建等地。

2)农资供应充足。基地现有农资经营人员32人,经营涉及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多种类别。

3)标准技术齐备。基地坚决执行环境质量标准,严格按照《重庆市无公害蔬菜豆类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茄果类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化规程,整理出潼南榨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潼南榨菜和油菜套种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等,普遍推广农膜、电热育苗、节水灌溉、热风供暖、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确保蔬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1个,蔬菜质量监测点约40个。

4)基础设施完善。2009年新修村级公路10.5公里,突破雷伍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高何雷伍村级公路已经动工;为山地蔬菜提供运输渠道的半坡公路也近完成;解除贫困的通道——胡家村机耕道也已建成。其他如土地整治和沼气池建设如下表所示。

20082009年桂林蔬菜基地建设部分数据

基地名称

地整治()

建沼气池()

桂林八角村

500

23

桂林双坝村

600

5)示范效应明显。一是引进种植大户。2009年引进了大户张轩在八角村承包了500余亩、王小平在八角村承包560亩、张中全在花厅村承包700亩进行规模种植。二是支持相关组织。桂林扶植各种行业协会、种植大户、营销组织30多个,每年加工或外销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价值上亿元。三是支持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仁人可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在桂林八角村建成联栋温室、弓棚及露地示范区,使用无机肥料和生物农药,试种了国内外新品种56个,根据气候、土质、病虫害等筛选出了8个适合在我县种植的品种,2009年又试种了第二批60余个新品种,旨在试验能在春节上市和全年都能够种植的新品种,欲在桂林带动16000亩以上的绿色蔬菜种植,销路主要瞄准超市和已经签约的日本远东专柜。四是设立蔬菜科技示范园。位于桂林八角村4社、20089月设立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带动当地菜农纷纷跟进。2009年又将示范范围继续扩大,如下表所示。

2009年桂林蔬菜科技示范园基地面积分布

八角村坝地蔬菜基地

花厅村坡地蔬菜基地

半坡村蔬菜基地

共计

128.2

86.1

沟地368亩、水田66

648.3

该示范园辐射带动了八角、花厅、高庙和半坡村农户1000余户,使这些村的蔬菜面积增加了20%以上。2009年引进了新品种80余个,包括保健菜、野菜、奥运菜和大众菜品,大面积种植了特菜(保健菜、野菜、奥运菜)9亩、香辣椒80亩、糯玉米90亩、苦瓜35亩、沟地间套种冬瓜120亩、南瓜100亩、生姜30亩和扁豆200亩。五是培育种植大户。基地现有种植大户超过10户,种植蔬菜面积最高约350亩,最少的也有80亩。

6)附加服务多样。一是建立信息机制。双坝村已建起蔬菜销售有电子信息发布点,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让广大菜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二是加大财政扶持。采取以奖代补、补贴良种、棚膜等形式,鼓励群众增加投入,调动了建棚积极性。三是加快土地流转。2009年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新增流转土地8500亩。

四、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坝地与沟地蔬菜产业差距亟待缩小。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均,目前街道蔬菜产业呈现坝地发达、沟地滞后的局面,某些沟地村即使种植蔬菜,也未成规模,零星种植多。究其原因,一是难以根本改变的自然原因。如倒数村和梨树村由于地势较高,一般蔬菜品种不宜种植,人均年纯收入分别才2280元和3066元,与双坝村6300元相比、与其他蔬菜产业较发达的坝地村相比差距较大。二是闲置荒弃的土地没有好好利用,比如小舟5社的防洪撤退路周围的土地是具有一定的整治开发价值的,但目前还是搁置状况。三是土地分散,往往一家人的土地不集中,一块一亩的土地由两三户人共同拥有,要想建大棚的话协调就比较麻烦。四是观念、人才制约。某些村在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剩下的老弱妇孺技能培训可塑性差,大多也无心向学。但正因如此,桂林街道整体蔬菜产业再上一个台阶潜力很大。

2. 技术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仍需加强。一是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衡。调查中约30%的菜农对种植技术的要求极为迫切,一些村技术力量缺乏,有的菜农还是按照老模式老办法来做,如小舟村2社社员刘丰红今年种的苦瓜,一个棚的收入比起双坝村的要少收入六七百块钱,就是因为技术不专业。二是技术培训未跟上。由于资金等原因,培训工作虽已安排,但还存在尚未开展的情况。

3. 销售范围和渠道还有拓宽空间。受区位、资金和人手等因素限制,目前桂林蔬菜的流通秩序和渠道等还不够完善,蔬菜的外销除了商贩、公司上门收购外,自派人手、自组机构外出宣传推销还无法完全满足整个基地蔬菜销售的需要,导致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有障碍,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4. 农资产品质量有待规范和监管。一是调研中约16%菜农反映了假冒伪劣农药的问题,小舟村3社许江鹏就遇到了肥料问题影响收成的情况。再加上有些菜农不经指导使用农药,用剂不当导致超标使用的后果,不利于蔬菜品质的保证。二是约40%的菜农表示新种子购买难辨好坏的问题,需要街道加以宣传和指导。

5.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需健全和完善。一是某些沟地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泥结碎石路多,抗旱、灌溉设施不全,如倒数村近两年新建的两条土公路还属断头路,晴通雨阻,大型货运车辆无法通行,全村没有提灌站,缺水户占了总户数的54%,达400户。二是花厅、小舟、高庙等坝地村的基础设施也还不尽如人意。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了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6. 土地分配承包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急需化解。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遗留问题,如一家人不是每个人都有地、病逝者未归还土地等,因为政策规定三十年不变,要说服村民自愿出让土地,法律上并无可供参考的操作方法,这就使得一些村要上马规模集约种植蔬菜项目搁置,因而经济暂时落后。

7. 思想观念还需转变。一是等、靠、要等安于现状的想法在调研中不占少数。二是存在不合理诉求。受近年来中央对种粮农户直补政策影响,一些菜农对政策不完全理解,对种菜大户、散户扶持补助政策和标准存有不同认识,影响了积极性,如小舟有些村民要求种大棚提供补助,与双坝村一样有肥料扶持。三是小农意识较强。某些村民在商议修路时如果遇到涉及自身利益,总担心自己吃亏。

五、 关于推动桂林蔬菜“全面开花”的几点建议

1.塑观念,全盘规划,用足资源

1)认清定位。通过对这次调研活动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后,笔者认为将无公害蔬菜产业比做撬动街道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推动街道农业发展的燃油是合理的。县委县政府定位桂林街道为“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客厅”,桂林街道力争5年内蔬菜生产基地突4万亩,生产蔬菜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新建蔬菜大棚1000个,建成300亩的高科技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成蔬菜生态观光示范园,成为重庆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重庆最大的蔬菜产地市场。

2)科学规划。一是全面规划,重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瞄准渝府办[2009]42号文件中有关潼南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整村脱贫的计划,将尚未规模发展的村社发展纳入规划,在哪里发展哪种蔬菜种植、发展多大面积、种植哪些蔬菜品种、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及分期实施的时间表都要从中体现,自然条件实在无法满足蔬菜种植的另辟蹊径,从事林木种植、禽物养殖或创办蔬菜加工企业,从而使所有人能共享桂林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如花厅村891011社属沟地地形,但借助村民原有的成熟的莲藕种植技术,可及时向县级有关部门申报100亩浅水设施(池底硬化)种植莲藕示范项目。二是突出优势和重点,重视品牌布局。在这次调研活动中分别与几个蔬菜产业发展较好和相对落后的村社干部及群众代表座谈时,受访者认为应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桂林拳头产品和特色蔬菜。

2. 活机制,引导运作,长效经营

1)风险预控机制。一是严格检测措施。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实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质量。二是街道建立专门渠道、安排专人推荐合格肥料、优良种子,在品种的引进上坚持高标准,避免因农资质量问题引起损失。三是强化宣传无公害蔬菜知识,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和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进行生产管理,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化蔬菜生产体系。五是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保障菜农利益。

2)示范带动机制。由先进村示范带动后进村,由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整体上水平,由种植大户带动散户菜农积极性,是实现村村共同发展、缩小差距的必经之路。一是壮大龙头,加大蔬菜产业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储存、保鲜、运输等企业。二是发挥示范园区辐射作用。在现有蔬菜种植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再建一个,引导其他沟地村社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建成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发动种植大户主动宣传,搭建交流平台,联系外村种植高手来交流经验。

3)科技人才机制。强化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是桂林蔬菜提档上次的助推器。一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种植水平,抓好种苗和良种选育,推广使用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二是充分调动街道广大农技人才的积极性,每年选取12项严重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展开自主科研攻关。三是提供农技人员、菜农对蔬菜种植知识的学习机会,如从街道蔬菜种植能手、村干部中选派科技能人到山东寿光或农业院校培训。四是动员和吸引有能力、有技术的在外打工人才回乡创业,推动村民自主创新。

4)政策扶持机制。桂林街道要用好用活县委县政府有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充分运用县整合的市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国土整治、交通、水利、农业等项目资金,用于补助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蔬菜产业发展工作补助基金和新增蔬菜基地奖补基金。

5)信息畅通机制。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高度重视。桂林街道要在在巩固完善现有蔬菜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服务设备,逐步实现与周边地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

6)销售渠道机制。桂林街道要建立健全销售网络,大幅提高桂林蔬菜在周边市场乃至国内市场的份额。一是充分发挥蔬菜经纪人的作用,努力扩展销售渠道,延伸销售触角。二是创新营销方式。要在坚持直供直销等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三是借势潼南火车站物流园区,推进蔬菜物流体系的形成。四是做好蔬菜采购会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桂林蔬菜的知名度。

7)产业链条机制。在蔬菜生产之外,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加工、销售乃至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一是精深加工。开发冻干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饮料,提高蔬菜的附加值。二是引进或引导建立农资配送、产品收购和宣传销售的“一条龙”营销公司。三是丰富绿色文化,依托蔬菜基地、人工运河八面桃花山打造绿色旅游名片,将观光休闲农业做成品牌。

3. 实基建,加大投入,搞好服务

1)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集法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体制创新,在现有土地流转办法指导下,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土地合理、规范流转。一是加强户籍管理,及时清理人口。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向农民说明土地流转的意义和好处,吸引其主动进行土地互换、承包。三是引导村社形成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以土地评估、信用担保等为业务,开展土地流转服务,提高公信度。

2)建立绿色通道。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扩大实施规模,切实改变我街道某些地区道路设施滞后的状况,尽早实现通公路的自然村水泥硬化、未通公路的自然村修建泥结碎石路。

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蔬菜作物对灌水的要求是经常性的,这首先就需要街道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搞好供水设施的配套建设。其次沟地村可以通过深沟起垄或挖地安管道等方式,搞引水工程,解决干旱缺水、抽水难的问题。

4)搞好社保和医疗卫生基础服务。根据国家政策,做好社保办理和医疗卫生等服务工作,构建土地流转、生产经营等风险的减震网,免除农户后顾之忧。

桂林街道近6万总人口中有农村人口约4万人,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农村人口中约1.2万人又处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的沟地、丘地地区,这又意味着必须借力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先进带后进,加大平衡16个村(社区)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跨越。如果只能在现在发展较好的地方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无法使所有面临困境的村社一起进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不算是桂林街道整体的腾飞。无公害蔬菜产业是保障,是杠杆,是旗帜,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盘。

蔬菜基地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