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发布时间:2014-02-28 10:17:27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认识优秀文化认识我们的民族;是我们认识自己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使我们具有合理文化指令的可靠途径;使我们准确深刻认识我们当前国情;有助于端正对传统文化态度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创造美好未来;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继承优良传统培育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

文化自然对立物、人类创造物是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分为精神物质行为文化;广义包含物质精神文化,狭义包含精神制度文化;有一定社会共同性,指文化的总体作为精神力量既有一定社会幅度又有综合性,并不是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表现为有约束力的氛围约定俗成的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有力地作用于人思想行为使人自然遵循遵守,达到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显著特点包含强烈人文精神,尚群的文化,平和的文化,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发展:前文明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包含所谓轴心时期,中国首先出现甲骨文,文字的出现记录大事及思维结果,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中国文化很多层面都已固定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明末至五四运动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向现代社会转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

地理环境因素复杂差异--丰富多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封闭独立地理环境的广阔性和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广阔地理空间环境很容易形成大肚能容的文化心胸,可容纳个性多元本土文化,兼收并蓄周边传入的外来文化,在潜移默化碰撞交汇中予以吸收同化,具有开阔地理空间的强大融合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延续先决条件,东亚大陆相对独立封闭地理版块保障中国文化连续性

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中国天下中心观不轻易离开故土转换空间导致古中国人固步自封等极端狭义的地理文化概念。含义:中国人所在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化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越偏僻荒芜,民族就越野蛮文明等级就越低;周边少数民族必须向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接受中国制约管辖

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安土重迁定居封闭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居安求稳和谐有序防守心态不尚武力热爱和平;以土为本安定性强依恋故乡具有很强凝聚力和容纳性;勤劳务实自给自足无求于人安于现状。由中国古代农耕地理环境和农耕生产方式决定

民族融合的永恒规律:被征服民族高文明和较先进生产方式,这种较高文明和较先进生产方式反过来征服同化野蛮文明程度不高的征服者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征服中汉化成民族发展主流。族建立后赵政权,鲜卑北魏,女真金国,蒙古元朝,满族清朝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天命【警告殷商遗民老实承认天命已转移于周人现实,不要逆天意妄动;告诫周初统治者吸取殷人教训,不要让天命转移到别人手里。受禄于天的必要前提条件在于统治者宜人宜民。】敬德保民;德,以伦理为核心,对中华民族心理文化建构文化形象塑造起到基础和骨架作用;宗法建构:庞大复杂但井然有序的特殊社会构造体系,适用于同行贵族异性贵族,消极成为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唯一场所和不可逾越界限,极大限制了人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发展,束缚社会进步,积极单独社会分子被宗教血缘关系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克服单个分子无力克服的困难,承担压力;影响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为孔子德治提供丰富思想资源;周礼有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制度性规定,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开创尊礼敬德的政治文化传统

孔子贡献创立了儒家学说【重视人生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爱爱人,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希望社会上下和谐,看重下层民众力量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中有中和注重人际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自身和谐,推动了平民教育发展【首揭私学旗帜招收弟子推动学术下移冲破贵族垄断文化局面,总结创造教学原则方法训练学生,注意学生性情培养增长德行修养】,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思想学思想: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最完全的人格内涵,人道之根本人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制思想:周礼是最完美的复兴周礼;恢复周礼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不完全沿袭周礼对周礼有一定补充发展强调道德教化积极承认个体基本生存权利个体获得生活资料同时又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和谐,消极限制摧残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创造欲望,剥夺人自由意志人格尊严,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蔑视义务权利安贫乐道等社会文化心理特征;识论思想:强调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可靠来源强调知行统一学与思结合;总结学习原则教学经验,力戒主观武断和固执己见,提出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评价将对人民的教化寓于日常生活中充满理性实践精神的问学施教之道儒学体系中最具科学意义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以入世思想为社会主导心理全民族宗教狂迷得以避免起到导向作用

孟子贡献继承孔子衣钵,捍卫孔子之道,对孔子思想系统阐发继承改造奠定孔孟之道基础,光大儒学。思想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或说同情心这种最基本共同天赋本性;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天赋本性;高不可及的仁是从人人习见自然而具的心理过程中产生,人要达到道德标准根本问题在于本人主观对主观的反省注意保存天赋的四心;要培养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集合积累起来充塞天地之间有巨大力量的神秘浩然之气;人如有违背道德的思想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主观是否放弃心努力找回心恢复人的本性求放其心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政学说和民本思想仁:主张仁政措施,反对土地买卖开辟荒地实物地租劳役地租,限制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发展,推行封建制度;无恒产者无恒心,分配农民固定土地,否则劳动人民会逃亡起义反抗;提倡薄赋敛不违农时,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主张给百姓一定生活满足;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把仁义放在第一位,从思想认识上使臣民自愿为最高统治者效力;继承孔子老子重民思想,明确宗旨具体措施,在君民关心方面强调民的作用地位,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致。本思想: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评价达到先秦民本主义最高峰民重于君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人重于天的理性觉悟基础上,以维护地主统治长治久安为目的,与产生于资本主义大生产基础之上的近代民主分属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条件不同理论范畴,不可同日而语

汉唐奠定基础:董仲舒进献天人三策儒家文化独尊地位形成,汉末名教信仰危机儒家文化地位衰落,唐太宗儒家文化地位有力倡导者

宋明理学二程摆脱道教影响回归儒学正宗,充分论证理是宋明时期儒学最高范畴,确立学术思想体系规模,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二程天理论:伦理的本体化。把礼抽象为宇宙本体哲学最高范畴构造了以礼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程颢把礼当成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最高准则,主观唯心主义直接开启陆王心血;程颐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阳之谓道,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明显,为朱熹全面继承并大成。朱熹定四书,继承二程传统重点讲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然观坚持发展二程理本论,特别是程颐理气说,理或天理是宇宙本源或根本;人性论继承改造张载程颐等人,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纳入自己体系;修养伦大体继承二程尤其程颐思想并发展,发挥持敬说和格物致知论影响将纲常伦理确立为天理,高度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经朱熹改造,一个庞大的以人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儒学体系建立;总结先前儒家学者贡献,使儒学摆脱几百年佛教道教冲击,重新恢复权威信心。程朱以理为本体,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理的可能性,突出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没有给人应有地位。王阳明载建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造成理学瓦解。以心为主体,肯定人主体能动性,指明人是世界主体;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强调主体实践的能动性,把道德归结为个体自觉行为,突出个体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自我意识。建立心学体系,修补由程朱理学僵化造成封建意识形态缺漏,巩固封建秩序,高扬人主体性地位,反叛正宗统治思想,更具哲学思辨色彩,对后世主张独立思考冲破不良学术之风起作用,客观上解放思想

道家老子处事方法贵柔守凡是柔弱的东西都充满生机具有发展前途凡是刚强的东西都要走下坡路,由此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状态处于盈满不旺盛状态,就可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死亡到来。看待:不崇尚刚强不主张正面积极进取,以柔弱反面姿态出现,并非总是有效有其局限性;善于提出与常识常规相反的观念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维方式上属于辩证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包含深刻哲理和高超智慧;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影响哲学思维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政治人生观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自然无为指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和妄为;无为而治是为解决社会危机而提出的独特极具启发意义的政治主张,包括:统治者要少私寡欲,实行清静无事的政治,从无为而治政治主张出发描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当今世界各国无不争相发展,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何去何从面临严峻考验,小国寡民所表达的返璞归真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值得当今人类深思,人生观见素抱朴【贯穿自然主义人生态度,回归自然是老子人生价值取向,使人心恢复保持自然状态。途径方法: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人生观逍遥避世道教基本特色思想渊源与宗教内容本土性,神仙世界本土性,教旨本土性。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功能:以长生不死追求满足人惧死乐生的心理愿望;构筑神仙乐园满足人对社会和谐安乐追求心理愿望;社会涵盖面上包括宗教化道家学说神仙说修仙方术及民间疗法去灾轨道在内多层次宗教体系。在长远时空根植于中国社会,强韧存在发展,中国文化中民俗民风文学科技建筑政治斗争都不可避免染上道教文化色彩

佛教演变发展: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迅猛发展,隋唐繁荣鼎盛,宋至清衰微。佛教为什么兴盛:以儒释佛接受儒家思想改造不断儒化以孝入佛,适应儒家孝道传统以求在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社会生存立足;以佛教五戒类附儒家五常,以儒学语言翻译佛教梵文经典,儒化改造佛教经典;儒佛合一中国化佛教观,以儒释佛,接受儒家思想改造儒化,是佛教政治化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禅宗禅法思想:众生皆有佛性皆可顿悟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顿悟成佛,关键在自我解脱自我拯救自己度自己;宣扬一悟即至佛地,刹那间豁然开窍突然觉悟,只要自身觉悟自性清净在意念中转向,从传统艰苦修行中彻底解放;慧能顿悟成佛的禅宗思想与中国传统老庄思想有一脉相通处,适合中国古代上层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心理需求,不愿艰苦修行却希望解脱尘世烦恼修心成佛,成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佛教宗派,修心方式灵活成佛途径简易只要不起妄念不迷于执着保持本性清净,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看做坐禅;各种世俗日常生活均可成为禅悟成佛的途径评析以自悟自觉内在超越为特征,心性境界追求一瞬间超越自我成佛永恒,有鲜明主观唯心主义特色;否定外在束缚打破观念执着破除传统权威,一任本心,解放我国长期封建专制思想;虽具某种宗教形式但破除念经坐禅等外在佛法约束,别具浓厚非宗教倾向,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欠缺根深蒂固宗教意识,宗教观念不发达。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哲学弥补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本体灵魂安顿研究的欠缺,丰富传统哲学内容,丰富魏晋玄学内容,促进宋明理学发展完成,唯心主义体系推动古哲学思维创新发展思辨水平提高,与儒道彼此吸收融通,构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哲学内涵;文字语言文学丰富汉语言词汇,佛经故事为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丰富广阔题材内容,增加文学体裁新品种新内容文化艺术发展中国建筑石刻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促进音乐舞蹈武术等文化艺术类别,直接推动古文化艺术兴盛发展,丰富古文化艺术自身内容;社会民俗推动中国素餐饮食发展,改变民间土葬习俗,求神拜佛超度亡灵赶庙会丰富民间社会民俗活动,影响传统生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古中国与亚洲文化交流,通过佛教传播文明,外来佛教在古中国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受惠于外来佛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博大精深内容,佛教通过中国化的历史途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特征仁爱精神济世情怀中庸的品质注重气节操守富有献身精神。君子应具有仁者爱人情怀律己宽人精神渊博宏富学问严谨求实学风尚义重行勇敢坚强进取毅力。内化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人格精神主流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人格积淀在民族精神深处持久发挥作用隐士人格:超越世俗的游世理想人格。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以平等平和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主张将这种原则应用与社会人生,提倡顺其自然。理想人格特征是淡泊名利平和心性。理想人格实质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总体主张遁世态度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璞归真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内心情感清静无为陶冶性情寻求自我内心和谐宁静尽管透露着某种超越自我寻觅自由理性自觉和主体精神,实质是反映面对强大封建社会压迫桎梏二虚无避世,陶醉在消极退缩的自我幻想型隐士人格的追求和慰藉。对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开后代思想解放先河,培养乐观精神,陶冶豪放性情,影响国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宁静和心理平衡;既使人保持平静心态培养超然物外心态形成平静超脱精神特质,又对经不起现实折腾的人可以选择柔弱消极避世与世无争态度对抗世界。人格修养方法修齐治平:注重人格的自我修养。孔子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孟子修身为本,最终完成治平之夜作为对君子人格的规定;大学修身为了安人成物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完整人格修养方法:躬内省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高度自觉严以律己,经常反思自己思想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用严肃庄敬态度经行道德修养,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松懈放纵,最重要修养功夫心养性:减少物欲,保持人心本有善端不致因外界物欲引诱而丧失,已经失去本心要重新寻回。不断培养扩充心中所具浩然之气:重视道德知识学习,道德修养重要方法:道德修养的学习应到道德实践中锻炼,把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重要方法人格道德修养方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不少具有道德情操志士仁人,今天我们理应对其科学合理内容加以继承吸收并发扬光大。清静无为:无为:根本政治主张,重要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因循事物自然状况顺应万物本性及内在规律绝仁忘义:过于偏激,但在世俗名誉地位引发人深思,人淳朴本性本真情感更崇高更神圣,值得珍惜与追求坐忘从精神上超脱自然社会限制,泯灭物我泯灭我好恶之情以达到形容枯槁心如死灰地步,道道德修养根本方法心斋主体将自我意识彻底泯灭。心志纯一消除杂念心神停止与外界接触,摆脱外物之累,达到精神意识需而静绝对自由逍遥境界儒家和道家两种人格精神是互补的,儒要求从事道德实践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按儒道德规范做,追求大公无私道德境界,道力主人从事俗务不要求人践行道德规范,追求逍遥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内在精神和外在实践性的辩证互补使中华人格成为健全完整的系统,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表现从理想超越到现实经世致用一应俱全的健康人格系统。成就屈原陶渊明苏东坡等知识分子,张亮诸葛亮及南北朝王猛陶弘景唐代魏征宋代陈元代刘秉忠明代刘基周颠清代范文程等政治人物,儒道两种人格共同存在并相互作用,使他们显现相当高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选择标准,对个人思想行为有一定导向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目标或带一定倾向性。人生价值观内圣人格:善的德行知的规定内圣外王重道德修养轻治国实践。个体人格完善上有显著指导意义,一定程度导致人在务实方面消极影响。逍遥人生:真人顺从遵循自然之道。自由人格,人格自由之境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求真,显示本真品格的德。儒道互补,人生价值观真和善结合,对完善古中国人人格境界大有益处。自然价值观超越自然:人性对动物性的超越,肯定人文价值高于自然价值,文明社会应遵循基本人道主义价值原则回归自然:文明社会带来的并不是进步,往往是祸乱和灾难,人变得虚伪,与文明进步相伴的道德水平倒退,谴责人文在超越自然状态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否定人文合理性是消极的。从人文回归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偏离自然本身法则,避免天人失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儒要求化自然为人文,以人道为社会基本原则有积极意义,儒强调超越自然指克服人的自然之性目标在达到道德的完美,忽视对外在自然探索改造,表现重人文轻自然趋势,使儒人道原则狭隘片面;道虽崇尚自然但其自然原则缺乏积极改造和作用与自然界的内容,因此不足以抑制儒轻自然倾向,表现传统文化价值观消极面。道德价值取向个体为群体承担责任:在道德实践中个体既实现自我又根据人道原则尊重他人实现自我意愿,肯定个人价值但道德主体义务责任远大于权利主体,对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关注个体生命与性自由:重视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强调保持自我独特个性重要性,忽视个体承担社会责任,排斥兼济天下社会理想,易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经济价值观重义轻利:在物质匮乏的传统社会有利于培养人正确对待经济利益意识,维持经济平衡,对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德本财末,重农抑商,重公平轻效率,重积蓄节约轻消费。德财对立贬低追求财富者地位,阻碍传统社会工商业发展,关注平均胜于生产技术改进失去追求利润效率最大化,不利于培养冒险进取精神扩大生产规模阻碍经济发展--审美价值观善统一文以载道:同时体现美与善的艺术是完美艺术,根本目的为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得到疏导净化,使感情激流清澈平静,达到人格完善,文艺作品充满人文关怀,不受西方神本主义思想,通过人自身向善实现对人终极关怀。坚持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统一审美不再纯粹,在泛道德主义文化背景下,存在取消文艺独立性使沦为政治统治道德教化工具可能性关照自然物我一体超脱美丑善恶生死是非等世俗观念,在人与自然融合理念下提出关照自然物我一体的审美观,有助于克服过于关注审美教化功能忽视审美自身独立性的消极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按其自身规律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兼容并包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乡土性受儒家培植,具有宗法血缘意义,宗教上有亲土观念。表现宗谱与地方志方言与会馆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乡土谚语与地方性学术流派。提升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当身遭国变背井离乡产生禾黍之悲乡土之情;安土重迁养成中国人保守性格,地方观念强烈为彼此利益易引起怨愤,排斥外乡人引出帮派观念,形成地方性小圈子形成裙带之风,圈内人了解熟悉互助合作依赖圈外人陌生疏离封闭表现保守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总特征,基本精神。自然之天天命之天,顺应自然界的本然法则状态。体现传统中国人试图辩证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宇宙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整体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自强不息,贵和持中,平均平等,人本主义,忧患意识,达观自信,求是务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