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中的水乡民俗共4页

发布时间:2020-06-20 02:11:28

《似水年华》中的水乡民俗

  一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将目光转向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民俗,或为情节,或为背景。影视作品以人、生活为表现对象。民俗作为内化到人们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的重要事项,自然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从民俗学来探讨影视艺术,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无论是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的影视作品,还是从民间文学作品中获取题材的故事性作品,或者以民俗事项为故事创作背景的作品,它们通过对民俗拥有的历史内涵的感悟,对民俗行为的感受,对民间文学形象的再现和创造,将影视纳入了民俗的范围中。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为影视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资源。

  二

  《似水年华》中的故事是发生在具有浓厚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古镇――乌镇,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在古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无法走到一起。潺潺的流水,静静的枕河人家,湿湿的石板路,中国传统的窗棂,素雅的蓝印花布……组成了一个浪漫的梦幻之境。而剧中的镜头也向我们展现了水乡生活的方方面面。

  乌镇地处浙江、江苏两省的交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水乡的服饰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水乡妇女的服饰,延续了上百年,头戴三角包巾,身穿大襟钮布衫,腰束白作裙,外罩青束腰,脚穿绣花百纳鞋。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蓝色的染料在棉布上用扎染的技术印上各种花的图案,经过浆洗、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充满民俗风情特色的印花蓝布。蓝印花布图案的选择,多为碎花,大多是劳动中常见的菜花、苜蓿花、桃花、茄花和迎春花等等。同绸缎的绚烂以及精致相比,蓝印花布显得黯淡和粗糙很多,但是。正是这样朴素的布料,它所散发出的意蕴以及格调就如同青花瓷器一样,虽然简朴,但是却充满了平和、淡雅之美。

  看过《似水年华》的人,一定对剧中的酒印象深刻。默默每天清晨都要偷着喝酒酿,默默的哥哥更是一个喜欢酒的人,图书馆长齐叔在去拜祭好友时,都要拎两壶好酒,而在剧的结尾,文和英一起来到酒坊,试图以酒来解除痛苦。江南地区盛产酒,古时候,越酒盛天下。乌镇的酒俗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使用陶器来盛装酒了。清末民初,乌镇的糟坊、酒摊遍布,民间的应酬交往、红白喜事、开张建屋都少不了酒。酒已经成了乌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乌镇的特产之一就是三白酒。又称杜搭酒三白者。乃米白、曲白、水白也。三白酒历史悠久,历来为江南缙绅所称道和喜爱,年末小民之家,皆尚三白。乌镇人家在年节时用三白酒来招待客人已经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古镇中,鳞次栉比的老房子,是江南水乡人们生活的天地、生命的舞台。江南水乡城镇建筑布局和风格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经济作用的完美结合: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洁。在经济因素作用下,建筑尽量占据沿河沿街面,并形成了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建筑形式。古镇房屋的建筑一般尺度不高,天井、长窗形成了室内室外空间相通,前街后河,临水构屋,水榭楼台,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位处东南沿海的吴越之地以水乡泽国而闻名,山区溪涧密布,平原河网纵横。古镇中生活的人们一代一代,过着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平静生活。吴越之地的民间桥梁,主要有石拱桥、石平桥、亭屋桥以及其他的桥型。在剧中,男女主人公夜游水乡时,经过一座逢源双桥,桥面为青石板。上面有人字型屋顶,桥中间一道木质屏风隔断。将一座桥分割成了左右两半。逢源双桥是一座亭屋桥,即指在桥上建亭或建屋的桥梁。它上面的屋亭既可以供行人休息与避雨,又能增强桥梁的稳定性和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强的实用、坚固、美观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风雨的侵蚀,水乡的古桥数量逐年减少,乌镇也是如此。在开拓河道、坍桥复建的过程中,水泥钢筋取代了原有的青石板,现今乌镇内外的古石桥只剩下了21座。

  除了上面谈及的关系日常民生的衣食住行外。乌镇之类的江南水乡古镇还有很多社会文化特征,如林家铺子、立志书院、古戏台、修真观、翰林笫、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等,组成了乌镇浓郁的文化气息。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似水年华》中的水乡民俗共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