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房子(节选)

发布时间:2020-04-24 18:24:04

母亲的房子(节选)

作者:蔡崇达

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05

        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又把我叫进房间,抽出一卷钱。

        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

        我又想气又想笑。这三年好不容易还清了欠款,扛过几次差点交不出学费的窘境,母亲又来了。

        母亲很紧张地用力地捏着那卷钱,脸上憋成了红色,像是战场上在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我才知道,母亲比我想象的还要倔强,还要傲气。

        我知道我不能说不。

        果然,房子建到第四层后,小镇一片哗然。建成的第一天,落成的鞭炮一放,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到市场里去走一圈。

        边走边和周围的人炫耀:你们等着,再过几年,我和我儿子会把前面的也拆了,围成小庭院,外装修全部弄好,到时候邀请你们来看看。一旁的父亲也用偏瘫的舌头帮腔:到时候来看看啊。

        然后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

        然后,再过了两年,她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那条线,从这房子的中间切了下来。

        “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在镇政府回来的那条路上,母亲突然转过身来问。

        我说:好啊。

        她尝试解释:我是不是很任性,这房子马上要拆了,多建多花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

        她止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回到家,吃过晚饭,看了会儿电视,母亲早早躺下了。她从内心里透出的累。我却怎么样也睡不着,一个人爬起床,打开这房子所有的灯,这几年来才第一次认真地一点一点地看,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个熟悉却陌生的亲人,它的皱纹、它的寿斑、它的伤痕:

        三楼四楼修建得很潦草,没有母亲为父亲特意设置的扶手,没有摆放多少家具,建完后其实一直空置着,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从二楼急急忙忙搬上来,也把我的房间安置在四楼。有段时间,她甚至不愿意走进二楼。

        二楼第一间房原来是父亲和母亲住的,紧挨着的另外一间房间是我住的,然后隔着一个厅,是姐姐的房间。面积不大,就一百平方米不到,扣除了一条楼梯一个阳台,还要隔三间房,偏瘫的父亲常常腾挪不及,骂母亲设计得不合理。母亲每次都会回:我小学都没毕业,你当我建筑师啊?

        走进去,果然可以看到,那墙体,有拐杖倚靠着磨出来的刮痕。打开第一间的房门,房间还弥漫着淡淡的父亲的气息。那个曾经安放存款和老鼠药的木桌还在,木桌斑斑驳驳,是父亲好几次发脾气用拐杖砸的。只是中间的抽屉还是被母亲锁着。我不知道此时锁着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我不想打开灯,坐在椅子上看着父亲曾睡过的地方,想起几次他生病躺在那的样子,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

        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了。【批注1 这一处细节描写用笔细腻,不仅让文中的,也让读者都起了哀恸之心。本文以母亲为主角,对父亲的刻画不多,但我们仍能从这些少之又少的文字里,看到一个对家庭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家人怀有深沉的爱的父亲形象。父亲也许不会把对儿子的爱挂在嘴边,但一张被摸白了脸部的大头贴,细腻地再现了这位晚年卧床不起的父亲,是如何对着照片述说自己无言的愛的。一个细节,诉尽了父亲心中的思念和不舍。】

        我继续躺在那位置把号啕大哭憋在嘴里,不让楼上的母亲听见。等把所有哭声吞进肚子里,我仓促地逃离二楼,草草结束了这趟可怕的探险。

        第二天母亲早早把我叫醒了。她发现了扛着测量仪器的政府测绘队伍,紧张地把我拉起来——就如同以前父亲跌倒,她紧急把我叫起来那无助的样子。

        我们俩隔着窗子,看他们一会儿架开仪器,不断瞄准着什么,一会儿快速地写下数据。母亲对我说:看来我们还是抓紧时间把房子修好吧。

        那个下午,母亲就着急去拜访三伯了。自从父亲去世后,整个家庭的事情,她都习惯和三伯商量,还有,三伯认识很多建筑工队,能拿到比较好的价钱。

        待在家里的我一直心神不宁,憋闷得慌,一个人爬到了四楼的顶上。我家建在小镇的高地,从这房子的四楼,可以看到整个小镇在视线下展开。

        那天下午我才第一次发现,整个小镇遍布着工地,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正在发脓的伤口,而挖出的红土,血一般的红。东边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像只巨兽,一路吞噬过来,而它挪动过的地方,到处是拆掉了一半的房子。这些房子外面布着木架和防尘网,就像包扎的纱布。我知道,还有更多条线已经划定在一座座房子上空,只是还没落下,等到明后年,这片土地将皮开肉绽。

        我想象着,那一座座房子里住着的不同故事,多少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批注2攀高而望,从家的一座房看到小镇里的无数房子,想到了许多,想到了每所房子的故事。在那个遐想中,母亲的故事、家的故事,仿佛成了小镇故事的代表。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那些老房子的不舍和惋惜,对往事的难忘和感慨,思索万千。也许人生就是如此,有喜有悲。世间百态,最终也都将变成时光掩埋下的废墟。而后随着日月更替,下一代的人们又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创造他们的生活,书写自己的故事。】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晚上三伯回访。母亲以为是找到施工队,兴奋地迎上去。

        泡了茶慢慢品玩,三伯开口:其实我反对建房子。

        母亲想解释什么。三伯拦住了,突然发火:我就不理解了,以前要建房子,你当时说为了黑狗达为了这个家的脸面,我可以理解,但现在图什么?

        我想帮母亲解释什么,三伯还是不让:总之我反对,你们别说了。然后开始和我建议在北京买房的事。你不要那么自私,你要为你儿子考虑。

        母亲脸憋得通红,强忍着情绪。

        三伯反而觉得不自在了:要不你说说你的想法。

        母亲却说不出话了。

        我接过话来:其实是我想修建的。

        我没说出口的话还有:其实我理解母亲了,在她的认定里,一家之主从来是父亲,无论他是残疾还是健全,他发起了这个家庭。

        事实上,直到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批注3:无疑,母亲这种非得把房子建好的执念和行为,是让人费解的。而到了这里,一切疑惑终于在的理解中揭开了谜底。原来,母亲的初衷,只是想让这个家看起来健全和完整,而这一切,不过源于母亲对父亲的说不出口的爱情。这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但对的坚守之心却远高于他人的普通女人的倔强心愿。】

        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在我的坚持下,三伯虽然不理解,但决定尊重这个决定。我知道他其实考虑的是我以后实际要面对的问题,我也实在无法和他解释清楚这个看上去荒诞的决定——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

        母亲开始奔走,和三伯挑选施工队,挑选施工日期。最终从神佛那问来的动土的日子,是在一个星期后——那时我已经必须返回北京上班了。

        回北京的前一天下午,我带着母亲到银行提钱。和贫穷缠斗了这大半辈子了,即使是从银行提取出来的钱,她还是要坐在那一张张反复地数。清点完,她把钱搂在胸前,像怀抱着一个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走。

        这本应该兴奋的时刻,她却一路的满腹心事。到了家门口,她终于开了口:儿子我对不起你,这样你就不够钱在北京买房子了吧。

        我只能笑。

        又走了几步路,母亲终于鼓起勇气和我说了另外一个事情:有个事情我怕你生气,但我很想你能答应我。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为被印证的某些事,又触动到差点没忍住眼泪。

        “其实我觉得大门还是要放老房子父亲做的那对,写有你们俩名字的对联。

        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批注4:儿子的话,是对母亲一生所求的认同和理解,这是对母亲最大的支持。于是,作者巧妙地借鉴了电影特写镜头的方式,将一个经历了无数苦难、辛酸的中年女人最后心愿达成那一刻内心的雀跃给无限放大了,读来令人动容。看到像摸小孩一样摸母亲的头,既欣慰儿子对母亲的疼惜和爱怜,也感慨生命轮转的残酷。】

        同事的邀约,春节第一天准时上班的人一起吃飯庆祝。那个嘈杂的餐厅,每个人说着春节回家的种种故事:排队两天买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习惯、与父母说不上话的失落和隔阂……然后有人提议说,为大家共同的遥远的故乡举杯。

        我举起杯,心里想着: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乐吧,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然后独自庆幸地想,我的母亲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批注5:这是儿子对母亲的释然,对母亲的感谢,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不是华丽的装潢,也不能用绚丽的表达拼凑。家,就是家人间的相互珍惜、理解。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选自《皮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概括】

        蔡崇达从儿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母亲建房子一事。

        “盖一座大房子是父亲给母亲许下的诺言,是母亲维护父亲形象和尊严的坚持,更是父亲与母亲之间表达爱情的方式。而,则以一个从不理解到释然的儿子形象,参与了母亲完成心愿的艰难历程。一路上,疑惑过,年少的自己也曾对母亲恶语相向;而当我成长了,意识到自己已是一家之主,应该担起对这个家的责任的时候,释然了,懂得了母亲的初衷,也试着去表达、理解和爱。

        蔡崇达的语言平实、隐忍,但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间无言而深沉的爱情,一字一句都表达了一个儿子对母亲良苦用心的深切认识和感悟。

        【感悟】

        读罢,一种淡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替文中的那个感到庆幸,他拥有一个完整的有爱的家;我也为文中父母亲之间的爱情感到动容,这种爱看似平凡,却因有了困难中的相濡以沫而显得如此纯粹、高尚;我也为自己而感到庆幸,我有着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家人。我想,家的意义,不过如此。可能会有误会,会有隔阂,但一切不愉快最终都会被爱的阳光融化,最终,我们都会彼此宽容,彼此守护,相伴此生。

        霎时,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前路风雨未定,但家便是永远的港湾。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初三(1)班刘恺宁,指导老师:李平)

母亲的房子(节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