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课程思政”深度建设探讨

发布时间:2020-12-24 19:08:41

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课程思政深度建设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的政治保障。通过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技能,更要注重精神的培养,用知识承载价值,用技能培育情怀,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合格担当者。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以学科教学和思政课程相融合为基础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既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条主线,又要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主线明确、目标一致、价值相通,共画同心圆、画好同心圆,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使命。

第二,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皆起源于高等教育;不管是期刊论文,还是学术著作,较多集中在高等教育上的研究;相对来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相关领域的研究就少了很多,并且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够全面和深入,未能形成系统化。所以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领域的相关研究的梳理,丰富相关教学理论,推动教学理论发展,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特别是为中职阶段更好的开展学科教学和思政课程相融合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现实意义

第一,在实践应用中,中职学校课程的相互融合已经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必然要求,跨学科教学可以优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适应技能人才需求的前提之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并且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分析目前中职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利于从实践层面丰富课程思政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从而加强中职课程实施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第二,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成就德艺双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于学习、生活当中。

二、当前研究现状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及2020年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此为时代背景和研究基调,学术界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考察二者之间辩证逻辑关系,探究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时效性。现已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为本课题奠定了扎实研究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精神内涵进行了阐释解读,很多学者认为该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多种教育理念的有机综合。代玉良(2019)认为,思政课程单一枯燥,收效甚微,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各类课程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王禾玲(2018)认为,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杨茹(2019)认为, 程思政在发挥思政课程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同时,构建人人参与、门门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课程都体现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通过课程思政使得新时代的大学生时刻谨记自己身上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人生追求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联系起来。

李雪萍、马发亮(2018)认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好这个系统工程意义重大。目前,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合力尚未形成、育人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所有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所有教育者承担育人责任。裴晨晨(2018)认为,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既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条主线,又要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主线明确、目标一致、价值相通。这些都构成了课程思政理念的深邃内涵,为本课题提供了思路借鉴。

(二)关于中职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为主的课程思政研究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探究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如:刘玉川(2020)认为,信息化是中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的大趋势。信息化的即时性能够促成课程的时效性。信息化的网络化能够强化课程的规模性。信息化的大数据能够掌握课程的主动性。信息化思政课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文娟(2019)指出,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它有效将专业与思政协同达到更好育人目的。在新形势下中职商贸专业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还促进学生适应全球新经济形势发展要求。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将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推进市场营销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二是探究中职课程思政过程中融合不深入可能存在的问题。陈蔚(2019)中职语文适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秉持"文道并重"的原则,避免出现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语文教学被异化成德育教学等问题。张凡周宝冬(2019)虽然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并也主动的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于一定问题,这也使得思政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够明显。三是探究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李吕余(2019)强调,"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中职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优化具有一定的帮助,了解"课程思政"在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发展中的意义,并指出当前思政课程所面临的的问题,提出有利于"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校思政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的对策,对于中职校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梳理既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既有成果已开展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思路。综合而言,学术界对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伴随我国新一轮教改和社会快速发展而生,因而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从以下方面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思路。一是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深邃内涵、基本特征等,搭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二是要准确把握学科教学与思政课整合中形成的问题。三 是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通过调研掌握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真实情况,探究课程思政最佳实施方案,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程优化。

三、研究思路

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到中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现状,通过对相关学校调查、研究,对强化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行课程思政特色课建设,在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还将探究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师生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等与实效性相关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揭示课程思政指导下教学的本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和实践研究,进一步分析中职学校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已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者简介:

龚阳,男,1986-09-07,山东 日照,日照市工程技术学校思政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研究,邮编:276800

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课程思政”深度建设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