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0个常用文言虚词

发布时间:2019-10-08 22:26:37

周日训练之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0个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在: 其一犬坐于前 b 到;指通豫南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a、向:告之于帝 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5、为
   介词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6、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a、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8、乃
   1)连词
   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实在是”“本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夫
   1)指示代词 表远指,相当于,可译为”“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10、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或不译 默而识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4、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5、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放在主谓之间,使本来一个完整的句子变成了一个短语。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音节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吾欲之南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钦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一)介词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1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

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动词“为”的基本用法用两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下面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用作介词的“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骈体文

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常常掺杂五、七字句;齐梁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骈体文因而也叫四六文

两个相称的句子为一组,彼此相对,极工整匀称。句子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即四字句相对;六六,即六字句相对;四四四四,即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对相;四六四六,即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六四六四 ,即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在文中,大致是上述两两相对的句子的交互运用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0个常用文言虚词

相关推荐